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书评集

    梁文道是我很喜欢的读书人,但本书不值得一读。书海浩瀚,现在选书看书太方便了,大部分都有电子书版,开卷看 5-10 分钟就看不下去就可放弃了,上豆瓣看看评论也可知道大概是否值得,我读书大概分类:闲看消遣是一类,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探寻,学习找答案,书没有好坏,目的是找答案。个人偏好的经典,属于精神食粮,可反复阅读汲取营养。读书如同观剧,现在已经是每个人的日常,这类书评家的书没什么价值。我在 “得到” 写书评也是强迫自己动笔,加强记忆,只言片语个人笔记。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收获的一本书

      视角独到,是阅读量和深度思考的积累,很有收获,推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日荐书

        2022 年 3 月 8 日《我读》如果说书籍是一位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见识来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读者去获取生命中不容易获得的经验。那么梁文道则是将许许多多他自己读过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书通过记录的方式来分享给所有用心阅读的我们。我读故我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书,读好书

          二十年前的凤凰卫视是我的最爱,周边只有我们的有线台能收看,每天早饭就在中文台的资讯里开始,熟悉凤凰卫视的许多主持人。像有报天天读,铿锵三人行,开卷八分钟,等等节目,其特别的评论角度与内地截然不同非常喜欢。本书介绍多本好书,尽管时间过去多年依然可以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谢梁文道老师对我们这些只能读一些浅薄书籍受众的鼓励。

            其实这本书我 423 读书节那天就想读,以为一直对梁文道老师在《我读》开篇的那篇序言感动莫名,他道出了像我这样一部分读者的心声。那篇序言的题目是《为什么需要阅读不同的类型的书籍》。那篇文章里有这样一个自然段是这样开头的:“关于选书的问题,一些读者会期望我走 “更高雅” 的路线,比如一个读者说:“哎呀,天呐,我今天看到文道居然在讲于丹,你怎么会讲于丹?!” 有这样的吃惊似乎是因为于丹火了、红了,非常唱笑了,所以大家觉得我们不应该在谈她了,因为这是很 “通俗” 的东西。” 这个自然段,文道老师说他虽然不完全认同于丹的说法,但他认为于丹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因为于丹的书畅销,卖了七百多万册,这最起码可以让最少一万人可以就此拿出论语来好好读读。我觉得文道先生这样的见识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不记得从何时开始,市面上把青年分成文艺青年、普通青年和 2B 青年,大多时候是揶揄 2B 青年,还有一些褒奖文艺青年的意思。可反过头来看,那些把什么都搞成鄙视链,然后在里面寻求一些优越感的不就是这帮文艺青年吗?什么东西只要火了,就不酷了,别人都开始喜欢都开始追捧时,我就不能再喜欢了。讨厌一句现在的流行语:“什么档次,跟我看一样的书。” 所以,越是名不见经传的作家,越是晦涩难懂的书籍,越是佶屈聱牙的文字,越是展现自己那虚无缥缈的优越感。如果你真的是学习大家,有着深厚的造诣,有着傲人的作品问世,或者像陈丹青老师那样一辈子铮铮铁骨、傲视社会,也行。可又没这个资本,那咱就别装孙子了。这里我没有任何对真正读书人的不敬。那些真的能把世界名著当成故事会来读,也确实能欣赏和感同身受名著里那些美好的词句,也能读出作家各种巧妙的构思,从全书布局到词句的斟酌都能产生共鸣,对这样真正的读书人,我尊敬至极。然而,越是这样真正的读书人,对我们这些下里巴人越是包容。他们不会看不起我们这些读不了纯文学,对哲学一窍不通的人,他们即便是内心存在着优越感,也会包容我们,会尊重我们。比如梁文道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表述:“我想提醒大家一点,一个人,他看不懂任何更为深入的学术著作,这不是一种错误,更不是不道德,这很可能只是一种不幸。读书读的越多,越发现真正要读懂我们心目中所谓的经典名著,可能要有一点运气。比如你要生长在一个不错的家庭,有挺好的家庭教育,小学、中学都受到不错的教育培养。你慢慢走过这样一条幸运的轨迹,透过教育的养成培养出一种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帮助你读到很多人没办法读进去的书。” 是想四十年前,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在我们这样的身处大陆最偏远的四线小城,有什么教育环境能让我们有这样的教育。在我成长的时代环境 “开卷有益” 算是对喜欢阅读的小孩最好的保护了。因为这四个字,你即使读的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都已经是好孩子一个了,最起码你没有出去与人街头斗殴,没和女同学谈情说爱,不就是读几本书吗,能坏到哪去。我小时候也接触过十日谈,也尝试读过文字版的格林童话。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你指望我能读懂什么?我们爱看的自然是金古温黄粱,是福尔摩斯探案集,是盗墓笔记、是鬼吹灯。可这又有什么呢?正是因为能读进去这些 “大部头”,才没有丧失阅读的能力,也没有耗尽阅读的兴趣。恰恰相反,有了这样的历练,慢慢的你就会不满足。你就会开始尝试更为深奥更为现实的书籍。可这未必非得是文学名著啊。可以是官场小说,可以是商战传奇,可以是名人传记,慢慢的可以是经济学,可以是心理学,可以是畅销书,甚至为了谋生开始看运营、销售、培训、演讲类的功能书籍。如果没有小时候的阅读训练,完全靠填鸭式教育怼出来的那些人才,你看看成年后,有多少看到书就头疼,就犯困的。再说回到阅读这件事的本身。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同,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影、没有电脑游戏、没有手机 app、没有微博微信、没有抖音快手、娱乐设施少的可怜。为了消磨时间,阅读成了最为节约成本的娱乐模式,才会有而来那个白驹过隙的阅读时代。那时候世界名著也好、鲁迅全集也罢,那怕是文言文版的二十四史,都比红宝书读起来有趣,都比八大样板戏看着精彩。而且,按时候的时光很慢,人们的心很静,很多人都能抽出大段大段的时间来阅读,只会嫌书少,不会嫌书不好。可现在呢?就我刚才提到的那些样,哪一个不是杀时间的利器。如果一个人一点这样的娱乐活动都没有,那他一定是个工作狂,工作已经消耗掉了他所有的时间,他想娱乐而不成,或者即使有也是很少的时间,根本不足矣支持他阅读,有那时间还睡觉呢。那么你说,在这个独立书店不断消亡,纸质书市场不断萎缩的时代,能够通过一些行为行动,可以鼓励更多人选择读书作为自己的休闲娱乐的方式,不好吗?不对吗?那为啥还要处处彰显什么优越感,打造什么鄙视链呢?何必呢,何苦呢?说回到梁文道老师的《我读》系列丛书。在【得到】无论是 1-7 的合订本,还是单行本都有。梁文道老师亲自给我么展示了什么是宽广的阅读口味。诸位,不妨就从梁老师这套书里推荐的书籍开始读起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梁文道介绍几本小书

              谈论看过的基本小书,很好读,喜欢的可以读原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喜欢读书的人常常容易有一种情绪,用我的朋友、台湾出版家詹宏志先生的话来说,叫 “人文沙文主义”。所谓 “人文沙文主义” 是有一种知识分子、读书人、学者,他们认为只有符合他们心目中某种理念、某种理想、某种品位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比如有人说在书城或读书杂志上看到的那些书才是好书,而对一般大众看的那些书会很瞧不起,不屑一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晦涩的书只能靠着别人读

                  但依然打开了多扇窗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