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4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科普读物。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简单的例证和丰富的科学史故事,使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科学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物理学基本常识

      城堡坍塌、鸡蛋打碎、年龄增长,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的状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所有事物变无序的方式比变有序的方式要多得多。无序总是在增加,或者说,至少无序永远不会减少,于是便得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物理学家和小说家 CP. 斯诺(C.P.Snow)说:“不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如同从未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泛泛而談

        作者很貪心,要在一本書的篇幅中說那麼多物理學的基礎理論,所以注定只能泛泛而談,但是正是這種泛化的狀態,適合入門級了解,科普級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能看懂的不用看,看不懂的看了也不懂

          如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伽莫夫一心关注在宇宙大爆炸中创造的元素,却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被阿尔菲和赫尔曼注意到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第一百零一本书

              可能阶段、关注点不到,只能一扫而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这是一本少有的能将高深的基础物理理论讲得如此通俗、易于理解。从成书的内容来看作者更多涉猎于宇宙物理、微观物理领域,而在生物学理论中的表述相对比较浅显,也许这和读者本人的知识背景有关。从书中介绍的标准模型来看,原来牛顿、爱因斯坦一直在探索的统一大理论是存在的,道德经中的一些哲学原来在自然科学中也是可以相通联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学的尽头是先能看到尽头

                  读这种书总会自嘲,就像只有足够努力的人才能谈天赋,也只有能走到科学尽头的人才能谈尽头是什么。比如需要先把暗物质解释清楚,而不是解释不清的都归佛陀或者上帝。智识是条不归路,无法后退,看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时空都可以随着黑洞泯灭,那哪里来的 "不朽"?人类只不过走在四维时空的影子里,又何谈 "顶天立地"?从微观到宏观,从概率到玄学,我们只是在努力解释身边事,心中愿,脑中盼。而不断追求确定性的我们,是不是也只是大只些的蛤蟆,坐在三维世界的井底,笑谈天阔?但好在,我们敢于自省,还在进步,还有智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能拆,能组合

                    万物必定启始于微末,它是所有一切的基础单元,也可以理解为积木结构,是拼接的,只是它们的分化元素不同,但是结构是相同的。理解基础就能找到从一到 n 的基础,它对应的是从复杂到复杂的过程,因为基本结构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透过现象看本质

                      科普了很多基本的知识,也普及了不少自然现象的原理。最基本的粒子和力组成了我们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包括人和人的大脑,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我们对待发生的问题和现象也要有这种第一性原理的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去找到最基本的问题,才能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甚至会创新,颠覆现有逻辑。根据经验或类比找到的 “通用” 方法,可能只会解决一部分但是会漏掉很多问题,从而使问题周而复始发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深奥的一本书,算是给自己科普了很多专业知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性原理

                          深入浅出,我是文科生听起来也没有太多的挂碍地方,能看的进去。尤其是与生活或新闻相结合,更有助于理解和消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炼聚焦,高浓度科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600 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吉尔伯特 (William Gilbert) 用天然磁铁矿的碎块进行实验,他发现这种 “磁石” 的质量越大,其对铁块所产生的吸引力就越大。 牛顿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猜想引力是 “万有” 的,即作用在行星上的力,与让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力是同一种力。在当时,这样的猜想是十分激进和大胆的,因为它公然挑战了教会的教义。 引发潮汐的并不是引力,而是引力差。 月球引发的潮汐强度是太阳的两倍,牛顿根据这一点正确推测出月球的密度是太阳的两倍。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结果, 随着永久冻土的融化,土壤会释放出固定在其中的甲烷,它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更显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一些读不太懂的知识

                                冲着了解相对论和中微子来的读了吗读了但是还需要多读读一些读不懂的知识也是读书的一种乐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还是很多不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更像一本量子物理的科普读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一性原理》如果没有副标题说到讲的是科学,还以为是要讲埃隆马斯克的做事的第一性原理呢。其实,想想好像也是通的,都是讲本质,最底层的原理,有了这个才有了真正的世间万物和自然规律。多重宇宙是个理论上存在,但是没有证实的理论,从量子理论的量子状态不可观察性推出,有无穷种可能,那么极有可能存在那么多的宇宙。就像暗物质和暗能量一样,只是这一种是必定存在不然就会崩塌所有理论,而多重宇宙是理论存在,不能证明。想的科幻一点,脑机接口,神人降临,如果大脑只是电刺激,那么完全有可能出现理论上的神人,可是我们的大脑还是存在了太多的不可思议。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么电脑人工智能的发展,它们必定会产生情感和意识,之后的世界也就没有人任何事情。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无增实体。我们会不会被 “消灭”。这是一个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物理世界

                                        中微子的存在曾经让我一度迷茫看过这本书之后我还是太傻太天真肉体的存在就是要禁锢那自由的灵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就是把我们应该知道的关于物理性、生物学、化学和宇宙学的 21 个最基本科学原理通过通俗的方式尽心了一次讲解,虽然落实到基本粒子的科普知识,我虽然理解电子云的量化,但是到玻色子等基本例子理解起来就有些晕头晕脑了,但是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这是人类基础学科目前弄明白的世界最基础最本质的原理及其解释,对于我们如果构建这个世界再我们脑中的模型非常有帮助作用。本书大概介绍的内容如下:1. 物理篇:原来世界是个 "戏精"​​相对论:时空是个 "软脚虾"​​别被中学课本骗了!牛顿说时空是张铁板,爱因斯坦却说它是块弹性布。太阳往上面一坐,周围的 "布" 就凹陷下去,地球其实是在这块下陷的 "蹦床" 上滑行 —— 这哪是万有引力?分明是 "搭便车"!更刺激的是,你坐高铁时,旁边的人看你秒变慢动作片,而你自己却感觉时间正常流逝。这可不是科幻片,是实打实的时空魔术!​​量子力学:微观世界的 "任性派对"​​微观粒子集体玩 cosplay:​​叠加态​​:电子可以同时在 A 点和 B 点开茶话会,直到你拿显微镜偷看才选边站队。​​不确定性​​:想测准粒子的位置?行啊,但你得放弃知道它的速度;想抓它速度?抱歉,位置信息就模糊了。这规矩连上帝都管不着,叫 "测不准原理"。​​薛定谔的猫​​:科学家整活儿整出新高度 —— 把毒药瓶和放射性原子关进箱子,原子衰变就毒死猫。可在打开箱子前,猫既是死的又是活的!这哪是科学?简直是哲学行为艺术!2. 生物篇:生命原来这么会 "抄作业"​​进化论:自然界的 "适者生存" 选秀赛​​别把进化想成精心设计的升级打怪!长颈鹿脖子长不是因为天天做拉伸,而是短脖子的祖宗们饿死了,剩下能啃到高处树叶的选手传宗接代。更扎心的是,人类也是 "幸存者偏差" 的产物 —— 智人能统治地球,只因其他人类亲戚没扛过气候变化和传染病。​​细胞:微观世界的 "全能打工人"​​人体细胞堪比微型城市:​​线粒体​​:24 小时运转的发电厂,专治各种 "电量不足"。​​细胞膜​​:堪比海关安检,有毒物质想进门?先过五关斩六将!​​DNA​​:生命界的程序员大佬,用 ATCG 四个字母写代码,三亿行代码就能造出个人形 AI(没错,说的就是你)。3. 化学篇:万物都是 "社交达人"​​化学键:原子的 "抱团取暖" 指南​​不同原子组 CP 全看性格:​​共价键​​:氧和氢搞 "共享经济",各出电子搭伙过日子(于是有了水)。​​离子键​​:钠和氯玩 "电子买卖",钠送出一个电子变正离子,氯捡到电子变负离子,牵手组成食盐(咸味 CP 实锤)。​​金属键​​:金属原子组 "共产主义联盟",电子自由流动,所以铜能导电,铁能变形还不碎。​​化学反应:微观世界的 "变形记"​​燃烧就像原子界的 "资产重新分配"—— 碳和氧牵手变成二氧化碳,顺便放出热量(烧烤原理)。更神奇的是化学平衡:就像往咖啡里加糖,搅拌到甜度均匀就不再变化,除非你再加点冰或热水搅局。4. 宇宙篇:星辰大海的 "幕后真相"​​大爆炸:宇宙级 "创业故事"​​138 亿年前,一个比针尖还小的奇点突然炸了!炸出时间、空间、基本粒子,然后降温、结块、形成原子,接着恒星点亮黑暗,行星开始搞基建。整个过程像极了程序员写代码:先有宇宙大爆炸的 "开机启动",再有恒星核聚变的 "持续运行"。​​黑洞 & 暗物质:宇宙隐藏 NPC​​黑洞是宇宙版的 "饕餮"—— 连光都逃不过它的引力,堪称时空粉碎机。而暗物质更玄乎,看不见摸不着,但通过拽着星系转圈圈暴露存在感。科学家估算:看得见的物质只占宇宙 5%,剩下 95% 全是这种 "薛定谔的存在"!其实,我们看科普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无非只有以下几个原因:重塑认知框架,整理出我们对于世界更加客观的认知;培养科学思维方式,这也是我们对于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思考应对方式,有助于我们能健康的活下去,至于其他能激发创造性和探索精神,增加好奇心等等,我想这个一个读书后的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础素质,但前提是,我们要先了解世界,要了解世界,请先看看这本书。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