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4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关于顿河流域哥萨克人民的史诗,哥萨克是俄罗斯的游牧社群,骁勇善战。《静静的顿河》并不是第一部描写哥萨克的小说,但肖洛霍夫在顿河长大,笔下的哥萨克非常贴近现实,他的个人经历也赋予了《静静的顿河》极高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本书核心内容:一、肖洛霍夫的早期经历,对《静静的顿河》的创作有什么影响?二、《静静的顿河》这部 140 多万字的巨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三、《静静的顿河》与《战争与和平》相比,有哪些异同?肖洛霍夫一边参加革命工作,一边努力学习写作,把早年经历在《静静的顿河》中重现,把自己亲历的残酷体验转化成作品中的艺术活力,成为奠定苏联文学根基的作家之一。葛利高里代表的是整个顿河地区曾经奉为准则的 “哥萨克真理”—— 不受任何人统治。他在两股势力中来回摇摆,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追求真理,为了那些和他一起信仰这个真理的人们奋力拼杀。第一,《静静的顿河》是苏联文学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肖洛霍夫的早年经历,对他的创作有重要影响,许多生活经历都在小说中有所体现。第二,顿河是俄罗斯的英雄之地,也是沙皇俄国时期最重要的哥萨克聚集地。哥萨克既享有特殊的权利,也要承担兵役义务。苏联成立后,反苏维埃政权势力煽动哥萨克一同对抗苏联红军,引发了极为惨烈的内战。主人公葛利高里在妻子和情人之间不知所措,也在革命和反革命势力中来回摇摆。他原本坚信不受任何人统治的 “哥萨克真理”,但最终认识到,那只是个可笑的错误。第三,《静静的顿河》是关于顿河哥萨克人民的史诗,《战争与和平》描写的是俄国贵族的生活。两部作品都融合了家庭和历史小说的特征,家庭生活都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展开,在主题范围和意义方面,两者确实非常相似。但是,托尔斯泰出生在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肖洛霍夫是典型的 “到民间去” 的作家,他所受的教育全部来自真实生活,所以,《静静的顿河》没有过多讨论个人自由、历史必然性等复杂话题,作者关注的是简单的 “人” 及其行为。《静静的顿河》以普通人作为小说主人公,叙述手法强烈体现出人与环境关系,奠定了现实主义文学风格。肖洛霍夫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之处,他选择 “听从自己的心声写作”,原原本本地重现了那个悲剧的时代,他没有美化历史或是描写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就像契诃夫所说:“文学之所以叫作文学,就因为它是按照生活原有的样子来描绘生活的。它的宗旨是真实,是无条件的老老实实的真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长了,150 万字,花了小半个月。有好几种感觉。第一是意识形态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非常深重,但是身在其中的普通老百姓只有非常朴素的感觉。伟大和卑鄙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在交界的地方深深混在了一起。第二是原来了不起的作品也不一定需要一个内核,像这样的作品你可以说它没有内核,或者说它的内核非常复杂 —— 就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他的一生不是一两个标签可以概括的 —— 他可一个有一百个标签,其中有些还相互矛盾。那个时候作品有能力表现出这样的复杂性,我相信当代肯定也有这样作品,只可惜身在其中,有生之年怕是看不到了。第三点跟这本书倒没有直接关系了,就是感觉诺贝尔文学奖有种自诩文明中心的傲慢,诺奖得主的作品看得越多就越觉得马克思说得没错,文化和艺术都是最高的意识形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过对居住在顿河边麦列霍夫一家命运变迁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给哥萨克人带来的巨大冲击及他们在这一系列社会变动中社会和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小说结构宏大,内容丰富,意蕴深邃,既展现了广阔而深厚的历史内容,有着史诗的沧桑与厚重,也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人性与爱情的深刻内涵,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奠定了苏联现实文学的基础,展现小人物在动荡的年代中的波折命运轨迹,可以说,哥萨克这个族群因为静静的顿河才被世人所了解,小人物的挣扎和大时代的摇摆形成对比,经典作品从来都是时间的朋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第一流智慧遭受冲击的剧变

            《静静的顿河》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到 1922 年苏联国内战争为背景,描述了处于剧烈震荡中的苏俄哥萨克群体的生活,顿河是俄罗斯的英雄之地,也是沙皇俄国时期最重要的哥萨克聚集地。哥萨克既享有特殊的权利,也要承担兵役义务。苏联成立后,反苏维埃政权势力煽动哥萨克一同对抗苏联红军,引发了极为惨烈的内战。作者肖洛霍夫的很多生活经历都在小说中有所体现。主人公葛利高里身处剧变中,思想起伏剧烈,在妻子和情人之间不知所措,也在革命和反革命势力中来回摇摆。他原本坚信不受任何人统治的 “哥萨克真理”,但最终认识到,只是个可笑的错误。在这样的剧变中,即使菲兹杰拉德的第一流的智慧估计也会很受冲击。故事令人感动的结尾:“葛利高里 站在自家门口,手里抱着儿子…… 这就是他生活中剩下的一切,这就是暂时还使他和大地,和整个这个在太阳的寒光照耀下,光辉灿烂的大千世界相联系的一切。” 这样一个 “解甲归田” 式的结局,一方面很符合哥萨克的性格 —— 浓烈的乐观主义情怀。就像葛利高里一样,他经历了无数悲剧,失去了一切,甚至失去了原本坚信的 “真理”,但他依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依然散发出浓浓的生命力的气息。另一方面,这个结局也代表了肖洛霍夫的人道主义愿望,在 “和平” 与 “爱” 的主题中结尾,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美好祝福,希望葛利高里能开始新生,也是在表达肖洛霍夫对整个人类社会和平生活的美好祝愿。让人想起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查拉图斯特拉精神上的最终成熟,正是通过精神危机实现的。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转换了视角,把永恒轮回看作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接受了 “超人” 学说的试金石,因为真正的 “超人” 就是要坦然接受永恒轮回,甚至要热情拥抱这个可怕的真理,然后将它也一起克服掉。真正的 “超人” 明明知道整个世界是被决定的,一切都会重演,但是依然勇敢坚毅地生活下去,依然努力地超越自己,拥抱在每一个当下实现出来的美好,每一个当下展现出来的力量。这才是尼采心目中,人对上帝已死,虚无主义取得的最终胜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史诗级的作品,壮阔、细腻、饱满

              从前看故事,对于景物描写很不耐烦匆匆掠过。这书对草原、顿河的四季景物的描写,看得人胸口饱涨,不由得时时泪流满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多么美好,战争太反人性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并不是一直在进步,百年之前的俄罗斯战争留下的阴影还未消散,烽烟又起,在每寸土地生长的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应该是活生生的生活着或生活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38.9个小时的顿河之旅

                  终于看完这本书了,39 个小时,占我今年清醒时间的 1%。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这样的小说了。哥萨克农村很粗野,有悖伦理的爱情。男女主身上马粪和枯草的味道。即使盛装出场也总伴随着久久沉降在衣柜里的樟脑的味道对现在的我们来说,白军已经被牢牢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苏联红军的最终胜利也是明知的最终结局。当主人公在暴动和革命间反复横跳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去代入他的纠结,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苦难和命运的交叉 —— 我们知道哪条路是对的,而丧失了对人性的拷打今年不止一个人问我的 MBTI 是不是变了。当我雄心勃勃做好一周规划的时候,如果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比如说去吃咸蛋黄山药,我是会欣然放下掉原计划里要写的特牛的脚本去迎接这一 “计划之外”。就像内向者在喜欢的人面前胡言乱语,外向者羞得说不出话...... 如果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这条路霎时无聊许多。趁年轻吧,去看一些古人未曾见过的风景,后人无法凝视的眼睛最后,不推荐这本书,实在太长了。但很推荐去找一部长篇读读,你将不再被任何文本卡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静静的顿河

                    顿河永远在静静的流淌,两岸的哥萨克忙碌着各自的生活,原本平静祥和。然而战争的降临打破了这一切,哥萨克被迫参加战争,庄稼地被战马无情践踏,散布在草原星星点点的村落只剩下老弱妇孺,连绵不断的战火代替了袅袅炊烟,战争毁灭了一切可以毁灭的东西。人被战争洪流裹挟着,一次又一次的经历着战火的摧残,心灵发生了极端的扭曲。战争放大了人性中的恶,把许多人心中的恶魔都唤出了牢笼,然而也有一些始终保持良知的人。格力高里在参加战争以前浑然无知命运的安排,当他第一次目睹一群哥萨克强奸了庄园上一个使女的时候,他的人性光辉开始觉醒,在后来又接受了贾兰沙共产主义的影响,他开始思考他的人生,思考战争的意义。卫国战争结束后,内战触及了哥萨克的自身利益,加上红军部分执政官员的高压政策,又让他倒向想复辟沙俄帝制的白军,在白军中见识了士官生的仇视、鄙夷和对人民的随意抢劫和杀人后,再一次动摇了他的信念。当这一切矛盾都随着苏维埃政权的稳固建立而消逝时,他又因早期参加白军的背景,和哥萨克对余粮征集制不满暴动事件,害怕遭到清算而逃亡,在逃亡中当他终于明白自己参加的匪帮成为了民众的祸害的时候,又勇敢脱离匪帮。不管身为白军还是红军,都能在格力高里身上看见良知的影子。从一开始圆满的家庭,到彼特罗、娜塔莉亚、妲丽亚、潘捷莱普罗柯菲、伊利尼奇娜、阿克西尼亚、波柳什卡的逝去,格里高力失去了一切的情感寄托,把一颗只想献给土地的心灵无数次撕裂。而在回到鞑靼村见到儿子的那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生命重燃希望。人类能够发展壮大,传承至今。我想共情、怜悯众生和希望等构成了这一强大的基座。书中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也充满了波折,一个旧的政权被推翻,一个新的政权建立,外有大英帝国窥视,内有旧政权,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不打破这一切就不能算是彻底革命。19 世纪的中国也是同样如此走过这条道路。今天我们的和平,都是先辈们、一切有良知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静静的顿河不平静

                      肖洛霍夫以大白话式的白描手段给我们展现了哥萨克人的爱恨情仇,感觉非常熟悉和亲切。利用长假期间的闲暇,慢慢品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再也不自虐了

                        《罪与罚》之后、觉得生活不够刺激、第二次挑战了俄罗斯文学。。。反而得到了不一样的感触,是对女人面容里体现的心理描写,那是可以让抱着书的我有共鸣的描写,那个女人的细腻,和历史、民族这些宏大毫无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何其有幸,遇到此书

                          在点击评分的时候,突然有点诚惶诚恐,我竟然有给它打分的权利,何其有幸…… 在 2023 春节前夕,终于断断续续读完这本大部头,看了看字数,竟然不觉 100 多万字。语言又朴实又生动,很多细节描写让人动容,一些有趣的比喻实在是精妙(例如,图 2-9),可能因为我小时候生在东北小镇,对山水画卷般的田园生活有很多共鸣。正义与邪恶,对与错没有绝对的边界,唯有爱与纯洁的人性闪耀着熠熠光辉。——“可以说,长篇小说最能够使人深刻地认识我们周围广大的现实,而不是叫人把自己的小 “我” 想象成世界的中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俄国发生的动荡时局下,在顿河生活着的哥萨克主人公的经历。他是正直勇敢善良的,又是被战争裹挟着不断摇摆的。文字不断的诉说着混乱,残酷!在战争中,人的生命如草木,轻易灰飞烟灭。我只想说,愿世界和平!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