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57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崖山之战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汉族政权的全面沦陷引发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感慨与反思。“崖山之后无中国” 的说法,实际上是受到了一些错误历史观念的影响。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低估了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延续性。​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中心和主要疆域都在中国境内,它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南宋灭亡后,中华文明在元朝及以后的历史朝代中得到了延续和传承,“崖山 " 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对亡国之痛的铭记、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以及对历史命运的深刻思索。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沉舟处的浩叹:读崖山历史有感

      崖山,这一名字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无比沉重的分量。当翻阅崖山之战的记载,那段风云激荡、悲壮惨烈的历史,跨越时空,如汹涌潮水般扑面而来,震撼着心灵,也引发了我无尽的思考。 崖山之战,南宋最后的十万军民在元军的围追堵截下,退无可退。陆秀夫背负着幼帝赵昺,毅然纵身一跃,君臣蹈海殉国。战船被焚毁,硝烟弥漫,鲜血染红了海水,无数生命消逝,南宋至此彻底覆灭。这场战役,不仅是两个政权的激烈碰撞,更是华夏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转折点,意味着一个辉煌时代的戛然而止,其深远影响,历经千年仍让人感慨万千。 崖山之战中,南宋军民展现出的气节令人动容。在绝境面前,他们没有选择屈膝投降,而是以死明志,捍卫国家尊严与民族气节。陆秀夫一介文人,在大厦将倾之际,没有贪生怕死,而是肩负起最后的责任,与国家共存亡。还有那十万军民,跟随朝廷坚守到最后一刻,蹈海赴死,义无反顾。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诠释了中华民族对正义与尊严的执着追求,成为后世敬仰的道德丰碑,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坚守信念,抵御外敌。 然而,崖山之战的失败,同样引人深思。南宋后期,政治腐败,奸臣当道,内部矛盾重重。为了争权夺利,官员们勾心斗角,耗费大量精力,导致国家治理混乱,军事力量削弱。尽管有岳飞、文天祥等爱国将领奋起抵抗,却难以扭转大局。当外部强敌崛起,南宋因内部的腐朽不堪一击,最终走向灭亡。这警示我们,一个国家若要长治久安,必须保持政治清明,惩治腐败,解决内部矛盾,增强凝聚力。 崖山之战对华夏文明的影响极其深远。随着南宋的覆灭,高度发达的华夏文明遭受重创。许多珍贵的典籍、技艺在战火中失传,文化传承出现断裂。元取代南宋后,在统治过程中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阻碍了华夏文明的自然发展。但即便如此,华夏文明的顽强生命力并未被摧毁,它在逆境中不断融合、创新,延续至今。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崖山,我们既要铭记这段悲壮的历史,传承先辈们的气节与精神,也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坚决抵制内部腐败与分裂行为,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同时,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华夏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崖山之战虽已远去,但它留下的精神财富与历史教训,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守护国家尊严,传承民族精神,续写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崖山之后还是中国

        本书完全是翻故纸堆,除了告诉读者宋朝被蒙古人灭亡了,完全没有讲明为什么。 而且没有任何现代的军事,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分析,我借此整理些这段历史背景资料: 1241 年蒙古人占领匈牙利的首都佩斯,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仓皇逃往亚得里亚海,阿拉伯帝国 1258 年被蒙古大军攻陷巴格达灭国,1259 年蒙古元宪宗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山(今重庆合川钓鱼城)死亡,让蒙古各路大军回撤争夺帝位,挽救了欧洲和非洲。 蒙古军能横扫世界,是因为游牧草原有充足的战马(罗胖《文明 1030》),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顶尖军力,蒙古骑兵更是从马匹到装备都异常优秀,蒙古马体型不大,爆发力不强,但是吃苦耐劳,持续作战能力突出,每位骑士配备三到五匹轮换着骑,而且蒙古骑兵披戴的护甲轻便,甚至有不穿甲胄的,使得机动性达到极致。可当时世界上其他军队,都在发展坚固沉重的护具。例如,金朝的精锐军队号称 “铁浮屠”,也就是铁塔的意思,形容甲胄坚不可摧。金朝的重装骑兵,在与宋朝作战时大显神威,但和蒙古骑兵相比,就显得笨重不堪。金朝重装骑兵推进时,蒙古骑兵就像群鸟一样四散开来,金军抓不住要领,屡屡扑空,等到人困马乏准备撤退,突然发现已经陷入蒙古骑兵的包围圈。蒙古骑兵的基本装备是双曲复合弓,射程超过三百米,但通常在一百五十米以内发射,可以轻松射穿锁子甲。弓骑兵的目标往往不是单个敌人,而是集中火力制造 “死亡地带”,直接杀伤敌人,或者打乱敌人阵形。在两军对垒时,蒙古军会派出多拨战士。每一拨都在冲锋的同时射箭,与敌军接触之前退却,此时他们距离敌军大约四十到五十米,这个距离能让箭穿透敌人的护甲,同时又能避开敌人的反冲锋。至于蒙古军的弯刀,则完全是辅助性武器,一般只在追击敌人时才用得到。总之,以弓箭为主要武器,让蒙古军在很多战争中,几乎能做到零伤亡。另外的优势是,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补给是所有战争统帅最大的问题,比如,三国时代的官渡之战,处于劣势的曹操,正是因为偷袭粮仓成功,才一举扭转战局,可蒙古军不需要专门的粮草部队,游牧骑士的主要食物就是肉、肉干和奶制品。他们带着三五匹马和几只羊就可以出征,走到哪里就随地补给,这进一步提升蒙古军的机动性。当然,蒙古军也有自己的弱项,那就是攻城。早期他们多采取引蛇出洞的战术,通过野战消灭敌人主力,让城池防御空虚,不战而降。不过,很快蒙古人就学会攻城技术,他们很善于学习,每攻下一城,就从俘虏中挑选工匠,所以军中很快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工匠,攻打巴格达时,汉人工匠制造一种巨型弩机,射程可达两千五百步,真是威力惊人,中国的火药就是随着蒙古西征传到西方的。南宋直到 1279 年崖山海战后才灭亡,宋朝的火器和菱形城堡,开启了和骑兵矛与盾的较量,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的帝国,也改变了整个欧亚帝国的版图,蒙古人适合争战,但如何管理帝国要依靠当地的知识精英,这就产生出 1299 年的奥斯曼帝国(伊斯兰),而在中原大地的忽必烈(蒙哥的弟弟)(1294 年去世)用中华儒学管理中原帝国(也因此一直想劝降文天祥),逝世后 74 年,1368 年元灭亡,明朝建立,从中原驱赶走的蒙古国后人去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

          5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历史,反思当下

          好看的历史应当是由多元视角构成的,但具体到南宋亡国这段历史,流行的历史叙事往往都聚焦于南宋,从而遗忘了一个常识:南宋衰亡的另一面,是元朝的崛起。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既波澜壮阔又悲壮的一段历史

            书中详实把南宋末年的风雨飘摇、崖山之战的惨烈呈现眼前,仿佛能看到那战船列阵、硝烟弥漫的场景,以及军民们宁死不屈的决绝。它打破常规对历史人物的刻板解读,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无论是坚守气节的文天祥,还是有着复杂心境的吕文焕等,都让人深思人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      同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朝代兴衰背后诸多复杂因素,政治的腐败、军事的失利、外交的短视等是如何一步步将南宋推向覆灭深渊。而崖山之战作为标志性的节点,其蕴含的民族精神更有着强大感染力,那为国赴死的壮烈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传承先辈们的气节与担当,时刻警醒着民族脊梁不可弯,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懈努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崖山这本书主要内容以及启发《崖山》这本书由张明扬撰写,主要内容围绕南宋的灭亡和元朝的崛起展开。作者通过十二个地名串联起整个历史脉络,从 1234 年 “端平入洛” 到 1279 年崖山海战,详细描绘了南宋由盛转衰的过程。书中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还揭示了社会结构和人性本质的深度剖析。书中强调了多元的历史叙事,摒弃了传统的南宋中心主义叙事,更多地聚焦于元朝的崛起。作者试图通过多元视角来解析宋元更替中的战略决策与制度变迁,避免单一叙事和忠奸道德评判。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南宋内部的政治腐败、军事失利以及外交困境等因素如何导致其灭亡。启发方面,《崖山》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气节和信仰的书。它让读者看到在国家危亡时,人们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悲壮,以及在困境中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和坚定信念的重要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书中传达了在面对困境时,人们往往会做出不同选择,这种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作者还通过象征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将官员比作 “羊” 与 “狼”,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角色特征。(二)在《崖山》中,作者如何描绘南宋末年社会结构和人性变化的?在《崖山》中,作者张明扬通过细致的历史叙述和人物刻画,描绘了南宋末年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人性变化的多样性。1. 社会结构的描绘:   - 政治腐败与权力斗争:作者详细描述了南宋末年政治上的腐败和内部权力斗争。这种腐败不仅体现在朝廷的高层决策中,也渗透到地方官员的治理中,导致了国家治理能力的下降。   - 军事失利与防御体系的崩溃:书中描绘了南宋在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尤其是在面对蒙古大军的进攻时,南宋的防御体系逐渐崩溃。这种军事上的失败反映了整个社会结构的脆弱。   - 经济困境与民生艰难:南宋末年的经济困境也在书中有所体现,赋税沉重、民生艰难,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2. 人性变化的描绘:   - 忠诚与背叛:作者通过具体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在国家危亡时刻,人们在忠诚与背叛之间的挣扎。一些人选择了坚守信念,忠于国家,而另一些人则因各种原因选择了背叛。   - 勇气与怯懦:在面对外敌入侵和国家存亡之际,书中人物展现出不同的勇气和怯懦。有的人在绝境中表现出无畏的勇气,而有的人则因恐惧而退缩。   -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作者还描绘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许多有志之士在理想破灭后,面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通过这些描绘,作者不仅展现了南宋末年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深刻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多样表现。这种对社会结构和人性变化的刻画,使得《崖山》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深刻反思。(三)作者通过哪些人物或事件来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在《崖山》中,作者通过多个关键人物和事件来展现人性的复杂性:1. 陆秀夫:   - 陆秀夫是南宋末年的忠臣之一,他在国家危亡时刻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勇气。陆秀夫在崖山之战中选择背负幼帝跳海殉国,这一事件深刻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个人的坚定信念。2. 张世杰:   - 作为南宋的抗元名将,张世杰在书中被描绘为一个勇敢而又悲剧的人物。他在抵抗元军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战略智慧,但最终未能挽救南宋的命运,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3. 崖山海战:   - 这场战役是南宋灭亡的最后一战,作者通过对战役的详细描绘,展现了南宋军民在绝境中的勇气与绝望。战役中许多人选择殉国,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而也有一些人选择投降或逃避,反映了人性中的怯懦和背叛。4. 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 作者通过对南宋朝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腐败。这些斗争不仅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也反映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复杂变化。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作者张明扬成功地刻画了南宋末年人性中的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怯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性。(四)在《崖山》中,作者通过几个关键事件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变化:1. 崖山海战:   - 这是南宋灭亡的最后一战,许多南宋军民在绝境中选择殉国,表现出极端环境下的忠诚和勇气。然而,也有一些人选择投降或逃避,反映了人性中的怯懦和背叛。2. 陆秀夫背负幼帝跳海:   - 陆秀夫在国家灭亡时选择背负幼帝跳海殉国,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他在极端环境下的坚定信念和忠诚。3. 张世杰的抗元斗争:   - 张世杰在抵抗元军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战略智慧,但最终未能挽救南宋的命运。这一事件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在极端环境下坚持信念的复杂性。4. 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 南宋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在国家危亡时刻显得尤为突出,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贪婪和腐败。这些斗争不仅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也反映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复杂变化。通过这些事件,作者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多样变化,包括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怯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崖山之战后中国的文化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崖山之后无中国" ,崖山之战后中国的文化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如同一叶扁舟,随波逐流。" ,在历史大事件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和无力。"忠诚与背叛,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人性中的复杂和矛盾,忠诚和背叛有时只是一瞬间的选择。"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英雄,但英雄的命运却常常是悲剧性的。" 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们虽然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往往结局并不美好。"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正义和自由而战斗的人们。" 那些在历史上为正义和自由而奋斗的人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被铭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崖山之外

                  《崖山》最大的看点,其实作者张明扬老师已经写在后记里了。历史从来不是单一叙事,南宋衰亡的一面,是元朝的崛起。在忽必烈夺得汗位,以及建立元朝的整个过程,每个关键节点上,处处都有汉人精英团体的身影,包括最后的蒙宋之战;作为成吉思汗最喜爱的小儿子拖雷的后代,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与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国,虽然有着历史传承,但二者却不是一回事;而对忽必烈而言,蒙宋战争并非他的优先考量,既有他作为蒙古国大汗对内的一个交待,更有各股势力,包括南宋方自己的推波助澜。在历史的复杂性面前,尤其出人意料;最后的南宋朝廷,不断上演着背叛倒戈的戏码,让人唏嘘。但把南宋最后的结局,全然推给奸臣当道,或者 “汉奸” 叙事,既不体面,也非事实。比起作俑者,积重难返的系统更该承担责任;历史人物,太复杂了,无论是加速了南宋衰亡的归正人刘整,孤臣吕文焕,还是 “要君” 贾似道,也同样让人一言难尽。保持开放心态,是张明扬贯穿全书,也是我们作为历史阅读者,应该秉持的一个重要历史价值观。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阅读历史,思考历史,写作历史,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对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可能性充满敬畏,保持开放心态,小心翼翼地为自己心中的所谓 “定见” 和 “常识” 寻找支撑和论证。日本著名蒙古史研究专家杉山正明说,商业文化上高度发达的南宋,其灭亡固然令人哀伤,但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把传统的中华帝国融入了一个横跨欧亚,更大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囊括了欧亚大陆上的农耕世界、游牧世界甚至海洋世界,三个世界的文明成果与经济生产,被链接在了一起,而元朝带来的生活习俗与政治管理体系,也对此后的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崖山的悲剧固然令后人哀伤,深思,但崖山之外,是一个更大的世界,和一个更丰富的中国。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崖山海战,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1279 年,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在广东新会崖山海面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最终南宋军队落败,陆秀夫负末帝赵昺投海殉国。本书以历史中的十二个地名(蔡州、钓鱼城、鄂州、上都、益都、泸州、襄阳、大都、丁家洲、临安、崖山和零丁洋)为线索,自 1234 年 “端平入洛” 开始,一直写到 1279 年南宋灭亡,时间跨越了近五十年。书中分两条主线,一条线探讨南宋何以灭亡,另一条线探讨元朝何以崛起,同时从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等多元视角,生动地描写了从蒙宋灭金到崖山海战的整个过程,襄阳鏖战、临安出降、南宋灭亡,以及最后的文天祥之死,描写得恢弘而悲壮。作者用缜密、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忽必烈、蒙哥、王文统、阿合马、吕文焕、贾似道、刘整、文天祥等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力求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情境。崖山之外,是更大的中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给乱世中努力求生的人一点宽容

                        站在时间的终点回望历史,总会给人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全知错觉。历史的复杂源于人性的复杂。事情尚未发生时有无限的可能,事情一旦发生,那些脑子里乱蹦的隐秘想法就会坍缩成现实。于乱世中谋求自保,谋求保全自己的家庭,父母,妻子,子女都是人之常情,是刻在人类基因中的原始代码。道德对于人的行为是有约束的,但是有永恒的人性,哪里有永恒的道德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崖山之外,是更大的世界

                          这本书的观点很有意思:以多种视角看待历史。在南宋的视角,崖山之战是亡国之战;以元朝的角度考虑,这是秦皇扫六合的功业。见仁见智,别过度纠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以有民族主义叙事,但不要单一民族叙事;可以有南宋视角叙事,但不要南宋中心主义叙事;可以有道德叙事,但不要奸臣和 “汉奸” 叙事。阅读历史、思考历史、写作历史,目的之一是让我们对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可能性充满敬畏,保持开放心态,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每一种主张仔细论证,做好一旦有了更确切的事实,就随时推翻前见的准备。我会随时这样提醒自己,也希望用我的写作,随时提醒我最敬畏的读者们。我们都希望自己生活的世界更好一点,不是吗?这本书照例献给我的妻子冰和女儿栖约,愿我们都宽容地看待彼此,看待我们的生活与世界。崖山之外,是更大的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的真相

                              分别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宋元的这段历史,是对我们历史史观的一种修正。从中原王朝中心主义的角度,我们以宋为正统,元为继承者,可是实际的情况是南宋和大元始终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忽必烈大元的崛起,要击败蒙古内外部的竞争者,要打败女真的金,虽然崖山是南宋的最后一战,但也仅仅是大元崛起的注脚。最后以文天祥坚决不在元朝入仕至最终被处决为结尾,客观的分析足以让人祛魅,死节不是我们想象的民族主义,更多是士大夫遗民的一种道德自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时间从来不语

                                读历史,总是陷入失落伤感和热血沸腾的交替中。公元 1279 年,蒙宋崖山之战,结束了南宋一百多年的统治。蒙宋战争始于 1234 年端平入洛,从那一年开始,我就不断感受着南宋上到皇帝,下到群臣的恐慌不安和无能为力。每一次的败仗都在不断往所有人的心中投下阴霾,可所有人都只能坐视那阴霾越来越重,徒劳的在绝望与侥幸中不停挣扎。也是在这一年,我同样感受着蒙古那新生儿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也是从皇帝到群臣,这边风景独好。每个人都激情澎湃,对建功立业势在必得。好像上天此时也站在了蒙古一边,对比南宋那边的束手无策,蒙古却人才辈出,不停有人出谋划策,重要的是他们的君主忽必烈也从谏如流。说实话,在这种氛围下,真忍不住热血沸腾,谁不想干一番事业呢!读历史,我从来没有过某种坚定的价值观,也从未站队过任何朝代。就像作者说的,面对历史,单一情绪叙事不是他所追求的,我想,那也从来不是我的追求。正如,读完这本书,我还是没懂文天祥是怎么成了人人口中的民族英雄?仅仅是他不去元朝做官,我想这最多只是其中很小的因素。就算加上他始终都在抵抗元朝,可是在他看来,那不过是他的本分。他是怎么在之后的历史叙事中一步步成为知名的民族英雄呢?大概只有时间知道,可时间从来都沉默不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

                                  更广大的视角,有助于平息一些不必要的情绪,看到更真实的历史,理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写的客观详实,挺值得一读的书

                                    2024 年尾读完的一本书,写的不错,是我感兴趣的话题,南宋和北宋总有种莫名的感伤,但从历史角度来看,他们从根上就没法固守自己的地盘,重文轻武,没有一贯方针,反复无常,大势没法改变。2025 再读好书,加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细节

                                      回到历史现场,不要一味的以现代人的单一视角来审视或评价一个人。回到现场再看,那些历史人物的选择也可能只是在客观情境下的不得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洪流中的悲壮史诗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而《崖山》一书,便以它那深邃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元朝崛起与宋朝衰亡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崖山》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叙事作品,它更像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战争硝烟、文化碰撞以及民族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而又充满悲壮色彩的历史图景。作者以元朝的崛起和宋朝的衰亡为两条主线,巧妙地穿插了众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使得整部作品既有了宏观的历史视野,又不失微观的细节描绘。元朝的崛起,无疑是那段历史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从一个偏居一隅的部落,到最终统一中原,建立起了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元朝的崛起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书中对于元朝的兴起,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军事征服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我深刻感受到了蒙古民族的骁勇善战,以及他们在铁木真、忽必烈等杰出领袖的带领下,所展现出的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征服一切的决心。同时,书中也揭示了元朝在统一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如如何融合不同民族、如何治理庞大疆域等,这些都让我对元朝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而宋朝的衰亡,则是另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作为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朝代,宋朝的灭亡无疑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思考。书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宋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军事无力以及民生凋敝等景象,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哀。尤其是当读到崖山之战那一幕时,我更是被那种悲壮的氛围所深深震撼。数十万宋军和百姓,在元军的铁蹄下,宁死不屈,最终选择了跳海殉国。那一幕,不仅是对宋朝灭亡的沉痛控诉,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崇高赞美。除了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外,《崖山》还深入探讨了那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碰撞和民族融合。元朝的统一,不仅带来了政治上的变革,更在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既产生了新的文化现象,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书中通过对于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描绘,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作者也对于民族融合这一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让我对于民族问题的认识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读完《崖山》,我不仅对于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对于人性的光辉和民族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中,我看到了人类的勇敢、智慧、坚韧和不屈;我也看到了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碰撞和历史的变迁。这些都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与繁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于未来的信心和期待。《崖山》不仅是一部历史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人们深思的佳作。它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回忆,更是未来的借鉴。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珍视和平、追求发展。我相信,《崖山》这本书将会一直伴随着我,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多维视角看及时

                                          不止从南宋看,也从元朝看,避免单一视角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