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科学的尽头是先能看到尽头
读这种书总会自嘲,就像只有足够努力的人才能谈天赋,也只有能走到科学尽头的人才能谈尽头是什么。比如需要先把暗物质解释清楚,而不是解释不清的都归佛陀或者上帝。智识是条不归路,无法后退,看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时空都可以随着黑洞泯灭,那哪里来的 "不朽"?人类只不过走在四维时空的影子里,又何谈 "顶天立地"?从微观到宏观,从概率到玄学,我们只是在努力解释身边事,心中愿,脑中盼。而不断追求确定性的我们,是不是也只是大只些的蛤蟆,坐在三维世界的井底,笑谈天阔?但好在,我们敢于自省,还在进步,还有智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1600 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吉尔伯特 (William Gilbert) 用天然磁铁矿的碎块进行实验,他发现这种 “磁石” 的质量越大,其对铁块所产生的吸引力就越大。 牛顿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猜想引力是 “万有” 的,即作用在行星上的力,与让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力是同一种力。在当时,这样的猜想是十分激进和大胆的,因为它公然挑战了教会的教义。 引发潮汐的并不是引力,而是引力差。 月球引发的潮汐强度是太阳的两倍,牛顿根据这一点正确推测出月球的密度是太阳的两倍。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结果, 随着永久冻土的融化,土壤会释放出固定在其中的甲烷,它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更显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用联系万物的角度看整个世界【8 级,105k】表面上,第一性原理似乎是数学和物理的统称,这也是大部分媒体和大众对第一性原理最朴素的理解,也可能是对第一性原理最大的误解。你懂了很多数学和物理定律并不意味着你就懂第一性原理了,而懂第一性原理也并不需要你记住所有的数学和物理定律。第一性原理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并不是冰冷的公式,也不需要特别严谨的定义,更不苛求你对定义有博士生级别的理解。它其实是一张解释身边事和宇宙规律的网络,关键在于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必要时要忽略那些让问题复杂化的、不助于人们找到事物之间联系的细节。既然如此,“通识课” 就成为了可能,这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用科学定义展示数学和物理的严谨,而是用口语化的、平常心的方式解释那些高深的理论。这本书大体包括了关于地球的事实和关于宇宙的事实两个部分。关于地球的事实包括了全球变暖、太阳的核聚变原理、板块构造、脑原理、人类演化等。而关于宇宙的部分则有一种由浅入深的梯度,从最基础的引力、电磁力、热力学第二定律;到量子理论、原子、相对论、黑洞;再到标准模型、引力波、希格斯场、反物质和中微子,基本上包含了你需要的关于地球和宇宙的最基础的知识。虽然大部分的知识我之前都多少有过了解,但是当它们以通识课的方式再次叙述一遍,让我对这些知识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比如我们一直说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像是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张棉被,但是具体它怎么是 “一张棉被” 的,很少有人说得清。实际上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是不对称的或者弹性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会被束缚在这些分子中。可见光的 400-700 纳米不会被束缚,所以大气是透明的,但是地面被加热之后会释放超过 700 纳米波长的红外线(相当于地面是一个波长转化器),刚好可以被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捕捉。也就是说对于红外线来说,水和二氧化碳是不透明的。这个原理跟微波炉用电磁波加热食物的原理是一样的!比如我们都知道在失重条件下水是球形的,因为相比水受到的引力,水是足够 “软” 的。可如果固体足够大,它的引力也就会变大,当它的质量或体积超过一个阈值(约等于直径 600 公里),相比它的引力来说,就算是岩石也是足够 “软” 的。所以体积小于直径 600 公里的天体依然可以保持各种奇怪的形状,但是直径大于 600 公里的实心天体都会像水球一样被重力拉成一个球形。再比如如果岩石在重力下也是 “软” 的,那么巨大的岩石板块就可以被看成稍微 “硬一点儿” 的液体,也就有了 “板块构造”。两个板块相撞,海底的板块因为吸水,所以密度更大,通常会钻到陆地板块的下面去(按照地质学家的说法,陆壳是地球的 “浮渣”)。而因为下沉的板块把水带进了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导致交界处掺入了很多 “杂质”,熔点会降低(就像雪掺入了盐熔点会降低),所以在压力下会让附近的陆地板块更容易融化,也就是 “岩浆”。这就是为什么在板块交界处会有很多火山的原因。再比如如果从演化的角度去理解人脑,人脑其实分成了 “三层”,或者说经历了三次进化。最内层的结构(脑干和小脑)最古老,它们来自人类最原始的祖先(爬行动物),控制的也都是像体温、呼吸、心率这种最基础信息。中层结构其实来自于 2000 万年前哺乳动物演化出来的结构,包含了海马体、杏仁核、下丘脑这些,它们控制着长短期记忆和情绪这种相对高级的功能(所以同为哺乳动物的猫狗也拥有这种能力)。最外层结构是最近几百万年灵长类新演化出来的,它叫新皮质,也是最高级的部分,可以处理语言、抽象思维、想象等信息,拥有几乎无限的学习能力。像这样 “醍醐灌顶” 的解释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很多。即使你并没有太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它的大部分的内容也可以理解。就算你是数学或者物理专业的大学生,这本书里展现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 也会让你眼前一亮。虽然它只有区区 10w 字,但是我愿意把它列为今年我收获最大的一本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第一性原理》如果没有副标题说到讲的是科学,还以为是要讲埃隆马斯克的做事的第一性原理呢。其实,想想好像也是通的,都是讲本质,最底层的原理,有了这个才有了真正的世间万物和自然规律。多重宇宙是个理论上存在,但是没有证实的理论,从量子理论的量子状态不可观察性推出,有无穷种可能,那么极有可能存在那么多的宇宙。就像暗物质和暗能量一样,只是这一种是必定存在不然就会崩塌所有理论,而多重宇宙是理论存在,不能证明。想的科幻一点,脑机接口,神人降临,如果大脑只是电刺激,那么完全有可能出现理论上的神人,可是我们的大脑还是存在了太多的不可思议。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么电脑人工智能的发展,它们必定会产生情感和意识,之后的世界也就没有人任何事情。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无增实体。我们会不会被 “消灭”。这是一个问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