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本书梳理了二千年来中华帝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书名叫哲学,可作者不是哲学家,说的也不是哲学,关于中国思想史目前争论很多,作者认为儒释道一路发展到鸦片战争 1840 年中华文明迎接西方哲学并全面转型,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国摒弃旧国学,转向西方哲学自然科学体系。但也有中国哲学学者反向从中华古老文明中汲取营养,比如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和推崇,不断消化和融合西方哲学理论,走出自己的文化自信。哲学作为人生观的基础,自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和,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最近再看本书就觉得作者还是拘泥于制度论,钱穆说:「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钞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读史应该看到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最先摆脱了宗教束缚和奴隶制度,既然佛教能到中国完成本土化转型,近代马哲也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融入中华文明。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5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哲学密码》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独特而深入的视角,揭示了古代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以下是我阅读后的几点感受:首先,这本书在学术性和趣味性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传统上,哲学类书籍往往给人以晦涩难懂之感,但《哲学密码》却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历史案例,使得复杂的哲学思想变得易于理解。作者不仅详细梳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还巧妙地将这些思想与现实社会现象相联系,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思考和启发。其次,本书对古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从西汉时期的大一统思想,到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兴起,再到唐宋时期的理学、心学等,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种历史性的梳理,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也为我们反思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书中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儒家思想强调礼制和仁爱,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道教则追求长生不老和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思想中蕴含着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而佛教的传入,则为古代中国带来了新的哲学视角,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三家思想在相互交融和碰撞中,共同塑造了古代中国独特的哲学体系。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谶纬学、经学等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看似神秘莫测的学说,实际上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为皇权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也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对这些学说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传统。总的来说,《哲学密码》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和思想精华,也为我们反思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我相信,每一个对哲学和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的启示和收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哲学密码》是郭建龙老师密码三部曲中的一部,它从哲学与思想的视角,阐释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多思想学派应运而生。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 “焚书坑儒”,独尊法家。西汉文景之治时,以黄老之学治国,使民间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复苏,朝廷财政收入亦随之增加。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教来论证皇帝统治的合法性。东汉及三国时期,儒教一直是思想主流,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道家与佛教开始兴起。唐朝时期,儒教、道教、佛教并存,是思想最为开放的时期之一。宋朝以后,儒教再度占据主流地位,并发展出理学,倡导 “存天理,灭人欲”。宋朝为后世朝代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明朝时期,思想受到严重禁锢,理学盛行,但民间兴起了心学,主张向内探寻,倡导 “致良知”。清朝时,民间萌发实学,关注实用科学,而朝廷为强化统治,更加尊崇儒教,加强思想统一,甚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近现代的落后局面。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让读者知晓众多哲学流派,为读者搭建起学习哲学的框架。此后,读者既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哲学流派深入探究,也可兼收并蓄,了解不同哲学流派的思想,从而丰富对世界的认知。对于希望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框架的读者,推荐阅读郭建龙老师的密码三部曲,从哲学思想、财政经济和军事战争三个维度构建中国历史框架,更全面地学习中国历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