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死者无名 生者自强 心间文字 美好流淌

    💕每次读萧红都觉得像是心间流淌出来的文字,无论是读《呼兰河传》还是今天读的《生死场》,都觉得她周围的那些人们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可爱。💕妇女们常常会聚在王婆家聊天儿,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日常的生活她们已经忙得死去活来,为家里孩子的饮食起居愁眉不展。💕也有那些不知不觉就去的人,真正就像一个生死场,很多人就这样去世了,留下来的人也在挣扎着活着。💕生死场里有丢了羊的主妇,有待嫁的少女,也有为了正义的壮汉。💕但是无论怎样,你都发现萧红在故事中把特别多美好的景象,都描写出来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萧红的这本《生死场》读完了。虽然只有短短的 216 页,却不好读,但值得读。这是我认真读萧红作品的第一本书,之前读过《呼兰河传》,但也是草草翻阅。可能我对于萧红本人的阅读多过于她的作品本身。这种方式有好有坏。好的是能够快速得到一个人的基本概况,坏的是得到的基本是抽象信息,具体的细节却没有掌握。这本《生死场》文如其名。整本书就是一个大型的生死场,人们在里边忙着生,忙着死。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漠然无谓的。书中有几个女性人物让人印象深刻。首先是王婆。王婆,一个经历了无数风霜的老人,生命对她而言,仿佛是一场无尽的折磨。失去儿子的悲痛、亲手摔死孙女的无奈,每一次的选择都如同利刃割心。然而,王婆并没有屈服于命运,她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播种着希望。她的坚韧,如同顽强生长的野草,即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依旧要绽放出生命的绿意,绝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其次是金枝。金枝并非是金枝玉叶的金枝,而是一个苦命无依的女性。是一个纯真的姑娘,她的 “爱情” 如同春日里的花朵般绚烂而短暂。野地里的男子只是在释放自己的兽性,丝毫不考虑她的感受。哪怕是金枝怀孕了,也没有改变一丝一毫。未婚先孕的行为,让金枝陷入了无尽的流言蜚语。这其中还包括她的母亲。她试图逃离,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但最终却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金枝的故事,如同一朵娇艳的花朵,却被毒手肆意摘取蹂躏。让人遗憾,也让人无奈。麻面婆也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勤劳而善良的妇女,生活简单而平凡。在面对丈夫的粗暴和生活的艰辛时,她选择了沉默与忍受。她的沉默,如同一面镜子,照出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与无奈。有很多人不敢反抗,哪怕是反抗了,结局也大多是悲剧。这些女性柔弱失声,但她们身上都有一股韧劲。那是在逆来顺受的生活中悄悄生长起来的韧劲。这些韧劲就像野草一样不被重视,却也打不倒,毁不坏。春风吹又生。从这些女性身上可以看到,当下女性身边的很多便利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野草的重生争取而来的结果。就像现在的未婚先孕。已经不是金枝那个吐沫都能把人淹死的时代了。尽管还是会有人发出风言风语。但对于生命的敬畏程度更高了,女性的失声状态也渐渐被听到。只是,这条路依旧漫长。但那股野草般的韧劲并没有消失。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萧红,从《呼兰河传》到《生死场》

        读《生死场》是突发之举,源于读鲁迅先生作品时,先生为《生死场》作了篇序。相当于为其以人格做广告序中这样写道:‘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序的末尾这样写来,‘不过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自然而然便去搜索了来看(这里不得感慨如今电子图书资源的发达,这便利往前几千年来,无人敢想。吾辈反而不大在乎和珍惜,记以自警)再说,鲁迅先生如此推荐之语,没有不找来一观的道理。自然,鲁迅先生对《生死场》的看法,有些我也深表赞同,乃至敬佩先生同为文人的独特眼光。在此,只说说先生未曾提及,而我又觉有必要说的看法。《生死场》描写的是萧红记忆中东北黑龙江地区的人和事。这里请注意当时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民国成立,西方帝国主义干扰中国政局,袁世凯等手握重兵的军阀,不断混战。随后国民党联合共产党进行 “北伐战争”,清剿军阀势力。可北伐尚未成功,国民党又开始血腥的 “白色统治”…… 总之中国局势波谲云诡,动荡不安,在此之下的普通底层百姓(尤其农民,农民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最庞大的团体)又该如何应对,他们在传统儒家文化 “熏陶” 下,本来就无甚理想抱负 —— 不过图个有个温饱,儿孙得以继承香火罢了。他们最朴素的道德认知只告诉了他们如何去当好一个 “太平牛”,而未教会他们在时时动荡不安的乱世如何获得安宁…… 萧红笔下,正巧不幸的是,所描写的就是这些人。这些几乎毫无办法,只能任人宰割、蚕食、欺辱的人。就像鲁迅先生所说,萧红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精神健全,体格强健(中国的土地上擅长养育出这样的人)的人,但无一不在直接或间接受着残酷无情的社会现实所折磨与摧残。也正是因为他们人格的健全,面对苦难的现实,纵使没有丝毫办法,也让我深切明白斗争是什么,斗争的真正价值所在 —— 面对无可躲避的一切,应用尽一切,去 承受,去思考,去站起来做个人 —— 或许那也无事于补。但 “蚍蜉撼大树,可敬!不自量” 自然,很少有哪本书能做到全篇都是看点,都能吸引,打动读者。《生死场》也不例外。个人推荐,可以先读以下几篇,(无论啥好吃的,先吃最好,最有营养的一部份,总不坏):《生死场》《看风筝》《太太与西瓜》《手》《牛车上》《山下》《北中国》《红玻璃的故事 - 遗述》坚强和挣扎或许毫无用处,甚至那些早早放弃之流所嘲笑。而此时仍能坚强站立且试着挣扎的,才是民族的脊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得极冷。丝毫没有感情的描写,但看着让人不寒而栗。中国的农民从来都是这样,逆来顺受,一声不吭,活着温驯又盲目,死了像从来没存在过。没有美德,没有意义,没有回响。然而一切是他们自己的错吗?不是!中国农民这种小农生产养活了一整个文明。不事生产的、饱食终日的、汲汲营营的。朝不保夕,亡国灭种还是不到一百年前的事,不能忘,也不敢忘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死场》读着读着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萧红笔下好像写女人的多,而且写悲惨女人的特别多,不管是小团圆媳妇还是生死场中烂掉下肢的女人。也许这是作为女性作家的原因,也是从她的角度去感悟这个社会。从中总是读出很深的悲。不像张爱玲,写的都是男欢女爱的。想起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如果你未开化呢?生存,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白鹿原》里田小娥为了生存,不仅仅是出卖了自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深的苦难,真实的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短了点

                这是一本小说集,其中《生死场》特别的经典,但是中篇小说总觉得没有讲完,很多的故事并没有交代的特别清楚。但是人物性格,命运刻画的非常好。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