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海洋法系的伟大贡献

    我看这本书和这本书看我同样陌生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横扫欧陆的刑事诉讼,也成为现代民主国家建立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世纪的错误得到了矫正:两名目击证人的规则被废除,酷刑也被禁止。为了保障司法独立,免受政治干预,司法的角色得以重构。更多的保障措施建立起来,其中包括效仿英格兰刑事诉讼中值得肯定的很多制度,比如口头公开审理、辩护律师制度以及陪审团或混合法庭(由职业法官和类似陪审员的非职业法官组成)的使用。欧陆的刑事诉讼制度成为欧陆和英国的混合体,但保留了其标志性的特色:刑事法院有职责、有职权发现真相的原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

        我的司法启蒙剧是《逍遥法外》,那时候觉得普通法系好神奇,凶手杀人与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律师如何通过找检察官证据的漏洞,把决定性证据一样一样排除在有效范围外。偷天换日跌宕起伏,而法官只负责对证据以及问询是否有效有必要进行判断,最终的有罪裁定是在陪审团手上。也就是常说的 “疑罪从无”。从了解法律以来,我一直都很支持 “疑罪从无” 和 “废除死刑”。因为拿别人生命当儿戏实在是太高高在上了。但是同样的,我也同意法律需要的是高效的相对公平,但司法资源有限性决定了不能无限追求完美证明。而且正如书中所述:财富效应在法律中大放异彩,追求绝对公平从来都是妄想。那普通法系,刑事对抗制衍生出的 “律师代理诉讼、法官放权、被告沉默” 是否最优?否!大陆法系,职权调查制的 “司法积极、法官自由裁量、发现真相” 是否最优?必然也是否!那最优是什么🤔应该对控辩双方都尽可能均衡的,司法成本可控的,律师忠于事实优先于服务当事人的 “乌托邦世界”。之所以是乌托邦,我还是觉得这不是司法一个单方面因素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社会基础、人类认知、法律保障等等所有因变量都迈上新台阶后,同社会发展一道进步所能期望的。。。所以是伪命题。说个题外话,AI 到底是机遇还是风险?我觉得可能对当代个体而言机遇大于风险,因为单靠人性推动的进步恐怕真的是有限的,当代个体等不起也等不到。AI 也许加速进步,也许加速毁灭,快进去看未来,够不够刺激?(🐶为不负责任地言论道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普通法系刑事对抗的起源的法学史

          之前看英美电视剧有关庭审剧情,很羡慕律师的口才、法官的威严。但这种控辩双方对抗的形式其实是政治斗争演化而来的。1. 中世纪英国实行的是神判法,比如烙铁烫手掌、沉塘法,经常出现冤假错案,最后教会不管了。将审判的权力交还给世俗,走群众路线,也就是陪审团,而巡回法官由国王任命。2. 亨利八世为废除凯瑟琳迎娶安妮・柏林,启用克伦威尔变革,退出教宗统治,成立英国国教即圣公会,打压异己,没收教会财产,过程中产生了辉哥党。3. 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继位,清算英国国教骨干。亨利八世之后延续了一代因没有子嗣,改由信仰天主教的苏格兰詹姆士一世继承王位,即斯图亚特王朝。继续和英格兰国教精英们对抗,之后詹姆士二世被驱逐、光荣革命,双方都将法庭作为战场,以叛国罪清算异己。而抗辩的形式也是在争权的过程中不断 “变革” 最终成形。4. 最初刑事案件以叛国罪等重罪为主,因控方代表国王,被告完全没有申辩的权利,还不如民事案件(控诉双方可以聘请律师),且不允许被告证人宣誓,也就意味着证言不可信。5. 后续的演变,重罪可以聘请律师,但是对于穷人是不公的。再加上赏金制度(告发可获取 40 英镑赏金,当时普通人一年的收入为 15 英镑)、污点证人搞的诬告、冤案频发。没想到刑事对抗制的产生这么曲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通过详细考证倒退四百年到如今刑事案件审理的演变过程,跟我们揭秘了形式对抗制是如何一步步练成的,其中不乏很多另当今人们大跌眼镜的案例,让人庆幸活在当下。但直接这么生啃这本书,除了有些法律知识做铺垫以外,更需要对英国这段时间的历史有所了解,要不然很难理解作者的阐述理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顾老师推荐必输经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英美法系庭审制度的演变

                赶在顾衡解读期间快速读完,再听解读就能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本书从《老贝利法庭审判实录》研究入手,对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英国法庭审判如何从争吵式转变为对抗式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许多在今人看来理所应当的庭审制度在那个年代是不被人所接受的。反过来说,现今觉得不可理喻的被告自证模式也有更利于探究事实真相的考量。总之,两种制度各有其优劣,就读完本书的感受来说,对抗式要更优于争吵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顾衡讲好书37/50

                  作为感兴趣的话题,竟然今天才翻完,该打下手板了🤣不过相较于魅力极大的对抗制,本书一杆子杵的有点远,重点论述的是从那遥远的争吵式审判时代开始的演变历程,挺好挺好,补齐了不少自己的盲区😂要说这本书不足的地方吧,作者有点车轱辘话来回说的嫌疑。有可能是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跟着作者的思路捋。但我的阅读有很多次都是被这种前后所谓 “呼应” 的重复而打断🤨按你胃,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不妨翻开看看。对于陪审员制度、法官在普通法系的角色,律师存在感的逐渐提升等涉及的内容,一定会是收获满满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的最不认真的一本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