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4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科普读物。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简单的例证和丰富的科学史故事,使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科学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物理学基本常识

      城堡坍塌、鸡蛋打碎、年龄增长,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的状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所有事物变无序的方式比变有序的方式要多得多。无序总是在增加,或者说,至少无序永远不会减少,于是便得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物理学家和小说家 CP. 斯诺(C.P.Snow)说:“不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如同从未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泛泛而談

        作者很貪心,要在一本書的篇幅中說那麼多物理學的基礎理論,所以注定只能泛泛而談,但是正是這種泛化的狀態,適合入門級了解,科普級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能看懂的不用看,看不懂的看了也不懂

          如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伽莫夫一心关注在宇宙大爆炸中创造的元素,却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被阿尔菲和赫尔曼注意到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第一百零一本书

              可能阶段、关注点不到,只能一扫而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来大快人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这是一本少有的能将高深的基础物理理论讲得如此通俗、易于理解。从成书的内容来看作者更多涉猎于宇宙物理、微观物理领域,而在生物学理论中的表述相对比较浅显,也许这和读者本人的知识背景有关。从书中介绍的标准模型来看,原来牛顿、爱因斯坦一直在探索的统一大理论是存在的,道德经中的一些哲学原来在自然科学中也是可以相通联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学的尽头是先能看到尽头

                    读这种书总会自嘲,就像只有足够努力的人才能谈天赋,也只有能走到科学尽头的人才能谈尽头是什么。比如需要先把暗物质解释清楚,而不是解释不清的都归佛陀或者上帝。智识是条不归路,无法后退,看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时空都可以随着黑洞泯灭,那哪里来的 "不朽"?人类只不过走在四维时空的影子里,又何谈 "顶天立地"?从微观到宏观,从概率到玄学,我们只是在努力解释身边事,心中愿,脑中盼。而不断追求确定性的我们,是不是也只是大只些的蛤蟆,坐在三维世界的井底,笑谈天阔?但好在,我们敢于自省,还在进步,还有智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能拆,能组合

                      万物必定启始于微末,它是所有一切的基础单元,也可以理解为积木结构,是拼接的,只是它们的分化元素不同,但是结构是相同的。理解基础就能找到从一到 n 的基础,它对应的是从复杂到复杂的过程,因为基本结构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透过现象看本质

                        科普了很多基本的知识,也普及了不少自然现象的原理。最基本的粒子和力组成了我们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包括人和人的大脑,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我们对待发生的问题和现象也要有这种第一性原理的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去找到最基本的问题,才能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甚至会创新,颠覆现有逻辑。根据经验或类比找到的 “通用” 方法,可能只会解决一部分但是会漏掉很多问题,从而使问题周而复始发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深奥的一本书,算是给自己科普了很多专业知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性原理

                            深入浅出,我是文科生听起来也没有太多的挂碍地方,能看的进去。尤其是与生活或新闻相结合,更有助于理解和消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炼聚焦,高浓度科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600 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吉尔伯特 (William Gilbert) 用天然磁铁矿的碎块进行实验,他发现这种 “磁石” 的质量越大,其对铁块所产生的吸引力就越大。 牛顿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猜想引力是 “万有” 的,即作用在行星上的力,与让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力是同一种力。在当时,这样的猜想是十分激进和大胆的,因为它公然挑战了教会的教义。 引发潮汐的并不是引力,而是引力差。 月球引发的潮汐强度是太阳的两倍,牛顿根据这一点正确推测出月球的密度是太阳的两倍。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结果, 随着永久冻土的融化,土壤会释放出固定在其中的甲烷,它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更显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一些读不太懂的知识

                                  冲着了解相对论和中微子来的读了吗读了但是还需要多读读一些读不懂的知识也是读书的一种乐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联系万物的角度看整个世界

                                    【8 级,105k】表面上,第一性原理似乎是数学和物理的统称,这也是大部分媒体和大众对第一性原理最朴素的理解,也可能是对第一性原理最大的误解。你懂了很多数学和物理定律并不意味着你就懂第一性原理了,而懂第一性原理也并不需要你记住所有的数学和物理定律。第一性原理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并不是冰冷的公式,也不需要特别严谨的定义,更不苛求你对定义有博士生级别的理解。它其实是一张解释身边事和宇宙规律的网络,关键在于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必要时要忽略那些让问题复杂化的、不助于人们找到事物之间联系的细节。既然如此,“通识课” 就成为了可能,这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用科学定义展示数学和物理的严谨,而是用口语化的、平常心的方式解释那些高深的理论。这本书大体包括了关于地球的事实和关于宇宙的事实两个部分。关于地球的事实包括了全球变暖、太阳的核聚变原理、板块构造、脑原理、人类演化等。而关于宇宙的部分则有一种由浅入深的梯度,从最基础的引力、电磁力、热力学第二定律;到量子理论、原子、相对论、黑洞;再到标准模型、引力波、希格斯场、反物质和中微子,基本上包含了你需要的关于地球和宇宙的最基础的知识。虽然大部分的知识我之前都多少有过了解,但是当它们以通识课的方式再次叙述一遍,让我对这些知识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比如我们一直说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像是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张棉被,但是具体它怎么是 “一张棉被” 的,很少有人说得清。实际上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是不对称的或者弹性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会被束缚在这些分子中。可见光的 400-700 纳米不会被束缚,所以大气是透明的,但是地面被加热之后会释放超过 700 纳米波长的红外线(相当于地面是一个波长转化器),刚好可以被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捕捉。也就是说对于红外线来说,水和二氧化碳是不透明的。这个原理跟微波炉用电磁波加热食物的原理是一样的!比如我们都知道在失重条件下水是球形的,因为相比水受到的引力,水是足够 “软” 的。可如果固体足够大,它的引力也就会变大,当它的质量或体积超过一个阈值(约等于直径 600 公里),相比它的引力来说,就算是岩石也是足够 “软” 的。所以体积小于直径 600 公里的天体依然可以保持各种奇怪的形状,但是直径大于 600 公里的实心天体都会像水球一样被重力拉成一个球形。再比如如果岩石在重力下也是 “软” 的,那么巨大的岩石板块就可以被看成稍微 “硬一点儿” 的液体,也就有了 “板块构造”。两个板块相撞,海底的板块因为吸水,所以密度更大,通常会钻到陆地板块的下面去(按照地质学家的说法,陆壳是地球的 “浮渣”)。而因为下沉的板块把水带进了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导致交界处掺入了很多 “杂质”,熔点会降低(就像雪掺入了盐熔点会降低),所以在压力下会让附近的陆地板块更容易融化,也就是 “岩浆”。这就是为什么在板块交界处会有很多火山的原因。再比如如果从演化的角度去理解人脑,人脑其实分成了 “三层”,或者说经历了三次进化。最内层的结构(脑干和小脑)最古老,它们来自人类最原始的祖先(爬行动物),控制的也都是像体温、呼吸、心率这种最基础信息。中层结构其实来自于 2000 万年前哺乳动物演化出来的结构,包含了海马体、杏仁核、下丘脑这些,它们控制着长短期记忆和情绪这种相对高级的功能(所以同为哺乳动物的猫狗也拥有这种能力)。最外层结构是最近几百万年灵长类新演化出来的,它叫新皮质,也是最高级的部分,可以处理语言、抽象思维、想象等信息,拥有几乎无限的学习能力。像这样 “醍醐灌顶” 的解释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很多。即使你并没有太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它的大部分的内容也可以理解。就算你是数学或者物理专业的大学生,这本书里展现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 也会让你眼前一亮。虽然它只有区区 10w 字,但是我愿意把它列为今年我收获最大的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还是很多不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更像一本量子物理的科普读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一性原理》如果没有副标题说到讲的是科学,还以为是要讲埃隆马斯克的做事的第一性原理呢。其实,想想好像也是通的,都是讲本质,最底层的原理,有了这个才有了真正的世间万物和自然规律。多重宇宙是个理论上存在,但是没有证实的理论,从量子理论的量子状态不可观察性推出,有无穷种可能,那么极有可能存在那么多的宇宙。就像暗物质和暗能量一样,只是这一种是必定存在不然就会崩塌所有理论,而多重宇宙是理论存在,不能证明。想的科幻一点,脑机接口,神人降临,如果大脑只是电刺激,那么完全有可能出现理论上的神人,可是我们的大脑还是存在了太多的不可思议。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么电脑人工智能的发展,它们必定会产生情感和意识,之后的世界也就没有人任何事情。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无增实体。我们会不会被 “消灭”。这是一个问题。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