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飞檐斗拱间读懂中国

    一、视觉与质感的双重盛宴作为 50 周年纪念版,本书的装帧设计堪称诚意之作:全彩高清呈现:大开本精印的建筑摄影图让细节纤毫毕现 —— 应县木塔的斗拱嵌套、晋祠圣母殿的盘龙柱纹理,甚至敦煌壁画中唐代建筑的彩绘配色,都在纸上复活。珍贵史料收录:书中穿插梁林二人 1930 年代实地考察的老照片:林徽因蹲在佛光寺梁架下测绘的背影、梁思成手绘的独乐寺观音阁结构图,这些带着历史温度的素材,让文字有了具象的情感支撑。典藏级工艺:烫金书名搭配雅致封面,翻阅时纸张的厚重感与图文排版的留白美学,本身就是对 “建筑之美” 的呼应。二、构建中国建筑的知识图谱全书二十讲的结构如同精心设计的建筑群落,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上篇筑基(1-6 讲):从 “建筑是什么” 的本源追问,到中国建筑九大特征的系统拆解,尤其对 “斗拱” 的解读堪称经典。梁思成将其比作 “木构建筑的关节”,既解释力学作用,又点出 “屋顶如鸟翼舒展” 的美学意涵,让零基础读者也能理解中国建筑的 “文法”。中篇巡礼(7-18 讲):以 12 类代表性建筑为标本,展现鲜活的营造智慧。印象最深的是山西民居章节:林徽因细致描摹砖窑的拱券弧度与门楼雕花,指出 “这些民间建筑藏着最本真的生活哲学”;而对赵州桥的分析,既讲李春设计的科学性,又关联到隋代大运河的交通史。下篇升华(19-20 讲):从 “民族形式” 的探讨到 “有机秩序” 的生活观,梁林提出的 “建筑是凝固的诗” 在此得到升华。附录中的古建筑鉴别原则,更是实用的工具书,我曾依此在颐和园辨认出不同朝代的修缮痕迹。三、字里行间的精神史诗比知识更动人的,是书中跃动的人文精神:抢救文明的使命感:1937 年五台山发现佛光寺时,战火已燃。书中收录的考察日记里,林徽因带病测绘的记录(“咳血仍坚持核对斗拱尺寸”),让这座唐代木构建筑的发现更添悲壮 —— 他们不是在研究古董,而是在战火中抢救民族的文化基因。诗意的学术表达:林徽因讲解建筑彩画时,将和玺彩画比作 “帝王的锦袍”,旋子彩画喻为 “文人的水墨”,这种文学性表达让专业知识有了温度;梁思成分析故宫三大殿的比例时,更关联《周礼》的礼制思想,展现建筑与文明的深层羁绊。穿越时空的对话:当读到第 19 讲 “建筑的民族形式”,再对照附录中 1950 年代梁林保护北京城墙的提案,不禁感慨:书中倡导的 “传统与现代共生” 理念,至今仍是我们面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那些关于 “城墙公园” 的设想,在今日西安、南京的城墙保护实践中,正慢慢成为现实。四、超越时代的阅读价值这本书于我而言,有三重意义:审美启蒙:如今漫步古建,能看懂屋顶歇山 / 庑殿的区别,能从雀替的纹样判断年代,这种 “看懂的快乐” 是本书赠予的礼物。历史镜鉴:梁林团队曾调查 2738 处古建,许多如今已不复存在(如书中记载的北平牌楼),这些文字与照片便成了珍贵的记忆载体。精神传承:在速朽的时代,两位大师 “以科学精神守护文明根脉” 的坚持,提醒我们: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是永恒的价值坐标。合上书页时,窗外的城市天际线映入眼帘。忽然懂得:梁林二人毕生所求,不仅是保护几座古建,更是希望每个中国人能从自己的建筑中,读懂民族的智慧与诗意。而这部书,正是打开这份理解的一把金钥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入门到进阶的古建筑解读书籍

      作者对古建的论述,鞭辟入里。行文语言对非科班出身的读者尤为友好。建筑是历史在空间上的呈现,某个阶段的建筑,应当结合当时历史一起解读。可能是侧重点不同的原因,书中对历史的粗糙解读,深不以为然,但瑕不掩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林徽因梁思成国家宝藏

        万古人间四月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饱蕴深情、理念先进

          学建筑的应该来了解一下中国建筑的历史,来了解下着眼于未来我们应怀揣的理念,来学习一下一位建筑大家的爱国情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