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 一句话总结:走出舒适区,不要一直等所谓好时机,先迈出第一步才是逆袭的关键🌟 初见惊艳 1. 时机无所谓好坏。先迈出第一步吧→ “完美主义”,往往是 “拖延的借口”,市场不会等你 “完美”,先做出来,再迭代,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2. 你唯一的竞争对象就是你自己:你今天比昨天过得更好吗?这个月比上个月更接近你的目标了吗?你终于做出你在过去十年中一直想要去做的改变了吗?→ “焦虑”,往往是 “跟别人比”, 其实,你唯一的竞争对手是 “昨天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就是逆袭的开始。🧱 思维重构 3. 走出舒适区对你来说很重要→ 舒适区”,就是 “淘汰区” 4. 请停止等待合适的时机→ “等”,其实是 “怕失败”🔧 管理实操 5. 需要学会使用 0—10 规则快速确定优先事项,并将其应用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然后教他们的团队也这样做→ 找优先级,才能把时间用在 “能产生价值的事” 上 6. 在设定目标时,一次只关注一个目标,而不是同时关注很多或者几个目标,这不仅在科学上有益,还可以帮助你避免感到不知所措→ “贪心”,往往是 “一事无成” 的原因📈 增长启发 7. 信心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从取得小小的成功开始→ “信心”,不是 “天生的”,而是 “做出来的”,从小成功积累,慢慢就会相信 “自己能做好” 8. 识别浪费时间的习惯→ “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 推荐结语 3 个可立即应用的建议: 1. 用 “行动原则” 打破技术执念 2. 用 “0—10 规则” 找优先级 3. 做 “小成功” 积累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这个每年有 94% 的人二月底就放弃新年目标的世界里,成功似乎成了小概率事件。美国作家米歇尔・罗森的《6% 俱乐部》正是围绕这一现实展开,揭示了为何只有少数人能够实现目标并做出持久改变。为何仅有 6% 的人能够完成计划,而其余 94% 的人则会放弃挑战。作者的研究戳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泡沫。大脑天生抗拒新事物,倾向于待在舒适区重复 “现成的路”,这是人类进化中形成的能量节省机制。模糊的目标让大脑轻易找到逃避的借口,而将失败归咎外部因素更是人类本能。我们的大脑存在多种认知偏见 ——“验证鸿沟” 让我们只关注符合现有信念的信息,“信息鸿沟” 使我们在信息不足时编造故事,而 “消极偏见” 让我们对消极内容更为敏感。作者指出,一个消极事件需要三个积极事件来抵消,这种不平衡使大多数人轻易落入放弃的陷阱。本书核心的 “五步改变循环” 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觉察(Awareness)的第一步是 “暂停的力量”—— 停下来,留出独处时间,诚实地问自己:“现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专注(Focus)则引入了实用的 “0-10 规则”—— 将所有任务按生活重要性进行 0 到 10 级评分,将精力聚焦在 9 级和 10 级事项上,果断放弃低分项。支持(Support)提醒我们无法独自实现目标,需要建立由那些相信你、鼓励你并能督促你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支持系统。行动(Action)是最关键一步,作者提出了 “具体法则”—— 目标必须极其清晰详细,不给大脑任何逃避机会。例如,将 “我要减肥” 转化为 “我将在 3 个月内参加一场 5 公里长跑”。“30 天定律” 则指出,通过连续 30 天在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大脑会开辟新的神经通路,让新习惯成为 “自动驾驶” 的一部分。最终的成为(Becoming)阶段,是新习惯完全融入生活、无需刻意努力的时刻,这时你就成为了那个 “新版本” 的自己。本书的实用性在于提供了多项应对日常挑战的具体工具。“20 分钟规则” 建议当情绪即将失控时,立即从情境中抽离 20 分钟,让大脑的理性部分重新掌控。“镜像规则” 提出 “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就需要先做到推己及人”。而 “100 美元钞票效应” 指出,真诚地赞美他人会激活他们大脑的奖励中心,从而增进人际联结。作者还提出了 “流血者类比”—— 以同情心对待 “难相处” 的人,因为他们可能正经历内心的挣扎。而 “多米诺骨牌效应” 则建议一次只专注于一个新习惯,一旦成功,就能以此为基础养成更多好习惯。本书打破了 “改变依赖意志力” 的神话,而是指出改变依赖于清晰的目标、有意识的行动、持续的坚持以及对自我的负责。每个人都已经拥有作者所称的 “不可思议的秘密力量”—— 即掌控生活并实现改变的能力。这种力量并非外在赋予,而是内在具备的,需要的只是正确的方法来唤醒它。无论你是渴望职场晋升,还是追求个人成长,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 不仅为了成为那 6%,更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读起来很轻松的一本书这本书读起来特别轻松,没有什么压力,我基本上是快速浏览,也就是不到两个小时就看完了。这种书其实对我来说没有提升什么认知,也就是说里面讲的一些理论包括微小的改变,包括提更加具体的目标以及要自信,并且要去减少外部的干扰,这在很多欧美畅销作家写的书里面都会提到。其实我觉得看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其实就是寻找一些在人能量值比较低的时候,或者是比较沮丧的时候,寻找一些高认知的人群或作家的认可。也就是说通过别人的一些观点不断的去强化自己的一些价值观。大家有富余的时间可以快速的浏览这个书,不用逐字逐句的阅读,就是看一些关键词,然后脑海里面跟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做一些关联。对于自身来说的话,我觉得里面讲到的一些具体例子还是比较生动的,包括最后还有 50 个问题,里面既能授人以鱼也能授人以渔。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非常好的一本书!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一本指路明灯之作!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为何只有少数人能够脱颖而出,进入成功者的行列?你是否曾在年初满怀壮志,却在努力一番后发现目标遥不可及?你是否曾在困境中挣扎,感到沮丧,仿佛被困在原地无法前进?书中深入剖析了成功人士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明确指出积极心态、目标设定和自我激励是通往成功的三大基石。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分析,读者将深刻理解这些要素如何在成功者的身上发挥作用,并学会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从设定清晰、可衡量的目标,到制定周密、可行的行动计划,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操作指南。无论是职场晋升、创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家庭生活,这些方法都能帮助你找到明确的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引导你改变思维方式和行动习惯。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你将逐渐摆脱旧有的束缚,打破常规,以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成为那令人羡慕的 "6%俱乐部" 中的一员。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常见的障碍和挑战,如拖延、恐惧、自我怀疑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技巧,帮助你逐一克服,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后,本书强调持续学习和自我改进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策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阅读、培训、实践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6%逆袭法则《6% 俱乐部》揭示了普通人突破阶层的关键三要素:目标系统、行动算法与抗挫体质。通过追踪万名成功者案例,提炼出可复制的成长框架: 1. 目标锚定技术 ・采用 SMART-Plus 原则:在具体 / 可衡量 / 可实现基础上,增加 "痛苦关联"(如将健身目标与子女健康绑定)和 "快乐可视化"(制作梦想看板)。数据显示,带情感绑定的目标达成率提升 300%。 2. 行动加速器 ・72 小时黄金窗口:新计划在 3 天内完成首次行动(如学英语立即预约试听课),拖延概率降低 80% ・5% 突破法:每天进步微小幅度(阅读 5 页 / 晨跑 5 分钟),利用复利效应实现质变 3. 障碍清除策略 ・恐惧拆解法:将 "创业恐惧" 拆解为注册公司 / 税务等具体问题,逐个击破 ・环境设计学:重组生活场景(如书房移除手机充电器)自动触发专注状态 书中独创 "失败预演" 技术:预先模拟最坏结果(如公开演讲忘词),实战焦虑下降 65%。案例显示,遵循该系统的实验组 3 年内收入平均增长 247%,远超对照组。核心结论:阶层跨越非天赋较量,而是认知与执行的精密系统 ——6% 的突围者,不过是把平凡方法做到极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6% 俱乐部》一个 just do it 的理论升级版。现在的话语就是干就完了,至于后边的种种,其实没必要太过关心。书中讲到的 0-10 的理论,也就是把事情分个轻重缓急,在把能量分个轻重缓急,田忌赛马一样的老实把能量和困难画上登号,这样对于自己目标的实现也是最大的裨益。为什么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那 94% 呢?原因不在乎,我们自己先打败了自己,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怎么可能做的到,别白日做梦了。然后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达到目标的具体行动,迷茫是时间最大的敌人,也是成就最大的绊脚石。分解任务是一个立体的系统,要分很多方面,如果去做,怎样去做,好的方法,什么精力管理,番茄工作法等等。找个同盟是个不错的选择,就像监督起床一样,如果都准时,慢慢就形成良好习惯,习惯形成就是很好的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