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重整河山待后生——再读《四世同堂》有感
在上大学的时侯读过一遍《四世同堂》,在甲辰年终岁尾,此番重读,感到格外有意义。🔸这本小说创作灵感的产生不同寻常。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老舍先生只身奔赴武汉,领导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他的夫人苦苦挣扎了 6 年,于 1943 年 9 月逃出当时的北平,独自带着 3 个幼小的孩子,50 多天辗转 5 个省,奇迹般出现在老舍先生的住地。此后一段时间,老舍夫人总是回忆起亡国奴生活的屈辱与痛苦。每当这个时候,老舍先生总是坐在一旁,默默地听着夫人讲述。终于有一天,他说话了。他说感谢她,给他 "带来了" 一部长篇小说,它就是《四世同堂》。这部长篇小说被老舍先生自认为 "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四世同堂》以沦陷的北平城为背景,采用百科全书式的写法,写出小羊圈胡同中十几户人家的悲欢荣辱,细腻描绘了 130 多个人物的鲜活姿态,把抗战时期北平普通民众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浩繁的 "平民史诗",它被称为 "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小说共分为三部,分别为: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小说起笔即是 1937 年卢沟桥的一声炮响,拉开了中日全面战争的序幕,也彻底打乱了小羊圈胡同平静的生活。乱世之下,勤劳本分的城市平民的生活每况愈下,拉车的小崔、唱戏做票友的小文夫妇、热心的李四爷、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程长顺…… 他们的遭际各有不同,却都在逐渐丧失着最基本的尊严与希望。抗战时期众生相的千姿百态,小说主要折射在胡同内祁家、冠家和钱家三户人家中。通过三个家庭之间复杂的矛盾纠葛,深刻展示了在大时代中,各阶层众多普通人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祁家是一个四世同堂之家,也是小羊圈胡同最本分平和的人家。面对变乱,祁家的家庭成员也呈现出迥异的派别立场。祁老爷子的三孙瑞全离家抗日音信全无;次孙瑞丰在妻子的怂恿下在伪政府中谋到美差;长孙瑞宣是一位中学英文教师,同妻子韵梅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计。而祁老爷子能否守住四世同堂的理想、能否过上八十大寿,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悬念…… 祁老爷子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老人,身上有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他善良、勤劳、朴实,重视家庭伦理和孝道。他对自己的子孙们关爱有加,尤其是对孙子辈、重孙子辈的孩子们,更是疼爱备至。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守护好自己的家庭,能够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让子孙们过上安稳的生活。长孙祁瑞宣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的命运与小说的主题紧密相连。祁瑞宣是一个典型的北平人,老北京文化中既傲气又散淡、既圆熟又软弱的特点,在他身上都可以看到。他作为家中的长子长孙,肩负着传承家族荣誉和传统的责任,但又为 "尽孝" 与 "尽忠" 之间不能两全而徘徊、挣扎。他不甘心做亡国奴,却必须要承担赡养父母和祖父的责任,不能逃离北平或者去参加抗战。他无时无刻不在犹豫和自责,甚至自欺欺人,"只要瑞宣老不离家,四世同堂便没有拆毁之虞。" 这成为加诸在他身上的沉重枷锁。所有的家国大义祁瑞宣都懂得、都赞成,可是在实际上他却不能付诸行动,甚至圈地为牢,一点一点把自己逼到绝地。直到和钱墨吟先生再次重逢,他才找到了如何在沦陷区也能报国的方向。我们在替祁瑞宣感到煎熬的时候,何尝没有代入自己呢?我们庆幸自己不是祁瑞宣,甚至可以说,我们太庆幸自己不是那一代人,遭遇了那样的命运。小说通过祁瑞宣的成长历程,揭示了一个旧的社会必然衰亡和新时代的未来可期。🔸冠家是《四世同堂》中典型的反面人物,反面也有反面的丰富和怪诞。冠家以冠晓荷和大赤包为中心,他们虽是夫妻,但只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他们也不真正的爱孩子,对两个女儿高第、招弟并不存在多少真感情,只是利用她们,作为结交日寇、攀附汉奸并且向上爬的工具。在他们的世界观中,一心只想着个人的享受欲望。所有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利益往来,没有人性与人情。他们利欲熏心,贪得无厌;他们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为了利益,可以出卖任何人,做尽丧尽天良的事情。小说对冠晓荷、大赤包等反派的处理引人警醒,一开始看似他们活得 "精彩滋润",最终的下场却比谁都悲惨。比如冠晓荷在被活埋之前,仍然不断地在向日本宪兵表忠心、求饶命,十分可悲。如果我们把读者高高在上的视角转换一下,躬身入局于这些场景,就会看到这些贪婪和可鄙都是真实存在的。文中的讽刺笔法不但中和了整部小说的沉重,更凸显了特殊时期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在当下带来更有现实意义的思考。老舍先生对民族、个人带有悲悯,既不放过丑恶,也能抓住大时代背景里的每一点光亮,在生命和人性的中间地带始终保持着了解与同情,因而让后世读者有深切的触动。🔸北平城沦陷之后,人和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者讲家国情怀,并不是用 "大词儿",而是从最切实、最生活的地方来说。钱默吟先生被捕时,他最后一眼看到的家,是院子里他种的蜀葵,开出黄色大朵的花。从这一眼可见,钱先生是多么留恋和热爱自己的生活。与那些借乱世上位的投机分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钱家的钱默吟先生。钱先生是《四世同堂》中一个深刻且独特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位典型的旧式文人,能诗善画,平日里过着吟诗、作画、赏菊、饮酒、喝茶的逍遥生活,几乎与世隔绝。他清净淡泊,安贫乐道,可以说是一个消极的避世者。正是这样一位看似与世无争的文人,却展现出了惊人的转变和坚韧。 钱先生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人物, 他既有文人的清高和淡泊,又有战士的勇气和坚定。他受到战乱的波及家破人亡,一度被日本人抓进监狱受尽折磨,然而这却促使钱先生抛弃了知识分子的懦弱慵懒,成为了一个铮铮铁骨的斗士。不仅如此,他还带动着祁瑞宣等更多的青年人加入抗敌救国的洪流。钱先生的转变,不仅是他个人的成长和觉醒,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深刻写照。🔸根植于抗战时期的故事背景,注定了《四世同堂》内核的悲剧气质。但这种悲剧性是深层次的,是看似 "身不由己" 的命运捉弄,实际却基于个人选择。整个小羊圈胡同,浓缩了小说中反复出现的 "民气" 二字,因为只有 "民气" 才可以真正依靠。其实在战乱时期,和小羊圈胡同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几乎每个中国人都面临着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历史进程中最残酷的真实。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祁瑞宣后来在大使馆工作的同事富善先生到访祁家的感受:"看到祁家的四辈人,他觉得他们是最奇异的一家子。虽然他们还都是中国人,可是又那么复杂,那么变化多端。最奇怪的是这些各有不同的人还居然住在一个院子里,还都很和睦,倒仿佛是每个人都要变,而又有个什么大的力量使他们在变化中还不至于分裂涣散。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揉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他看见这一家子,像一只船似的,已裹在飓风里。他替他们着急,而又不便太着急;谁知道他们到底是一只船还是一座山呢?为山着急是多么傻气呢!" 是啊,这就是中国人,永不放手远处的那点光。他们热爱和平、谦和容忍,总是爱好自然宁静的生活。他们像守护火种一样保存着自己的文明传承,也总是包容并蓄、拥抱革新。他们面对战火纷飞,民族危亡之际,有过麻木、观望、犹豫和软弱,还有极个别的背叛了自己的灵魂。但他们毕竟是接续几千年文明和血脉的,坚韧而伟大的一群人。他们依旧站起来了,对自己的家园和土地不离不弃;不仅是站起来,而且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斗争;不仅取得斗争的胜利,而且最终成为自己家园的主人;不仅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且会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富强、更美好!🔸现在世界上也有一些地方很不太平,与之相比,当下的平安生活更为可贵。但是即使在和平岁月,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也大不相同。我们只是历史中一粒小小的尘砂,每个人的选择既是自己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都要为选择付出对价,承担责任。掩卷之时,不由得想起由著名京韵大鼓演唱家骆玉笙演唱的,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 ——《重整河山待后生》。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每一代人都要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来时的路,是前一代人从血与火中趟过的。我们现在正在走的路,是要为后来的一代人铺就的,只有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才能不负此生,不负来时路。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5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和平抵万金老舍的这部《四世同堂》读完了。又读完了一部大部头📚,而且还是值得一看的大部头。四世同堂有 1016 页,但可读性很强。情节丰富,不会担心冗长乏味读不完的问题。我是读了差不多二十三个小时。四世同堂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北平。描述了生活在小羊圈里的北平老百姓的故事。其中,祁家的四世同堂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家子。这部书人物众多,但大部分的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一说起来,你就能够对应到具体的人。小羊圈很像《红楼梦》里的荣国府。也是自成一个小世界,人物众多,故事精彩,情节迷人。读完这本书,让人感觉到和平年代的重要性。战争让生命不值钱,让一切都变得不值钱,只有残暴横行其中。战争让四世同堂失去一个又一个的角,成为了残缺的伤痛。战争让天伦之乐成为奢侈,让普通的生活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战争让一日三餐成为被施舍的状态,而且吃的还是猪狗都不吃的共和面。战争也让儒雅的人变得冷酷,因为儒雅在这个年代无法安身。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四世同堂》里有他的气节和最爱的北平老舍先生自称《四世同堂》是 “抗战文艺的较大的纪念品”,“或许,是我最好的一部作品”。这部 “反战的好教科书” 还被译成英、日、法、德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野上弥生子先生推荐其为 “日本人必读的作品”。 法国《红色人道报》称,《四世同堂》使法国人 “想起了沦陷的巴黎”。
《四世同堂》鞭挞日本侵略者,揭露其残暴的罪行。小说里,小羊圈胡同 56 号人中 19 个殁了,这正是抗战期间 3000 多万死难同胞的缩影。《四世同堂》更堪称一部关于北平的风俗小说,一部北平的百科全书。地理、气候、特产,风俗、语言、习惯,历史、古迹乃至北平人的脾性,散落在北平的胡同里,公园里,城墙下,被七十二行拉洋车的、唱戏的、剃头的、收破烂儿的,教书的、看坟的、帮佣的、做小买卖的…… 演绎在八年的峥嵘岁月里。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北平城也成为一个 “角儿”,它古老、雍容、隐忍;北平人就是那城里的鸟儿,只能在这厚重的文化里才能幸存,仿佛看到北平的完整就瞧见了中国的希望。
这部鸿篇巨制的 “胡同味儿” 十足,读者诸君可知其创作是在陪都重庆郊外的一座小城 —— 北碚发端的。1938 年 8 月,老舍先生抵达重庆。1943 年 9 月,老舍夫人胡絜青携子女逃离了被日军占领六年的北平, 11 月到达重庆,一家人团聚。从沦陷区到大后方,战争用生离死别和贫病饥荒给这家人烙上了残酷的印记:“站在面前的父亲,瘦弱苍老,佝偻着身子,面色枯黄,与在济南离别时年富健旺的印象,判若两人,不敢亲近。”“父亲也形容全家如‘饥猴’。” 在重庆北碚,老舍先生一家挤进了林语堂赴美前住过的小楼(如今的四世同堂纪念馆)—— 竹篾 + 土墙的结构,没电,没自来水,冬天吹嘉陵江的风,夏天当西晒的 —— 著名的多鼠斋。先生从夫人的口述中了解了沦陷区北平同胞的悲惨生活,1944 年 2 月,在物资匮乏但同仇敌忾的大后方,抱病开始了《四世同堂》的写作。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在其一生中物质、精神、健康都处于最痛苦的阶段写就的。他满怀乡愁。胡同,那是他出生和度过童年的地方呀;热闹的节气,气派的铺面,时令水果和北平小吃的香味能透过纸张让人真真儿地闻到;北平,那是家,是归宿,也是体面和尊严。他硬核、沉重、有气节。在书中,老舍先生把自己的气节赋予了钱默吟。与世无争的钱诗人儿子壮烈牺牲,自己被小人出卖,在日军狱中受尽折磨仍不屈不挠。“我是向来不问国家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可是,有人来亡我的国,我就不能忍受!”1944 年,战局吃紧,日军直逼重庆,这使得流亡重庆的人员盘算着再逃难。然老舍先生明确表态,敌人打来了,滔滔江水便是他的归宿。在给王冶秋的信中他写道:“跳江之计是句实谈…… 假若不幸敌人真攻进来…… 不用再跑了…… 嘉陵江又近又没盖儿!”
在《四世同堂》里,有老舍先生的气节和最爱的北平。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应该再读一读现在读这本书,和高中时又是另一种感觉,那时觉得是个故事而已、现在书中读出了众生态,平凡的百姓生活应该是平静,繁琐,真实的,在战争到来时有忠于信仰,有落魄,有挣扎,有为了生活出卖灵魂…. 现在看来,如果是我在那个年代,我又会作何选择?或许自己曾经唾弃的人,从他们身上似乎也看到了无奈和绝望,真心钦佩那些为了尊严,信仰而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不为半斗米折腰。在当今社会还有这样的思想自由吗?还有这样的气节吗?至少现在我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和胆怯!多读书吧,读经典,向老舍先生致敬!向平凡的生活致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部作品无关男女之情,但越看到后面越忍不住往下看。日寇侵华侵占了北平,小羊圈胡同里住着一群从事卖苦力、开商铺等职业的底层老百姓。文章里里说北平的老百姓是最能忍的。北平刚被占领的时候,他们还没觉察出会给他们带来什么伤害,直到街坊邻居一个个的惨死,日寇抢占粮食,老百姓只能凭票换共和面(发酸的有沙子糠等异物),一个 5 岁的小女孩看到共和面就哭发脾气,所以被活活饿死了。他们才真的恨日本人,可是恨归恨,他们依旧没做什么反抗的举动。只有钱默吟先生(进过日寇监狱,受过非人酷刑,家破人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抗日,写文章激起民众的觉醒,瑞全走出北平成了地下抗战者,等他回到北平的时候和钱先生一起为北平的抗战奔走。瑞宣他时刻都为国家的形势忧心,他想出走去前线,但是放不下一级老小,所以只能在北平苟着。他本是一位教师,但是他不愿意到被日本鬼子控制的学校去任职,这是他最后的倔强。他很痛苦,不满形势想为国效力,可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家的概念导致他又不能走。直到瑞全回来跟他说抗日需要他去学校任职、需要他写文章宣传抗日,他活过来了,感觉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小胡同里也住着一家汉奸,作者把这些汉奸写得很荒唐、丑陋,他们的结局也很可笑。作者老舍的文笔真的是没得说,这种时代的沉重的文章他能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写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反映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展现家国情怀,深刻体现了 “国是第一位的,有国才有家”。战争只是那些为了攫取自己的利益诓骗普通百姓的政客发起的灭绝人性的暴行。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和平协商才是正道。老舍先生真的是人民的作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战争到底是什么?看完了,很突然的看完了。战争胜利了,但是妞子还是死了,还是死了无数的小男孩小女孩,眼泪控制不住的流。三个部分,看前面两个部分,真的很生气,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老二这么垃圾,祁家人还要包容他,爷爷、大嫂、妈妈、哥哥都很包容他,还是管着他,养着他,我真的很生气,气死了,所以看到他被悄无声息的死了,我真的很畅快,恶有恶报,与虎谋皮终究是自寻恶果。虽然我对祁家人这样很生气,但是我也知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品质,并不是不辨忠奸,在那个年代,有很多的框架,有为父、为兄长、为嫂的责任,凡事总是为大家庭着想,隐忍坚强,如果大家都是只为自己着想,可能我们就不会有如此伟大的民族、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了。还是老舍先生在故事情节上面的设计,真的很不落俗套,我一直担心老三会被招弟迷惑,或者被抓了(小时候抗日神剧看多了,心被蒙住了),但是老三很干脆的杀了招弟,还有对老三面对特务搜查的描写,让人跟着一起紧张了,还有冠家夫妇的落幕,都让人大快人心,蓝东阳、胖菊子的下场,都让人大快人心。这本书其实没有怎么描写战争的情节,但是却通过小羊圈胡同里面的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描写,有人走了、有人死了、有人来了,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当年抗日战争的艰辛,民众从隐忍到爆发,描写的直击人心。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该看一下这本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