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中所述的AI写诗、画画和作曲等场景在现实中均已实现

    AI 写诗、画画和作曲等场景在现实中已经得到了实现。心理创造力包括探索型创造力、组合型创造力和变革型创造力。这些类型的创造力强调了创新的不同途径,从深入探索已有领域到跨学科合作,再到打破常规的创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人,还是机器人?

      即使狮子会说话,我们可能也理解不了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机器变得有意识之前,我们人类能够做什么

        很喜欢这本书,每一章讲的非常清楚,留给思考的空间其实也很大,只是认知上的欠缺,所能触及的范畴就少了很多。我们因好奇心开始不断的探索这个世界,此过程中,我们具备了解决衣食住行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力所带来的,从大的方向看,物质世界也因此变得丰富,不得不说,这也是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之处。与此同时,我们对于精神层面的创造,让我们的生活有可延伸的地方,绘画、音乐、歌舞,太多太多。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从第一台计算机至今,我们突破了很多次的障碍,不断的挑战着自己的极限,AI 的诞生,不得不说是人类对于了解到自己客观极限后做出的又一项重大的决定,人类文明的存续问题,而这个话题,其实也与人类本性的自私有直接性的关联。宏观上,我们通过机器去化简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效率,进而通过机器去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微观上说,我们通过机器去了解我们身边环境的改变,尝试性的提前做出预判,了解自己到别人的思维方式,了解一个定理成为定理的过程,我们开始更细致的生活,去探寻那个原因,看到这里不无的和佛法的因果定律结合着去看,在因果世界中,我们除非是集大成者或是怔悟者才有可能跳脱出因果,否则,没有绝对的定力,生生世世都只能收到因果定律的控制,逃不掉,也跳不出。当然,佛家也鼓励我们,因上一定努力,果上要随缘,就是为了让我们在用心过、努力过后,问心无愧。不得不说,作者对于 AI 目前的发展进程以及它的学习能力还是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一面,同时也有担忧的一面,当首次将接头接上机器的时候,已经注定了一些结局会出现。当然,对于人类而言,目前计算机还在处于模仿阶段,还在逐步的学习过程中,就像人类创世纪开始那样,只是从速度和效率上来看,可能会更快,更准确,在人类文明的带动下会少走很多的弯路。人机互动,其实是作者,包括所有人期望看到的结局。通过协同工作,创造更开放的一个时代,但,结尾时,作者说到:“在异变发生之时,人类的命运将取决于有意识的机器的互相理解,但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 即使狮子会说话,我们能也理解不了它 “。这同样适用于机器,如果他们变得有意识,那么人类在一开始也不太可能理解它们,最终,会是机器的绘画、音乐、小说、创造性作品,甚至是他们的哲学,给予我们机会去破译机器的代码,感受机器的感受。” 掌握最终开启新世纪的钥匙,作为自私的基因,我希望是在人类手中。也希望这一天,能够以人类期望的样子到来,在此前,我们是否能够做好准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语言模型真正流行之前的洞见

            这是一个数学家写的关于 AI 的书,算是系统性的检视了 AI 全面的能力,以及看到了数学和算法的威力。想要了解 AI 的能力边界的人看下这本书还是有意义的。不过内容放到现在 AI 突飞猛进的发展的当下来看,还是有些陈旧了,不得不说现在的技术发展进步是以天为单位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做个人吧

              我们可以继续像机器一样在世界上行尸走肉般活着,或者我们可以选择打破规则的限制去理解我们存在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觉得应该是 “算法与艺术”,更符合标题。书中描述了算法在绘画、音乐、诗歌乃至数学方面的探索,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看似无趣且枯燥简单的应用,可能是下一个风口的蝴蝶叶片。也希望中国社会有这么多无聊的前沿应用,而不是以成功论英雄。# 评分原则:自娱自乐不推荐。5: 公认经典,不敢妄评;4: 眼前一亮,很受启发;3: 分歧共鸣,不亦快哉;2: 我就看看,作者辛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数学、艺术与AI

                  这是一个有非常强文学功底的数学家的作品,精巧的行文结构真心引人入胜,覆盖很多被 AI 颠覆或者有颠覆风险的领域,引发了作者对 AI 与人类关系本质问题的一些深入探讨。虽然比大语言模型出来早几年出版,但仍经得起考验,非常期待作者能出第二版,因为 AI 的发展真是太快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天才与算法》 内容梗概

                    《天才与算法》是一本讲述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造领域的新进展以及算法对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挑战。作者通过数学思维帮助读者理解算法的底层逻辑,并探讨算法与人类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书中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围棋、数学证明、绘画、音乐等领域的成就,证明了人工智能具备创造力,并能够超越人类的输入。此外,书中还讨论了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意义,以及它如何通过学习大量数据和元代码来实现创作。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它们对人类创造力的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数学的进步!

                      《天才与算法:人脑与 AI 的数学思维》作者马库斯・杜・桑托伊(Marcus du Sautoy),英国皇家学会院、美国数学学会院士、牛津大学西蒙尼公众理解科学教授、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迈克尔・法拉第奖获得者、伦敦数学协会贝维克奖获得者。2004 年,他被英国《周日独立报》评为英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这本书是他的最新作品。本书目前唯一一本讲述人工智能在艺术创造领域新进展的科普作品,带你理解算法的底层逻辑,以及它和人类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在书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人工智能是如何逐步变得强大,怎样支持我们人类的创造力,以及它们开始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创作。引导读者去认知人类创造力的本质,探索了算法、数学思维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为未来人类与机器的共生关系描绘出一个更加积极、出人意料的愿景。牛津大学著名数学家马库斯・杜・索托伊(Marcus du Sautoy)在数论方面的研究,让他游走在当今人类数学理解力的最前沿。他一直关注跟踪人工智能将如何丰富和改变甚至颠覆我们对于人类创造力意义的理解。在令人困惑的人工智能科学里可以为各位导航的,很难想象还有谁能更出其右。在本书中,作者思考了人工智能对创造力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从洛夫莱斯的预言到 AlphaGo 与人类博弈并 “战胜人类”,小到择偶、大到向公众发布新闻,从数学到文学,从音乐到绘画,Google 搜索引擎的 “爬虫算法”,Netflix 公司为用户推荐电影,“波洛克化器” 可以制作出波洛克风格的滴画,机器从 J.K. 罗琳的灵感中衍生出以假乱真的续集,而音乐创作算法 “艾米” 成功地愚弄了一大帮研究巴赫的专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魅影在这些领域里潜行。读这本书,就像看科幻小说,看到的是一种可能的未来,一个我们和 AI 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未来。这本书讲到了 AI 在创造上惊人的成就,看到这些成就,作者一开始也有点担心,但是,思考之后,他觉得,至少目前来看,我们不用把 AI 看作竞争对手,AI 的成就,真正的价值,是帮助我们理解自身的创造力,提高自身的创造力。首先,人类的创造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有很多都可以总结成数学模型,变成算法。第二,理论上说,算法能够穷尽所有的可能性,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新东西,但是,“新” 并不等于创造。故事可能无限丰富,但是大部分故事都没意思,甚至没意义。第三,即便如此,AI 创造的新事物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会让我们更早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成为我们提升创造力的工具。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