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冰鉴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990 本(263)#《冰鉴》🚢曾国藩 (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 (今湖南双峰县) 人。清代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十年升七级,三十七岁官至二品,三十四年恩宠不衰;他修身治心,重礼慎法,出将入相,功勋卓著;他孝悌友恭,诚以待人,严以治家,所撰《家书》流播至今。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因材施教,知人善任。🚢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 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观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正,应先看他在活动和安静时的表现。静下来,目光安详沉稳而又熠熠有光,真情含而不露,如同两颗晶亮的明珠;活动时,两眼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如春天草木抽出的新芽。处于静态时,双目清明澄澈,旁若无人;处于动态时,目光犀利,锋芒外露,如同持弓箭瞄准目标,引而未发。🚢“动”、“静” 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两种状态。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最易于运动中流露、呈现出来,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关头,最能见人真心。“静” 虽然是稳定状态,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处于其先其后的两 “动” 之中,在由 “动” 到 “静”,再由 “静” 到 “动” 的变化中,仍呈现为动态。🚢对于谨小慎微的人,要重点观察其尚未 “收拾入门” 时的状态,这样就会发现,他举动越是小心谨慎,就越难做到精细、周密,总是好像漫不经心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对于豪放直率的人,要重点观察他已经 “收拾入门” 时的状态,这样就会发现,他越是豪放直率,就越是慎重周密,一丝不苟,这就是所谓的精细周密。🚢五行有合法,木合火,水合木,此顺而合。顺者多富,即贵亦在浮沉之间。金与火仇,有时合火,推之水土者皆然,此逆而合者,其贵非常。然所谓逆合者,金形带火则然,火形带金,则三十死矣;水形带土则然,土形带水,则孤寡终老矣;木形带金则然,金形带木,则刀剑随身矣。此外牵合,俱是杂格,不入文人正论。🚢兼形人基本上合乎五行形相中的某一形局,又兼有其他形局的特点。主要指外观形体和肤色的相兼,有自身相兼、二重相兼和多重相兼等形式。如金形兼金,即为自身相兼;金形兼木,即为二重相兼;金形兼木又兼水,即为多重相兼。按相兼的范围则有完全相兼与部分相兼之分。完全相兼指形色俱兼,部分相兼单指形兼或色兼。评判兼形所体现的命相,依据的是五行生克之理。相兼为生,属吉相。🚢内刚柔是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激动或平和的情绪、深浅不一的心机或城府。遇到高兴的事情就乐不可支,遇到烦恼的事情就怒不可遏,而事情过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阳刚之气太盛,近乎 “粗鲁”。平静之时一点都不张扬,激动时也兴奋不起来,这种人阴柔之气太盛,近乎 “愚笨”。遇到事情,初看起来想得似乎很浅显,而转念又思考得深入细致,这种人阳刚与阴柔并济,近乎 “奸诈”。🚢容貌包括容和貌。容指人的整个躯体,不仅包括胸腹、手足、腰背等,还包括人的举止、情态,如行、坐、卧、食,以及言谈话语和喜怒哀乐等。貌特指人的面部的形象或状貌,包括口、鼻、耳、目及其动静形态。面部是生命力旺盛与否、先天禀赋是否优良的一面 “镜子”。古代圣贤追求的最高境界是 “天人合一”,“胸腹手足,实接五行;耳目口鼻,全通四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说明人是由身体各部位互相配合、互相作用的整体,各部位应相顾相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慢即是快,定力彰显智慧《冰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与价值。一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可操作性。曾国藩观人鉴人,目的是为了选贤任能,因此矫正了 “江湖派” 重形轻神、重奇轻常、重术轻理的倾向。他一生博览群书,阅人无数,许多相人经验在家书和文集中都有体现,这方面曾被人收集整理,在本书中也有体现。《冰鉴》成书于社会动荡时期,人才辈出,鱼龙混杂,也促进了人们对什么是真正人才的思考,这也影响和丰富了本书的写作。二是借鉴和汲取西学的合理成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近代相学在理论、实践和观念上都有了发展,一些相书将相学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试图将其上升到科学与学术层面,这在本书中也有所反映。因此,有人还将相术运用到司法、行政、教育、商业之中,开发了相学新功能与新价值。三是撷取和集中了古今相书的精华,简明扼要。全书以有限篇幅,囊括中国古代道家、阴阳家和医家之精华,以及古代相术之精华,体系完整,思清意深。书中各个章节既相互独立,又成其系统,是众多相书中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四是文辞洗练,言约意丰,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书中多次将文人作为论述对象,行文不疾不徐,句式骈散错落,寓意含而不露,文风清丽雅致。诸多警句朗朗上口,铿锵可诵,流传颇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立德、立功、立言本书其实收录了两本书,冰鉴与挺经,均为曾国藩所著。冰鉴讲的是如何通过外表、神态等多个维度识别人。挺经是曾国藩自己的心法总结,可以理解为曾国藩版本的《岳武穆遗书》。两本书中,冰鉴由于缺少对麻衣相术一类知识的积累,看得有点云里雾里。相对来说,由于对儒家思想有一定了解,挺经看得更明白一些。主要感想如下:一、如何成圣。儒家圈有三个半圣人的说法,三个圣人分别是孔子、孟子、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之前对曾国藩了解不多,看了之后对为什么把曾国藩列为半个圣人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三个半圣人无一不是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做出了巨大的成就,而且是越往后面越艰难。这里的艰难条件不是指搞两弹一星那种埋头苦干的艰难,而是指在时局、大势均不支持的情况下要做出近乎逆天改命的行为。不如此不足以成圣。二、知行合一。是什么支撑着曾国藩做出这些功绩?书中他自称这是 “挺” 的精神。在我看来,是对儒家核心思想的坚持让他能够面对各种变换的局势仍然初心不改,一以贯之。有的人懂得很多道理,但做起事来就被现实环境扭曲,这是不够知行合一。一个人需要有很高的境界,才能让自己坚持的信念与实践吻合。同时一个人需要有很多的幸运,才能坚持到自己的信念实践的那一天。三、成功学。现在有很多人学习曾国藩,有些人会把曾国藩解读为成功学。事实上很多名人的传记、文集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意或者无意。其实我们要认识到,一方面名人提炼的是他们认为重要和正确的那部分,但未必是成功的全部。另一方面道常在,但术需要因时而变。阅读名人传记,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能够去共鸣的理想信念,努力学习他们如何知行合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挺而正直,读《挺经》曾国藩,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挺经》尤为特殊。据说,这部作品是他在临终前所撰写,汇集了他一生的心法与智慧。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并未完成,但其精神和思想却由其弟子李鸿章等人继续传承。《挺经》的开篇,第一条便记录了 “挺经” 这个名字的由来。故事讲述了一位老人请贵客到家用餐,派孩子到集市采购蔬果。孩子迟迟未归,老人出门寻找,发现孩子与一位挑担的行人在桥上对峙。两人因不愿让路而僵持不下。老人上前,请求挑担的行人让路,以便孩子能顺利回家。然而,挑担者以自己货物贵重为由,拒绝让步。老人提出自己下水田,让挑担者的担子从自己头上通过,以此解决僵局。挑担者见老人如此谦让,心生愧疚,最终选择自己让步,争执得以平息。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智慧和谦让,也与《挺经》所要传达的精神相契合。清代学者吴永曾说,真正的大智慧,不是局外人的空谈,而是要亲身投入,承担责任,才能有真正的见解。这位老人的行为,正是《挺经》所倡导的谦让心态和状态的体现。“挺” 字本身有拔出、取出之意,《挺经》所强调的,是一种性格、态度、立身状态和精神风貌。它告诉我们,要保持正直的心态,在行动上则可以灵活变通,讲究方法。正如曾国藩所言:“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也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挺经》不仅是曾国藩个人智慧的总结,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处世智慧的体现。它教导我们在面对冲突和挑战时,应采取谦让和灵活的态度,以智慧和勇气去解决问题,实现和谐与进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