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没文化的拳击手,如何成了世界顶尖建筑师?
记住安藤忠雄这个名字,是在跟一群建筑爱好者旅行的大巴上。
当时,请大家给我推荐几本建筑学的经典或者入门书籍,好些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推荐了。其中几位都提到了安藤忠雄。
得知这位 “没文化的日本鬼才” 原来高中时是职业拳击手,用拳击赚来的钱周游欧美,观摩学习各处的建筑,最终纯靠自学,拿到了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成了日本建筑界的顶级建筑师后,我的眼睛一亮。
那次旅行结束后,操起先我一步到家的书,开始猛翻。尤其喜欢的,是《建筑师的 20 岁》。
这本《在建筑中发现梦想》,由安藤忠雄这位自学成才的顶尖建筑师,带着你去游览世界各地有特色的建筑,通过他的文字来讲述自己的建筑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对于建筑的思考。其中,就包括了非常有名的光的教堂、水的教堂…
很多解决方案,都来自于问题,安藤忠雄的设计同样如此。
“透过建筑究竟可以达到什么”,是他接触建筑后不断思考的问题。他说,“透过建筑孕育出某种新的事物,这是我最珍视的。”
而对于一个建筑的门外汉,我珍视的,还有他那种边挣钱边旅游边自学的成长方法。
旅行可以塑造人,也可以让我们离自己更近。是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还是让脚步随着心慢慢逛,看到喜欢的,停驻,哪怕只是在街边看行人来来往往?
可能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一样。
书的最后,还提供了 “安藤忠雄建筑探访导览”,细致到坐什么车在哪里下。如果你喜欢逛书店,恰好又喜欢建筑,推荐你一定不要错过魔都的 “光的空间”。
————————————
扩展学习:
纪录片《安藤忠雄:武士建筑师》
B 站《安藤忠雄的建筑学笔记》
纪录片《世界建筑系列》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赖特在指导学生时,不只是让他们接受建筑教育或参加设计活动,他还让他们参与农耕、煮饭、打扫及施工,透过这样通盘经营人生的方式来培养整体人格的教育,培育出许多卓越的建筑家。因为,如果都没办法独立生活,又怎么有办法建造出承担人类精神与肉体的建筑?—— 对于赖特这样的信念,我深表赞同。另外,赖特非常讨厌被模仿。他希望每个学生一方面把自己的教导当作一个轴心,另一方面期望他们发展各自的独特个性。赖特的思想完全迥异于格罗皮乌斯所象征的现代教育制度,而是彻底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年龄比柯布西耶、密斯等现代建筑风云人物的建筑家还要大上一个世代的赖特,早期主要在造型方面给西欧现代建筑运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因为赖特旗下的许多建筑家们都是特地从欧洲前往美国拜访他。其中,日后在加州让现代建筑大放异彩的鲁道夫・辛德勒或是理查德・诺依特拉等人更是顺势留在美国工作。另外,日本人中也有如建造甲子园旅馆的远藤新,以及土浦龟城、星岛二郎、冈见健彦等,之后领导日本现代建筑界的人物尊赖特为师,他们之中有好几个人都受过塔里埃森的教育。不过,赖特的建筑手法个性太过强烈,不但不是任何人都有办法模仿,而且性格强烈到一旦接受他的洗礼就很难摆脱其影响。因此,在赖特的嫡传弟子们也都相继过世后,能承继赖特思想的人所剩无几。日本帝国大饭店建设之时,身为工作人员之一、与赖特一同来到日本的安东尼・雷蒙(Antonin Raymond)就说过,他为了摆脱赖特的影响创造出自己风格的建筑,历经了一段相当挣扎矛盾的过程。但是,我们应该从赖特的建筑中学习的,是其以有机为本、与自然共生的态度。最能够承继赖特真髓的,或许可以推举曾受过塔里埃森教育,自 1970 年开始持续进行名为 “雅高山地”(Arcosanti)建筑计划的保罗・索莱里(Paolo Soleri),因为他和老师赖特一样以生活者的态度亲手打造建筑。据说赖特生前不断地改建塔里埃森,铁锤声不曾中断,而在他已经过世的今天,塔里埃森的建筑仍被许多人利用,依然延续着旺盛的生命力。赖特高举有机性建筑的概念,创造出许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作。不过,或许永远没有完成之日的塔里埃森,才是他最能实践有机性理论的建筑,而塔里埃森是个有生命的、活生生的建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