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快乐无贵贱快乐无贵贱快乐无贵贱
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性别…… 大部分的哲学家都是男性,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认同尼采所说的:女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需求。不过,我们也不能排除苏格拉底这样的例外,密尔就更不必说了,他们也许会要求家务责任的平等分配。你如果是女性,那么就肯定会与奥兰普・德古热、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哈丽特・泰勒、波伏瓦、安德森以及其他女性主义哲学家心心相印,认为男性在家庭事务上也应当尽职尽责,同时女性不应当再属于屈从的那一方。你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会认同福柯所说的:家庭事务的分工不过是体现了一种权力对另一种权力的支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追问与探寻 生命与意义🍀人生中有那么多难题,每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因为无法解答,而陷入自我怀疑,或深深的痛苦中?1⃣️ 哲学研究什么?通过一个又一个现实中的小问题,让我们去思考哲学最重要的那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2⃣️ 特别是在一些难以启齿的问题中,哲学家给出了特别精妙的答案。其实我们的人生,有多少好答案,都在等待一个好问题。3⃣️ 通过问题的方式整本书的那些小问题,可能是你我都会碰到的人生困扰。不同的哲学家对于同一个问题有着自己的论述:苏格拉底、尼采、海德格尔、叔本华,所有这些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就像一个个在你跟前,和你娓娓道来的朋友一样,告诉你,人生不过就是一个又一个问题的集合,在我们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再一次看清了自己。4⃣️ 看清自己,才能够更了解人生正因为在我们不断的探究自己的过程中,了解了哲学,看到了人生,所以,我们心怀悲悯,也在尘世中,轻轻放下,自得其乐。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8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本书有几点对我帮助挺大个人认为,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哲学知识的组织形式既有别于学院哲学,又不失与学院哲学的关联。由此,本书基本上是觅到了 “对一般读者友好” 与 “知识准确” 这两个要求之间的中道。一般而言,学院意义上的哲学知识分类方式如下:形而上学(讨论 “世界中究竟存在着什么?”)、知识论(讨论 “我们人类究竟能够认识到什么?”)、伦理学(讨论 “行事对错之标准为何?”)、美学(讨论 “审美之标准为何?”)—— 然后再在上述大的哲学部类的基础上开出政治哲学、科学哲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宗教哲学等衍生性哲学分支。不难看出,这样的哲学分类方式对一般读者而言的确有点 “界面不友好”,很难激发一般人了解哲学的兴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生活需要哲学日常人文课系列中挑了这一本就读起来,因为一致觉得哲学课很有意思。这本书应该算是一本启蒙读物,每一次都从一个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开始,引出一个基本哲学问题,然后给出古往今来主要哲学大家的观点,这些观点大多争锋相对,富有哲理,又相互启发。最后会给出总结,正如绝大多数的哲学问题都是应然,属于价值判断,所以最终的抉择也都是在与读者自己,没有必然正确的答案。然而哲学问题的魅力就是在于此,如果哲学像数学那样精确,那么也就不需要形而上,不需要思辨,需要的只是定义、公理、逻辑、运算而已。正是因为哲学问题没法求得精确解,所以哲学不同于数学,他是需要辨析和反思的。也许哲学问题永远没有答案,而正是因为其没有答案,才值得一代代的人去思考这些哲学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它也许不是精确解,但是就个体而言,应该是一个满意解。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需要哲思和反思。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很好接受理解的一本哲学书这算是我好好看的关于哲学的第一本,它把哲学这回事放在一个一个与我们相关的具体问题上来讲了,我很容易接受。哲学是什么?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只要一谈到哲学,就会想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在生活上没有什么问的可能性。比如书中就有一个问题是:你怎么知道你的爸爸是你的爸爸。然后进行了不断的追问,即便是做了亲子鉴定,也不一定能够 100% 的确定你的爸爸就是你的爸爸。如果局限在这样的一个问题里,这种追问确实没有多大的必要,甚至会让人感到烦心,失去朋友。但是如果把这样的一种思维,换在另一个问题上面,其实就有思考的必要性。就是你怎么确定你的合伙人是可以一直信得过的。即便是他长期地可靠,也不能保证之后一定可靠,对于合伙人,保持着适当的这样一种怀疑,其实就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约束,这不是冷酷,这是办事,办事就是这样的,要保证事情能够办得好,否则最后只有承受生活对自己的冷酷。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书中并不是都是正能量的东西,他会告诉你如果你的工作环境中想要升职,却不得不伤害其它人,那你的选择就是让自己做一个坏人或者是离开这样的一个工作环境,要么干要么走人,只是因为你自己待在了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适者生存。对于书中的问题,不要抗拒,可以试着跟着其中的思路去看,你会发现虽然这些似乎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直接影响的问题,却能够引发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或许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就能够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影响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哲学能够锻炼理论思维,包含真、善、美几方面内容,求真能培养科学精神,求善能提高道德水平,求美能造就艺术素养。哲学可以提高人的总体文化素质,改善对待世界人生的总态度,因此不仅涵盖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更属于对人生的反思。哲学用于作为精神产品和时代精华,应该能满足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即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之后,产生最大的需要。哲学涉及的研究范畴相当于其它学科的总和,它给出对世界本质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接受者的世界观。作为研究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哲学涉及到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研究对象、概念和内容,并具有一般方法论的功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按照《哲学有什么用?》的一贯作风,它会先列出一段文字的 “导言”,类似于这个问题的情境展示: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当你抱着极大的兴趣选择了这本书阅读的时候,本以为本书对于 “哲学有什么用” 的问题会有独到的见解,至少让你明悟一二。但是除了对一些日常问题罗列哲学家们的哲学观点,你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本书在解决的是其标题所展示的话题。你开始怀疑你被这本书尤其是书名给骗了,也许这本书更为恰当的书名应该是 “从哲学角度怎么看待日常问题”,或者是 “日常问题的哲学解释”。总之,你并不认为这本书让你明白了 “哲学有什么用”,反而觉得如此通俗的哲学观点罗列让你觉得对哲学的认知更加莫名其妙了,哲学就这?就这?紧接着上述的导引后,正文开始切入了探讨。讨论的切入口绝不会停留在《哲学有什么用?》这一本书上,它应该会停留在 “哲学” 和 “有用” 这两个概念上,尤其是 “有用” 这个概念,然后引出一堆哲学家的哲学观点,探讨 “什么是有用”“为什么需要有用”“有用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哲学必须有用吗”…… 不同的哲学家持不同的观点站队。而在探讨中穿插一些气泡框,里面引述一句提及到的哲学家的一句话,就像是名人名言,实际是对话题的探讨没什么直接联系。假如可能,除了 “名人名言”,或许会有一个方框展示 “基本哲学问题”。最后探讨完了,便又有个方框 “抉择时刻” 简单地概括上述讨论到的哲学观点,分门别类,供你选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