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这本书,终于懂了波伏娃的清醒与愤怒。

    很多人认识这位伟大的女性哲学家,无疑是因为 《第二性》。虽然这本书是女性觉醒的必读之作,却其晦涩与厚重将多数人拒之门外。 今天,未读君想分享的这本小说 《醒来的女性》,被称为小说版 《第二性》,文学性与可读性俱佳。- 波伏娃带给未读君的震撼,在阅读这本小说过程中愈演愈烈。 如果说波伏娃的思想是破开迷雾的飓风,那么这本小说就如红丝缄的质感,柔软,却能使人窒息。 《醒来的女性》是真正意义上改变世界的经典,被翻译成 22 种语言,销出 2000+W 册,翻拍的电影获得艾美奖 3 项提名。 这本书讲述了生活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一位普通女性米拉的人生故事,由此反映整整一代美国女性的真实处境。 故事情节似曾相识,真实地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 《第二性》:"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 《醒来的女性》:才华横溢的文学少女米拉抵挡不住外界的规训,放弃梦想嫁人生子。然而好景不长,出轨的丈夫提出离婚… 《第二性》:"女性不是天生的,女性是被塑造的。" 《醒来的女性》:重新追求学业的米拉考入哈佛,你以为这是个俗套的女性励志故事吗?其实故事刚刚进入高潮。米拉发现,高等学府的知识霸权被男性掌握在手中... 波伏娃的《第二性》告诉我们 "女性必须觉醒",《醒来的女性》把问题抛向了每一位深受启发的读者:"女性觉醒了,那然后呢?" 很多人说,阅读女性作品是痛苦的,几乎使每个清醒的女孩陷入焦虑和迷茫之中。 是清醒的痛苦更好,还是无知的快乐更好呢?在评论区告诉未读君你的想法吧!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平等从女性觉醒开始

      《醒来的女性》这本书 1977 年在美国出版,文学界说它是小说版的《第二性》,所以你猜到它描写的是关于什么了吧?— 关于女性,关于两性平等。


      2017 年本书在中国出版,中间横亘着四十年,我们还有读这本书的必要吗?我们可以想想,书中 1968 年走进哈佛大学的女性米拉与 2019 年产后抑郁的韩国女性金智英有什么区别呢?与进入 21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女性有什么区别呢?没有任何区别。书中每个女性困境你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标,并知道你也会经历这些。所以这就是本书都够引起共鸣的原因。
      不管你是否对自己现实的处境有所思考,任何一名女性读这本书都会产生深深的绝望与无力感。完全按照社会规范,放弃一切自我想法成长起来的美国女孩米拉,放弃学业,结婚生子,在背后支持老公的学业事业,每天做着繁杂琐碎的家务,照顾两个小孩子。每个女性都知道这有多累多烦人,但身为家庭主妇,你的工作好像常常不被承认,每个丈夫都会说,我在外面辛苦工作赚钱养家,而你不过是做了一些清闲的家务。
      即使米拉默默压抑了自己,任劳任怨地过了十五年这样的生活,即使人人都说她是个完美的妻子,但老公还是出轨了,她被告诉他想离婚。
      38 岁的米拉进入了哈佛大学开始了新的人生。米拉与大学里几个女性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遇见了一个身心相爱的男友,她喜欢自己的学业,如鱼得水,与两个儿子相处的也不错。身为女性,看到这里很欣慰,我们好像看到一个光明的结局,那是女性经过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梦想。
      然而现实很快打碎了这一切。米拉最佩服的朋友瓦拉,遭受了女儿被强奸,被司法不公正对待,这一切只因为她是女性而已。瓦拉从人权和平的倡导者投身于女权运动,最后死于一场争取平等的斗争。男友在非洲得到一个很好的岗位,无视米拉的学业与事业,要求她跟着一起过去结婚生子,那段结束的婚姻好像要重演了,米拉拒绝了。还没来得及告别,男友就掐断一切联系独自走了。一个四十岁的女性,即使你有全世界最著名学府的博士学位又能怎么样,没有人想要雇佣你,孑然一身的米拉去了一个偏远地方的社区大学,孤独依旧相随,不管是在婚姻中,还是单身一人,这是一直都在的伙伴,不同的是单身的孤独很纯粹。
      理解让女性之间产生友谊,身为家庭主妇时,米拉与主妇朋友们利用难得的闲暇聊聊家常与孩子,随着搬家,孩子不断出生,丈夫出轨,离婚,女性被送到精神病院,她们一个个消失了。进入哈佛,米拉有了新的女性朋友,她们是一群极为聪明极为优秀的女性,坐在一起畅谈政治,哲学,人权,种族,最后发现一切都是虚妄。在现实生活中,在男性面前,她们依旧是第二性,她们得不到承认,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男性服务。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这些读过莎士比亚,读过萨特的女性选择离开丈夫,寻求新的机会。教育与思想给了她们这个底气,尽管现实依旧残酷,但她们不同于米拉以前的朋友,她们是醒过来的女性,知道那些司空见惯的事情是不合理的。
      自从 2017 年,好莱坞发起 “me too” 运动,这两年好像人人都在讲女权,但其实更多的时候它只是一种表面的政治正确,仅此而已,没有任何改变。男女平等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没有人会幼稚到相信存在几千年的事情,短短两、三年,或是几十年就能够改变,所有的经历告诉我们,一提再提的事情,喊了又喊的事情,是因为它没有成功,它只是表面功夫,仅此而已。
      哈维・韦恩斯坦的性骚扰丑闻是 “me too” 运动的起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出了结果,哈维・韦恩斯坦被判服刑 23 年,可是那些受过伤害的女性呢?那些无法发声的女性们呢?那些一直存在习以为常的不公呢?说实话,《醒来的女性》这本书对于男性的刻画可能稍失偏颇,但也不过是微小的程度上,它值得每个女性读一下,最起码你可以获得一些力量与勇气。
      毕竟要想获得平等权,最重要的是女性的作为,她们先要觉醒,至于之后怎么办,我们寄希望于时间能够给出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成长中寻找自我

          因为听书栏目,知道了这本书,做早饭的时候听得潸然泪下。回忆起那个短暂的相处,记忆点太多了…… 向来潇洒恣意的我,短短一个多月被以传统女性的要求,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最后却落得一个强势不自知的评价。陷入迷茫很久,不断地在思考,我是对还是错?脱离那个环境以后,才明白是各自认知体系不一样。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独立坚强然后走到一起。事实上,以依附心态走人婚姻的女性,会失去尊重,平等和自我。而我,是那么的骄傲,不是任何人的附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口号现行,行动跟上

            有趣得很,美国人隔三差五就给中国写一本所谓 “人权白皮书”。


            他们在联合国大会上对我们指这骂那,说我们怎么不尊重人权,不尊重女性,殊不知我们 1955 年就实现了 “男女同酬”,毛主席更是亲口说过 “妇女能顶半边天”。
            而 1977 年《醒来的女性》在美国出版的时候,舆论简直如同炸了锅。
            说别人很容易,认清自己很难。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在女性权利的保护上做得多么出色,我是想说,其实这些问题,越早地被发现和提出,越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醒来的女性》书如其名,讲述的正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发现某些问题似乎不对劲的过程。
            或许是作者感同身受的缘故,玛丽莲・弗伦奇在书中将米拉的人生写得让人感触很深,事实上作者本人与米拉也有着相似之处。
            在书中,主人公米拉从小学习的能力就非常强,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女性在职场上没有什么前途可言,而生活的小镇也是秉承着自然经济时期的老旧观念,认为女人的正确归宿应该是家庭。
            而作者玛丽莲・弗伦奇本人也是一个自幼就在文学上有着出众天赋的孩子,她十岁时就开始写短篇小说和诗歌,后来还获得了两个学士学位和一个硕士学位,只是由于她丈夫对写作事业的不支持,导致家庭破裂。离婚五年后,她还活得了博士学位,并且写出了这本轰动一时的《醒来的女性》。
            我觉得,作者将书名定为醒来的女性,既是对自己多年生活的总结,也是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更是对诸多女性的呼吁。
            其实我推荐男同胞们都来读读这本书,因为我相信大家都有同理心,当你随着玛丽莲・弗伦奇的文字经历完米拉的生活,想必你也会在生活中对自己身边的女性多一份谅解和尊重,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这本书可能会改变你一些没什么道理的旧观念。我给这本书 4 分。
            如果我们今天听到 “女权” 这个词,并不觉得突兀,并不是我们多么明智,而是因为有像玛丽莲・弗伦奇这样的女性不停地改变我们的错误认识。
            即便如此,很多错误的看法至今仍然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前几年有部很火的电视剧,叫《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其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在职场打拼的女性精英,她的学历不可谓不耀眼,她的能力不可谓不出众,但仍然在工作中遇到很多莫名其妙的偏见和阻拦。
            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很早就有了 “妇女能顶半边天” 这样的口号,但我们实在是做得太少。
            当有女性遭遇到职场不公平待遇的时候,总是有人苛刻地指责这个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女性 “不该” 这样 “不该” 那样,却没有人想过她遇到的一切本就是 “不该” 的。
            当有女性抱怨在家庭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和烦闷的时候,人们总是说这是女人的 “本职”“天职”,却选择性地遗忘了家庭本来就是两个人的事。
            当女性处于一个不安全的社会环境之中的时候,人们还要批评是女性 “不矜持”“不自重”“没有危险意识”,殊不知犯罪本身即是错误,而女性却是无辜的受害者。
            《醒来的女性》出版至今已经将近半个世纪了,半个世纪以来,在无数人的努力下,“男女平等” 至少在形式上已经有了好转,但这并不是我们自吹自擂的资本,因为这还远远不够,口号喊完之后,还是要继续行动。
            一切人,本就生而平等。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坦诚与孤独之书

              这本书是在看《忧郁的热带》的间隙看上的,《忧郁的热带》还没看完,这本书却先翻完了。总共时间并不短,主要是一些碎片时间读的。很好读、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整体的信息量却不小。有人说这是一本英文版的《第二性》,但我看到的是设置了只对女性可见的男权社会的细节,以及孤独如何会成为真诚的副产品。爱是妥协,是恒久忍耐,这句话的对象不应该只是女性。女性遭遇的忽视,不公和暴力是让书中聪慧美丽的女性愤怒的原因。如果男性在性中享有愉悦,为什么女性不可以?我无法认同书中人物的生活方式,我甚至无法认同他们为了追求自身权利所做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但是他们敏感的觉察力,丰富的情感,对自己和他人的坦诚,以及愤怒的力量感提醒我没有特别留意的女性的特质。按照书里的观点,就像 Val 批评自己的那段,我似乎也可以算是妥协主义者,男权社会的帮凶,但我也很怀疑,如果只与既成社会为敌那如何才能保存自身力量,如何才能改变。先要活着才能去做点什么。可是会不会又落入另一个陷阱,就像 Mira 说的那样 “除了活着一无所成”?对于困境,这本书给的解药是依附在知识生产体系中以及保持孤独,这和电影 An Education (2009),Mona Lisa Smile 里开的药方一样。甚至她们描写的年代背景和继承的精神遗产可能是相似的,都来自 70 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留下的启发。这让我有一些恍然的讶异,但无法让我感到强烈共鸣,更无法给我力量。在我看来,她们只是出走的娜娜的新版本。但我也需要自我反省,因为路本来就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从娜娜到孤独的女教师,女权之路走得这么艰难已经足以说明我们面临的阻力之大。尽管如此,我仍期待一种摆脱两性对抗和斗争思维的一种和谐图景,我觉得不应该对此放下幻想。这可能说明了我还年轻,没有太多实践经历,以及注定还要在与现实的碰撞中接受教育。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忘掉自己是女人,再来谈女权

                波伏娃的《第二性》想必大家都有耳闻,《醒来的女性》即 “小说版的《第二性》”。故事围绕女主角米拉的生活展开,塑造了各式各样的或沉睡、或觉醒的女性形象。作为一部反映女性心灵史的巨著,《醒来的女性》提到了女权主义的基本思想、发展流派,纠正了一些对女权的误解,为我们展示了女性可以选择的不同的道路。


                女权这个话题,今天早已不再新鲜,看起来,女性地位较之从前,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近年来女德班的盛行,又让我充满了疑问:追求女权的女性,到底在追求什么?
                米拉曾是个无法忍受陈腐思想的女性,她拒绝婚前性行为不是因为贞操观念的束缚,而是担心怀孕、恐惧婚姻、渴望自由。当她切身体会到社会(尤其是男性)对于她这样拒绝成为男性附属品的女性的恶意时,米拉选择了屈服:她是一个女人,单这点就足以剥夺她的自由。
                在我眼里,我的母亲并不是传统封建的女性,读书时参加过学生运动,有很多新潮思想。但和她谈论女权时,她说:要先分清女人和男人的本分,再来谈权利。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作为女人的社会责任,是不能改变的。这样的观点,不说女权主义者,就连普通的独立女性,恐怕都无法认同。当一个女人在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上,有许多 “女人要如何如何”、“女人不要如何如何” 的附加条件时,她其实已经被杀死了。
                许多女人并没有正确的女性意识,对女性的定义从小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孩子该有女孩子的样子 —— 女人要有女人的本分。她们要求的平等只是想跟男性享受同样甚至更好的待遇,当她需要和男性承担一样的责任时,总有人会退缩。我曾经看过一篇转发量很高的文章,叫《嫁给这种人,想想都痛快》,讲的是丈夫聪明细心,妻子有多省心。然而,正因为社会默许了男性不用面对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这一难题,才显得一个在家庭生活中细心聪明的丈夫有多么可贵。承受不了压力的女性开始觉得撒娇女人最好命,学会通过卖蠢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下去,男女平等的一天恐怕永远不会来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女性会喜欢 “伟大” 这个形容词。为了家庭放弃事业的女性,你可以称赞她 “伟大”;为了孩子忍气吞声的女性,你可以称赞她 “伟大”;为了生育丢掉生命的女性,更是 “伟大” 到无以复加。米拉喜欢过,甚至沾沾自喜过,认为女人付出很多得到很少并且不去怨恨就是一种伟大的表现,这又何尝不是鼓励女性继续牺牲自己呢?
                《醒来的女性》中不乏一些偏激的观点,醒来的女性也并没有完美的结局,但我仍愿意给它打 5 分。读这本书时,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而不是将书中所有观点都奉为圭皋。当我们在谈论女权时,我们谈论的不是女尊男卑,而是期望女性和男性拥有同样的、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权利,相应的,也能承担得起与男性同样的义务。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这套陈词滥调:“你先是人,然后是女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女人,是柔弱的;女人,是坚韧的。在面对不可逆的人生时,女人不会横冲直撞的一刀切,反而是将柔弱和坚韧转化成隐忍。女人,是有能量的,女人,是乐观的。在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百态时,女人不会破罐破摔的结束一切,反而会积极唤醒迷失的自我,找到当下最恰当的轨道,然后重新出发。男人和女人心里都清楚,这一次的波折不是最后一次,在安葬或堕落或浮躁或宁静或火热的灵魂之前,他们仍然要一次次学着打开心门,坦诚认真的活下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题

                    娜拉走后怎样 1923 年;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1928 年;醒来的女性 2017 年。过了一个世界的时间,从 “梦醒了无路可走”,到米拉脱离家庭重返哈佛去生活,不可不谓进步之大。尽管这部小说看似家庭琐事,但是整理主人公故事线就不难发现作者的用意:1,女性在这种琐事中有多少的精力去认真思考?2,即便是思想觉醒又有多大的勇气去面对社会?3,走出家门面对社会之后会遭遇什么样的困境?4,如何平衡爱情,家庭,与自由。在这本小说都能找到答案。以下剧透:第一部分,讲述了米拉周围形形色色的主妇们面对的家庭生活,一种是被家庭驯化,成为了家庭的一个部件(用部分都显得不合适,属于丈夫的财产);一种是在外遇中寻找自我价值;第三类是利用婚姻当踏板改变命运的妻子;第四类是沦落为生育工具,生命中除了孩子再无其他,也为孩子所困不可能再有其他;最后一类清醒地认识到了现实,却没能反抗成功,被关进了疯人院。当绝望的莉莉问米拉:为什么错的总是女性?仿佛在心上敲了一记重锤。第一部分既琐碎又沉重,把人抛进杂事的垃圾堆里无力翻身,也许很多女性就这样身陷泥淖再也出不来了,但还好,米拉是幸运的,她被离婚了。第二部分,就是米拉离婚后的生活,以及她对学校,朋友,恋人,家庭关系的处理。为什么说米拉被离婚还是幸运的?因为她意识到自己为家庭的付出是需要回报的,与丈夫清算了多年的劳务工资,这才有经济基础去继续求学。而现实中大部分的女性其实是难得到公平的待遇的,以至于宁愿留在婚姻中委曲求全。可是离婚后到社会中去,也难得到公平的对待,米拉那些觉醒的女同学,有的被强奸,有的被暴力杀害…… 没有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没有男性的理解,觉醒后只能承受更多的痛苦。男性占据世界主导时日已久,潜意识中多少都有性别优势。现在社会分工日益分化,不再像以前那样体力占主导,未来女性在大多数职业,而男性无用武之地也未可知,而这就产生了性别对立的矛盾。关于女性觉醒,我们能做些什么?是否放弃婚姻制度,保持独身就可以不受家庭影响?是否有一份稳定工作就能获得平权?并不只是这样,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出路:一是经济独立,二是两性相互理解。小说中有句话非常关键:我们 —— 男人和女人,并不是很了解对方。或许我们对对方的渴求,超越了对对方的理解。在我们觉醒后,要求男性让步权利的时候,能否先作出表率呢?能否接纳他们回归家庭做 “女人” 的事情而不鄙视他们,能否不要预设把一些事情当作 “只有女人才会做”,只有女性真正的觉醒,要求 “平权” 而不是 “特权”,才能得到更多男性的理解,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醒来,泪还在流

                      有些书,读不懂也许是好事,因为读懂了就说明你亲历过,或是正在其中…… 这本书有太多地方让我泪奔,我竟然读懂了…… 那些无数次让我愤怒到说不出或者不愿说任何话的瞬间和感受,这本书都表达了出来,作者太强大了,很多的片段和章节我甚至能想象到她心是缩紧的,呼吸是屏住的,但紧握着笔的手没有因此停下,她一定是 “逼” 着自己写出来的,否则,太痛,太痛,痛到要一下子把笔砸出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愿你能活出自我,做自由行走的你自己

                        最近我看了《醒来的女性》这部女性主义小说,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姐妹、朋友,还有我自己的影子,合上书本之后,内心被激荡起的涟漪久久无法平复。


                        故事的主角叫米拉,她从小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希望自己能过上更独立自由的生活,但在现实的打击下,她草草结婚生子,然后尽心尽责做一名的家庭主妇,但她的丈夫并不承认她对家庭的贡献,她一直假装幸福地生活着,直到丈夫外遇和她离婚。
                        整部小说除了米拉对自身遭遇的叙述外,也描写了米拉身边那十几位女性朋友以及她们各自生命的历程。她们拥有不同的名字,嫁给不同的男人,自身的家庭背景和性格各不相同,但是她们都拥有身为女人的困境 — 那种被压迫被歧视的命运。
                        书中涉及到诸多性别不平等问题,如女人独自在酒吧喝酒会被视为淫荡,女性在生育上没有自由选择权,家务劳动不被认可,女性遭遇家暴却被视为正常……
                        这本书被誉为小说版的《第二性》,在写作手法上,作者用一种真实到近乎残酷的笔触来叙述女性的生活境遇,让你不觉得自己在看小说,而是在看个人日记,虽然写的是几十年前的美国女性,但仿佛那些女性就在你的身边,她们如此真实,令人禁不住地对照起自己的现实。
                        这种身为女性的被束缚感与诸多人生困境在当代中国并没有减少。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体现在现实生活的每一处。
                        比如出生权的不平等。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恒定值应该是:102-107,而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117:100,海南、广东等省出生的性别比例更高达 130:100 以上。在中国每年至少有 30000 胎儿因为是女婴而被流产。
                        比如就业权利的不平等。我有个女友想跳槽,陆续面试了几家公司,刚开始双方谈得很顺利,面试方对她的能力也很认可,可一知道她处在三十岁已婚未育的年龄段,就含混地说,感觉不太合适。这是很普遍的现象,生育问题造成女性职场、招聘上的性别歧视。
                        再比如婚恋、家庭分工上的不平等。中国女性如果三十岁还单身,她们的精神压力是非常巨大的,社会上会叫她们为 “大龄剩女”,视她们为 “异类”。她们的父母会催着她们相亲结婚,很多父母会说自己的女儿说,“你嫁不出去,丢了我们全家的脸。”“ 你事业发展得再好,赚再多的钱,但你没嫁人就是失败者。” 更有甚者说:“宁愿你结婚后再离婚,也比现在没结婚强”。无论学历、职业多么优秀的女人,一旦年龄稍大,很多人就会认为她们只配嫁给层次比她们低很低的男人,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女人一旦过了三十岁就像过期打折的物品。
                        同样是男女出轨,出轨的女人被骂 “小三”,被骂 “荡妇”,很多人对出轨女性除了言语辱骂还暴力伤害,拖拽头发、扇巴掌、泼硫酸等,而面对出轨的男性,人们却非常包容,容易原谅,说他们是受到了坏女人的引诱和欺骗等。
                        家庭分工上的不平等亦是如此。
                        前段时间《妈妈是超人》第二季播出,著名演员梅婷因为不会做饭、不会给孩子喂奶被无数网友攻击、指责,有人还专门发私信 “教育” 她,觉得她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可是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爸爸身上会怎样呢?
                        在《爸爸去哪儿》里,很多位爸爸也不会照料孩子,他们不会做饭,不会给孩子梳头,经常还把孩子弄哭,却不会被指责,大家反而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女性身为一名妈妈,若她把孩子带好是应该的,带不好那就是她的错;如果女性做全职主妇在家带孩子不工作不接触社会,她会因为没有收入被轻视,不被尊重;如果她忙于事业,想更好地发展自己又会被指责忽略家庭,不负责任,不是一个好妈妈。社会对一个已婚女性的要求不仅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要带得好娃,赚得了钱。
                        这些都是非常明显的对女性的不公平,但有更多的不公平、不平等是非常隐形的,甚至让你觉察不到。
                        我自己生了女儿以后,和同是生女儿的家庭聚会,谈到孩子时,常常会听到以下这些的言论:
                        “你这样像什么样子,女孩要坐得端庄一点。”
                        “女孩子不要那么凶,要温柔一点。”
                        “小汽车不应该是女孩玩的东西。”
                        “以后不会让她出国读书,女孩读这么多书太累了,将来也总归是要嫁人的。”
                        “女孩嘛,我不期望她赚多少钱,有多好的发展,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了。”
                        总之,女性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世界里,加诸在她们身上的诸多限制和束缚,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种种偏见等使得她们远离自由,使得她们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和压力,也阻碍她们更好地发展自己,活出自己。
                        一个女性,认识到性别不平等,认识到加诸在女性身上的种种束缚,即是她觉醒的开端,而从意识觉醒到挣脱束缚,活出自我则是一个漫长过程。
                        那在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现实世界里,女性如何获得更大的自由,如何能够活出自己呢?
                        《醒来的女性》里的米拉通过阅读获得思想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所以当丈夫出轨,她结束自己赖以生存的婚姻后并没有崩溃,而是找到自我,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
                        《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意识到自己不过从父亲的玩偶变为丈夫的玩偶,并且一直在以此求生,觉醒的她选择了离家出走,希望能获得自由。
                        伍尔夫说女人要独立自由需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和五百英镑的年薪。她说:“五百英镑的年薪象征了沉思的力量,门上的锁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了这样一段的话:“(女人)拒绝成为他者,拒绝与男人合谋,就等于放弃与高等阶层联合给她们带来的一切好处。男人 - 君王在物质上保护女人 - 忠君者,前者负责保证后者的生存:女人在回避经济上的危险的同时,也回避自由带来的形而上学的危险:这种自由要孤立无援地创造目的。凡是个体都力图确定自身是主体,这是一种伦理上的抱负,事实上,除此之外,人身上还有逃避自由和成为物的意图:这是一条险恶的道路,因为人被动、异化、迷失,就会成为外来意志的牺牲品,与其超越性分离了,被剥夺了一切价值。不过,这是一条容易走的路:这样就避免了本真地承担生存所带来的焦虑和紧张。”
                        以上似乎可以总结出女性想获得独立与自由要努力做到两点:一、承担起自己生存的重担,做到经济上独立;二、思想上独立,把自己当成和男人一样平等、独立的个体,而非男人的附庸,拥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并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做到第一点在这个时代并不是难事,做到第二点则并不容易,它也许是一个很漫长且需要你很努力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胚胎,感受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和更大的自由,能够凭借此度过人生的那些暗礁,也能够凭借此收获人生的辽阔和精彩。
                        女权即平权,即男女平等,女人和男人拥有一样的权利和自由,每一个女性都能不受限制、不受刻板印象左右而发展自己,活出自己。无论你选择素颜还是化妆,选择单身还是结婚,选择当妈妈还是做丁克…… 都是你的自由,都会被尊重,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
                        离婚后的米拉重新找到了自己,她拿到哈佛的录取通知,重新进入大学学习,在那里,她认识了一群个性独特、鲜活可爱的女性朋友。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愿你能活出自我,做自由行走的你自己。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