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认识不透问题,就看不清楚方向和未来

    作者:本书详细阐述后殖民主义,但不是按照从上到下,而是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也就是从具体的环境开始,然后从特定的视角提炼出一些观点。全书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以一种从下到上的方式解释后殖民主义,这种方式是最恰当的,因为它有助于详细阐述 “属下阶层” 的政治,即从属阶级和民众的政治。所谓的后殖民理论,实际上并非科学意义上的理论,而是依条理详细阐述的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可以预测一些现象的结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殖民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        从殖民国家的角度来看,殖民是文化的扩张,是先进文明向落后文明的文化输出,从被殖民国家的角度上来看,殖民的行为则无疑是一种侵占、剥削和奴役的野蛮行为。那么由谁来评判谁是光荣正义的?谁是邪恶保守的?在全能的上帝开口定义之前,正义只会站在有话语权的一方。实际上到底谁对谁错,在殖民行为已经成为几十年前的历史的当下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君不见村里的霸王也曾经是蛮荒落后的殖民地。不停地往后看,只能拖慢前进的脚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后殖民时代的“大浪淘金”

        本书是一位英国学者阐释 “后殖民主义” 理论与现实实践的通识读本。所谓 “后某某时代”,一般象征着两种变化:旧的秩序已经失去效用,新一代的人要负责清理旧秩序的烂摊子。具体到后殖民时代这个主题上,本书将其概括为:“后殖民主义首先涉及的是这样一个观点:西方之外的三个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从属于欧洲和北美洲的地位,并在经济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后殖民主义涉及反对不平等的激进主义的政治和哲学,并且以一种新的方式继续进行过去的那种反殖民斗争。” 一方面,殖民者对于殖民地的剥削与破坏是同时作用于土地与精神思想上的,另一方面,作为后殖民时代的独立国家必须独立自主地发展出一套让国家健康运行的新政治体系。可以说,后殖民主义就是处理独立与依赖,过去与未来的一套解构与建构理论。书中称:“后殖民主义主张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同样享有良好的物质和文化权利。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当今世界是一个不平等的世界,众多的差异使西方和非西方民族之间产生了一条巨大的鸿沟。” 这句话引出了一个问题:谁来定义 “良好的物质和文化”?在 “后殖民主义研究” 中,拥有定义权的无疑是来自于欧洲的学者或者接受了欧洲语境的后殖民国家学者。本书也脱离不了 “西方中心主义” 的窘局,虽然作者也以伊斯兰国家的流行音乐与面纱问题反思了欧洲理论界的 “东方主义” 以及 “新殖民主义”。但我们一番能从后三节的内容看出这种反思的局限:“后殖民女权主义” 介绍了来自于印度女性的反资本主义与反威权行动,但作者又承认 “性别问题其实是环境问题”,在作者的视野中,第三世界女性的力量能够代表一些社会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呼声,但女性自身的特征却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模糊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冠名 “女权主义”?一种只有形象而缺乏独特矛盾的现象,到底是有助于丰富 “后殖民主义”,还是分裂了后发国家反殖民的力量?在 “全球化” 章节中,作者虽然批评跨国企业对后殖民国家的生态破坏,但却认为 “跨国企业会因为批评改正,本土企业则更加不要脸”,更是距离说一些 “反资本主义集团” 是由西方金主故意赞助的,我不明白作者是否是刻意忽视了一个事实 —— 这两股力量背后其实可以是同一个殖民主义集团。在 “翻译与转化” 章节中,作者盛赞了切格瓦拉和法农这两位 “人道社会主义者” 的国际主义,但却轻描淡写略过了影响这两位革命理论家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这样一来,“人道社会正义” 和其他流派的 “人道主义” 之间竟然看不出任何区别,“社会主义” 似乎变成了一个街头的口号而非实际的社会建构力量。本书穿插许多描绘第三世界社会面貌与人物特写的桥段,单独摘出可以算是很精彩的非虚构写作案例。至于本书的理论部分,鉴于作者对社会主义的认同,直接阅读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建设理论与经验或许是一种更加高效的选择。本书认为:“(后殖民主义)政治活动正在努力把源于压迫之上的差异转化成一种积极的、跨文化的社会多样性。” 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只不过这种 “多样性” 并非是从 “后现代殖民主义理论” 中被塑造出来的,而是由各国各文明在矛盾斗争与现实妥协中磨合出来的。(公众微信号:lit_zhu1999)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后殖民时代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殖民

          西方国家从殖民时代起家,到了后殖民时代还是使用当时殖民时代的方法和模式。文中阐述了这样做导致的很多方面后果和问题。甚至不少问题已经开始直接反噬到西方国家身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选择殖民的方式才是更符合自身的意义的,不只是我以前以为的文化和国际影响方面的原因。坚持善良,互助,不仅仅因为文化和同理心。“善良的代价” 或者 “善良的拖累” 还是看问题太浅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的写法和大多数高深的理论学术专著的写法大不相同,具有浅显和通俗易懂的特色。众所周知,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之后的主要文化理论思潮中,后殖民主义是时间持续较长、涉及学科范围广泛且内涵十分复杂的一种全球性的理论思潮,因此要对它作介绍自然也很难。我们今天所说的后殖民主义实际上包括了这样两个概念:后殖民理论思潮和后殖民地文化。对于前者本书并没有太多的涉及,而对于后者作者则描述了很多。它主要指处于后殖民状况的(原先的)殖民地反抗殖民主义文化的历史,它与前殖民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后仍带有(新)殖民主义的残余,同时又明显地带有对宗主国的殖民文化的抵制和抗争色彩。作者避开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改用一种讲故事的散文笔法讲述了一部非西方的第三世界后殖民历史,涉及的人物有甘地、格瓦拉、法农以及毛泽东等;从有关属下阶层的知识到来自下层和上层的历史和权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不成熟观点

              西方社会对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的伤害是务必沉重的,殖民时期的奴役与统治压迫和殖民后的破坏和国家分裂都造成了第三世界国家当前国家分裂、人民流离失所、经济落后的局面。这些国家常年的战乱和土地的大量缺乏,人民不能固定在一处通过劳作繁衍生息,只能是逃离版流离失所和进入到贫民窟,这就造成了人民越来越贫穷,造成恶性循环,往复不止。书中的一个面纱的例子,面纱只能用当地的意思来解释,这种意思只能在它自己的社会空间内产生,西方社会对对其解读往往强加某些意思,强行干预别国政治。西方某些政客的这些行为反应出他们自以为是、虚伪的嘴脸,简单点说就是惯的了,因为我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所以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国家强大了才不会受到别国的压制。很庆幸生活在这个国家。多难兴邦,因为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经历,我们更深知和平和强大的美好,看到第三世界国家难民的生活和困境,他们所经历的东西是我们这些在和平年代不能想象和感受的。在电视看到一个新闻,美国发表了对土耳其看来很不和谐的言语,而土耳其对对其制裁的手段仅仅是撤出外交人员,因为他们深知美国的制裁手段要比他们多得多,他们清楚知道如果制裁的后果,其根源依旧是国家之间的实力问题,大国博弈看的是整体实力,强大的国家才是最坚强的后盾。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