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回家

    又见此书,没想到是在得到电子书。上一次,我在深圳南山大学城的图书馆,翻看了一半。那是第二次返回深圳,为了一个虚幻的目标,最终我又把它放弃了。我去远方,作者回家,其实都是在给自己讲故事,直到最后自己相信了。但归根结底,靠讲故事是改变不了什么的。最早知道阎连科先生,是在小说月报的评论文章里看到,后来是在莫言先生的作品集里,有他们两人在专访里的对话。我看到很多人都把阎连科与莫言相提并论,预言他是下一个诺奖得主。其实这还不是最厉害的,在我眼里,最厉害的作家,是能代表自己的家乡。就像山东之于莫言,陕西之于陈忠实、贾平凹。我常常听别人说阎连科也是代表河南的存在。以前的文人喜欢 “相轻”,现在的文人喜欢 “相捧”。这是我早先所认为的文坛现状。但当真正翻看了阎先生的作品后,我发现莫言先生并不是商业互捧,作品真的很能打。书中读出了很多人生况味,特别是那些想说但不能说的,都在作者的笔下一一道来。本书评分:4 星,少了的一星,是因为并不需要强行推荐给所有人。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懂。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论贫穷富有,亲情滋养一生!

      《我与父辈》是我读阎连科老师的第一本书,这本书从自己的童年写起,把读者带到那个饥饿贫穷的日子里,讲述了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父亲、大伯、四叔坎坷而平淡的一生,以及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讲述了自己在温暖的亲情之下获得的滋养,以及对这种亲情的真诚感恩。一次阅读,让我对这样的一部作品和作者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读完我马上拿起笔,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一口气写了五六千字,满满的回忆,满满的情感堆积,好像一下子倾泄出来了!正如《我与父辈》的开卷之初到书的末页尾句,字字句句质朴诚恳,让我动容。面对读者,唯有以诚实为本,才能够、并敢于在文字中那样诚恳的袒露灵魂;在《我与父辈》极尽质朴的叙述里,父辈人闪耀出光辉,那对子女浓浓的爱,必滋养后辈的一生!无论贫穷与富有,这份感情弥足珍贵!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到某些地方会让你流泪

        作者讲述了他与父辈的故事,他的父亲、大伯、四叔,内容真实质朴,语言表达优美有力量,有代入感,让看到的人动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有一碗饭是容易吃的,没有一种人生是容易过的,但你还得相信光

          常常在起步阶段去幻想明日的辉煌,却耽误了时下的生活,当你思想上走出去很远时,却因为行动没有及时跟上而被拖拽回原地,没有一种生活是容易的,没有哪个阶段是可以跳过的,只有根基稳固了才能在上面建立高楼大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里有一种雄厚的温柔。雄厚容易牵连正统、意识形态、强势、威严,温柔容易牵连矫情、悲观、唯美、小家子气。但是混容在一起它们的缺点都不见了,如同香水的调和,没有那么刺鼻也没有那么绵长,他的悲伤里有土地的厚重,但是不完全是一片土地,这篇土地上还流着一条清澈的河。这种抒情是让人受益的,它土地般的厚重里有着强烈的震撼力,这时候加以流水般的细腻,让人不至于受伤、阴郁、绝望,只是那种细腻并不是婉约派顾影相吊无法摆脱的细腻,因此很让人受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荒诞现实主义大师剖析自我的真情之作

              在我所有作品中,这是一颗钻石,和书的厚重相比,奖项和盛誉都太轻了。《我与父辈》是一部长篇散文作品,是阎连科对父辈的一次写作祭奠,是一个儿子跪在祖坟前的默念、回想和懊忆。“我不断地回家、回家、再回家,把写作《我与父辈》当成一种赎罪和忏悔,直到觉得自己又是那块士地的儿子了,才可以重新上路远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城乡融合生活的哲学思考

                细腻描述了与父辈们的一些精神生活与真实生活,其中关于生活和日子的思考,对于每个人也都是很有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城乡,关于家族,关于亲情,我想中国人都该读一读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家里的长辈和父母,很多思绪把我带回到了童年,突然感亏欠父母很多很多,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力去弥补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忆父辈和一起的生活或日子

                      怎么说,比较深沉,从头到尾,从过去到现在,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从父辈到其兄弟姐妹,从父辈到子女,从父辈的子女到其兄弟姐妹的子女,从主人公到其兄弟姐妹,从三年灾害,知青下乡,到日子一天天永久不变的要抗争,要努力,要拼命,才可以活下去,活着很难很累很枯燥很乏味,但是仍有一丝亮光在指引,在照耀,生存和生活,日子和生活,子欲养而亲不在,追悔莫及,时代的苦难造就了作者深沉和深痛的情感,我看到了追忆,不舍,后悔,和思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动的哭

                        写父亲的题材很多,可能大多数人心里还是朱自清的《背影》,作者笔下的父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缩影,作者是我们这代人父辈的缩影,如果说莫言代表着山东,陈忠实、路遥、贾平凹代表着陕西,那阎连科就是大中原的文学代表,在文字里看到上个世纪 70-90 年代 30 年中国的农民的真实生活变迁,感受着那代人逃离乡土的情节和纠结,尤其作者写到父亲在自家的自留地里抛着撅头在空中划过一个个半圆,那段文字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上山下乡的 10 年间在田间地头干活的场景,想起父亲在初次招工后用微薄的收入垫补家用,一切都是如此的鲜活,这就是一代人父亲青年到中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者的父亲 84 年带着病痛离开人世,想起自己的爷爷在 85 年胃癌去世,通过作者的笔墨感受着父亲当年的酸楚和心痛,一切都是如此的相似。城市是乡村的向往,乡村是城市的鸡肋,小时候故乡是想拼命逃离的地方,长大了故乡就是那个想回回不去的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因为活着终归是要有着最后那一日;因为终归有着那一日,也才必须要认真地去考虑、安顿那些活着的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撇下逼仄的城乡观,大伯在河滩上搬石头和四叔喝醉酒颠簸的走在土地的形象在黎明时格外清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直面心灵的作品

                              说心里话,在因为疫情不便外出的日子里,独坐家中读完阎连科的《我与父辈》,内心有一种苍凉。这是阎连科写给自己的文字,他没有任何掩饰,把自己内心一点点的角落里的东西都完整真实地呈现了出来。也许就如他自己所说,是在偿还写给父亲的文字。同时他的文字又是具有着独特的深刻性的,从农村那片土地出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外面的世界,身体在流浪,仍可回故乡,可是精神的流浪呢?那片土地,给了我们生命和最初的起点,以及闯荡这个世界的基本的品性,可是,在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时候,我们还回得去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字字滴血,言之带泪

                                血与泪不可怜,也不让人惋惜,生命多是如此,走过,看清楚就很幸运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像看着一个男孩成长到男人。父亲,大伯,四叔在男孩的人生中都是很重要的角色。父亲拼劲全力撑着家庭。四叔带着男孩谋生,让少年认识到生活的艰难,最后大伯在晚年对死亡的坦然可能对男人也会有影响。给父亲的剃须刀,四叔的的确良衬衫,给大伯做的蛋炒饭。都很感人。但是整本书看完我还是大伯有偏爱,可能因为大伯丧子丧女更让人心疼吧。还有父亲跟大伯之间的兄弟情,仿佛看到自己父辈之间的相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爸爸

                                    因为疫情,今年的清明没有回家,昨晚,在北京的一个十字路口给我的爸爸烧了一刀纸钱,告诉爸爸我在北京过的很好,用闫作家的话,我觉得我过的是生活,把日子过成了生活,是因为有哥嫂在家陪伴妈妈,所以我可以把日子过成生活。今日读完《我的父辈》,心里那种滋味,回味,我们的父辈,在那样的年代里,过着那样的日子,农民,工人和一半农民一半工人的 “一头沉”,他们的日子是为了儿女的生活,可他们心目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心里是否有过生活,我爸爸是个知识分子,一生劳作于工厂,我不知道爸爸的工作是什么内容,只知道他一直在奔忙中,很少在家里停留,想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就不出门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走路不稳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记不住很多事情了,直到有一天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爸爸摔倒了,之后,他再也没有站起来走路。回想起我的爸爸,记忆怎么如此苍白,小学时他从青岛买给我的花边书包和舞蹈鞋,饭后靠在沙发里摆摆手,示意我收拾桌子,在自己开发的田地里种出的狗腿倭瓜,还有那个扛着拐杖从市场买菜回来的身影,躺在医院平板车上疼痛的呻吟,失去意识后的顽童搬的最后两年。好久没有这样静静地想念爸爸了。《我的父辈》蕴含了那一代的父辈,父辈们的日子,和他们儿女活出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失孝与救赎

                                      作者用几乎口述的方式记录了 “我” 成长以来的家族故事,记录了家族里的父辈们 —— 大伯、父亲和四叔一生的奋斗与落寞,也记录了他们的生老病死,无疑是那个时代下农村人的真实生活写照和历史缩影。人情的牵绊和命运的纠葛决定了作者即使激烈批判也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此时的我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我们仍然 同我们父辈一样在我们的时代里忍耐着、反抗着命运的变故,或歇斯底里,或默默无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感动

                                        感情真挚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