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与旧货的缘分
旧货爱好者和对二手世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这本书。本书作者不但在此领域深耕,他还满世界的对旧货市场进行实地考察,书中不但呈现了体系完整的二手世界(从回收到出售到再次转手),还融入了作者自身与行业及旧物间的互动。我阅读后的最大感慨是:我们以为的 “垃圾”,其实可以构成一个 “生生不息” 的世界。这本书也让我回想起自己与旧物的缘分。记得我小时候,家这边有条专门卖进口旧货的八卦街,主要是衣服,我们叫 “洋破烂儿”。那时整条街的生意都好得很,主力买家是时髦人士,我爱美的老妈就是八卦街常客。但随着市政规划、国产兴起和各大商场的出现,那条街迅速凋零、消失了。但我与旧货的缘分还在继续。时间快进到 2015 下半年,我赴美做汉语教师,闲逛时发现当地有很多二手店,有些还是大型的连锁品牌(比如 GOODWILL),东西不错、价格便宜。也是在美国,第一次逛了跳蚤市场,入手了捕梦网和软皮画本,至今仍在使用。时间再次快进到 2019 下半年,我在英国读研,因为带的行李不多,所以特意买了几件二手衣服换着穿;第二年初,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了古着,(算是高端二手服装吧)。随着对古着行业的了解,我对服装的购买欲望已降至低谷,转而追求高品质、精致耐用的服装。我认为,慢时尚,不仅低碳环保,还会帮人腾出更多精力来探索其他领域。旧货世界是值得大家了解一二的领域,但它并不强制我们改变现有的购物习惯。新旧货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宏观来看 —— 新品对经济有利,旧货对环境 / 钱包有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跳蚤市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孩子大概对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句话没多少感觉,甚至于不知其所以然,大概只是纯粹觉得好念好玩;但往前推上几十年,这样的日常消费生活就是一种常态,甚至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水涨船高,这样的消费观念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永远地抛弃了。 不仅仅身上穿的衣服如此,就连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不包括低值易耗品在内,特别是像手机这样的生活用品,能上用四五年的都算是很不错的了,更常见的更换频率大致在两到三年间 —— 使用两到三年的手机,其实还远远能够正常使用,至多是稍显落后,却已经从此进入 “旧货” 的范畴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的消费观念已经为更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这些身边的例子数不胜数,正因为东西多少还能使用,所以二手机、二手车之类的市场才得以存在。但这样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那些 “旧货” 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流转环节,才进入又一轮使用或者淘汰的环节,却很少有人去追踪一下,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 “庞大” 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 “庞大” 的市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自我寄托之物的后事这本书是我被《每天听本书》安利来看的,最近加班,所以大部分内容是用听书的形式,让 “罗胖” 给我讲完的。整体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叙述大部分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形式展现,这让它即时是用听书的形式呈现,也能让我理解起来不那么费劲。虽然这个吸收的效率肯定还是不如完完整整阅读来得高的。但是,我依然有许多记住了的闪光点值得回顾。这本书讲的是 “二手物品”,也就是我们不要了,但是觉得别人可能要的东西,在离开我们的手以后的故事。“二手物品” 在心理学的解释框架下,承载了一部分的 “自我”。丢弃这些熟悉的东西的仪式,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自我的重建。所以,许多人都不愿意丢弃那些自己的老旧的物品,患上了 “旧货囤积症”。而如果是自己已故亲人的物品,则是承担了那些关于过去的 “回忆”,又或者说,是过去回忆的 “钩子”,丢弃它们,相当大部分上,意味着对于这名亲人在心理上的切割。但,有谁愿意与相爱的人分离呢?“二手市场”,除了有让那些 “真的缺钱” 的人 “回血” 的功能,还在一部分上承担了安慰那些不得不与熟悉物品分离的人的功能。如果自己的物品能够被其他人接纳,一部分上相当于自己的一部分被其他人接纳,而非被完全抛弃。这样的感受,或许比现实的金钱更加让人喜欢。“二手市场”,往往有着庞大的产业链。跨国物流链条,公益项目,都可以成为它的一部分。二手物品,有时候会在被修理后,被卖给别的国家的人,让他们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享受到更好的功能。有些地方,“青年修复计划” 的实施既让二手物品重获新生,也让青年们重获新生,这种项目可以说是公益性质的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值得发掘。你会想到,“断舍离” 起源地的日本,反而是更加喜欢一手物品,而导致很多浪费的吗?你能明白,抹布业在买不到二手衣服的时候,会把一手衣服专门 “洗旧”,而让它能用来做抹布吗?至少在我身上,我大概率想不到。毕竟,一般不会去想这些。说到这个,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这些东西有意义吗?有用吗?” 的确,就我的生活而言,是不是知道这些二手物品的流向,更何况是外国的二手物品的故事,可能不会什么实际的意义。它不能让我获得更多工资(除非我想去当垃圾佬,而且就算是垃圾佬也不一定有用),也不代表什么系统的知识,对于解决现实的问题也没有提供那么多解决方案。但是,我有时又会想,对我来说,什么又是有意义的呢?可能什么都能有意义,可能什么东西在某个视角下都可以没有意义。但至少现在我知道,让我思考,乃至写出上面这段文字的过程本身,就是我赋予这本书的意义。(或者,让我更想去淘旧货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二手世界》亚当・明特的《二手世界》,在这本书里,我们跟着亚当参观了全球的二手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的上游是正在崛起的房屋清理行业。大量的私人物品在二手产业的大河里顺流而下,流向各种需要它们的方向。从高价的古董到廉价的服装,从家具、耐用品,到电子产品和汽车,二手货走进了全球几十亿人的家庭,为新主人带来实惠,也给原主人带来情感上的安慰。经过了这场二手货的全球旅行,在本期音频结束前,我想请你把注意力收回到我们身边来,看看中国的二手行业。我们的二手行业也在蓬勃发展。你最熟悉的可能是 “闲鱼” 这类的电商平台。从《中国青年报》上发布的数据来看,2020 年,中国二手电商的交易规模是 3745.5 亿元,比 2019 年增长了 44%。电商的规模还只占到中国闲置市场总额的 36%。二手书交易平台 “多抓鱼” 已经在尝试线下的二手店,不只卖书,也卖衣服。在你居住的城市里,最热闹的那条商业街上,很可能也开了古着店。你在那里或许能找到童年时代喜欢的物件。假如你对二手行业有兴趣,不妨想一想,中国的二手行业还能和哪些行业接通?国外的二手产业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我以前对二手交易认知很肤浅。如果不是刻意关注,或者新闻媒体的报道,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关注那些当初被你带回来的东西,被你抛弃后,都去都去了哪里?通过亚当 * 明特的这本《二手世界》,你将获得关于二手世界里几乎每个细节的认知。跟随着《二手世界》的全书,宏观视角你可以形成一个清晰的二手货流转参与利益方:生产商尽可能把产品使用寿命缩短、产品首位购买者对的不理智消费、以二手交易获利为生的中间商、希望以低廉价格获得产品的低收入人群;微观视角你深刻体会到个体在二手货的整个产业链里的百态:部分生产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快消费欲望,试图把产品质量一降再降,甚至把使用寿命人为调整到最低;初代消费者不是想着怎么控制自己的不理智消费,反而猫哭耗子想把自己抛弃的物品让真正需要它们的下一位主人承担其价值兑现;二手交易获利的中间商在这个二手货交易流转起来的过程中,真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他们的腾挪,很多二手货的最终将去往填埋场;那些二手货购买者,从他们自身的有限收入所产生的购买力,为二手货的利用价值最大化,间接的创造了环保的价值。一件衣服,从美国的某个中产阶层只穿一两次的身上脱下来,被其捐赠给相关二手公益机构,然后被分拣出来,买个低收入者,如果这件衣服有破损,它将被二手纺织品出口商收集出口给印度的某个工厂,被进口的企业用于生产抹布,然后再卖回美国的某个西餐厅,最后被使用后丢弃到垃圾桶,然后运往垃圾填埋场。墨西哥鞋匠、加纳电器维修工、菲律宾二手家具收购商、印度抹布生产商、千千万万发展中国家低收入者,都在这个二手世界里真正的贡献者。把视角放回国内:中国制造的崛起给了二手商品的再利用提出了挑战;对中国拒绝洋垃圾进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国内的二手交易其实还有很多既能贡献环保又可获利的空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