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历史如何影响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枢纽:3000 年的中国》看得我热血沸腾!就像一部大银幕电影,把我们祖国的成长史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古到今,咱们中国是怎么从一个古老的文明摇身一变,成为现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家。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历史,还让我们明白了历史背后的故事和影响。历史,就像一条大河,从源头开始,流经不同的地方,河水不断变化,但河还是那条河。中国的历史也是这样,虽然时代在变,但咱们的文化、咱们的根始终没变。每一个时代都为下一个时代打下了基础,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说到政治和经济,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彼此影响,相互依存。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有效的治理结构能促进经济发展,就像一个和睦的家庭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一样。反过来,经济的繁荣也能支持政治的稳定,就像一个富有的家庭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一样。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盛世都是政治和经济相互促进的结果。文化传承和创新这方面,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古老的树,它的根深深扎在土壤中,为树提供养分。这棵树不仅需要根的滋养,还需要不断长出新的枝叶,这就需要文化的创新。在每个历史时期,我们的文化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使得我们的社会能够不断进步。中国的历史也像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既有内部的演变,也有外部的影响。就像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会影响到我们,但我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调整。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现代的全球化,咱们中国都能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吸收和融合外来的因素。现代化的探索,就像一个人从孩童成长为成年人一样,咱们中国也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啊,咱们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咱们正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历史的深度与宽度有幸从《中国史纲 50 讲》的课程中知道了施展老师,然后迅速变粉,第一次知道历史还可以从多角度多学科的层面展开分析,很多原来不清楚的因素(小冰期,物种大交换等)都会对过往的许多事件有了全新的诠释。观点不一定全对,但起码给我们多了一种纬度去思考,去交流碰撞,就如同这边《枢纽》带给我的冲击。老实说本书的前几章于我来说还是很难的,需要反复阅读理解,期间还和夫人有过一些探讨。不过最终是在今年的初夏完整 “啃下来” 了,很久没有读完这么一本巨作了,给施展老师,也给自己点个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何为中国,超大规模大视野《枢纽:3000 年的中国》其核心内容是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何谓中国”。在这本书中,施展以问题为导向,超越具体学科的限制,调用地理、历史、哲学、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进行解析,提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他突破了常见的中原本位视角和草原本位视角,将中国历史还原为一部体系的演化史,揭示了中国历史中的统一历程。在书中,施展强调了 “超大规模性” 这一概念,认为这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中国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大一统国家,是因为其超大规模的人口和财富,使得中央政权具备碾压性的实力优势。他还探讨了中国在近代陷入落后的原因,以及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独特位置。通过对中国与西方的遭遇过程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历史中一些内在动能的激活,以及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深刻塑造。施展还在书中讨论了官僚制在中国政治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官僚制天然为日常政治准备,确保官僚制的规则高于个人,从而带来政治运作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然而,官僚制也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在应对非常政治时。总的来说,《枢纽:3000 年的中国》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分析和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施展,用一个全新的,看待历史的视角,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听完后隐隐产生一种,拨开表象看本质的哲学感觉。一、时间维度上的大框架。按照社会结构的变化,作者将中国历史划分成四个大循环:1、封建社会:周代获得完善,终结于秦政,关键点在于分封制,出现了贵族;2、豪族社会: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终结于唐末,出现了门阀阶层;3、古代平民社会:从北宋开始,终结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出现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僚阶层;4、现代平民社会: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开始浮现,至今仍未完成。中国历史不再仅仅是朝代更替的循环表象,也不是黑格尔说的,那种 “永无变动的单一”,而是有着生生不息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力机制,是自生秩序和集权秩序之间的张力,历史上我们所熟悉的朝代更替,就是两种秩序之间均衡打破与重建过程的外在表现。每一次转型,都伴随新技术的引入与精神的反思。如果说古代的三个循环转型,主要依靠内部因素,近现代的转型,则是在外部(西方)要素的冲击下发生的,而中国不再仅仅是,自己认为的 “世界(天下)”,而是成为世界的 “中国”。作者其意欲回答的问题 —— 长期以天下自居的 “中国”,在经历了近代屈辱后,如何认知自身,以及自身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 —— 是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对历史的认知,更关系到对未来的预期,影响到未来中国是坚持特殊,还是走向普遍。而其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同样重要 —— 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以往相对封闭的体系,而是必须凭借自身庞大体量融入世界,积极构建人类秩序。二、空间维度上的大视野。中国是一个多元体系,中国历史是这个多元体系的演化史,各个体系因其地理区域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运行逻辑,进而构成其秩序形成路径,及持续能力的约束条件。作者从对各地理区域,运行逻辑的梳理开始,并将空间视角贯穿全书。➡ 中原:古代中华帝国核心区域,以农耕生活为载体的儒家文化,为诸朝代基本正当性来源;➡ 草原:长城以北草原区域,游牧生活形成,冷兵器时期的超强战斗力,为中原文明注入激情;➡ 过渡地带:长城沿线到东北,为整合中原文明和草原力量,提供二元治理能力;➡ 西域:大中亚的部分区域,由于地理的破碎性,中亚地区兼具游牧和定居,其自由性天然适合贸易,因此成为大航海前,连接欧亚的 “自由通道”;➡ 雪域:高原生态严酷,地理分割更为破碎,形成其独特的宗教秩序,并对外输出精神秩序;➡ 西南:高山大川导致地理空间极度破碎,造就其文化、族群与生态的多样性,因而形成万物有灵式的信仰结构,虽交通不便,但有与西北和东南亚连接的功能;➡ 海洋:开放、流动的,区别于大陆式的集权秩序,海洋天然孕育出一种自由生长的自生秩序,即当前的世界经贸秩序。作者认为,在古代中国,草原 - 中原的过渡地带,是秩序的创生力所在;到了近代,海洋与陆地的冲撞,所引发的政治过程,到今天仍在东亚大陆继续。从晚清到冷战结束,中国与海洋的关系,从属于北方大陆帝国俄国,和海洋世界的对抗;后冷战时代,中国则通过深度嵌入,世界经贸秩序,再次崛起。作者其意欲回答的问题 —— 长期以天下自居的 “中国”,在经历了近代屈辱后,如何认知自身,以及自身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 —— 是重要的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中国历史的根本特殊性在哪里呢?本书认为,它体现在两点上:一是中国是一个轴心文明的载体,一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两点以一种人们经常意识不到的方式相互发生作用,几乎中国历史的所有运动逻辑,理解当下中国问题的所有切入点,都在对这两点的把握里面了。所谓轴心文明,即在公元前 800 年到公元前 200 年之间的轴心时代出现的原生性文明。这个时候出现的中国文明,或许曾受到过其他文明的激发,并且在后续的年代中吸纳了很多其他文明的精神资源,但其内核中一些原生性的东西,作为基本识别要素始终存在。轴心文明的特征在于其普遍主义取向,绝不自囿于一族一地,而是以天下为思考单位;对应地,轴心文明不会设定自己由某一特定族群担纲,它所关注的只是文明本身是否获得普遍传播。轴心文明的这一特征,使得中国的精神结构中天然地有着普遍主义的冲动。在古代,它将自己理解为世界本身;在现代,它只有通过普遍主义才能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因为单纯的民族主义理念无法提供足够的精神容量,以支撑起它的精神世界。在今天这片被称作 “中国” 的东亚大陆的土地上,数千年的历史呈现为一个多元体系的运动过程。这个体系内部包含着中原、草原、海洋、西域、高原等几种主要的自然 - 社会 - 经济生态区域,各个区域彼此间有着极为深刻的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关系,以至于脱离一方完全解释不了另一方。几大区域构成的多元复合结构里,历史运动的主线是草原、中原、海洋这三大区域的互动关系;西域和高原这两大区域构成副线,它们就像催化剂,影响着主线的发展路径和历史节奏。这样一种深刻的有机联系,让各个区域互为条件,构成一个多元共生体系;所谓 “中国历史”,就是这个多元共生体系的演化史。中国这种超大规模的国家要完成现代转型,必须先实现政治整合,然后才能让这个国家整体性地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并且把中国的巨量人口转化为竞争优势;这个步骤如若走反,就会在内在撕裂中吞噬掉各种局部性的发展。现代世界秩序有三大构成性要素,分别是海洋秩序、大陆秩序,以及海陆中介 / 枢纽秩序。作为体系的中国,内在地包含着海洋和大陆等多种要素,它们通过历史的演化与现代的整合凝聚为一个共同体;中国因此得以同时嵌入现代世界的海洋秩序与大陆秩序之中,并作为海陆中介 / 枢纽,因其超大规模而获得动能,将人类秩序联为一体。这是中国作为世界秩序自变量的真实体现,是中国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责任担当。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对于内观和外观中国发展都有一些帮助全书围绕中国的内生和外生的发展和演进做了自己的分析和思考。书中讨论到激情是历史运动的根本动力。我认为,历史的演进源于每个个体的欲望,欲望又分为本体欲望(基因天然决定)和寄宿体欲望(个体思想欲望)。历史的过程就是每个个体欲望实现的过程的综合。对于 “本体” 而言,朝代的更替和权利的变换无足轻重,重要的是更替过程中带来的基因延续能力的提升,于是我们有了这数次工业革命以及当下的人工智能革命,这可能就是三体中的 “科技爆炸” 吧,我们不能判断这条演进的路线是否就是正确的路,但是无可厚非的是,我们已经被推到眼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枢纽:中国历史大循环#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310 本)#2023 年精读作家(30)施展《枢纽:3000 年的中国》大家好!今天阅读施展的第三本作品《枢纽:3000 年的中国》,一部民族精神生成史,展示上下三千年纵横千里的历史画卷,解析中国历史演进逻辑。本书核心是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 “何谓中国”。施展在这本书中以问题为导向,超越具体学科的限制,调用地理、历史、哲学、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2、核心思想:①何谓中国?中国是谁?它是汉族的,还是超越于汉族之上的?它是一元实体的不断膨大,还是多元体系的不断演化?它与自己的过去是什么关系?它与世界又应该是什么关系?道统与法统发生分离,法统归于天子,道统起自圣人。道统以天道之流转有常,规范着终将沦于尘土的王侯将相。这看似脆弱实则强韧的不绝如缕,绵延数千年,演绎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天子依凭王侯将相之拱卫,以法统之在握,主张自己的天命所归。然天命无常,“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个王朝的法统,百年之后也灰飞烟灭。新的法统又会崛起,这个天命轮回,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政治史。历史是个运动的过程,人性的激情是其根本动力。人性当中既有追求普遍性的激情,又有追求特殊性的激情。对普遍性的追求,使人类获得存在的意义;它通过理性转化为一整套思想体系,姑且称之为理想。对特殊性的追求,使人类获得存在的载体;它通过理性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谋划,在其未获得反思性的精神自觉时,姑且称其为欲望,获得精神自觉时,则呈现出个体的道德主体性。中国的历史便是一部体系史。这个体系内部的生老病死起承转合,或者说这个体系的演化史,构成了世界历史运动过程中的一个子系统与自变量。“中国” 这个体系内部各区域的人群有着一种深刻的、本质性的共生关系,他们以有时对抗、有时合作的方式,联手推动了帝国秩序的形成与自我超越。各区域有各自的区域性历史记忆,更有因诸区域之共生关系而形成的,超越于单个区域,为诸区域所共享的历史记忆。对这种共享历史记忆的表达,才是真正的 “中国” 史。②中国历史的循环演化大循环则是由于普遍理想遭遇真正的精神危机,以及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导致担纲者阶层发生根本的变化),进而突破上一轮的三段小循环所构成的一阶大循环,进入更高一阶的层次,开启新一轮的三段小循环。普遍理想在大循环过程中会发生质变性的自我扬弃。每一轮大循环都大致对应着一种社会结构,不同的社会结构则为各种治理方案划出了可能性边界。在可能性边界内部,治理方案的各种变化与重构,会对应着三段小循环;种种变化与重构的过程,同步伴随该社会结构渐趋均质化的过程,也是发生进一步变化的可能性边界被压缩的过程,这使得特定社会结构下的三段小循环是不可逆的。咨诸中国历史,会发现其经历过三轮半大循环:第一轮是商周的封建社会的大循环;第二轮是由汉至唐的豪族社会的大循环;第三轮是由宋至晚清的古代平民社会的大循环;进行中的第四轮,是由晚清开启的现代平民社会的大循环,它还在循环进程中,仍未完结,所以其未来是开放的,有着多种可能性。中国的规模太大,大到成为国际秩序当中的自变量,无论是强是弱,其存在本身都可以某种方式定义国际秩序,从而无法以民族主义的方式获得想要的国际环境。在强的时候,这里会成为一个权力高地,其一举一动都会产生巨大的外部性效应,民族主义将伤及世界并反伤自身。在弱的时候,这里会成为一个权力洼地,成为全世界的野心与贪婪的汇聚点。无论中国是弱还是强,民族主义都会将它还原为一个特殊性的存在,而使它始终无法获得其普遍性意义。民族主义唤起了中国人的激情,但又使得国人无法如其所是地理解世界与自身。③中国经济崛起的奥秘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以一种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方式实现了崛起,经常被人称作中国奇迹。这个奇迹般的发展,终于让中国在物质层面上拥有了世界普遍性,使得中国的世界历史意义有可能超出抽象的观念运动,而获得一种现实的物质基础。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因为两个或者三个条件的时间耦合。第一个条件是中国加入 WTO,因而得以顺畅地进入到全球市场。但对经济奇迹来说,加入 WTO 很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条件,只是起到了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真正重要的是另外两个条件:一个是西方世界进入创新经济的时代,带来了制造业流程的大规模外包,使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能够承接外包的对象;另一个是中国的土地财政,让中国以一种令人意外的方式获得了最为强大的承接外包能力。这两个条件的时间耦合才能够解释中国为何在 21 世纪初能有如此之快的制造业发展速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关于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另一个解释,开卷有益。最近施展老师开了新课,于是翻出 2018 年版的旧书。上手一掂,不重,正合我意,放包里不累。那些死沉死沉的精装书,是给人装门面的。如今实体书已经很不好卖了,还做得那么沉,出版社要码洋也要考虑读者啊。 《枢纽》和赵汀阳的《惠此中国》一样,逻辑很严密,但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是中国特殊性的另一种解释。看到书中最后有关 “双循环” 的论述,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八年过去了,世界早已不同。历史学家基于当下对未来的预期,多被打脸,那些能准确预言的是大师。 说实话,这本书更适合听而非看,因为书中太多书面化口语了,看起来费劲。强烈建议未来出版社能出 “阅读版” 和 “听书版”,这样去掉口水,一本书也不至于那么厚。此外,施展老师不时掉书袋,同样一个人,有时称名,有时称字,有时又用谥号。仔细看上下文,似乎也找不出不同称谓的应用规律。我曾听过施展的课,感觉他讲一旦嗨了,就不讲究称谓的一致性了。老师上课可以这样,出版社的编辑不能吧?尤其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