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佛教中国化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唯一的一部佛经,典型的佛教中国化的结果,任何宗教解答生死问题之外,也规定人间的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已经形成了人间法则,由学习《金刚经》的心得而成的《坛经》成就了中国人的方便法门,是一本关于思维方式的书,《六祖坛经》告诉你的,不是怎么样去做一个佛教徒,不是怎么样去念佛,怎么样去读经,而是告诉你如何觉悟,做一个彻底放松的人,做一个心灵自由的人。《六祖坛经》讲的顿悟,真正的含义是,你在任何一个刹那,都应该回到那个最终的点上。什么是最终的点呢?如果你是一个佛教徒,那么,你应该在任何一个刹那,都不要忘了你修行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不要忘了佛的最终觉悟是什么。也就是说,当下就领悟到真相,即刻就停下来。让什么停下来呢?让你的习气,你的贪欲,停下来;让你自己的心性,即刻 * 显现,即刻回到你自己。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在任何一个刹那,都不要忘了你真正的目的,不要停留在手段上,要记得你的目的地。《六祖坛经》提醒我们,不要困在各种形式里。一定要烧香吗?一定要拜佛吗?一定有什么仪式吗?不一定。重要的是你是不是真的觉悟了。不管你是谁,不管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不管外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你不能等待,不能有片刻的犹豫,刹那,就回到自己的内心,清净下来,世界也就跟着你澄定下来,一片宁静。为什么要回到自己的心灵呢?因为只有心灵属于我们自己。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一直呵护的身体,会渐渐腐朽;我们辛苦奋斗而获得的财富,不会跟随我们而去;我们的亲人朋友,也许悲痛,但很快会把我们忘记。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什么会陪伴我们而去,向着一个不可知的远方?只有我们的心灵。但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里,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的身体、财富等等,唯独忘了现在、将来、永远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灵。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7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经典名句摘要经典名句摘要:1,一切万法,不离自性。2,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4,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5,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6,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7,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8,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9,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10,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11,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12,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13,佛妙理,非关文字。14,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15,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5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众生佛性本无有异,缘有四相,不入无余涅槃。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迷人恃有财宝、学问、族姓,轻慢一切人,名我相。虽行仁义礼智信,而意高自负,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义礼智信,不合敬尔,名人相。好事归己,恶事施于人,名众生相。对境取舍分别,名寿者相。是谓凡夫人四相。 近来生烦恼,或许是因为太执着。执着于 “你是谁”“你该做什么”,对他人充满抱怨。而反过来又是一种 “傲慢”,“我” 看你怎么做,“我” 指责你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充满了憎,充满了怨。爱,憎,死,如何化解,无爱就无憎,也就无所谓死了。“无我相” 要如何做到,你放弃了身世放弃了家庭放弃了这些,你还是悉达多,但是你放不下对人世苦难的探究,你创立了各种经,在我遭受苦难的时候,你作为佛,依然能给我指引。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六祖坛经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