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向荒野

    今天听书推荐的,但也很推荐电子版,一页出版的书装帧都很好,这本考古历史书写的太好了,文化记者出身的张泉,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畅,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座高峰: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所、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熟悉的学人,以及第一次知道应该被后世人记得的那些拓荒者们,用生命、热爱、信念、坚守、独立、尊严…… 在国家裂变,时局动乱,在无比艰苦的环境下,前赴后继,砥砺前行,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也让世界看见了中国,改变了对中国的认知。“不世出的天才涌进同一个时代,合力造就时势。” 他们创造了中国的黄金时代,读罢感佩,久久不能平静,对书中走出书斋,走向荒野的先行者们充满了感动和敬意。从纪实的文字,大量的注释和参考书目,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诚意,以及作者对他的学术探索的热爱、孜孜以求和乐在其中。就好比介绍本书的一样,《荒野上的大师》讲述的是 1920 年代中国考古初创的故事。作者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四大机构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中国考古的诞生经过。这四大机构走出了诸多考古名家,(李济、赵元任、吴宓、贾兰坡、夏鼐、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等),作者以细腻感性的笔法,讲述了他们在考古现场和学术书斋中的工作与贡献,突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开辟新天地的勇气和毅力,表现了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凭热血和专业为国效力的事迹。《荒野上的大师》还描绘了当时的诸多重大发现,这些发现让中国在世界考古舞台上有了话语权。值此中国考古百年,《荒野上的大师》意在重温先行者的精神和品德,希冀今人再创中国考古的 “黄金时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出书斋,走向荒野

      4.5🌟感谢编辑赠书,一页出版的书装帧都非常喜欢,这本考古历史书写的太好了,文化记者出身的张泉,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畅,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座高峰: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所、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熟悉的学人,以及第一次知道应该被后世人记得的那些拓荒者们,用生命、热爱、信念、坚守、独立、尊严…… 在国家裂变,时局动乱,在无比艰苦的环境下,前赴后继,砥砺前行,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也让世界看见了中国,改变了对中国的认知。“不世出的天才涌进同一个时代,合力造就时势。” 他们创造了中国的黄金时代,读罢感佩,久久不能平静,对书中走出书斋,走向荒野的先行者们充满了感动和敬意。从纪实的文字,大量的注释和参考书目,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诚意,以及作者对他的学术探索的热爱、孜孜以求和乐在其中。推荐阅读。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灿若星河

        中国版学术界的群星闪耀时,大师们的田野考古,面对极为艰苦的恶劣环境和时代背景,专注于为国家万世开太平的精彩瞬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荒野上的大师》。 作为前所未有的一代人,他们在时代夹缝里,努力维系思想的独立与尊严,试图让学术超然于政治之上,他们比此前许多时代的士人都更有爱国意识,更渴望复兴,迷恋富强之术,愿意为之付出任何代价。鲁迅十八岁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到日本弘文学院留学后,依然对矿物情有独钟,记录了大量笔记,手抄、临摹过许多海外矿业的专著。他甚至下过矿井,踩在半尺深的积水里,头顶仍有水不断漏下,在他周围,矿工们 “鬼一般工作着”。鲁迅读书的时代,地质学仍被称为 “地学”,矿物学则被称为 “金石学”,不明就里的人或许会以为,这两门功课探讨的仍是舆地和钟鼎碑版这些古老的学问。他才真正对徐霞客心生敬意,更满怀好奇。然而,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的人生历程居然模糊不清,著作也早已支离破碎,大量散佚。于是,丁文江决定为徐霞客正名,整理徐霞客的游记和年谱,绘制其周游天下的路线图。清华国学研究院与弗利尔艺术馆合作,前者组织发掘,后者提供资金支持,双方分别出版中英文发掘报告。文物暂时保存在清华大学,日后再交给中国国立博物馆永久收藏。毛泽东希望从天安门上望出去到处都是烟囱,梁思成却和年轻的建筑师陈占祥一起不合时宜地提出了 “梁陈方案”,想让北京保持历史风貌,成为 “像华盛顿那样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的纯粹的行政中心”。于是,所有关于城市和建筑的专业探讨,最终都将被定性为政治问题。无论怎样的时代都有落幕的一日,星河终将消逝,人们各奔前程乃至生死陌路,过往种种都被时间稀释。街市永是流驶,世事不断轮回,他们经历的困惑,未来的世代仍要面对并做出抉择 —— 是信仰科学还是迎合权力,是融入世界还是闭门自守,是努力恪守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是甘做附庸,究竟该如何选择,似乎不言而喻,但在现实中,所望与所求常常相悖。许多事情听来都是常识,可惜,当人们真的需要做出选择时,最先舍弃的往往就是这些最基本的准则与常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极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梁思成、林徽因的故事让我感动,一碗番茄蛋花汤都成了奢望。这些考古先行者们,在内忧外患的时代,凭热血和专业为国效力,让中国学术发扬光大,让文化泽被后世。他们在逆境中前行,不仅为中国开创了学术的新纪元,更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辈于乱世求研究,本为逆流之妄举。 ——杨铨

                这是前所未有的一代人。他们从传统中国的母体中分娩出来,却逢上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他们既有国学的根基,又获得了现代视野和专业的学术训练,信赖科学,崇尚行动。同入兴亡烦恼梦,霜红一枕已沧桑。我辈于乱世求研究,本为逆流之妄举。—— 杨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六分私货,四分干货,不值一读。

                  除了梁思成故事的前五章外,其他大师的故事写得乏善可陈。书中有大量的议论和抒情可有可无,删去更好。这本书号称是中国版《人类群星闪耀时》更是碰瓷营销,前者完全没有后者的笔力和冲击力。讲述民国大师故事的很多,这一本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之前一直以为地质、考古都是在荒野上做着 “田野考察”,现在我明白这个 “荒野” 可能是之于这个时代背景而言的,正如杨铨所言:“我​辈于乱世求研究,本为逆流之妄举。” 感慨前辈们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感谢本书用晓畅的文笔缓缓讲述了民国文化界的 “人类群星闪耀时”。古今之变,内外之争,那一大批睁眼看世界的人,走出书斋,用科学和理性,回过头来又在用不同的方式孜孜不倦地寻找中国的根脉。有些熟悉的人名更具体了,有些不熟的人名多了非常多敬畏,致敬最后一代 “大先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荒野上的大师》是作者潜心十年完成的作品,他进行了大量走访和文献研究,用深情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那代学人的凛凛风骨和艰苦卓绝的考古往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把我给看哭了,一群高知分子,为了学术,为了文化,为了民族,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做研究,搞调查,轻则饥寒交迫,重则失去生命,书中的一个个人物是靠着何等理想信念支撑下去的,真的难以想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静的文字述说着不平凡的时代与人生,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人,无奈更是不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说实话…… 如果不是我妈给我 30 块钱让我看,我是绝对不会看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一些晦涩难懂的语句其实应该在搜索时有一定解释就好了

                                  真希望我们现在的人还能有那个时代学人精神就好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格局

                                    民族脉迹何需分你我?东西同进步有甚不可?事事为了名利不科学,一根棒子阻碍了文明苦了学者。一波文人激励自强你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陈寅恪先生那一代人代表着一个大师的时代,但那个时代已经落幕。如今,史语所还能在世界汉学界占据一席之地,靠的是每一位学人研究成绩的累积,大家陆续开拓出新社会史、思想史、宗教文化史、新文化史、环境史等研究方向,走出各自的新路。从前,傅斯年先生认为史语所是一个学派,现在我们却非常多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根

                                        无论如何改朝换代,一种文明的延续,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根,根是血脉的来处,更是灵魂的滋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墙裂推荐

                                          深识远见之士,知立国之本必亟以兴学为先。创始也艰,自是光大而扩充之,而其文化之宏往往收效于数百年间而勿替。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