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在中国外交史上,陆征祥曾经创下过一系列 “第一”。他是清末第一位在国际会议上做主题发言的外交官,在驻外公使里第一个剪掉辫子,也是第一位以专业外交官身份出任内阁总理的高官。尽管由于他和袁世凯的私人关系,以及中国外交委曲求全的现实,陆征祥给我们留下的固有印象不算太正面。但他从清末参与对俄交涉开始,不断积累经验,努力实现外交人员的专业化和外交运作的正规化,却是值得肯定的。在 1895 年参与《马关条约》谈判时,中国完全处于被动局面。到了 1919 年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已经能清晰地阐述自己的主张,和日本展开辩论,并向国际舆论争取支持,进步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在这种持续的努力下,中国才得以在国际社会站稳脚跟,扮演重要角色。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在“弱国无外交中”、以退为进!陆征祥曾经代表中国在西方强国前捍卫权益,总结其外交特色是外表柔弱、内心坚韧、坚持底线、耐心谨慎,也懂得忍辱负重。他晚年时则认为外交官的任务是找到并且促进 “所有人和国家的团结”。陆征祥毫无疑问是很爱国的,他对日本也一直有着很深的戒备,对其野心颇为忌惮。“九一八” 事变爆发时,他身处修道院,还借用天主教的教义来反对日本在伪满洲国的种种举措。到了抗战期间,他也在不断帮助国民政府做国民外交,争取世界各国的资源来帮助中国抗战,到那个时候,作者认为他的民族主义情结都非常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陆征祥(1871-1949)是清末民初中国国势最弱、国际地位最低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外交家,身居世界、东亚、中国都在转变的乱世,承担中国外交的重担,曾任国务总理、国务卿,8 次出任外交总长,亲历李鸿章访俄、第一次海牙保和会、《中俄协约》、"二十一条"、巴黎和会等重要交涉,深知其中复杂辛酸内幕,也饱受弱国外交之苦,他的一生反映出许多重要的时代面相。谈到 “二十一条” 交涉,陆征祥感叹:“总归一句话,弱国无外交。” 于山东问题交涉时,他试图 “联美制日”,但因日美互相妥协而未能为中国争取到应有权益,交涉失败。最终决定拒签对德和约,也因而成为当时民众心中的 “拒签英雄”。他坚信 “强权之不可久持,公理必得最后之战胜”。但受限于史料不足,学界对他的研究偏少。本书以陆征祥为中心,使用外交档案和藏于比利时修道院的《陆征祥文书》、报纸、个人文书等史料,结合政治、社会舆论、个人三个视角,考察从清末、北洋、到国民政府时期,陆征祥与中国外交、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历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