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比“活着”高级一些
本书大致写的,就是时代对人的改变。在改革开放之前,大家的生活水平相差不大。所以当初人们并没有书后面所描写的那么大的贫富差距,那么大的阶级区别。在改革开放以后,书中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 “笑贫不笑娼” 的描写。林红做老鸨,契合了兄弟整个下部的主题,是点睛之笔。另外就是人性对人的改变,在大家都不算富裕的时候。人们之间的相处并没有那么市侩,这在李光头之前跑业务时候就可以看出来。当时人们还有着对残疾人的同情。而在几年以后,没有回扣就办不成事了。李光头也因为没有带够给回扣的钱而经历初次创业失败。在大家都变得市侩的情况下,林红做老鸨显得并不意外,周围人也没有因此对其冷眼旁观,冷嘲热讽。反倒是其闭门不出的那一年,人们见她都躲着走(这一段绝了)。再结合之前李光头的母亲被宋刚的父亲抱起来那段的描写(当时人们把这当成刘镇的三级片)。这两者的反差无比巨大,一方面是说时代对人的巨大改变,另外一方面,也是人性对人的改变。关于人性这一点我有必要进行一段说明。我个人认为人性本恶。只是囿于社会规则和人情礼节才让人看起来温良恭俭让。在兄弟上部中的人性其实也并不善良,可以参考宋刚遇难的描写。所以我认为,不论上部还是下部,人们的人性并未发生改变,都是自私利己的。只是由于大环境的改变以及社会规则的改变让人们对于人和事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患难与共在社会上经历多了,愈发觉得余华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他怎么能把别人的尊严看作笑话,演成滑稽戏给我们看。初看此书,觉得滑稽,自己经历了些类似的滑稽,看得到的是人性的残忍、历史的吊诡,社会从来都是光怪陆离的,你甚至会怀疑人们究竟是通过什么推论出好人得好报,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往往不是这样。文革时一个人的出身压到一切,人的感情被政治死死扼杀;市场经济大行其道之后,人性被压制成工具人,一个善良而美好的宋钢,被干成人不人、妖不妖,余华笑着要把现实演变成滑稽、成血泪,还非要逼着你笑着看别人表演你或许也经历过的血泪。我们经历了四十年好似西方国家经历了四百年,因此看到这些怪事也见怪不怪,到底是什么让我们 “心甘情愿” 地走到这一步呢?值得所有这个大时代的人去深思。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反映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不适应”现象这本书虽然说是是围绕着李光头,宋钢,林红三个人的 “修罗场” 展开的故事,描述了人性中的邪恶,但是我看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因不适应这种 “现代化” 所产生的 “毛病”,书里的林红曾经是清纯少女,后来却变成了老鸨,宋钢从梦想成为作家到后来自己做丰乳手术卖丰乳膏,李光头从开始的流氓到后来的堕落。它在告诉我们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在几十年里突然转型成为一个现代化社会时,人所表现出来的的 “不适应”—— 人性的丑陋。我不太认可所谓的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或 “人性里有善也有恶”,我觉得人类作为一个演化而来的物种,本质是都是在追求生存(这个生存不只指个体,还包括个体对于群体),一旦环境变化激烈(不论是变好还是变坏),那么这一整个系统就会出来个种问题甚至崩溃。马歇尔说过 “自然界不存在跃迁”,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人说了算的,但人类是 “不理性” 的,我们往往只是看到的了一个事情背后百分之一的好,却忽视了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坏,然后初有端倪觉得小事而已,却不知背后是波涛汹涌。读小说也同样是回顾了一代中国人的历史,它让我了解过去也可以了解将来,现在人工智能会把中国社会再次 “改造” 一次,人际网络,社会生产力,传统的教育体系等等都将被改变。但是屁股决定脑袋,我发现部分的地区、行业、老年人群都无法去适应,这会导致许多的社会问题,诸如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新兴价值观念的矛盾等等。尽管我们早已猜到它们会来,但我们常常会低估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科技呈指数型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物种,还不太适应科技的发展速度,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我想还是呈线性发展的。这也让我对于为什么国家的权力大多会在中老年人手中有了份理解。以前觉得他们保守,但现在看来他们是因为看到的比我更多,所以才更 “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同年龄读出不一样的《兄弟》第一次读余华老师的《兄弟》还是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刚刚参加工作,只把它当作一本娱乐的书籍读了个有趣的故事。这次再读感觉自己读到的是另一本书,也发现这本书和余华老师的其他作品风格差异非常大。这本荒诞、讽刺又充满离奇情节的长篇小说从一个小家庭、一个小城镇的变化,夸张地把一个快速发展的 40 年呈现在了读者眼前。每一节都引人入胜,又觉得无厘头的好笑。直到读到宋刚卧轨留下来的两封信,会像李光头和林红一样把前面的喜剧故事从头到尾哭一遍!那个时代变化太快,让人性也跟着在适应不了地情况下变形扭曲,让整部作品每次看都有一样的感受。余华老师的其他作品好像更冷静,这部作品好像更真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余华《兄弟》李光头,14 岁因偷看女人屁股被抓,从此在刘镇 “声名远扬”。他是欲望的化身,在 “本我” 的驱使下,随心所欲地生活。性本能的冲动让他做出许多荒唐事,比如为追求林红,他无所不用其极。但他又是如此真实,爱得热烈又自私,为了林红去改变自己,甚至在求爱失败后去做结扎手术。从福利厂厂长到刘镇首富,他的成功靠的是敢闯敢拼、敏锐的商业嗅觉,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的特立独行反而成为了优势。然而,宋钢之死唤醒了他沉睡的 “超我”,负罪感和厌世感如潮水般将他淹没,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却再也回不去了。 宋钢,与李光头截然不同,他善良、单纯、循规蹈矩,是 “超我” 的典型代表。他始终遵循着道德规范,不敢越雷池半步。为了兑现对继母的承诺,他在李光头落魄时偷偷接济;为了满足妻子林红的虚荣,他抛弃尊严,走南闯北。他的一生都在为他人而活,是个让人既心疼又敬佩的老好人。他对爱情忠贞不渝,即便林红后来出轨,他也选择默默承受,最终在绝望中卧轨自杀。他就像那个时代的殉道者,以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善良与责任。宋凡平是宋钢的父亲,也是李光头和宋钢心中的英雄。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可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却死得如此惨烈,被暴徒活活打死,死后甚至因为棺材太小,膝盖被砸断才得以装入。他的死,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性丑恶的见证。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善良被践踏,尊严被碾碎,生命如蝼蚁般脆弱;而在新时代,物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却变得空虚,欲望如野草般疯长。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在人性的善恶之间找到平衡,坚守内心的那份善良与正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兄弟》这本书读得让人唏嘘,四十年的变化,犹如一道天堑,将许多的人划分到不同的阵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在时代的宏大叙事里面,个体是如此的渺小;如果你踩对了时代的风口,如李光头一样,马上飞黄腾达,享受着财富带来的富足和虚无;如果踩错了时代的节奏,那么命运可能就像宋凡平、宋钢一样,虽然正直、善良、勤奋,但得到的是命运 “不公” 的馈赠。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里,对于感情是推崇备至的,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渴望是至真至纯的;前半部分宋凡平与李兰,来传统社会里面,虽然是二婚,但是两个人对彼此的感情都是真真切切,每个细节里面都会流露出来;后半部分,兄弟两人与林红之间的纠葛,是人性和时代融合的产物,感情不再至真至纯,人心不在一层不变;所有的外部环境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应接不暇的变化,每个人感受着内心的震撼,带上面具,调整着自己的外在模样,同时匹配上自己的内心情感。四十年高速发展已结束,现在的经济正在进入下一个发展的赛道,人心和人性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