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4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命的呐喊

    像我们这个岁数的人,课本里必是少不了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活在生活的底层,看他的作品无疑是深受震撼的,起码鼓舞你我的斗志,为自己拼搏不息、为大众斗争不止。曾几何起,鲁迅先生的作品慢慢少了下来。这或是时代进步的象征?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谁愿意说得清?谁又能说得清?但是鲁迅先生依然活在那里,他刻画的那些人物也依然活在那里,甚至有的可能就在你我身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古今皆宜

      “猹在咬瓜了”“还有一棵也是枣树” 成为 T 恤上的印花,“你是个好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确是我说的” 成为书签上的 slogan…… 当同时代的很多作家作品都已成为经典 —— 束之高阁的那种,鲁迅依然走在时尚的前沿。一个 “梗” 的诞生,首先要有广泛的认知基础和认同度,这也从侧面说明,鲁迅的文本有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看。鲁迅都 “140 岁” 了,我们为什么还读他?这一届年轻人,与鲁迅的亲密接触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语文课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狂人日记》…… 那是一个被教科书建构的鲁迅;一个是网络段子,很多话都可以是鲁迅先生说的,闰土与猹也成为一种 CP,那是一个被亚文化解构的鲁迅。然而,当《觉醒年代》一类的影视作品横空出世时,这些年来我们与鲁迅之间的一种不同以往的关系就显露昭昭。他说的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兼具理想与现实,那两棵枣树也超越了 “梗” 的价值,站成一种永恒 —— 年轻人有了重构鲁迅的可能性。我们还喜欢读鲁迅,可能因为在他身上有一种永不过时的求索的精神。不知道前路光明与否,不知道努力是否有结果,但只要认定一条路,就可以走下去。无论在需要救国救民的年代,还是当下,这样的热情永远不缺乏追随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初读鲁迅

        初读鲁迅,不是读他的著作而是读他的人。一看文章劝退,萌发看传记的念头在学生时代,每学期的课本中都有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但对他本人又不是很了解,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这次决定读鲁迅全集,《坟》的开篇几乎就要劝退,因为是半文言又是讨论较为学术性的问题,看着只叫人发懵。二传记的版本及其人生基调从鲁迅的经历入手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手段。家中有一本《鲁迅传:会稽耻(苦魂三部曲之一)》讲述的鲁迅的青少年。想来在多年前我已经有了了解鲁迅的想法,但最终并没有真的去落实。这次拿出来看了几页发现这本书是以一种非常细节的故事化的角度去讲的,包括鲁迅如何在三味书屋观察蚂蚁的细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顿时感觉有点 “假”。因为太 “真”,所以太 “假”。“鲁迅不理他们,只从泥孔里掏出一枚蝉蜕,细心地观赏着。看着蝉蜕半透明的黄色硬壳和带齿的前腿,觉得很有趣。接着,他举手一搧,捉了只苍蝇,摔在地上,又用小树枝压死了,拨到一个蚂蚁窝旁边,静悄悄地看着蚂蚁们围吃死苍蝇。小小蚂蚁们很勤劳,也很团结,从苍蝇身上啄下一点肉,忙着往窝里运。还排成一长队……” 再一看豆瓣评分,寥寥无几到没有评分。有一个评论写到是因为《书城》杂志推荐所以找来读的。忽然唤醒了我的记忆,当初我也是同样的受了《书城》的影响。顺手看到还有《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著)、《鲁迅传》(朱正著)、《鲁迅传》(许寿裳著)等几个版本,其中《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评分最高,故找到电子版来翻。其实无论哪个版本,在只看书名时已基本察觉鲁迅的人生基调 —— 灰暗。“无法直面”、“苦魂” 都无疑说明了这一点。三并未慎入,导致的不适感虽然知道了书的基调,但依然不够慎重。脑子里装着的是一位神圣的精神导师的形象,装着的是他对这个麻木的世界的抨击和呐喊,想这样的人应该是犀利且在艰苦的环境中充满乐观且激昂的战斗精神的。但每翻一页都发现自己的认知是错误的,于是第一感受便是 —— 我太不喜欢鲁迅先生了。1. 第一宗不喜欢:他没有我想象的有战斗精神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加入了光复会,光复会派他回国刺杀清廷的某位大员。他当时接受了这个任务,但临行前他又问:“如果我被抓住,被砍头,剩下我的母亲,谁去赡养她呢?” 这很令人扫兴,一个刺客,怎么能这样顾虑重重呢?于是光复会收回命令,不要他去了。如果出于对亲人的挂念,无法奔赴战斗梦想,这尚且能被理解。但鲁迅直到多年后仍然一再对人谈起。可能是他心有余悸,对自己的中途变卦、推卸使命在内心也觉得不好交代。2. 第二宗不喜欢:他没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底气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当佥事,兼第一科科长期间,一边骂政府,一边因为养家需要继续做着北洋政府的官。非常尴尬,也遭到很多抨击。他反反复复做过很多解释。3. 第三宗不喜欢:他对婚姻的态度及人的态度他接受了母亲包办的婚姻,但因和妻子朱安实在合不来,生命盛年在北京一直过着禁欲的生活。用郁达夫的话说:虽然在冬天,也不穿棉裤,是压抑性欲的意思。后来与母亲、朱安、周作人一家在北京生活,因与周作人决裂,他决定一个人搬走的时候,对朱安的安排是留在此处陪母亲住,或者回绍兴娘家,他按月寄钱供养她。从一个女性的角度讲,被留在与丈夫决裂的小叔子家里生活是别扭的,虽然名义上是陪婆婆住;回娘家也是丢脸的,因为这意味着婚姻失败了。可见,鲁迅是相对缺乏女性视角并对她们加以尊重的。在许广平身上,他不愿和她结婚,在相处上,最初也是隐秘的,一起出去玩住宿的时候也会开个三床房,令朋友睡中间,自己和许广平睡两边,不乏掩耳盗铃的姿态。在老年时,脾气越发古怪,只是看到别人笔误写到 “鲁迅老生” 就特别不快。在一位旧日的学生去拜访他,正遇他下课归来,面有倦容,便关切地建议他不妨搬一张椅子,坐着上课,不料他脸一沉:“你说坐着讲课好,那么搬张小床去讲,不是更适意吗?” 四重新思考,理解鲁迅或许我是一个在意细节的人,又或许在没有读他的人生的时候已经把他放在了神坛上。在每天放下这本书时,我都不禁会想,我到底应该用怎么的态度去面对他,怎样的态度更加中立且合适,能够有助于我理解他和他的作品。应是把鲁迅先生拉下神坛,放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去理解他。他童年家道中落,从此就成为这个家的顶梁柱,需面对家中种种窘境去关照家中所有亲属。大抵因此他无法违抗母亲为她包办的婚姻,也无法想象自己英勇就义的话,母亲应该怎么办。他的家庭使命感是重的,故而也必须在理想情怀和现实处境中来回徘徊,最终文字更靠近理想,身体更靠近现实,选择了一边在抨击这个麻木的社会,一边在赚着这样的政府的薪酬。为什么说他的人生无法直面,因为他一生都没有活到自己的理想之中,他必须权衡很多,他是敏感的,思想也是复杂的,哪怕面对婚姻问题,他其实尝试接受过朱安,却发现精神的洁癖使之不能。他可能做的比较勇敢的两件事情就是,最终选择了和许广平生活在一起,用笔不断的战斗。但他仍然不能保有完全的快乐,从传记中看,似乎只有在恋爱期他是快乐的,但又因为不愿公开等诸多为难所以也来的不那么酣畅,整体一生他唯有把自己想象成 “中间物” 一种进阶过程中的存在才释怀一些。他一生用笔战斗实际上是对自己压抑、复杂等种种思想的对抗和梳理,用本身具备的良好的文学素养以及不断思考的思想深度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相应的价值。书上说,他在某段时期实际上并没有被特别关注,他就酸溜溜的,因为感受到了文人的不被重视,一定意义上也是自身的被遗忘,因此他必须再次通过战笔走出这种冷漠,让自己能被看到。在我看来,鲁迅先生和任何人一样,渴望被看到,渴望被珍视。生活给予了他种种打击,他用纸笔与此对抗,揭发这是一个麻木的、吃人的社会。我想,我们应该理解他,如果他的经历放在我身上我能比他做的好吗,当我发现未必可以的时候,我更看到了他的厉害之处,至少他被时代所记忆,一直活在我们身边,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而我更应该喜欢他的是,某种程度上讲,作家应该具备他此种程度的犀利,他们可能不需要有那么多朋友,因为他们需要静下来面对自己的思想和文字,太过于喧闹的呼朋引伴是不合时宜的。我第一次从一本传记中体会到这种复杂的情绪,先是非常不喜欢,转而又能理解,进而又发现了他的可爱之处。这其实才应该是传记应该拥有的某种意义上的原汁原味吧,毕竟没有谁是完美的,拉下神坛做普通人,在做这样的人的同时仍然让人见得自己的失败与伟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铁屋、醉虾和丝

          我们大概都需要了解一个光辉之下的鲁迅,不管他做出了何种贡献,他始终是人而不是神,他以自己的方式在探求存在的意义,有虚无、有怀疑、有痛苦、有绝望,了解这些,并不会损害他的伟大,反而让他脱离了标签化,不再只是一个发光的影子...* 你说我做了个包裹自己的独头茧,那你说,那丝是怎么来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间物

            作为中间物而存在,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洞悉在晦明之间、真理之将现。不然,什么事情又是直接发生的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草草读完了一遍,真的是跟我们之前对鲁迅的印象不一样,他彷徨、敏感、呐喊、质疑,纠结、压抑…… 书里有三件事印象比较深:一件是鲁迅留学日本的时候,参加了光复会,有一次光复会派他回国刺杀清廷大员。他当时接受了。可临动身前,他又问:“如果我被抓住,被砍头,剩下我的母亲,谁负责赡养她呢?” 很令人扫兴,一个刺客,怎么能这样顾虑重重呢?于是光复会收回命令,不要他去了。第二件是他一边做着北洋政府的官,一边骂政府。因此很尴尬,也遭到很多抨击。但鲁迅需要这份收入养家,自己还不得不反复的尴尬的解释第三件是他的婚姻,他曾努力适应母亲包办的婚姻,但实在合不来。他独自逃到北京,一个正当盛年的男人,在至少长达十年的时间,一直过着禁欲的生活,难以想象,他是怎样经历这一切,郁达夫曾说鲁迅 “虽在冬天,也不穿棉裤,是压抑性欲的意思”。后来遇到许广平,偷偷摸摸与许广平同居,不肯公开承认…… 鲁迅有特别冷静的一面,同时也矛盾纠结,身为长子要养家、孝顺母亲、同情包办来的妻子,和周作人闹掰…… 也有过短暂的天伦之乐,后来因为共同的敌人是国民党,因此与共产党走得近…… 越老越有的坏脾气…… 临死前一直握着许广平的手…… 真是无法直面的一生,也是一本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当初读后的震撼打 5 分,我想再读一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喜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之前看毛爷爷的书时多次大力推崇鲁迅思想,有些疑惑,故来看这本书,能感觉到鲁迅内在思维的各种情绪,可能自我理解有限或时代背景不同,不能领略其中精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鲁迅传

                      认真看完。还写了几个思维导图。2023 年初,从鲁迅的书里找心理方向。2022 年太苦闷了,对标鲁迅 15 岁开始的人生,又觉得我太狭隘了。当然他是伟人,我是普通人。我是 40 岁的闰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鲁迅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悲观者。为了解决自己内心的虚无、苦恼和矛盾。鲁迅提出了两个概念:一是 “绝对性”,人的一切自解之道,精髓就在于寻找必然性。就是再不情愿的事情,只要你能够向自己证明,这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你也就会低头去做。二是 “中间物”,既然万事万物,都不过是尽着一份 “中间物” 的天责,那我现在夹在黑暗和光明之间,甚至有一半还罩在阴影当中,也就无须苦恼,也无可惭愧。对于愚民,他点名了从 “精英愚弄人民” 到 “愚民充任精英”,更是一针见血地说 “专制” 就是 “造就愚民” 和 “靠愚民支撑” 这二者的持续的循环。从 “铁屋” 到 “醉虾” 的比喻,正是验证了他这种态度。最后,之所以要坚持直面人生,不惜为此将悲观主义信仰到底,目的还是在改变现实,要创造一个真正令人安心的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鲁迅

                          开卷有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得太深刻和入木了,一时难以完全消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前只知课本上塑造的鲁迅,一个革命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个批判着,但从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鲁迅。让我了解到辛辣的文字背后那一颗挣扎的心。了解鲁迅的心路历程,让我能更好的理解鲁迅的作品,理解他的文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的猛士,敢于直视深渊而做绝望的反抗。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