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關於失敗的好書

    丘吉尔说得好,在失败中跌跌撞撞而不失热情,这就叫成功。某一位天文学家的某一次尝试可能失败,但一代又一代天文学家在星空下接力前行,充满热切,这就是天文学领域的成功。他们值得被铭记,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真诚地互动,形成一个天文学家的知识群体,这个群体经营着一张不大不小的人力网络。新思想和新发现都在这张网络上流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彭特兰是可穿戴计算机之父,他提出:一个群体的共同智力与单个成员的智力无关,而与成员之间的互动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成功同样伟大的“失败”

      “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者却是极少数。即使是成功者,自己也清楚经历过多少失败才遇见了一次成功。这个世界本就是由成功者与失败者共同创造的。在一片歌颂成功的书海中,高爽老师的新书独辟蹊径,将天文学历史上那些关于失败的故事带给读者,除了可以丰富见识之外,我觉得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更加客观和辨证的看待世界和面对人生。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道天文学大餐,由许多科学大师参与调制,时常被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所感染动容,感谢他们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看光明!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反思才是

          作者以精彩的故事串联起这些失败的尝试,让我们了解到科学史上的伟大进步往往源于这些被遮蔽的星光,这些暗角。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伽利略的潮汐成因推断,从西芒托学院无法测量光速到勒威耶找不到祝融星,这些故事展示了天文学家们在探索宇宙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星空的暗角》这本书为天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次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揭示这些失败的故事,让我们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 它提醒我们,科学探索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经历失败和挫折,失败本身就是成功的一部分,它们推动着科学的探索和前进。这些失败不代表个人的挫折,反而是天文学发展进步的关键启示。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天文学的历史,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学会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并不断成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新认识那些曾经在学校走廊画像里的天文学家们。

            吉尔说得好,在失败中跌跌撞撞而不失热情,这就叫成功。某一位天文学家的某一次尝试可能失败,但一代又一代天文学家在星空下接力前行,充满热切,这就是天文学领域的成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哥白尼幼年丧父,在舅舅的照顾下成长。他的舅舅是一名主教,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了哥白尼一家,还送哥白尼上学,帮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哥白尼接受的教育让他成为一位忠诚的古希腊主义者。他痴迷于古希腊的辉煌文明,相信古希腊学者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和宇宙规则,相信天界完美,圆周运动是最简单和最美的运行方式,整个宇宙和谐而永恒。古希腊人想象的天球完美地旋转,让天上的众星各安其位,容易被预测和测量,只有那么几颗特立独行的行星破坏了整体规则。如果我们把东升西落的群星看作整体的大背景,那么,总有几颗行星会在背景上游移不定。它们有时候和恒星的运动方向一致,有时候却突然停下来,然后逆行,几天或者几十天后再恢复原来的方向。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都会发生逆行的现象。水星最频繁,在一年之内会逆行 3~4 次。面对统一的规则和个别害群之马,怎么办呢?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比较枯燥

                阅读起来比较累,像教科书一样的比较枯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星空的暗角:天文史上的伟大失败》。我尝试着揭示失败背后的诗意和理性之光。我没有能力设立一座 “失败博物馆”,但我愿意收集几块砖瓦,为将来做打算。作者说这是一首献给失败者的赞歌,这正描述了这本书的独特选题:二十一个天文学史上的 “失败”。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曾说过有两样东西在人们心中历久弥新,那便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天文学,这一研究头顶璀璨星空的学科已经伴随人类数千年岁月。无数能人志士穷其一生投入其中才让今日的人类初窥浩瀚宇宙无限奥秘的一角。这漫长的研究岁月经历了观察、理论分析再到理论与实验螺旋上升的不断演进,因而对天文学史的研究亦是科学史与科学研究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研究是充满着失败的。或者从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所提出的 “可证伪性” 这一评价标准来说,科学研究应当是可以失败且需要不断失败的。只有发生失败,人们才会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只有存在失败的可能,人们才能去验证新理论是否成立。科学研究是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的 “失败” 之上的。正视失败,直面失败,科学研究才得以不断推进。二十一个小故事,描绘了从哥白尼开始的二十一个天文学研究中认识局限、实验不足、命途多舛的 “失败” 案例。其中有些故事可能难以称得上 “失败”,或者只能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才可以勉强定性为 “失败”。但这些故事真切地反应了天文学研究中学者们尝试以凡人之力揭示无垠宇宙奥秘的不懈尝试,并激励着后人继承遗志,勇往直前。1、天文学的进步其实就建立在一连串失败的基础上,对于天文学家来说,失败不仅是收获经验教训的成功之母,科学探索中的失败本身就是成功的一部分;2、天文学家的失败可以总结为三种原因。:天文学家缺乏想象力造成的失败,简单说就是 “想不到”;天文学家所处的时代技术发展不足,科学探索被技术门槛限制,简单说就是 “做不到”;天文学家取得了一系列成功,之后过于相信成功的方法,面对新问题的时候对老方法产生了路径依赖,简单说就是 “改不掉”。3、科学从来都不是科学家个人的隐私活动,科学是科学共同体社群中流动的思想网络。在知识网络中犯错误,错误又成为群体智慧更新的机会。个人的失败呈现于知识的群体,失败成为想象力、技术更新和颠覆式创新的机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关于失败的书如果没有人读,它算不算成功呢?

                    一次错误,并不意味着整个学科领域都失去意义;一次失败,并不会使科学停止探索的脚步。科学不会厌恶失败与错误,恰恰相反,科学对错误喜闻乐见。提出猜测、验证、发现错误、承认错误、再提出新的猜测…… 与错误为伴,才是科学的正确思路。天文学这样信息有限、难以重复实验和探索时空过大的学科,错误本就是天文学研究的日常。与其说天文学的进展是拔除错误的野草,收获正确的果实,倒不如说,天文学的魅力就是收集错误的砖瓦,再为它们赋予金光灿灿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伟大的失败

                      书中的故事个个精彩。每一个学科都应该回顾它们那些伟大的失败,向冲在前面的先烈们致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失败只是结果

                        这本书介绍的是天文学垂直细分领域里天文学家失败的书。失败只是结果,在历史演进的路上,正是有这些科学家用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一遍遍反复印证当时的这些理论是否 “正确”,这才有了科学的齿轮,一点点向前推动的机会。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科学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失败只是结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星空的暗角》,那一道道聚光灯下,我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一个个幸存者,最终的胜利者,却会忽略了角斗场下倒下的那些人。一样的,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被忽略的时候,那些在星空的暗角下做出贡献的人,默默的为那些幸存者最后取得了成功的人铺路的先辈们,你会发现,每个人的努力,其实他都是有价值的,只是最后摘取果实的可能只是一个人。那你反过来想想,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难道我们努力就真的没有意义吗?只是因为没有获得冠军,没有拿到第一名就没有意义了吗?龟兔赛跑这个故事,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就是要不断的提高距离去竞争,不然你就是那个失败者。可人生的意义真的是如此定义的吗?你可以看看这本《星空的暗角》,他可能会让你相信,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而你所做的努力也都是有意义的。# 知识分享 #好书推荐 #读书 #一起学习 #人生感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有些收获,题目牵强

                            平实的故事,还算独特的视角,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些许启发。印象最深的是伽利略的海水晃动解释地球运动的错误,但是,那个经度测量的最后还是没有搞懂该怎么测量。全书看来,这个 “失败者” 选题还是感觉牵强一些,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所以开篇和结语都花了一大堆无用的文字来解释书名是有点意义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带着错误向前狂奔

                              1. 人类各个时代所坚信的真理一直被不断证明是错误的,在错误的道路上不断的修正真正成就了人类文明。2. 在试错中成长,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每一个石头都是我们前进的信号。3.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怀疑和试错可能是非最优解中最好的一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俺也一样

                                “在写作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重新认识了一些早就知道名字的人物。哥白尼、伽利略、庞加莱…… 我从小听着科普书里的这些名字长大,又被大学教材里的这些名字折磨,但我发现,我并没有真的认识他们。” 俺也一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败者群星闪耀时

                                  还在读书的时候,我在学校图书馆读完了茨威格的名著《人类群星闪耀时》,书中的那些故事有一种基调:在历史的某些时刻是需要 “斗争” 的,只有正确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去斗争,历史才能够推进,人类文明才能够延续;反之,错误的人用错误的方法去做了同样的事,历史就停滞了,人类文明也 “黑暗” 下去了。我很爱读英雄故事,也承认英雄主义在某些时刻对社会确实很重要。但这种 “胜者为王” 的世界观很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人类历史遍布了失败,我们现在的文明是不是早就不值得存续?假如我们的一生注定无法建立伟业,是否人生从开端就是毫无意义?在很长时间以来,上面的结论似乎都被我们认为是常识,于是我们的社会总是在无力绝望的犬儒主义和焦虑残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之间来回摇摆。我们虽然不知道成功是什么,但没人愿意去直视失败。如本书副标题所示,这是一本讲述 “垂直细分领域里天文学家失败” 的书。当然,对于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这只是讲述 “一群人失败” 的书。这本书中的失败者们既包括大名鼎鼎的哥白尼、伽利略,也包括安德鲁・莱恩、艾伦・斯特恩这样在大众传媒中并不显眼的 “小人物”。拼尽全力做事而失败给人挫败感,往往是因为失败会暴露出我们面对巨大存在的无力感,若是如此,天文学界的失败恐怕是最给人挫败感的,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自信能够掌控广阔深邃的太空。从十六世纪哥白尼《天球运行论》的出版,到 2016 年 “新视野号” 完成对冥王星的观察,人类文明似乎经历了许多,但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却还是不见尽头。细看书中那些天文学者的失败,其实与我等凡人之苦并无差异:最初开创事业的人,会因为社会不认同,举步维艰而毫无成果,这是第一种失败。等到事业初步成形,冒险的计划会因为客观的条件限制与偶然的意外的半途而废,这是第二种失败。等到事业有继而时势有变,基于旧有经验的人会因为保守的思想和落后的工具而无法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功绩,这是第三种失败。而即使是头脑活跃而资源丰富的新一代冒险者,他们有时候也会因为研究方向的错误而无功而返 —— 甚至,他们的失败反倒成为后人成功的 “垫脚石”,这又是第四种失败。在这本书中,我们能见到无数 “壮志未酬身先死” 的个人悲剧,但有趣的是天文学不仅没有因为这些人的失败而一蹶不振,反而是在这些失败之中开出了绚烂的花朵,天文学的发展又确确实实影响了人类认知与科学发展,成为了现代科学中的 “无冕之王”。为什么政治与军事领域的失败是落幕,而天文学领域的失败却只是序幕?按照作者在后记的总结,这是因为 “天文学家就是热衷思想交流的群体。通过交流,错误被甄别,误解被澄清,新的可能性被关注,竞争与合作都成为可能”。而天文学家这种互通有无的相互成就,恰是因为他们有一条宽敞的大道和一个诱人的目标。宽敞的大道,指的是基于科学思想与专业主义的竞争方式:天文学研究不是互相伤害与挤兑的零和博弈,而是各显神通、充分博弈的学术生态系统。诱人的目标,指的是那片浮于全天下人类上方的浩瀚宇宙,如美国作家美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在所说:从太空看向地球轨道,我们只能看到一两处人造结构,而其他一切可以分割我们的东西 —— 国界、政治、语言、肤色、你崇拜的人,都是看不见的。对于宇宙的敬畏与好奇,能让天文学家超越个人偏见与短暂利益。欣然进入 “人生是为了探索天空的月亮,不是与人争夺地上的钱币” 这种近乎老子所说 “道” 的境界。对于我们这些只能通过肉眼和朴素的情感观察天空的普通人而言,天文学家们的失败至少能带给我们一个相对更大维度的宇宙观:我们所谓的失败,可能只是我们视野之内的小瑕疵;我们向往的成功,可能反而是一个时代的偏见和陈词滥调。开头所提到的那位写出《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茨威格,他坚信人类的历史是由少数群星般的 “成功者” 塑造的神话,而没有勇气去直视那些在二战期间明知自己不一定成功,却依旧抗争不息的普通人,因此失去希望的他最终自绝于异国他乡。假如茨威格见到如今的马斯克,他一定会厌恶这个男人的独断和庸俗,他不会想到,眼前这个满身毛病的中年人,在未来有可能成为天文学史上的名人,这何尝不是成功主义者们看不到的 “星空的暗角”?(公众号:lit_zhu1999)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值得一读

                                    读起来很顺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天文领域里的群星闪耀时

                                      是因为好听的书名才打开这本书的,看这本书需要边查专业词汇帮助理解边阅读推进。且价值远超直接翻译外文科普书籍,在语言上没有任何损失或者误解或者歧异。阅读壁垒是一些简单的天文学常识,读完知识暴涨。通过大量阅读查看资料采访纪录片电影的方式,收集整理资料重新编辑成书。但这本书的作者高爽老师,是有写作能力。不是因为自己是得到老师,有了些声誉,就通过写书的方式来让这波流量变现。从后记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文笔。这里对比的是去南极然后写了本书根本没有文笔的另一个得到老师。是不同领域不同思维方式导致的。那个老师的工作不需要文笔。书里写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单独为其写一本传记,然后再拍成电影的,像奥本海默那样。虽然是这些人在天文领域里的一些不算成功或者方向错误的坚持,书中只是没有强调这些人做来的大贡献,而不是他们没有,以及这些被称为失败的坚持或者方向,也是有价值的。所以想起了群星闪耀时,这本书展示的是一整个闪烁的星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很可能是别人的成功之母,但只要拼尽全力,也是求仁得仁何所怨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像高中生议论文

                                          了解了一些天文学界的背景往事。但行文风格真的就像中学生议论文,最后总结提高 - 虽然 xxx 失败了,但是他同时也有 xxx 影响,对于天文学做出了 xxx 贡献。。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