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3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人天才的经商治国

    最早读的郭建龙先生的书,深受启发,历史书的另类解读,大历史观的视角。本书提出中央帝国财政制度的三大支柱是以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税收、官营经济和垄断货币发行。拖垮中央帝国财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黑洞,一个是官僚系统无限膨胀带来的开支,另一个是战争带来的巨额军费开支。写的有道理,推荐阅读。但不能说全面,先说收入三大手段在农业文明国家确实是有效并不得已,包括今天房地产资产,国企专营和金融货币管制还是有效。可明朝末年并没有如前朝滥发货币,是因为官僚体系的既得利益(江南士绅的代表东林党)阻碍江南工商税的收取,使得崇祯全面加重农业税,让陕西农民造反,而清朝末年没有重蹈覆辙是地方武装用厘金(商业税)办团练得以残喘,但弱中央失去全国调控的能力,军阀割据帝国分裂。说到王朝覆灭的 2 大黑洞,军费开支当然是帝国衰落的因素(穷兵黩武),但宋朝政治清明(体制先进)文化进步,最后覆灭,完全是落后文明消灭先进,如同马其顿灭希腊,欧洲蛮族对罗马贵族。文化的发展路径从繁花似锦到内敛刚毅会发展到病态极致,最后被新兴的野蛮力量所毁灭,历史规律使然,也是气数命运。作者多本著作的问题是多少有些立场先行,批判帝国的制度落后,但没有探讨中国为何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的金融体系。(因为如果没有掠夺性暴利,农业国的 “土里刨食” 根本承受不了金融的高额成本,后果只能是农民失地成为流民)。此书为郭建龙先生的早期成名作,有当时的局限性,从征税额来说,英帝国远比清帝国高,从战争和国家动员来说当然是好事,但也正因为如此,英帝国才只能走对外扩张和殖民的道路,而中华帝国受到地理条件的约束,汉武帝的扩张过,但不合算,只能深耕内地,筑墙阻隔外患,重农抑商是不得已,因为大量人口不可能购买粮食,中国一直是进口资源,出口产品,直到近代西方用鸦片打破这一平衡。作者三部 “密码”,本书最好,其他两部有些牵强,好处是大历史观打开思路,令人思考。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财经左右轮回

      一直在找,终于再版,第一时间采购,整个帝国脉络全套梳理,有限资源下天道轮回清晰易懂。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帝国财政启发

        经历探索、发展直至衰落,统治者一直需要的,是一个既能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更重要的是能让自己时不时捞点好处的财政体系由此展开,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也逐渐显现。可以说,后代君王很大程度上都是拿着前人总结的密码本,破译甚至修改参数,最终行程自己的理财思路。但不得不说,每一次在十字路口的选择,都为这个成长中的帝国埋下了祸根。其中,有这么几点给后人很大启发。首先,改不掉的习惯 —— 掺杂。无论是汉朝改变货币铜含量,与劣币贩子斗争用劣币驱逐良币,还是宋代以后一有大的状况就开启印刷机,任由纸币带来通货膨胀,拿货币开刀无疑是最便捷的手段。可是一纸下令容易,实施起来那叫一个复杂,当权者中饱私囊,民间自行一套系统,这个体系在各方势力的共同作用下早已面目全非,跟一开始的想象大不相同。随着钱越来越不值钱,大街上拿着一沓钱买一点东西的情况愈显普遍,等到老百姓手上的那一点资源真的变成破铜烂铁,民间经济的崩溃便会加速重要系统的消亡。最好的方式,可以考虑化繁为简,将各种税合为一种,并只流通一种货币。最简单的方式,可以省去繁文缛节,用最低成本实现最大效率。此外,前朝的经验用在当朝也会存在问题。隋唐看到北魏的土地税实行良好便搬过来用,造成了民间瞒着不报死亡的人,税就不必交了;元朝看着宋朝纸币运行状况不错,盲目学习却没有准备金,信用也就无从谈起了。不是说先例不可依赖,只是应该选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盘结合当时情况进行调整,在实行途中不断平衡,最终找到合适道路。不论是财政,还是我们自己做决策,这样的方式都能够减少犯错几率,处理起来更得心应手。ps: 由于本人不太懂经济学,这篇写的有的水,敬请见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王朝的不断更替过程中,冗官冗员是一方面,管理制度僵化是另一面,还有一个最主要的角度就是财政,通过财政视角让我们能俯瞰两千多年来的浮浮沉沉,感慨良多,更印证了马克思的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让我们活的通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财政密码就是一部中国的财政经济史,国家王朝的更迭最底层的逻辑就是这个王朝财政经济的崩溃,已经经受不住任何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和打击。经济财政政策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国家财政也始终围绕着这三样做文章。同时如何平衡养官成本和国家财政也是贯穿整本书的一条线,所有的变法都在围绕着削减开支还是增加收入上,将国家打造成一个怎么样的国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写的也就那么回事,没啥新的角度。叙事线比较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财政帝国》(第一次读)

                作者通过调研几千年历朝历代变迁,深挖每个朝代对于财政的管理,告诉我们懂经济、历史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第二,1/30。是个被很多朝代检验出来的最佳纳税指标。在和平的基础上,收 1/30 的税,此时百姓压力小,年年有余粮,朝廷可以充盈国库。第三,人口、土地是纳税的基本,也是历朝历代关注的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财政密码》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揭示了古代中国财政制度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还通过历史的镜鉴,为我们理解现代财政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首先,这本书将中国历史与财政、军事巧妙地融合起来,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每一个朝代的更替,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财政管理水平的体现。书中详细解析了各朝代的财政制度、税收政策和货币流通,使我明白了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无论是土地公有制、货币政策,还是国有专卖制度、混合经营,这些财政手段都是国家维持统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其次,书中关于财政危机与朝代兴衰的论述,让我深感震撼。财政危机往往是朝代更替的主要原因,当国家财政出现不平衡,必然会压榨人民,导致社会动荡和反抗。这让我意识到,财政管理不仅仅是数字游戏,更是关乎国家稳定和人民福祉的大事。因此,现代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财政管理,确保财政的稳定和可持续。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现代财政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如国有企业、公有土地制度和金融体系等。这些问题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并且被历代王朝反复利用和改革。这让我认识到,现代财政管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最后,这本书还引发了我对现代改革的思考。书中提到的中国古代财政手段,如国有企业、公有土地制度和垄断货币发行等,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手段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持这些基础制度稳定的同时,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总之,《财政密码》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财政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为我理解现代财政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汲取书中的智慧和经验,为我国的财政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个世界啊

                    “人到中年时,大部分人的理想都已经随风而去,但至少我们还在挣扎,不肯屈服于世俗的世界。” 郭建龙,梦舞君,周杭君,等等,为了这些人,为了这句话,也必须五星好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就该这么写

                      和枢纽相比,各有千秋,我认为不足的是以宏大的视角去写历史是一种方式,而历史本身就是多重的复杂因素造成的绝不是仅仅是因为财政,财政是一方面,多重原因和时代因素相互交织碰撞,彼此拉扯,才造成了现实历史的结果事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财政看中国封建王朝制度

                        感谢郭建龙老师,让我从新的财政视角去读历史,知道了历史中很多细节,土地、人口、战乱、官吏…,这些都是封建王朝中重要的部分,当代中国的财政也可以以此为基础去研究去发现。作为一名财会工作者,很高兴地阅读,很有感概,但我要再读一遍纸质书,写写自己的读后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全新的财政视角重新审视整个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帝制历史,醍醐灌顶不得不服。尤为震惊(信息增量最大)的则是耳熟能详的中日甲午战争对于晚清最后一次和平转型的机会,在财政方面彻底碾碎可能性的毁灭性打击。也完全没想到晚清的财政情况曾经那么有可能有希望。这么看,日本近现代百余年的相对发达和好日子,是从大清的阳寿和中国人的手上抢走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本后记我非常喜欢的书敬所有的理想主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历史上的财政密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代王朝先以财政乱而陷入国乱的境地,周朝因为大搞分封制,后周氏王朝到了无封之地,所谓的王戢千里也不过一捧立锥之地,可供自己掌握的资源少之又少,这是周家祖先,没看透人性的使然。汉武帝很牛,但击破匈奴的同时,也是建立在民间经济为代价的前提之上,吃苦的永远是群众,但国营经济却也影响了千年中国,后世王朝总在这个漩涡里打转转,没有突破的发展,直到根本不起眼的五代十国,才逐渐给了官僚体系一个长期饭票,而扭转了经济的走势,这种改变虽然很小,也是一道火光,隋朝江山有使不完的钱,可惜还是灭亡了,亡在对百姓的无限制压榨,所以一国不在国强,一国不在民富,唐代是民富,还是灭亡,在于国强民富。真正的国强民富,是我最看不起的朝代,大清帝国,蛮子治国,但却是做到了比之前王朝更加的富裕,只是大清皇帝还是食古不化,没有搭上全球经济发展的快车,终作茧自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一本

                                  可以安静阅读并引发思考的书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财政密码》是郭建龙密码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中国历史的财政和金融演变过程,我本科学习的是财政学,也学习过中国财政史,当时,只记住了一些名称,比如: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等,但是不知道这些名词背后的意义和发生的历史背景,读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实施的场景。古代的财政也是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两个方面来考虑的,而货币是政府用来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财政收入主要是以税收收入和政府官营的经济收入为主,在朝代建立初期,财政支出没有太大的负担,政府只用税收收入即可支撑财政支出,到了朝代中期,财政支出逐渐扩大,税收收入无法支撑时,政府就开始进行专营物资来增加收入,比如,盐铁专卖等等。到了朝代的后期,财政支出继续扩大时,税收收入和专营收入无法支撑财政支出时,政府就会超发货币,使货币贬值,相当于向民间征收了铸币税,当民间被压榨到极限时,政府财政就会崩溃,民间无法生存时,就会产生起义和政变。这就是从财政的视角来看的,朝代更迭的过程。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运营和公务员的开支,公共基础设施的开支和军事开支。和平时期主要是前两项,战乱时期主要是后一项。在古代,货币主要是用于交易需求,以金银铜等金属作为主要的货币,在宋代发明了纸质货币以后,货币就可以脱离金属媒介在实物数量上的限制,根据政府的需求进行印刷,就会造成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等问题。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和政府最重要的调节经济和参与经济的手段,也是认识和理解现代经济的窗口。读完这本书,对现代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有了重新的理解,对当下的热点的话题也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美国的高通胀,美元的降息节奏,特朗普提出的降低国内税率,减少政府开支,增加关税,低利率,低通胀的竞选政策,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中国现在的利率是高还是低等等这类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封建王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工具箱有限,基本绕不开税收(土地税、人口税)、官营产业(盐铁专营)、货币管控(垄断铸币权、发行纸币)等方面。为应对大规模战争等引发的高额持续财政支出,可以采取的措施也只能是增加税率榨取民脂民膏、卖官鬻爵、超发货币制造恶性通胀.. 普通百姓的日子是真得苦哈哈,单纯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运转起来难度真心大。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

                                        早就想看的一本书,一直拖到年底才捧起来看完。郭老师的书有一种魔力,让人读完之后总觉得不过瘾,想要再读一遍。作者不仅有着高超的写作功底,对历史的钻研更是让人叹服!最后的再版手记读来也让人会心一笑,在当今这个社会,做一个理想主义者是多么难的事情,但作者做到了,向郭老师学习致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过的最让自己感觉通透的历史著作

                                          作为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认知水平有限,但至少在这么几十年的阅读中,难得遇到这种令人惊喜和惊叹的作品。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