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4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他人故事,过自己好生活

    我是有机会就夸老婆,所以我们的关系好,有啥争吵一会就好。在影响下,我的女儿也非常会夸赞人。老婆买回这本书,也是对应着我们一家三口,我们都希望日子,因为自己的努力与思索,而变得更好。看他人故事,思自己之生活,大概是多数人读书学知的目的吧。

      转发
      1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亲情的最好诠释

      人生幸福并不复杂,就是有事做,有人爱,有期许。有些时候,我们无需刻意的去追求幸福,因为幸福会在平凡的瞬间流露,有些时候,我们无需过多的去留恋过往,因为过往会在未来的时刻消逝,有些时候,我们无需违心的去接受改变,因为改变会在当下的时刻开始,有些时候,我们无需默默的去承受痛苦,因为痛苦会在生活的边缘徘徊。幸福的根源并不在于事情发展得有多顺利,而在于事情的发展是否好于预期。生活的真实会在我们的方方面面体现的淋漓尽致。记录生活的点滴,能够让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这也许就是亲情最珍贵的地方,无需任何言语,我们就能察觉爱意。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所有亲密关系的原点都应该是友谊

        这一家子让我相信,所有亲密关系的原点都应该是友谊,或者说是一种让人产生 “这个人是我的朋友” 的感情的东西。“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这是本书的经典句子。相比平平淡淡的爱情,其实我更喜欢有些惊心动魄的或者说感动天地的爱情,但其实,哪个家庭不是柴米油盐,哪个家庭不是生老病死,又有哪个家庭不是一日三餐每日的琐事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可歌无需可泣

          每日一书:《我们仨》。1998 年,钱钟书去世,而在 1997 年,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媛先他们而去。在人生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用心记录了这个家庭 63 年的风雨点滴。可歌无需可泣,没有长久的永远,只有永恒的短暂。我转侧了半夜等锺书醒来,就告诉他我做了一个梦,如此这般;于是埋怨他怎么一声不响地撇下我自顾自走了。锺书并不为我梦中的他辩护,只安慰我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阿圆要回去,就剩我一人住客栈了。我往常自以为很独立,这时才觉得自己像一枝爬藤草。可是我也不能拉住阿圆不放。好在手续都已办完,客栈离船不远。我的梦跑到客栈的后门外,那只小小的白手好像还在招我。恍恍惚惚,总能看见她那只小小的白手在我眼前。西山是黑地里也望得见的。我一路找去。清华园、圆明园,那一带我都熟悉,我念着阿圆阿圆,那只小小的白手直在我前面挥着。我终于找到了她的医院,在苍松翠柏间。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向达说锺书:“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 能和锺书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锺书刻薄了。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锺书和我就以此自解。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 “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 “石子” 把玩欣赏。阿瑗的石子最多。周奶奶也身安心闲,逐渐发福。钱钟书:“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圆圆:“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钱爸悄悄地在她耳边说了一句话。圆圆立即感化了似的和爸爸非常友好,妈妈都退居第二了。圆圆始终和爸爸最 “哥们”。我觉得这是《我们仨》最幸福的时光。1994 年 7 月,来了一个神秘的电话,第二天上午,84 岁有病在身的钱钟书被一辆黑车接走开会…。实际上是组织上安排钱钟书去北京医院住院,船号头 311,是病房号。紧接着圆圆也因癌症晚期住进医院。1997 年 3 月爱女圆圆去世,1998 年 12 月钱钟书去世。家还在那,但那里已经没有阿园和钱钟书了。“我们仨个失散了”。但坚强的杨绛活成了仨。《我们仨》是女儿钱媛生前起草未完的文稿,杨绛在女儿、丈夫去世四年后写完出版的这本回忆录,也是完成了女儿一份未尽的夙愿。杨绛从 1935 年 7 月她和钱钟书结婚写起,一直写到钱钟书离世,历时 63 年,怀念那段 “我们仨” 在一起的日子,平凡而奢侈的日子,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也经历了多少人生坎坷,他们总是保持乐观,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赚我一两半眼泪

            一两半眼泪有多少呢?其实还是挺多的,因为我分了很多次支付。买这本纸质书,完全是因为杨绛先生辞世的消息。再有名的人也会过气,当人们再一次聊其他的名字,很可能就是最后告别的日子。百岁人生,一家三口,最后只剩下老太太一人。虽然世界上比这惨痛万倍的比比皆是,可他们是钱杨一家,独一无二的一家。早年只识钱钟书,只知道围城。于围城而言,也只记住那句城里城外的烂梗。据说钱杨还有一大堆著作值得一看呢。毕竟有些书就是得要等三十岁后再读的,不过幸好,我们自封为了 “终身学习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仨,一起走过有苦的事,但总是甜的日子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提到他们沦陷上海,最艰苦的日子在珍珠港事变之后,抗日胜利之前。锺书除了在教会大学教课,又增添了两名拜门学生(三家一姓周、一姓钱、一姓方)。但我们的生活还是愈来愈艰苦。只说柴和米,就大非易事。其中的苦,有一段印象深刻,那画面极度细腻,被文字带着,都能知道当时多苦:日本人分配给市民吃的面粉是黑的,筛去杂质,还是麸皮居半;分配的米,只是粞,中间还杂有白的、黄的、黑的沙子。黑沙子还容易挑出来,黄白沙子,杂在粞里,只好用镊子挑拣。听到沿街有卖米的,不论多贵,也得赶紧买。但大米不能生吃,而煤厂总推没货。好容易有煤球了,要求送三百斤,只肯送二百斤。我们的竹篾子煤筐里也只能盛二百斤。有时煤球里掺和的泥太多,烧不着;有时煤球里掺和的煤灰多,太松,一着就过。如有卖木柴的,卖钢炭的,都不能错过。有一次煤厂送了三百斤煤末子,我视为至宝。煤末子是纯煤,比煤球占地少,掺上煤灰,可以自制相当四五百斤煤球的煤饼子。煤炉得搪得腰身细细的,省煤。烧木柴得自制 "行灶",还得把粗大的木柴劈细,敲断。烧炭另有炭炉。煤油和煤油炉也是必备的东西。各种燃料对付着使用。我在小学代课,我写剧本,都是为了柴和米。这一家人不亏是学者之家,最让人感动的一句话是: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还有一家三口最让人羡慕的是其乐融融的相处模式: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在最后的篇章有这么一段,其中不免有些伤感,又有些无奈。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最后杨绛先生说他们三走散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这或许是我喜欢读人物传记的原因,从她们身上读到的满是坚强和勇敢。面对生活困顿的勇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坚强,于是乎,在假装坚强中,就真的越来越坚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幸福家庭的样本

                  杨绛在亲人相继离世后,写下了这本回忆录,回忆她与钱钟书、女儿钱瑗生活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和感激。这个家庭靠着爱情、亲情抵御了人生的风雨和艰辛,即使亲人已不在人世,剩下的那个也可以靠着回忆安详度日。有人说爱情的最高境界是气质相近、价值相似、本质相通,钱、杨之间的爱情大抵就是这种境界的罕见样本吧。   可惜钱瑗并没有她父母那样的幸运,她与第一任丈夫本来琴瑟和鸣,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她丈夫却因为不堪受辱自杀身亡。第二任丈夫大概率与她缺乏精神上的共鸣,因为对方已有两个快成年的孩子,钱瑗自己甚至没有再生孩子,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这也导致了杨绛晚年的孤单和凄凉。    在唏嘘感叹的同时,你会发现,有人用他们的人生告诉你:什么是知识分子的风骨,什么是人生值得追求的东西,什么又是至高至纯的幸福。这正是这本书的价值。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实

                    看过很多回忆、自传,杨绛的这本《我们仨》颠覆了传统的回忆录。这本书里,没有荣誉,没有低谷,没有人生起起落落,在大灾大难前,作者都一笔带过。多的是感受和时光过去留下来的东西。真实的生活总是残酷现实中掺杂着小美好,经过岁月的冲洗,过往的经历都会忘记,但是,经历中的情感却留了下来,日久弥新。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细腻的文字直冲心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颗诗心非常重要,激发阅读的灵感!

                        书籍是时间的沉淀,也是行动的指导,生活中很多事情在书籍中得到印证!钱钟书先生说过,遇见杨绛先生之前他没想过结婚,遇见她之后,她没想过娶别人!也许这是婚姻最好的默契,然而也需要生活的磨合,他们将婚姻生活过成了有趣又温馨的《我们仨》,家庭最好的状态就是亲情爱情融为一体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仨

                          这是一本杨绛先生写的回忆录,虽然丈夫和女儿相继离去,留下她一个人独自生活,但是回忆的都是他们一家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有的只是温暖,还有趣事。正如她所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虽然苦短,遇到了你想遇到的人,做了你想做的事,人间值得!

                            一个家因为有家人的陪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失去了家人的陪伴的 “家” 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客栈了。“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却爬满了蚤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世间好物不监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间也没有永远。杨绛先生说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人生虽然苦短,但是遇到了你想遇到的人,做了你想做的事,人间值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杨绛先生续写了女儿临终前未完成的作品,属于 “她们仨” 的一部回忆录。读到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之处不由得为之动容。第一、二部分,先生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的这几年,用梦境般的文字记录着种种心绪,自己也仿佛化作一叶扁舟摇曳穿梭在先生的万里长梦里;第三部分先生用朴实、平淡的文字记录着三口之家的点滴生活,字里行间没有过多的痛楚之词,多是提到 “拙手笨脚” 的锺书和懂事孝顺的阿圆,幽默、温暖又能流露出先生对家人的思念;最后的附录的几封信纸手稿见字如面,是一种有温度的如暖阳般的存在… 不再失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1997 年早春,女儿钱瑗去世,1998 年年末丈夫钱钟书去世,从此世间朴素又平凡的 “我们仨” 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她感叹人生如梦,但并不觉人生虚度,因为有丈夫钟书和女儿阿瑗的陪伴,生活总是充实的,他们曾一起度过了很多欢乐的时光,杨绛先生重温了一家三口生活过的日子,在重温中汲取一点岁月的温暖。《我们仨》的开头,杨绛先生营造一个亦真亦幻的情境,钱钟书被带到一个古驿道的船上,母女俩需要坐船去看他,后来女儿因病住院,杨绛需要两头奔波,最后两人都与杨绛先生失散。这其实是杨绛先生用梦境做的一个隐喻,隐晦地表达至亲的两个人离去的情景,看得人心中酸楚。《我们仨》回顾了杨绛与钱钟书在欧洲留学、女儿出生、回国任教、研究治学等经历,他们经历过战乱、特殊时期的动荡,但杨绛先生在回顾这些时总是很淡然,两位学者都是与世无争的人,他们希冀的只有家人团聚,专心做研究。杨绛先生留给世间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她优雅、从容的姿态,这是经历岁月洗礼而未褪色的光彩。今年是杨绛先生去世五周年,她曾一个人怀念 “我们仨”,我们也在深深地怀念她。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仨

                                  再读,仍感动,平实的语言给人无穷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仨

                                    “从我自己,我们俩,我们仨再到我一个人” 这句看得好心痛,人生终究是一场别离。她的一句句,没关系,有我呢。成就了他,也成就了她自己。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中,没有哪一件不透露出他们身上爱和包容,在乎和支持。可岁月最终给了她最残酷的答案,她活得最久,经历的离别最多。她以女子之身被称为先生,自身的文化底蕴可见一斑。他们一起的岁月,惊艳了多年以后的读书人。愿他们仨在天堂相聚一堂,愿世间家庭一如这般美好!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仨·杨绛~读后

                                      我佩服杨绛,经过很多坎坷,却都视若平常。自己想,如果身经她的经历,有没有那种平和?惭愧的说,不可能。写这本书时,她该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所以一切都看透的通透感,透过书面而来。有时候想,真正坚强的,往往是像水一样柔的。该学习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给你一段悲伤却温暖的回忆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钱瑗与钱锺书先生先后离世后写下的一本让人既感到悲伤,又感到温暖的书。全书共由三部分组成: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1. 以梦开头,逃避现实。一开头,杨绛说她做了一个梦。梦里突然来了一通陌生电话,叫钱锺书去很远的地方开会,怎么都推脱不掉,杨绛只好跟着他一起坐船去。在路上,杨绛做了一个 “梦中梦”,她梦到女儿因腰痛入院,最终病逝,连锺书坐的 “311 号” 小船也不知去向。单看文字,你可能只会觉得这是一个细腻丰富的梦。为什么把这段经历写作一个长梦呢?这既是杨绛的逃避,也是她给自己种下的一个希望。说是逃避,是因为失去两位至亲的痛苦太沉重了。她想记录,但又不愿意回忆细节,只能逃到梦的虚境里,才敢揭开这层心里的伤疤。说是希望,因为在梦里,女儿死而复生,锺书叫她 “回自己家去”;在梦里,锺书也只是坐船漂向远方。杨绛给两位最爱的人,安排了两个遥远却可企及的地方。在她心里,丈夫和女儿不曾真正地离开,他们的小家未来终会团圆。2. 失散是为了再一次相聚。“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两个人都走了,“死了”“消失了”“不见了”,杨绛不愿意用这些可怕的词,所以她说 “我们仨失散了”,因为她觉得既然是 “失散”,就总有 “相聚” 的一天。她在作品中将苦难一笔带过。就连沉重的病痛,她也选择用幽默的方式表达。比如锺书发病时,杨绛写道:“他哮喘病发,呼吸如呼啸。我不知轻重,戏称他为‘呼啸山庄’。”3. 曾经拥有,终生思念。书的后半部分记录了夫妇二人结婚、留学、生女、死别的日子。你可能知道杨绛在点评《围城》时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虽然他们在笔下对婚姻颇为讽刺和失望,但两人几十年的婚姻,丝毫没有磨去爱情的美好。两个人可谓是相依相伴,琴瑟和谐,真正是一对神仙眷侣。而钱瑗则是他们唯一且视同珍宝的女儿,这是一个极度默契的三口之家,有着高度统一的兴趣爱好,他们三个是一个整体,而在女儿和丈夫先后离去后,杨绛先生开始了一个人对我们仨的思念。如今,他们仨终于可以在天上再次团聚了。《我们仨》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历经坎坷却始终温暖的家的模样,愿我们每一位读者都如杨绛先生般珍惜家人,热爱阅读,过好每一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这本书之前,就大概知道了杨绛先生的人生历程,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什么是大家风范,这不仅仅是知识渊博谈吐风雅,更是苦难之中仍能恬淡生活的意志。全书中读得最迷惑的是杨绛先生的万里长梦,读完全书印象最深最让我感到的也是万里长梦,怕梦里忽的不见,便给一个送一程又一程的万里长梦。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