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永久无望又无用的人生状况
每日一书:《西西弗神话》。西西弗是希腊神话人物,因惹怒诸神而被惩罚无休无止地推巨石上山巅后,又眼睁睁看其滚落。这种永无止境的苦役正是人类生存荒诞性的象征,同时也是人类不绝望,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象征。本书书名 “西西弗神话” 已成为法文谚语,借喻 “永久无望又无用的人生状况”。如果真的像尼采所要求的那样,一个哲学家必须以身作则才受人尊敬,那就懂得这个答案的重要性,因为接下来就会有无可挽回的行为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心灵是很容易感知的,但必须深化才能使人在思想上看得更清。所谓希望,就是对下辈子生活的希望,应当 “对得起” 才行,抑或是自欺欺人:不是为生活本身而生活,而是为某个伟大的理念而生活,让理念超越生活,使生活变得崇高,给生活注入意义,任理念背叛生活。所谓荒诞,是指非理性和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弄个水落石出的呼唤响彻人心的最深处。荒诞取决于人,也不多不少地取决于世界。荒诞是目前人与世界惟一的联系,把两者拴在一起,正如惟有仇恨才能把世人锁住。尼采写道:“显而易见,天上和地上的主要事情就是长期朝一个方向顺从:久而久之便产生某些东西,值得为之活在世上,诸如德行,艺术,音乐,舞蹈,理性,精神,某种使旧貌换新颜的东西,某种精美的、疯魔的或神奇的东西。” 只要一点儿想像力,就足以觉出演员的命运意味着什么。正是在时间中他塑造和列举一个个人物,也还是在时间中他学习驾驭他的人物。他越体验不同的人物,就越与他的人物分离。时间一到就必须死在台上,死在上流社会。他体验的东西历历在目。他看得明明白白。他感受到了一生冒险所产生的令人心碎和不可替代的东西。他心知肚明,现在可以死了。老演员们是有退休所的。剩下的就是命运了,其惟一的出路是必死无疑。除了死亡这惟一的命定性,一切快乐也罢,幸福也罢,一切皆自由。世界依旧,人是惟一的主人。约束他的,是对彼岸的幻想。诸神判罚西西弗,令他把一块岩石不断推上山顶,而石头因自身重量一次又一次滚落。诸神的想法多少有些道理,因为没有比无用又无望的劳动更为可怕的惩罚了。《浮士德》和《堂吉诃德》之所以是艺术的杰出创作,是因为纯洁的心灵用人间的双手向我们指明无限的伟大。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荒谬的英雄:如何与荒谬共处唯一合理的姿态是直面荒谬,充满激情地活下去。为什么人生是荒谬的荒谬是指一个人的愿望或者行动,与他所面对的现实,能够实现的结果之间是严重不相称的。我们常常寄希望人生是有意义的,但是到头来却发现人生是一场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荒谬的其矛盾在于人渴望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渴望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世界必将挫败人的这种渴望。对人来说总有很多无法理解、不合情理的东西。如面对地震、海啸、战争、火灾这样的天灾人祸,人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再者说个人的计划与公司、社会、国家的整体计划也总是可能发生冲突。面对荒谬,只能确定两件事:一个是我自己存在,另一个我能够触摸到的世界存在。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唯一联系为什么很多人无法体验到荒谬感呢因为人们非常容易习惯生活在对世界虚假的理解和虚假的意义中一个人典型的生活是这样的:起床、坐车上班、工作四小时、吃午饭、再工作、回家、吃晚饭、睡觉,每周如此,日复一日…… 这些人每天都遵循着一样的生活,想当然认为自己过着有意义的生活,以为周围的都是可以理解的,而这就是我们习惯的生活。一旦有一天,这个人询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我要这样做?第一反应可能是惊讶。注意到自己周而复始的生活,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发现自己原本以为理解的东西,其实自己一点都不了解。因为往前看,除了死亡这个巨大的黑洞在前方等着我们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了。意识到这个世界根本上的荒谬性,意识到只有死亡是确定无疑的。看似熟悉的事物一下子变得陌生,世界顿时充满了荒谬为什么不该自杀面对荒谬的四种可能选择第一是寄希望宗教信仰给人生提供意义从表面上看宗教信仰似乎是最简单的出路。因为无论今生多么荒谬,都可以用这是神的安排,超出了人的理解能力给出解释,人们可以期望来世。然而这本质上是 “哲学性的自杀”,也是一种怯懦和自我欺骗。他们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他们从世界荒谬没有意义这个前提出发,但最终却用神给这个世界赋予了完整的意义来自欺欺人。第二种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定某种意义如有人为了父母而活着,有人为了孩子而活着,有人为了国家社会或某个历史进程而活着。人们常常给自己的生活设定的意义和目的,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去实现它。但实际上这些给人生赋予意义的东西却会把我们的生命变成了实现目的的手段,而贬低了个人生命,反倒是加剧了人生的无意义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变相的自杀。因为不管人怎么给自己设定意义,这种意义本质上也是虚假的。第三种是选择自杀,主动结束无意义人生选择从肉体上杀死自己,看似可以主动的对抗荒谬,仿佛能够通过自杀来战胜荒谬。但实际上自杀并不是真正的反抗,而是默许荒谬战胜了自己,其实这是对荒谬的投降。因为对人来说,荒谬的终极形态就是死亡,最终它会剥夺了所有的意义。自杀是让自己提前与荒谬相遇,也是对一切人类价值的否定,它会使人丧失所有的可能。所以自杀是比带着自我欺骗回避问题的更大的怯懦。前三种策略,表面上是在对抗荒谬,其实都是对荒谬的臣服,可以说是某种形式的自杀。第四种就是像西西弗那样正视荒谬,保持抗争的姿态活下去。最后一种策略,才是真正的抗争,也是西西弗在持续推石头上山的过程中一直在做的事情。西西弗为什么是幸福的对于他来说,西西弗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每天推石头上山的状况,也就是说没有办法改变荒谬的生活。那他还能做些什么呢?他唯一能做的是改变自己看待这件事的方式诸神以为推石头上山这种重复的劳作是对西西弗最严厉的惩罚。假想他因此垂头丧气,怀着痛苦做这件事,那就是诸神和荒谬的胜利一旦反过来,如果把推石头上山的工作当作自己的生活本身,而非诸神给他的惩罚,那么他就胜利了。因为西西弗用自己的行动 态度表明了,诸神给他的惩罚,实际上没有实现任何的价值。这是对诸神和命运的蔑视,而蔑视足以对抗一切命运。而爬上山顶斗争本身就使一个人内心感到充实。我们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每一个人面对荒谬的方法道路:首先应该诚实地面对这种荒谬感,带着微笑继续生活,认清理性的限度,不祈求神灵,更不应该选择自杀,也不给自己人生强行设定意义,而是坦然地承认这一切为了生活本身继续活下去,专注于当下,尽其可能的发现当下的美好。虽然人生整体上可能缺少意义,但是在人生道路上对生活报之以微笑,因为还有阳光、绿树、音乐、朋友、工作与你我相伴随行,在荒谬的人生中坚持活下去,努力体会美好的东西。因为我们不确定明天和死亡哪个先来。真正的自由是专注于自己与当下的生活,充满激情地活下去,这本身就展现了人的尊严,与冷漠的世界达成了和解,感到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幸福的。试想那些因为感到生活没有意义而产生自杀念头的人,如果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很可能会放弃自杀的念头。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3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荒谬哲学西西弗神话的开头的开头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这和苏格拉底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是一个道理,直指哲学的最根本问题,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当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舞台上的幕布开始坍塌,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人异化,隐藏在这份厌倦之后的惊讶开始萌芽,一切开始了。然而人对意义的呼唤无法得到回应,当人的诉求和现实的冷漠产生对比之时,就产生了荒谬,其本质是一种分离。但是即便如此,加缪的回答是:以前,是要知道生命是否有意义,值得我们活,而此时,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生命很可能没有意义,它才值得更好地活。荒谬无处不在,而从荒谬之中,引出的是加缪的我的自由、我的反抗、我的激情。加缪的态度是更加积极地生活,用反抗来藐视荒谬,在行动中找寻意义。在加缪这里,行动本身就是自由、反抗、激情,这就是意义的本身。西西弗看着巨石滑落山底的时候,他是清醒的。当他走下山的那一刻,他超越与自己的命运之上,他比他的巨石更加坚强,清醒造就了痛苦,也完成了胜利,并蔑视了命运,成为了岁月的主人。所以应当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加缪和萨特不同,加缪反对走向极端的否定,因为极端的否定中也隐藏着人性的恶,这并不会比荒谬生活的处境更加好一点。加缪的反抗和斗争是更加具有人性和勇气的。今天,人类仍然面临着命运的考验,挣扎、胆怯、痛苦、每个个体仍旧努力得活着,我们值得记住加缪,他告诉我们,这一份坚持的可贵让人可以反转荒谬,掌握内心的自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荒谬成为荒谬时,还是荒谬吗我只是抱着好奇,巧逢周六在太古汇的 “方所” 书店中,正开展读者分享会的那本《千页书》是什么,而后偶遇到这本《西西弗神话》。💧封面 “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去经历生活。”💧封底 “对生命,反抗和自由有所觉醒”💧随手一翻 “一个人,往往不是靠他所说的东西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更是通过他不说的东西。” 这三句话成功勾起了我的探索兴趣,便单独找了个下午,静心追随它来了。大概才看了小小一部分,我便意识到这本书不是我轻易就能读懂的,它不是一本教我某个道理的书,而是一部启发我思考的问题书。事实上,的确如此,我读完了,可是我不能说读懂了。我便就此打住,想借由听书大纲提前对本书有个大致了解,不过并无太多帮助,反而增加了更多疑惑。如何才是带着荒谬过一生呢,这可以算是一种人生态度吗?解读中提到的悲观色彩,从全书来看我感受不算深刻,倒是悲观境遇中的乐观主义,我看到了不少。当然,各人眼中的哈姆雷特各有不同,我所看到的,不过也是当下的写照而已。我没有细读过哲学,对文中所提到的作品和人物也不甚了解,背景知识的贫乏让我读来颇为艰难,而唯有在本书中一边咀嚼某些字句一边向自己提问向本书提问时,我获得了不断读下去的兴趣和力量。书中提到荒诞存在于比较之中,尽管也有说明范围。可我依然会想 “真实本身是不是一种荒诞,存在本身是不是一种荒诞呢”。荒诞会发生,可即便是同一个荒诞的猜想或事件,却会因为人们的差异性而发生或不发生。比如中世纪不同阶级的人们,上阶层人们看到的经历的习以为常的事,难道不是让无所见闻过的底层人们感到荒诞的吗?那在此,便不再是荒诞分离开,而是不同群体的看法决定了是否荒诞。我还想到了最近的朋友们,和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也许,接受荒谬和生活抗争,去追求,去超越,是不错的选择。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接受这样的生活,我们怎样去生活,这也就是一种荒谬的想法。💡我想,我还会再读它,就如同这样偶遇一般,带着自己更丰富的背景去偶遇书中的字句和作者的思想。▎荒诞并非产生于对事实或是印象的简单审视,而是产生于对一个事实状况和另外某个现实的对比,是将行动和超越行动的世界放在一起比较产生的。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离。▎我想要知道,接受了义无反顾的生活之后,人们是否能够默许义无反顾的工作与创造,而通往这些自由的道路又究竟是怎样的。▎我并不找寻具有适性的东西,而是找寻真实的东西。▎总会有这样的时刻,精神趋于否触手可及的真理。总会有这样样的时刻,创造不再被当作悲剧来看待,它只是被严肃对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我是石头,你继续……我是一块巨石,特别大的那种。像许多我的兄弟姐妹一样矗立在山间。春天动物在我身上嬉闹,夏天炙热阳光的午后,常有暴雨光顾,秋天看山林蜕换色彩,冬天积雪覆盖。我觉得只要时间足够长久,我也会像我的长辈一样,在风雨的冲刷下分崩离析,碎成渣渣。有一天,一位自称是神明的人来到我身边,他发出赞许的声音,夸奖我是多么的巨大、结实,“来吧,为我所用,去惩罚一个罪人。” 于是,我被带离养育我的群山之巅,来到山脚下,那里有一个人正在等待我的到来。然后,等待的那个人开始把我沿着山坡推行上山,他的脸紧贴着我,用他厚实的肩膀斜支撑着我,双手用力,坚实的步伐稳稳地踏着,一步步向山顶移动。他在做什么?我很好奇。不过更让我好奇的是沿途的景象。多少年我都是从山巅之上向下看,这次我是从下向上,一路边走边看,不,应该是边滚边看。泥土裹覆着我,也粘在推我上山的人的脸上和身上。山有足够的高,推进的路上,天气也一直在变化,从炎热到寒凉,从晴朗到阴雨。眼见就要到达山顶,不,我不想又静静地留置在山顶。于是在推行人到达顶峰的时候,我轻轻翻动了我的身躯,大地的引力拉着我沿着山坡一路翻滚,我快速地碾压着沿途的泥土和草木,惊吓着野兽和鸟群四散躲避,终于我在谷底的草地上缓缓地停息下来。我在那里等着,没过多久,那个推行人又出现在我面前。许多年以后,我碎成了沙砾铺在一座白色的城邦的路上,一位吟游诗人走过,讲述了一位反抗神明的人,被罚在荒芜的地狱推行一块巨石上山,巨石到达山顶又滚落下去,被惩罚的人一遍遍又推行巨石上山。世人不知道的是,我滚落下去的时候是多么快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西西弗神话》《西西弗神话》是加缪 “荒谬三部曲” 中的哲学论著(另外两部作品是小说《局外人》和戏剧《卡利古拉》),出版于 1942 年法国被德国占领之后。本书用带有散文风格的写作,讨论了 20 世纪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如果人生没有意义,是不是应该自杀?这本书论述了加缪最有代表性的 “荒谬哲学”,奠定了他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地位。本书核心内容:加缪认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必然是荒谬的,因为人渴望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而世界必然挫败人的这种渴望。面对荒谬的、没有意义的世界,自欺的逃避、求助神灵、强行设定意义、自杀都不是可行的应对策略,唯一合理的姿态就是直面荒谬,充满激情地活下去。在书中加缪改写了一个著名的希腊神话,塑造了一个面对诸神惩罚不为所动,依然坚定地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的形象,那就是加缪心目中 “荒谬的英雄”。加缪在这本书里论述了人生的荒谬性,根源在于人渴望理解世界,渴望世界对自己友好,但是世界却注定无法满足人的这种渴望。在加缪看来,面对荒谬的世界,我们不该依赖宗教,不需要强行设定意义,更不应该选择自杀,这些态度都是逃避荒谬,或者是承认了荒谬的胜利。面对人与世界之间必然荒谬的关系,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诚实地直面荒谬,把生活本身当作目的,尽可能发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就像西西弗推石头上山一样坚定地活下去。加缪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我们也经常把他和萨特并列,当作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但是加缪本人却不止一次说,自己不是存在主义者。这是为什么呢?主要的原因在于,加缪对 “存在主义” 的理解和我们今天的理解不太一样。我们今天会对 “存在主义哲学” 做比较广义的理解。这种哲学不关心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导,而是关注真实的人生境遇和人生选择。但是在加缪那里,“存在主义” 这个词或者是指克尔凯郭尔、舍斯托夫式的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哲学思想;或者是指萨特的那种存在主义,强调人面向未来拥有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责任。这样看来,反对用宗教信仰给生活赋予意义,又不愿意从未来出发看待现在的加缪,当然会否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但是他自己的这个否认,并不会影响我们将他看作一位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因为加缪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揭示了人面对世界的荒谬感,这无疑是很多人真实的人生处境;加缪也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诚实地面对这种荒谬感,带着微笑继续生活下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看清真相,继续战斗这本西西弗神话告诉了我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人的理性是无法穷尽这个世界的道理的。每当我们想要这么去做时,荒诞和悲凉感就会接踵而至。我们要慢慢学会接纳,这个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世界,并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书的开篇,就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人生没意义,为什么不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我的理解是,虽然人生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死。因为生活的一大重要支撑来源于体验感,体验与自己的相处,与他人的交联,以及于与这个世界的感官互通。 更可况,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的处境远比每天要手推巨石到山顶的西西弗要好得多。西西弗他清醒地认识到他的现状,但依旧选择与荒诞战斗,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好地好好感受这个世界呢?希望这本书都能帮助我们,在认清生活无意义的荒诞之后,依然选择与他战斗,与你共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没有点生活体会和哲学思维,真的看不懂《西西弗神话》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 - 加缪的荒诞三部曲之一,兴许是我对哲学类作品毫无兴趣,嗤之以鼻,兴许是我对生活没有太多的感悟,这本经典作品我一点儿都看不进去,更谈不上有什么收获了。 他笔下的西西弗是荒诞之神,被诸神惩罚将巨石推上山巅,到达山巅后巨石由于自重会自动滚落下来,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让西西弗在无穷无尽的重复中丧失希望。西西弗的荒诞,又何尝不是现今社会中的荒诞呢。在大城市中的人,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无聊的工作,想到了回到自己回到日银工作的日子,确实也如西西弗一样,好像怎么样也无法摆脱现实的枷锁。对抗这种生活的荒诞,西西弗说出那句:“尽管历经考验,我与日俱增的年龄和我灵魂的高贵仍然让我觉得,一切均好”。是的,将一切荒诞都抛诸脑后,不要停止努力,即使存在个人命运,也要高人一等。 总体来说,这本书很多章节都是简单略过的,书里有很多哲学辩证的描述,需要一点一点去品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识到荒谬的意义在于我们会更积极的面对当下工地上搬砖这件事有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人认为我在搬砖。第二种人认为我在造房子。第三种人认为我是在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同样对于搬砖垒墙这件事情,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关键是你赋予它怎样的意义。意义不同由此产生的使命和驱动力就是不同的。同样是半杯水,积极者认为还有半杯水,而消极的人却看到只有半杯。你怎么认为呢?对于每天重复像搬砖一样的生活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西西弗神话》中加缪对于荒诞的解释,是认识到它存在的意义是可以争取的,自己赋予的,而不是全盘接受别人的观念影响。他把荒谬分为三类:一类是肉体上自杀,也就是逃避;一类是精神上的逃避比如宗教信仰;再有一类就是反抗命运。大多数人会是第二类,就像把头埋在沙里鸵鸟,视而不见。这种方式是不想去思考,不想去行动改变,而是一边痛苦接受一边采用眼不见心不烦的方式来逃避。加缪的方式是,看到终极的戏谑,却用积极的方式来欣赏和接纳当下。明知道推石头上山顶,然后滑下来再循环往复,对于只看结果的人来说,可能是进度条几乎没有前进,会觉得是无效功,干嘛还要做。而对于看过程的人来说,无论结果如何,只要过程是实在的,投入并欣赏就是收获。每个存在就是合理。事物的意义是它的光环,是自己点亮的。子非鱼,蔫知鱼之乐?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镜,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对于沙子,大多数人看到都是沙子,而有的人看到的是财富和机会。同样是日常生活中的签名,有的人只是签名,像机械一样复制,而有的人却把签名当做新书签售会的练习,所以最后导致的结果就不同。意义是自己赋予的,你看到什么,理解了什么就会表现什么。电影大师卓别林用默声和夸张的动作来表现机器的僵硬和无情,《楚门世界》用人为精心设计编纂的圈套来表现人对于其他人的操纵和人性的嘲笑。而如果用这样的意义去操控他人,蛊惑人心,没有约束,就会像希特勒一样成为世界的祸害。所以,对于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是每个人必须要醒悟的。如果没有醒悟,还在无明的状态,可能会像木偶一样被操纵。我们看到那个脚上已经没有锁链的小象仍然被困在原地,会觉得可笑,可悲,惋惜。你看到堂吉诃德斗风车的故事会觉得可笑。或许有些观众也有可能是这样看你的。我们常常在观众席上,看剧中的角色犯傻,窘迫,被逗得笑出眼泪。却很少反思,其实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处境。戏剧《等待戈多》就是如此的讽刺和展示荒谬的作品。加缪认为即使看透了西西弗神话的本质,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选择在过程里接纳欣赏,这样的选择是自己主动可以做的,可以让这个枯燥、乏味甚至无聊的过程变得有点滋味。所以,不认命,不做投降,只是做自己能做的就可以,意义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2. 历尽千帆,不染风尘。所谓的不忘初心,就是千回百转,历经沧桑,仍然深爱这片土地,这个世界。像褚时健,虽然年老仍然种植褚橙,把励志不屈和打不倒的精神风格留给这个世界。所谓的深爱,不会因为曾经遭受痛苦、挫折、背叛就转身离去,而是仍然怀抱希望不放弃,觉得有进步的地方和可能。加缪给书里的人物指出的出路是,对于唐璜就是要尽可能的地去爱,对于演员就要体验尽可能多的人生,对于征服者就要认真投入生活,对于创作者要真实记录生活。也就是认识到终点的存在和无常,然后就会通过校准平时的行为,来珍惜当下。漫画大师蔡志忠三岁就对自己要做的事下定决心。而对于自己的终点也是早早就安排好。去世前一周会安排 60 人会面,然后死后葬在少林寺。这些都是不给自己留遗憾的做法。这本书还提供了了解存在主义的历史线索和简要结构,对于理解书的背景知识有很好的帮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