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43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

    衰老和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事情。如何有尊严的面对衰老和死亡,活出有意义的人生是这本书给我们的答案。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个过程,这是大自然不可违背的规律。面对衰老和死亡,我们保持从容,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最绚丽的自己。1、 当生命将要终结时,你是否真正的懂得他们的需要?当自己的生命里存在遗憾,有许多未完成的事情时,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被掩盖自己正常的情绪。即在事实面前,我们无法正确的看清自己的真实状况,不肯面对衰老和垂死的窘境,忽略了安宁缓和的善终医疗,反而让过度医疗剥夺了自身的临终关怀。当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这时候人们想到的不再是寻求更多的资源,不再是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而是内心的安宁和精神上的富裕。2、 当生命到达终点,我们要做的是普通医疗,而不是过度医疗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分为:"家长型"、"资讯型"、"解释型"。"家长型"— 即医生是权威,患者没有自己的发言权,医生替患者做治疗决定。"资讯型"— 医生负责提供信息,病人负责做决定,但病人常常很茫然,很难作出正确的决定。"解释型"— 医生和病人共同做治疗决定,为此,医生要充分了解病人的治疗目标、生命愿望,然后努力帮助病人实现。前两种的关系最终容易演变成过度医疗,即用牺牲患者现在的生存质量,但却不能为患者真正提高诊治价值,只是徒增医疗资源耗费的诊治行为。�生命的顽强会让人们在仅有的一丝期待中保留希望,于是人们会刻意的追求治疗,这样不仅对病人无济于事,也加深了病人的痛苦。后一种关系是真正关注患者的需求,为其提供一种善终的关怀,即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疾病患者在当下享有可能的最充分的生活,提供存活时的质量,不是关注生命的长短。3、 真正的临终关怀需要怎么做?每个人的人生旅程都有终点,我们何必去恐惧呢?找到这个时代赋予自己不同阶段的使命和意义,面对死亡,最好的方式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临终关怀就是尽可能地让疾病患者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以便帮他他们完成生命中留下的事情,让其不再留下遗憾,让尊严和价值得到延续。人生的善始善终,不是要求能够快乐的生活下去,而是能够跟随自己的内心,有勇气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面对自身将要为此付出的代价时仍能安然自若。所以,对于自身而言,如何优雅的生活,那就需要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尽可能享受生活。

      3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面对死亡

      书评:这是本值得读的书,特别是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并因为城市化和少子化趋势,老人寿命延长,但不再可能儿女绕膝,老人要自我计划如何独居生存,在最后的日子采取合适的措施,让我们能够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作者本身是著名医生,父母也是医生,父亲最后的离去也是面临太多艰难的选择。美国现在也越来越流行临终关怀,死在家里不是死在医院。现代医学的先进,但医院偏离了最终的目的,人去医院看病是为了更好的活着,而不是为了苟且。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看到很有感触的是作者父亲临终前身体痛苦,意识到自己继续进食延长了生命,就不想继续,母亲还是不舍,但父亲已经想绝然平静的离开了。对比美国我国更快的老龄化,更高额的医疗费用,如何安排好最后一程,是每个进入老龄人应该学习的。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想好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了吗?

        衰老与死亡,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必然会面对的人生历程,但人们却往往不愿意去面对它们,更不愿意去思考它们。然而,正是因为我们缺乏对衰老和死亡的思考,我们在亲人离去的时候会显得茫然失措,我们在自己要面临衰老和死亡的时候会有所畏惧。我们究竟是更怕衰老还是死亡?死亡是确定的,只是死亡的时间不确定而已。于是每个人都在与这个不确定性,与怎样、何时接受战斗失败进行抗争。我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 —— 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 如果有一天我不幸身患重病,我不要把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留在医院里,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好处,让那些药物和治疗仪器搅乱了我的头脑,削弱了我本就非常虚弱的身体。我要在医学知识和身体局限允许的范围内,过尽可能体面的生活。如果我真是以这样的方式离世,我想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我的家人都会更坦然地面对和接受这一切。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死亡的告别

          初读这本书,共读群的小伙伴儿说,他没有读下去,因为太真实了,仿佛看到老去的自己,这种情绪让人很难受。老去的过程,比死亡更让人恐惧。人们逐渐失去了对自我的控制,丧失了隐私,连能够一个人上厕所都成了幸福的事儿。人们需要专业的护理,需要在疾病来临的时候,做出选择而不仅仅是评估风险。有时候选择死亡,也许比被救治更好。在年轻的时候,读一下这本书,提前感受死亡,面对死亡,意义在于,珍惜拥有的健康和快乐,而不是在欲望中迷失。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我都是必死的凡人!生活该如何继续?

            你我都是必死的凡人!理解了这句话,或许你就会进入人生的新境界。书中描述了很多濒死老人与医生的故事,当然,这也将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打开这本书吧,你将会获得站在终点往回看的从容与豁达。你憎恶的今天,是那些濒死之人回不去的曾今。财富、地位、成功、亲人、爱人、朋友都将不是你的,那什么是永远属于你的呢?值得去深思!相信我,这本书能让你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大抵可以分为:一、获得最宏观对生命的认识,可以帮助你拥有向死而生的明彻;二、获得对生命敬畏;三、获得理解父母与长辈的行为与想法的能力;四、获得用时间解决焦虑的能力;五、理解医学与爱的关系;六、洞悉生命意义;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 总之,不论你是医生还是律师,不论你是教师还是领导,不论你是儿女还是父母,这是一本你在学校没有学过,朋友不懂或者懂了也不愿谈的书。如果说寻找人生意义的书只能选一本的话,那就坚定地选择这一本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法律层面,还需努力

              不是所有的救治和坚持都是终极的正确,有的时候让人舒适、体面地离开,胜过无谓而痛苦的坚持。保持人最后的尊严和情感,也许比保证最后的生存更重要。不能仅因为死亡的临近,而忘记一个人其本身的诉求。作者以医生的视角,通过真实的临床案例,揭示现代医学在对抗疾病、衰老等方面的种种限制。死是生的一部分,没有衰弱和退化的体验,终究不能算是彻底圆满的人生。我们喜悦迎接新生,然后安详地送走同一个生命。当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病人应当有权选择痛苦的求生抑或愉快地活在有限的当下。而医生也应在无力挽救的时候,让病人尽可能幸福地度过最后的时光,而不是以救治的名义造成更多伤害。这或许才是面对死亡最好的选择,也是对病人最后与最好的关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命的无奈 医学的局限

                大自然的生命都是有始有终的,人类这种动物在动物世界中寿命已经算是佼佼者了。但仍然是有生必有死。这本书把人类如何对待死亡说的比较透彻,在目前医学的局限下,如果疾病无法治愈,就没有必要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医学不能只考虑生命的长短,还要考虑生命的质量,考虑人的尊严。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命的尽头,善终的问题,应在进入最后一段路程之前做好安排。

                  作者高度评价姑息治疗、善终服务 —— 这是在积极治疗无效和最终死亡之间的一个新的医学与护理阶段,不以治疗为主,而以帮助病人减少痛苦,在亲人的陪伴下,在善终服务医护人员的调理下,安宁地死去为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在清明节

                    其实,做了这么多年医生,面对过太多的生死离别,总以为自己很懂死亡。当去年年前差点失去老母亲时,在她的病榻前我开始认真思考关于死亡。我们真的没有做好准备!我们都喜欢大吉大利,不愿面对死亡,确实我们从小就缺失了这个关于死亡的教育,我们是个没有做好准备的民族!清明节不仅是缅怀先人,更是教育后人,学会面对才是。很喜欢毕淑敏的一句话:“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面对死亡,我们都要补课。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用平和的心态看待死亡

                      当衰老和死亡真正袭来,每个人还是希望保持尊严和体面,希望有人能记得自己,希望能有更多时间和家人告别,而不是在忌讳和逃避中 "戛然而止"。初读此书我查阅了作者的相关资料,还带了两个问题去进行阅读思考:1. 到底我们要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呢?2. 如何改变这种纠结和矛盾的心理呢?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图・葛文德,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哈佛医学院的教授。他还是美国两任总统,克林顿和奥巴马的政策顾问,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 100 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书中阿图在工作中,治愈过无数人,也见证了许多人的离世;在工作之余,他还经常研究老年病。他发现许多年来,医学在进步,人们对 "生" 的欲望和知识更强了,对衰老和死亡却还是充满畏惧。而这些问题,是他作为一个医生很难解决的,因此他写下这本《最好的告别》,介绍自己在行医生涯中的见闻,以及对死亡的思考,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死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死亡。然而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在各个国家引起强烈反响,登上《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等各大排行榜。相信你读过之后,也会对这个本让人忌讳的词语,产生新的理解。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衰老与死亡,必知常识

                        衰老是我们的宿命,死亡总有一天会降临。人活着不是为了等死的,这样没有意义。人活着是为了活的有趣味,死的有尊严。趁年轻做自己力所能及又感兴趣的事情,去学习新知,去交新的盆友,在现有的生命当中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还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使以后老去了,也要做一个有内涵有外延的趣老头。(给自己留言,假如有一天老去,不要害怕,不要恐惧,害怕也会发生,恐惧也不能终止,做一个有尊严的老去的老人,如果有来生的话,希望做一颗小草,经历风吹、日晒、雨打却依然会在春天发芽生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年轻人可以站在年迈的边缘,向回看看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过

                          巴菲特的老搭档看了这本书直接给作者打了两万美元的支票,作者把 2 万元有捐献了出去。本书作者是一位外科医生,本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人如何在年迈后,舒适合理的死去。本书直接点出的结论是现代医学虽然可以缓解让人死亡的速度,但却大大降低了人们去世前的生活质量。例如作者的父亲得了肿瘤,他可以选择有质量的活两年,也可以冒险化疗,遭受痛苦的活三年。要如何选呢?我最初看本书的目的是想看看,人都有一死,我也难逃的过。那么真有那么一天,我要卧床不起的情况下,我应该如何明智的做选择,我应该如何指导子女替我决策医疗选择问题。本书中有大量的案例,介绍了老年生活的细节,年轻人也可以提前体验一下这种感觉,你会有很多感悟。例如你总有一天会明白,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可以自己上厕所。本书还从大量的案例上拔高了老年生活的意义,就是人活着必须有一个体现自身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超过自我的。这句话我在以前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超越自我,我给自己定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目标不就可以了吗?从本书中,你在文字中,深刻体验了老年人的生活后,你才知道必须有一个超越自我的目标,才能让你为了这个目标去生活,去照顾好自己。因为活到 90 岁以上,没有超越自身欲望的目标基本都实现,就算是还存在没有实现自身欲望的目标,自己也没欲望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人陷入一日三餐,混吃等死的状态,这种状态才是最可怕的。而书中讲到的一个结局方案,居然是给老人送一只宠物,让老人有了超越自身的期许,老人居然能够有了自己的生活希望,反而能够走出混吃等死的困局。所以,问下你自己,你的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 self 是什么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尊重生死

                            没有经历过生死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人生是残酷的,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地位,都避免不了要经历生死离别。当父母不在的时候,我们就站在了死亡的第一线。现在医疗的可悲之处在于,在程式化的医疗救助程序下,让原本的顺其自然变得很艰难,在明知道无望的情况下,为了所谓的 “孝道”,“别人的说辞”,造成了不少的 “人财两空”。生死本有命,与其在药水的浇灌下苟延残喘,活得没有尊严,不如让其顺其自然!!期待安乐死早日冲破道德的约束,让无望的病人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死,这本身就是最高的礼遇,也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是一份宝贵的礼物

                              过度医疗使得死亡的战线被不断拉长,是负担,而非灵药。临终关怀旨在减轻临终病人的身心痛苦,维护尊严与提升生命质量,不仅是治疗,更是呵护。在中国文化下,死亡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敏感而忌讳的话题。然而,如果我们一直回避衰老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临终期的老人便会更多地成为过度医疗与真正关怀缺失的牺牲品。读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它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短暂以及个人在世界上的渺小,也让我们能够去反思如何给予老年人真正需要的关怀。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向死而生--“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最好的告别》是 2015 年读到最震撼的一部作品。五年过去了,回看当时发在豆瓣的书评,体验更深,也值得每个正在老去的人不断反思。强烈推荐。


                                ###
                                当前医学教育来说,医生在‘如何挽救生命’这条路上不断披荆斩棘,不断有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延年益寿正在加速度。但是如何看护垂死的生命,却是我们整体医学教育的缺失。中美概莫能外。
                                诸如癌症等此类慢性疾病晚期,就现在医学发展程度,其实多数只能尽人事而听天命。不过,患者恋生不舍(更多情况决策权往往在家人手中),想抱低质量的生存而延续生命特征,医生仍要继续。即便这些延续生命的措施毫无实际效果。
                                多数人都没有为慢慢老去做好准备,父母老去,自己老去... 老去意味着一系列连续不断地丧失,在这之前我们能做些什么?
                                极少数人选择利用最后亲人弥留机会,去医院大闹一场,“挣点钱 ",弥留之际不得安宁,可见人心的歹毒。多数人可能会寻求疗养与照顾。阿图医生在作品中围绕” 养老 “开展了大量的话题。从美国养老历史、现状,通过大量个案做了全面解析。
                                这对我们当前国内养老具有参考价值。我们正处于从传统养老方式到社会化养老的过渡阶段,对于 80 后养老观念等方面的调整是挑战,对于政府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更大,而对于商业机构而言是历史性机会。
                                30 而立,40 不惑,50 知天命。这几个年龄段的国人静心读此书的人都会不寒而栗。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还在老去。
                                好好活着,“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令人感动的一部关于应对死亡的书

                                  2020 年 7 月本来只是因工作需要想查一下养老行业的发展状况,却偶然被推荐读《最好的告别》,惊为天人!一位医生反思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应对衰老和死亡,不但有技术层面的解读,还加入了东西方文化对 “老” 的态度,以及自己和父亲(包括全家)在父亲由衰老走向死亡过程中的全程体悟。读的过程中才发现作者是罗胖无数次推荐的书《清单革命》的作者葛文德医生,才知道他是个印度裔美国人,为他不但精于医术还有更高于医术的思想和人文气质所打动,开始追他的演讲,也终于把拖了好久的《清单革命》读完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面对疾病、衰老和老年人

                                    读这本书缘于我不知道怎么好好跟父母相处,特别是不知道当母亲生病的时候,如何跟她好好说话。今天我陪母亲去了骨科医院,她肩部疼痛已经一个月了,今年她才 64 岁。两个星期前,因为受不了疼痛,她去了广州骨科医院,其中一个医生看她着急,建议她动手术。我回家批评了她,说至少 “货比三家”,咨询两个以上医生。可能话说得严重,但鉴于她先入为主,被医生已经说服,她跟我生了气,怪我脾气不好。在家人一直劝说下,她还是没有着急动手术,而且找了另一个我信任的医生,医生劝她保守治疗,理疗加贴药先观察一周,再做微创手术不迟。妈勉强答应,做了治疗,但本可以一天一次的理疗,被她减少为两天或三天一次,因为怕花钱。两周过去了,昨天晚上她疼得不行,今天凌晨五点我听到她的声音,我赶忙叫她去医院,不管她同不同意。还好,胸片、抽血化验结果出来,都没什么问题,只是需要核酸检测、再打一针,一个小小的手术而已。但她皱眉着急的情绪,搞得我情绪也不好了,我爸耳朵有点毛病,听得不太清楚,也帮不上什么忙,可能只能徒增我的烦恼。总之,我是活也干了,气也受了,但老人家可能还不高兴,觉得我办事求效率,因为我今天下午还要去加班,今天清明节最后一天假期,真没办法。我该好好跟老人家沟通,不应该想着劝我妈,而是应该站在我妈的角度,替她着想一下,听她把话说完,但是我做不到,搞得鸡飞狗跳,哎!后悔!下次慢慢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喜欢葛文德笔下的故事,他的每个故事都向我们传达了生命的意义。当生命大限将至时,我们该如果选择,是选择豪赌不确定的未来还是过好当下的生活,想必每个人做的选择会不一样。得大病的人,很少有人觉得接受治疗后生命得到延长或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走得早,甚至埋怨接受了错误的治疗。对此我感到惋惜,医疗的局限性没办法让每个人能如愿地摆脱痛苦,而大家在这一方面知识的缺乏和医患治疗缺乏有效的沟通,往往会影响治疗方案的决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医学追求的最高目标,不是延长人的生命,是患者对于自己生命的决策权,也是对于生命的尊重。衰老和死亡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正视它们能让我们消除恐惧,从容面对,能让我们在这个过程里保持生命的尊严。作者通过反思养老制度,告诉人们如何有尊严地面对死亡,如何走完生命的全过程,那就是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告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不能自由选择出生,但是可以正视死亡

                                          为什么一定要看这本书,因为它在关于 “死亡” 这个主题里的书里,讲得格外精彩。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无法避免的两件事无非 “生”、“死”。可是对于出生来说,我们是根本无法选择的,而且就算是这是一个伴随着喜悦和欢笑的过程,可是没人能记得当时到底是个怎样的场景。既然是这样,我们当然应该拿出更多的精力去思考人生的另外一件大事,也就是死亡。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这样做,以至于事到临头的时候,不是觉得这一生里留下了诸多遗憾,就是始终没有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
                                          事实上,关于死亡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讨论。第一个方面的着眼点是个人,就是如何让某个个体能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尽量减少痛苦,最好还能保持尊严。第二个方面的着眼点是整个社会,因为既然要讨论死亡,就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老年人,而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老龄化是最严重,也是最值得被注意的问题之一。
                                          因为要讨论这两个问题,所以这本书的作者也必须有这两方面的视野。而阿图・葛文德无疑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因为从第一个方面讲,他是个医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生成了这个社会上最常直面死亡的职业之一。从第二个方面讲,他又是克林顿政府的医疗顾问,参与了很多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因此对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去思考衰老和死亡的问题,他也能很好的把握。
                                          在这本书里,葛文德就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别进行了讨论。
                                          首先是个人如何面对死亡。这个问题其实跟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就是因为医学的成就太大了,结果让人对医学的力量产生了过分的信任,哪怕是完全没有治疗希望的人,也往往会在医院这样的医疗结构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现代医学也有自己的问题,就是人文精神出现了缺失,缺少对于临终患者的关爱。这样的结果就是让患者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甚至可以说,自己已经丧失了对于自己身体和生命的决定权。
                                          所以葛文德用自己父亲面对死亡的故事作为例子,他的父亲也是个医生,在意识到自己已经灯枯油尽的时候,他决定选择了安乐死,在这个过程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抉择,可以说是人权得到了彻底的尊重。更何况,正是因为主动选择了死亡,所才能在这个过程里主动选择充分的止疼药物,这样就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死亡的痛苦。
                                          这样的方式从理性上看,是非常好的选择,但是在咱们平时所能看到的情况来说,能坦然面对死亡的人并不多。“千古艰难惟一死” 并不是随便说说啊。但这也恰恰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一下的,当我们面对死亡这件事的时候,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毕竟这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事情。
                                          第二件事就是关于公共领域。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技术的发展,人均寿命明显提高,这就导致了整个世界都要面对老年化社会的问题。对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来说,老年化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过,因此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如何让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得到尊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很多尝试,但是至今还没有哪个地方找到了最好的解决方案。
                                          在这本书里,葛文德也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而他的着眼点始终是如何让人得到尊重。在这一点上,和面对死亡是没有差别的,毕竟衰老也可以被理解为是走向死亡的过程。
                                          总得来说,整本书都是在讨论死亡和走向死亡的过程,也就是衰老,但是流露出来的的感情,始终是希望每个人的每个时刻都能被尊重。因此强烈推荐这本书,通过读它,能让我们思考,如何尊重别人、尊重自己。

                                            1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