评分及书评

4.9
4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史竟然如此轻松

    最早得于熊逸老师推荐,熊师称此书为 “轻松写史的祖师级作品”,于是四处搜寻。终有幸淘得一套。此书市场几近绝版,淘得此套品质尚佳,些许看出大概率为翻印,好在书内容绝佳,纸如何不影响阅读。由于喜好历史,期望窥得上下五千年之一二,于是一直想淘得一本可尽揽春秋战国之史书,奈何春秋三传相对晦涩,春秋三传之解读翻译也无特色,难以引起一口气读完的冲动。缘分使然,购得潇水老师此一套书,有相见恨晚之感。读完大呼:绝妙!此书内容详细而又有史料支撑,故事性强烈幽默而又不像野史般乱造。一遍不足,温故知新,加以熊逸老师《资治通鉴》解读,更别有一番思考和感悟!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潇水老师表达的能力是相当好的,他能将很多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但是略有耳闻的故事讲得很清楚。本身又是一个网络段子手,对节奏的掌控有其独有的一套,使得这本书的阅读过程非常的愉快。先秦史是非常令人头疼的一块,其难度和五代十国可以并列。因为这段时间人物关系太繁杂、故事太繁多,想要写清楚十分的不容易。战国的故事人物线和国家线就非常复杂。想要把握好其中的简约性和完备性的度,包含其中的取舍,也是十分的困难。在处理个别事件的时候,潇水老师写的有些啰嗦,有时候前后还有不停的重复,这个想必是写网文时候留下来的后遗症。总体来说这套书还是把叙述的简易性和完备性掌握得比较好的。 从整套书来看,潇水老师似乎是非常喜欢法家提高国家效率的做法,而对于儒家拱手作揖的治国理念无甚好感。大家独善其身、提高效率,也是十分符合现代价值观。正是这种效率至上的方法塑造了强秦。回看先秦诸国,凡是信儒家的,国家全部都很快就灭亡了,而接受法家改革的国家往往能够成功。中国尚处在迎头冲刺的年代,效率这两字暂且还不能放下呀。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青铜时代的战争

        感谢 “单口相声演员” 潇水先生,让我伴随着各种笑声把厚厚的五大册全部看(听)完。书中还经常引用、套用 80 年代流行的歌曲、诗文,这真是一种反向用典,借用现代流行的语境来诙谐讲述古史。虽然我没有笑着笑着就哭了,但还是让我感到了历史的沉重,毕竟连篇累牍的都是战争,而战争没有不残酷的。像 “三岁看到老” 一样,从中国的童年时期 —— 春秋战国,我们现在还是能看到那些磨灭不掉的底色。虽说现在已经长成了一个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人。回想起初中时我们打架的不成文的规矩:不能打要害部位、只是 “切磋” 时点到为止、解决个人恩怨时一方认输或被打哭了事情就算了结、甚至穿皮鞋就不能打要换成球鞋… 这有没有一点像宋襄公似的贵族范?然而混社会的或许会直接操起板砖偷袭,而姜文绝不听李保田的劝说去使用板砖,而只想一刀砍下开奔驰老板的手(电影《有话好好说》)。我们什么时候开始不这样打架,或更多使用 “计谋” 来获得社会位阶的呢?潇水认为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定居人群)社会的一个重大转型期是在战国时期而非秦朝。春秋时是士族社会,贵族阶层是社会的担当,注重名誉,讲礼 —— 即注重阶层等级和规范秩序。而战国时代是贵族阶层逐渐没落,布衣平民兴起,并战胜贵族阶层的时代(战国四君子只是矮子中的将军、龙虾放久了也会生蛆),开始以法治国(不是依法治国,王还在法上)取代了以礼治国。这和司马光取 “三家分晋” 这个政治意识形态来划分历史作为开篇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以前我只会顽固的以国家政权更替来划分,现在来学着看 “小姑娘是怎么被打扮出来的了”。潇水还认为不能用西方的那一套原始、奴隶、封建的社会发展逻辑来套用中国历史。并否定中国存在奴隶社会,因为从奴隶数量和社会生产关系来看都是不成立的。他还对封建制(分封制)和郡县制(集权帝制)也作了辨析。但潇水在书中似乎也有矛盾的地方。比如他比较认可春秋时期的人相对精神、身体都比较自由,人格独立,难以忍受被王权侮辱,贵族与王权相互对抗、文化思想上有巨大进步(轴心时代)。对通过法家改革后的集权社会使人丧失自我精神,职业官僚沦为皇权的附属,感到愤懑。 但同时又对世袭贵族政治非常厌恶,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不是靠才能,而且靠 DNA。僵化腐败的世袭制度被依靠法家改革后涌现出的布衣人才击溃。秦国是以法治国,而不是往昔的以礼治国,所以战胜六国一统天下。这种矛盾也是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吧。本书还有一个值得提及的地方就是作了中外同时期的历史对比。中国发大水的时候,是距今四千一百多年前的苍茫古代,而那时埃及法老胡夫的大金字塔,已经在地球上耸立了五百年了;商武丁十年,希腊联军在攻打特洛伊成;吴起忙着不停跳槽找 “公司” 攻城掠地时,柏拉图忙着告诉人们洞穴的光影都是虚假的,而墨家学说显赫并不比儒家低;商鞅被车裂后四年 23 岁的亚历山大开始了远征等等。在战争比较中我印象较深的是战争动员人数和战争中人头落地数的比较。秦大将王翦统兵 64 万,后来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符坚、拿破仑和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而一场战争中斩首数万、十几万、甚至惊人瞠目的 45 万。很多学者表示怀疑这样的数字,但潇水和熊逸一样认为数字还是真实的,并都给出了比较有力的证据。如果你知道当时人口并不太多,春秋战国时期总人口应该在 2000 万~3000 万之间(参看葛剑雄《中国人口史》)不知会是怎么样想法。看这套书还有一个收获就是作者把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产生的历史背景交代的很清楚,逻辑自洽,让人有一种回归历史现场好的感觉。尧帝何以动不动就要让位啊(都是政治斗争的手段)?那些纵横捭阖的政客为了忽悠诸侯可能随口编的一个故事就变成了我们今天还在广泛使用的成语。但历史到底是什么?我现在还没有更满意的答案,或许我再去问问馒头大师。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其他当初跟随流浪的,小到一个伙夫,也多少得到赏赐,唯独忘了赏介子推。在流浪时期,介子推割股啖君,熬汤吃,味道很好,回国后,重耳叫属下都把功劳报上来,以便计功受赏。介子推偏不肯上报,对自己的老妈说:“我觉得施恩而责求回报,那是污辱了我当初的本志。仇尚且不能记,恩能够记着吗?给别人的恩,自己总记着?所以我不肯要奖赏,给我官也不做。” 他的恩仇观其实很高大上,但是在众人眼中这很奇葩,旁人听说 ,都说他这么做是沽名钓誉。介子推一气之下,带着老妈,隐退山林去了,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再不萦怀人间得失。晋文公知道后,一拍大腿,说道:“我怎么把他忘了。介子推不高兴,跑了。” 重耳茶不思饭不想,狐偃说:“可以向百姓下令:有谁能找到介子推,有赏。自然就把他找出来了。” 不久,有人来报告,说介子推跑绵山里去了。重耳赶紧带着人,向北跑到运城盆地北面的绵山底下,叫人往山上喊:“老介 —— 你出来 ——,老介 —— 你出来 ——” 旁人也帮着喊。喊了一下午,介子推拧的很,就是不出来。重耳无奈,只好回来。回来之后,这一日,就见介子推的儿子介孙推,披麻戴孝,跑来见重耳。重耳大惊,问是怎么回事。介孙推说道:“主公走后,当地的人,为了拿到赏钱,就非得把我父亲给弄出来,他们就举火焚林,像打猎似的,想把我父轰出来。结果我父宁死不出,跟我奶奶一起抱着,被烧死在枯柳之下了。哇 ——” 重耳听了,伤心死了,三天吃不下饭去。平静之后,叹道:“看来法家的东西,刚一用,就出了意外,书上说的赏罚,现实中不是那么回事啊。” 于是下令,把绵山下的田地封给介孙推,作为抚恤。介孙推送来了烧死父亲的大树枯木。重耳命把它劈成板子,做成木屐,穿于脚上,每每听到木屐之声便会叹惜:“悲乎足下。” 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现摘自本书)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花三个月时间读一遍的精彩好书,思想性、趣味性皆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见恨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潇水著《青铜时代的战争》潇水释古名青铜,蕨类蜥蜴加恐龙。久远故事今言解,生动形象自不同。线索分杂巧梳理,今人点评跨时空。史书重读另着笔,古人故事展新容。生物进化久繁衍,蕨类恐龙辟尘寰。以此寓史添新意,恰如势力渐铺延。群雄逐鹿多征战,立功立言铭圣贤。人物脉络一线清,巧解历史建新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居然就这么读完了,意犹未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错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