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缩影

    本书聚焦迄今仍被遮蔽的庞大群体 —— 前东方劳工,现流离失所者,书写战后东欧日常生活、沉默、暴力、反叛,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故事。      作者渴望过正常的生活,极力想摆脱自己的流离失所者出身、融入德国社会、逃离俄国血统,父亲却将她监禁起来,禁止她穿红鞋子,打她,想尽办法让她远离德国人的世界。无时无刻不让她恐惧的父亲,出生于沙俄时代,几乎跨越了整个 20 世纪,他的一生对于女儿来说一直是个谜:父亲为何坚决不学德语,他自己只会说两个单词,“要” 和 “不要”?为什么对自己在俄国的前四十年生涯缄口不提?穿过所有沉默,在暗影中的某处,是一段颠沛流离、骇人听闻的历史。在试图寻找理解的钥匙过程中,娜塔莎借无家可归又无处可去的经历,书写了父亲的沉默,也书写了畸形父女关系的矛盾和挣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活在暗影中的一个群体

      虽然这本书在宣传时为了和写母亲的《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形成对称而强调主要是写作者的父亲,但是实际上 “暗影中的人” 却并不仅仅是指父亲,更多的是指作者本人,进一步,它也指当时整个东欧强制劳工群体。在母亲自杀后,作者的生活就陷入了父亲的暗影里,她的人生轨迹自此发生改变。令人惊叹和佩服的一点在于,她将写作作为自己反抗父亲、反抗沉默、反抗时代的武器,通过记录保持了完整的自我,成功地超越了苦难。这也给生活在疫情和战争阴霾之下的我们一个启示:多去记录,不要忘却,忠实的记忆决不会构成背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低于预期

        如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暗影中的人

          娜塔莎直到父亲死去也一直不曾了解过他,尽管他找到了父亲的弟弟,知道自己还有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妹,但父亲对于娜塔莎来说仍是暗影中的人,看不透摸不清。但暗影中的人又何止 “父亲” 一个人,千千万万被战争荼毒的前苏联人,都是 “沉默不语” 生活中暗处的人。他们企图用沉默对抗着战争和统治者带给他们的伤害,支撑着自己继续活下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个体感受是了解那个时代的一扇窗

            每个人都会被自己的经历感受所限制,而阅读,让我能够抛开自己的境遇,去理解更多元的社会。之前其实也有一点概念,波兰,乌克兰,对苏联,对德国的旧仇恨,通过这本书读下来,更加切身地感受到了在夹缝中的被排挤,被嫌弃,没有归属感的那种痛。作者对父亲人生的追问,以及周遭的沉默,如暗影般存在,如暗影般消散,无人记忆,没人怀念。那一代人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声叹息,被时代车轮碾压的平凡人毫无反抗之力,连生存所需经历的艰难都多样且难以想象…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