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1
4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云上的中国2

    云在悄无声息地重塑世界,云上的中国 2 也悄无声息地上新。定制云的复杂程度远超普适云,阿里云在智慧能源平台、绿色环境、智慧果园、数字乡村、未来社区、云上冬奥、疫情防控、胜利小学、智慧医院、享道出行、成宜高速的场景化应用,将传统经验和云技术相结合,用数字智能精细化运营管控,把云环环相扣地送到千家万户,这般未来如何不值得期待?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当下云的最实际应用场景

      有启发的 6 句话 1. 操作员习惯依赖经验操作,并不习惯听 AI 推荐的结果办事。这样一来,“人” 反而成了最大的变量 2. 践行乡村数字化,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用数字化手段来解决农业的产销问题 3.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是百年奥运首次实现核心系统全面上云,这是奥运科技创新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4. 制造业的数字化仍然 “任重道远” 5. 支付是数字化最重要的触点 6. 评价是教育数字化的关键重点整理 1. 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关系各要素有了新变化,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算法是新的生产关系,而算力就是新型生产力 2. 操作员习惯依赖经验操作,并不习惯听 AI 推荐的结果办事。这样一来,“人” 反而成了最大的变量 3. 践行乡村数字化,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用数字化手段来解决农业的产销问题。从产销两端并行发力,才能通过数字化完成农产品的全周期监测 4.2022 年北京冬奥会是百年奥运首次实现核心系统全面上云,这是奥运科技创新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5. 北京冬奥会在技术应用上有三大亮点:整个奥运会用 “一朵云” 实现数据共享和处理,效率和安全性都大幅提升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技术全面应用大量国内的创新型企业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参与到奥运会中。冬奥会中,无人售货、机器人餐厅、智慧高铁等创新应用场景和技术,大部分都来自中国的科技企业 6. 制造业的数字化仍然 “任重道远”,好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新消费浪潮的袭来,在消费者需求倒逼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下场与消费者对话 7. 汽车工厂的车间智能中控系统从系统架构上包含了四大平台数采平台:应用阿里云 IoT 技术,按汽车工厂特点双方联合打造数据中台:通过对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治理和建模,构建数据共享能力中心。中台覆盖离线计算与实时计算,满足开发人员在数据同步、数据分析、数据质量、数据 API 各层次的应用,极大缩短了数据价值的萃取过程 AI 平台:采用阿里云人工智能基座,采用低代码开发模式进行敏捷开发、画布和调优,可沉淀和复用基于工业 know-how(技术诀窍)的算法模型数字孪生平台:采用游戏级的可视化引擎、高度集成化的设计,支持接入工业实时数据并实现生产场景还原,提供完整的构建工业数字孪生的服务 8. 零售企业的数字化落地,面临阻碍技术与业务的割裂企业的组织能力是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命题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往往需要一把手拥有极强的改革意愿 9. 企业要想真正推进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需要领导率先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决策层开始自上而下统一对数字化的认识,最终变成推动数字化的执行力业务转型:着重新模式和降本增效,通过数字化的力量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组织和文化转型:在管理层的认知达到一致后,逐步将数字化落实到企业文化中,从 “自上而下” 的指令式要求,变成 “自下而上” 的全员数字化贡献,将数字化概念下的敏捷、价值共生等理念融入企业的价值观中信息技术转型:产品选择的问题 10. 在银行信息系统中,核心系统承载了银行存款、贷款、银行卡、清算核算等核心业务,被称为 “银行业跳动的心脏”“银行 IT 皇冠上的明珠” 11. 支付是数字化最重要的触点 12. 评价是教育数字化的关键 13. 张建锋:我们相信,科技的真正力量,在于利用科技成就更多人 14. 罗成:教育用户,最重要的就是服务,这件事情没有捷径。因为学校的业务场景确实太过于分散,也太过于个性化,而且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关注教学本身,信息化就是为他们提效的,所以服务变得很重要 15. 全国的医院在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方面提升空间普遍较大。医院的绝大部分信息化投入都集中在临床业务系统和硬件设施上 16. 云上的中国的产业未来绿色新风:减碳
      数字城乡:智慧治理
      制造业的转型与重塑
      AI 时代的零售数字化
      数字金融
      科研和教育
      健康医疗服务
      数字化赋予出行新体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云上中国

        从封闭的体系走向开放,更有意愿更积极拥抱数字化。1.0 是基础 2.0 实现事件的自动化感知 3.0 实现全面智能感知加全面智能分析用进化和迭代的思维,先上路,再去寻找解决方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有所养、大同小康” 均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儒家思想,也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脉相承的理想生活之光。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不仅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也开始用数字技术探索未来人类社会城市文明的边角轮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云上的中国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012 本(285)#《云上的中国 2》🚢或许多年以后,回看中国在 2020 年前后发生的对世界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事件,是双碳目标的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早已在 2006 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在全球二氧化碳及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占比分别约为 30% 和 26%。定下双碳目标,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的担当和决心,这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电力等能源 “上网”“上云” 后,从生产到使用的全过程变得可计量、可控制、可预测,也为能源供给与能源需求实现双向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撑。如果说能源是物理世界的引擎,数字技术便是逻辑世界的引擎。无论是传统能源还是新型能源,其产生、供应、调度、消费,都需要数字技术来提高效率。只有数字引擎和能源引擎共同驱动,才能在兼顾脱碳和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世界加速变绿,达成零碳目标。🚢我们的人口、土地等传统优势在削弱,资源、环境等约束在加强,全球经贸合作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追寻高质量发展应该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道路,而当下获得较为广泛共识的 “捷径” 是 “两化融合”,即把工业化和数字化融合。“两化融合” 包括七大要素:能源升级、制造升级、服务升级、消费者主权升级、产业协同升级、组织升级、数字化架构升级。双碳目标下,能源升级需要放在第一位。🚢《2020 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 1 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 GDP(国内生产总值)将分别增长 3.3‰和 1.8‰。算力就像一个杠杆,具有放大数字经济效益的作用。得益于此,数字经济的增长速度是非数字经济的 3.5 倍,数字经济的投资回报率更是非数字经济的 6.7 倍。🚢在城乡区域一体化的传统发展历程中,融合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交通越便利,城市与乡村之间要素的流动性越强。近年来,伴随着各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基于交通连接的社会空间格局发生了变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呈现了新特征。数字化突破了实体距离的限制,构造了虚拟的网络空间,要素可以更高效地流动与集聚,数据可以更及时地共享与融合,城乡区域一体化拥有了更为强势的驱动力。🚢数字化作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驱动力,以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伴随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式生产工具的助力,进一步释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从传统低效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利用机械化、数字化探索 “无人农场”“智能农场”。🚢基层治理的首要工作是摸清 “家底”,熟悉掌握大到小区,小到楼宇的空间信息、人户信息、企业信息等基础治理数据,以 “大数据 + 基层治理” 为手段,构建基层数据系统,让数字末梢治理更智慧。基层专题数据库对接到条线业务应用,打通了条线和居委的数据循环通道,实现数据双向赋能。🚢2022 年北京冬奥会结束后,让各国运动员念念不忘的是各种 “黑科技”:从场馆、赛事、后勤保障再到防疫,冬奥会的每一个细节都闪着科技之光。赛场数字孪生、超高速 4K 轨道摄像机系统 “猎豹”、索道摄像系统技术 “飞猫”、AI 图像处理技术 “时间切片” 等被用于比赛场馆管理和赛事服务;机器人餐厅、智能遥控床、二维码点餐、无人快递车、无人驾驶车、5G+AI 智慧高铁,“医食住行” 等各方面的后勤保障被数智化技术覆盖。🚢“制造业” 是个大概念,我们目之所及的生活所需,大到汽车飞机,小到一颗螺丝钉,都经由流水线的万千锤炼后才成为如今的模样,而不同产业、品类之间的制造环节,往往天差地别。因此,制造业的数字化,有着极强的行业差异性。🚢企业组织内的一把手极其重要,不论是国企民企,何种规模、何种行业,解决企业内部的组织问题往往是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如果企业一把手没有足够强的决心和意识,自上而下的组织就不能协同,数字化就变成了一个纯技术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很难得到相应的组织流程、资源调配的支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数据上看,中国已经迈入了交通大国的阵营,交通线越来越长,交通网越来越密。下一步,则是要从量的积累转为质的突破,从交通大国变为交通强国。实际上,交通的本质就是要让出行和货物运输更加安全、便利和高效。人们对美好出行的向往,就是智慧高速的建设目标。“泛在车路协同” 的智慧高速,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让智能汽车、普通汽车都拥有千里眼和顺风耳,让每一辆车都能时刻感受到智慧的路的保驾护航。在成宜高速建设过程中,运营方通过系统分析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交通事故数量下降 60%,全年有一半的天数零事故,全路段通行效率提升 30%,道路养护成本节省 50%,雾天的全天候预约通行天数占比达 99%…… 现在再回看阿登纳的那句 “以后的公路就是这样的”,你也许会感慨,他低估了公路的进化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心生万物。这本书能让普通人对美好的未来产生实实在在的憧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刚收到阿里云给我寄来的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阿里云和钉钉的项目推广介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云上的中国

                      感觉是阿里云的案例分享,阿里云,钉钉在机关政府,医院,学校,金融,交通等领域的应用现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科普读物

                        相比前一本,这本主要介绍产业互联网,大多数是引用介绍阿里云的智慧应用,文字以引用专家报告和总结案例为主,应用文语体不生动,读起来很累,很多内容也没有横向比较,解释也不足,综合而言,不太吸引人,读的累,读的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感觉像是一本广告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