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杜甫的一生,目睹了开元盛世的繁华,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摧残,见证了大唐的由盛转衰。时代的动荡,仕途的坎坷,家庭的贫困,让杜甫的后半生可畏一片凄凉,甚至连小儿子都饿死了。杜甫也算官宦之家出身,在那个时代都过的如此艰难,可想而知当时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这本书通过十讲内容,带我们读了杜甫的《羌村三首》《秋兴八首》《北征》《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 等各大名篇,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杜甫的处境。在杜甫诗中,战乱对大唐山河的破坏都跃然纸上,杜甫常自称杜陵布衣,官职也很小,却时刻担忧国家、百姓,在大唐就做到了范仲淹说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不愧 “诗圣”“诗史” 之称。如果说李白是跌入凡尘的谪仙,杜甫就是生于凡尘的圣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杜甫不仅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甚至使它变得更加切实可行,这也是对儒学、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的贡献。我们说杜甫有仁爱之心,说杜甫忧国忧民,说他关心人民、关心民族、关心国家,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因为大家肯定从中学课本中看到了有关的论述,在读杜诗的时候也肯定会有深切的体会。然而杜甫的仁爱之心还不止于此,他除了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同胞之外,他的仁爱之心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比如说爱其他民族的人。盛唐时期经常发生边境战争,以唐为一方,以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其他政权为另一方。这些战争的性质很难确定,但是至少有几场可以肯定是唐帝国所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性质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莫砺锋教授以治杜诗名世,《杜甫十讲》以诗证史的治学路径,在当代学林独树一帜。这部小书将杜诗文本置于安史之乱的历史褶皱中,透过 "三吏三别" 的叙事肌理与《秋兴八首》的抒情密码,重构出诗人从裘马清狂到乱世飘蓬的生命轨迹。作者以诗史互证之法,既规避了考据派的琐碎,又超越了鉴赏派的空疏,在诗学阐释与历史想象间开辟出独特的阐释空间。书中对 "诗圣" 符号的解码尤见功力,将杜甫的仁者情怀与士人精神置于盛唐气象崩塌的语境中,揭示出传统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永恒命题。这部兼具学术深度与散文笔致的著作,不仅为杜诗研究提供了新范式,更在历史回响中叩击着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十堂课了解一生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当今最知名的专家,在轻松却不简单的十节课里,共同度过命途多舛的一生。由《五百字》、《北征》起,国家的危乱,诗人的困顿,人民的疾苦,用诗的语言,诗的形式,形象而深刻的记录下来。三吏三别、秋兴八首这些熟悉又不那么透彻的作品,经过莫老师细致入微,究本溯源的讲解,仿佛置身于唐代,游走于洛阳和长安之间,漂泊于长江三峡之上,与诗人一起感怀忆往,伤春悲秋!国家不幸诗家幸,安史之乱改变了诗人的人生轨迹,但只有升官没有发财,大多是畅想极少能开怀!从现实中践行儒道,在诗歌里成就圣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