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8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春秋无义战

    要理解欧洲目前的国家和民族矛盾,了解俄土战争是必不可少的,俄土近代战争是指沙皇俄罗斯帝国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从 1676 年到 1917 年 241 年间发生的战争:1. (1676 年 - 1681 年):俄胜,俄罗斯占领第涅伯河左岸地区(包括基辅)的乌克兰地区。2. (1686 年 - 1700 年):俄胜,俄罗斯占领亚速和延展到米乌斯河和亚速海沿岸。3. (1710 年 - 1711 年):俄败,放弃上次战争侵占的领土。以上 3 次战争是沙俄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争取黑海出海口,虽然第三次战争奥斯曼帝国胜利,但奥斯曼帝国已经由盛转衰,俄罗斯帝国依靠庞大的资源腹地,屡败屡战,不断扩张帝国的版图,当时宗教民族矛盾还是伊斯兰教和东正教之间。4.(1735 年 - 1739 年):这次战争是俄罗斯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在奥地利的协助下,俄罗斯大胜再次占领亚速,战争期间俄罗斯占领了克里米亚,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失利,战争停止。5. (1768 年 - 1774 年):俄罗斯大胜,打通了黑海出海口,控制了克里木汗国(1783 年并入俄国),奥斯曼帝国割地赔款,1783 年塞瓦斯托波尔这座被叶卡捷琳堡娜命名的 “至尊的城市 “成为俄罗斯海军黑海舰队所在地直到今天。6. (1787 年 - 1792 年):俄罗斯兼并了克里木和格鲁吉亚,实现了称霸黑海的野心,获得黑海不冻的出海口。1793 年现在的乌克兰首都基辅并入俄罗斯。以上三次战争俄罗斯是叶卡捷琳哪大帝(1729-1796)执政,真正让俄罗斯成为列强,奥斯曼帝国继续衰落,大片属地丧失,法国拿破仑(1769-1821)开始崛起。7. (1806 年 - 1812 年):俄罗斯获得英国的支持对抗法国支持的奥斯曼帝国,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不是俄罗斯的对手,帝国获得了伊斯特拉半岛和多瑙河以北的土地。而 1812 年 6 月拿破仑率领法国,波兰,奥地利和德国的联军入侵俄罗斯,11 月遇到严寒兵败莫斯科。8. (1828 年 - 1829 年):这次战争已经是欧洲列强瓜分奥斯曼帝国领地,俄英法支持奥斯曼帝国内部希腊等地的造反运动,俄罗斯帝国获得了高加索地区的土地。9. (1853 年 - 1856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本书主要详细介绍,俄罗斯惨败。10. (1877 年 - 1878 年):俄罗斯帝国痛定思痛卷土重来,取得了胜利,得到克里米亚和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从这以后奥斯曼帝国已经不能单独迎战俄罗斯,需要依靠其他列强的支持。11. (1914 年 -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支持奥匈帝国和德国对俄罗斯的战争,虽然最终协约国胜利,但因为内部的 “二月革命” 俄罗斯帝国先行覆灭被苏维埃联邦取代,奥斯曼帝国拿回高加索。12. (1917 年 - 1923 年),俄罗斯 “十月革命” 后,协约国 14 国帮助白军联合干涉苏维埃政权,土耳其也出兵干涉,最终苏维埃共和国和凯末尔建立的土耳其共和国签署了《苏土友好条约》。以上大略是 241 年间,俄土之间发生的 12 次战争,最终成立 600 年,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奥斯曼帝国被肢解,分裂为现在的阿拉伯国家,土耳其和巴尔干地区国家,俄罗斯帝国被苏维埃共和国继承,二战后领导华沙条约组织达到顶峰,乌克兰成为苏联一部分,克里米亚 1953 年被出身乌克兰的赫鲁晓夫划给乌克兰。1991 年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2014 年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公投重回俄罗斯,到 2022 年俄乌重燃战火,乌东四州并入俄罗斯并入宪,这场战争将不死不休。土耳其虽然和有俄罗斯百年的深仇大恨,可是对基督教昂撒族的狼子野心也时刻忌惮警惕,大伊斯兰也有重新崛起的雄心,在俄乌战争中脚踩两条船。说到本书详细讲述(1853 年 - 1856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在奥斯曼帝国领土上的瓜分争夺之战,俄国想完成占领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斯拉夫人的复兴,但这引起了英法的警惕,奥地利也做壁上观,这样英法联军参战,标志是占领了克里米亚的黑海要塞塞瓦斯托波尔后,签订了《巴黎条约》。    《巴黎条约》没有让俄罗斯丢失大量领土,却让其备受挫折。一直要到 1945 年,俄罗斯才恢复了其在欧洲的主控地位。以这场战争为标志,英法成为西方的一哥,之后 1860 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和 1900 年领头八国联军对中国的入侵。    战争才是科技进步的原动力,在克里米亚惨败的俄国人,却横扫中亚和远东,这场战争虽然是俄罗斯失败,但受到最大打击消弱的是穆斯林,撤军的俄军报复了保加利亚的穆斯林,奥斯曼帝国的弱化,也让塞尔维亚等地的斯拉夫人走向独立,悲剧的是波兰人被英法牺牲并没有复国,起义被镇压。    到了 1871 年,在《巴黎条约》签署后的十五年间,国际局势已面目全非:德国在俾斯麦的领导下取得了统一,而法国则刚刚战败。在德国的支持下,俄罗斯可以开始重建黑海舰队了。拿破仑三世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推翻,流亡到了英国;奥地利和法国的势力和地位下降了;两个新兴国家德国和意大利成立了;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种种考虑和激情已经烟消云散。    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死亡 45 万人,其中 25 万人被埋葬在塞瓦斯托尔周围的万人坑,这里成为俄罗斯人的圣地。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克里米亚战争有点类似家族吵架,请了外人来打同族的人

      南丁格尔长期被认为是现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战争爆发后,南丁格尔实际上是监督改善战区英军医院的运作管理,她作为 “提灯女士” 夜探伤员的神圣形象已成为其 “现代护士先驱” 神话的一部分,她的贡献并非在救护伤员本身,而是在系统化改善医院管理上,她是一个以统计数字科学化管理医院的先驱。克里米亚战争不管是对英国社会和欧洲格局,或是对俄罗斯和土耳其的现代化进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在当今发生在欧亚地区的许多冲突中,都可以看到这场一百六十多年前战争的影子。2014 年,俄罗斯 “志愿者” 武装入侵克里米亚,驱逐了当地的乌克兰政府和军事人员,随后举行的克里米亚 “全民公决” 同意将 “克里米亚共和国” 并入俄罗斯,由此完成了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地区的并吞,对于这场冲突,外界对俄罗斯动机的理解普遍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的战略位置以及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内对外宣示力量等因素上。这些看法都有道理,克里米亚确实是俄罗斯控制黑海、出师地中海的基地,黑海舰队就一直驻扎在克里米亚半岛西南角的塞瓦斯托波尔。在前苏联解体之后,克里米亚归乌克兰所有,但是黑海舰队继续以租借方式使用这个港口。当乌克兰渐渐向欧盟靠拢,与俄罗斯的对抗公开化,甚至双方陷入武装冲突后,不管从战略、民心士气还是向西方示威方面来看,俄罗斯都有夺回克里米亚的强烈动机。然而,对照发生在一百六十多年前的克里米亚战争,却显示出其中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克里米亚战争》冲突过程中宗教因素所起的作用。在这场战争中,天主教国家法国和奥地利,联合新教国家英国,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携手,共同对抗东正教国家俄罗斯。俄罗斯一直以东正教领袖自居,认为上天赋予了自己神圣的宗教使命,要把同样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从奥斯曼帝国手中 “解放” 出来,被其视为上天赋予的神圣宗教使命。但在欧洲列强看来,虽然同属基督教家庭,一个野蛮、不开化、具有扩张性的俄罗斯所带来的威胁,甚至超过了已是奄奄一息的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和美国看来,21 世纪的俄罗斯依然是一个具有扩张性的民族,还未摆脱其 “野蛮” 和不可理喻的特性,必须对其进行遏制。对于俄罗斯来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让他们觉得被西方列强所背叛,其深深的伤害和敌意,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和苏联解体之后,依然存在。虽然东正教已不再拥有无上的权威,但是在列强环伺下重现帝国昔日光辉的前景,对一些俄罗斯人来说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克里米亚半岛本身,除了其战略位置外,还与俄罗斯的历史息息相关。对俄罗斯人来说,克里米亚是一块圣地。根据俄罗斯编年史记载,古代罗斯人的领袖、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就是于公元 988 年在克里米亚南岸的赫尔松涅索斯、也就是现代的塞瓦斯托波尔城外接受洗礼的,从而带领基辅罗斯人接受了东正教。塞瓦斯托波尔的坚守和失利却被塑造成不屈不挠的俄罗斯精神的体现,在俄罗斯国家身份认同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乌克兰转向西方,在一些俄罗斯人看来,却是西方国家再次图谋夺走塞瓦斯托波尔,而从实现打击俄罗斯的目的。比如南丁格尔创建现代护理职业的事迹,英国人常常提及的 “轻骑兵冲锋” 所代表的士兵忠勇、这是最后一场依然遵从 “骑士精神”、交战双方会在战斗间隙停火以便各自处理死伤者的大型战争;这又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各种新技术例如新型来复枪、电报、蒸汽机船、火车等纷纷投入军事用途,改变了战争格局;对英法两国来说,这还是第一场官方政策被公众舆论左右的大战,在出版自由的英国,第一次出现了战地记者这一职业。费吉斯的文笔清晰流畅,能将复杂的情况讲得简明生动,书中引用大量参与各方的叙述,大部分来自当事人的回忆录、书信、记者报道等第一手材料,与作者的叙事编织起来,给予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却并未因此影响叙述的流畅。克里米亚战争缘起于巴勒斯坦,19 世纪时这里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地,但是两座被基督徒视为圣地的教堂:伯利恒的圣诞教堂和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都是由基督教教士控制的。问题在于教士们分为两派:由法国支持的拉丁人和由俄罗斯支持的希腊人教士,双方各以自己为正统,长期为谁是圣地的真正守护者这一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最终结果是让两派的后台卷入了一场直接对抗的大战。而交战的每一方在上战场时,都认为自己是被迫发动一场捍卫信仰的正义之战,而上帝是在自己一边。费吉斯把各方世界观的差别、看问题的局限性,以及自以为是的天赋使命感梳理得非常清楚,对各方行为动机进行剖析、做出指责时亦毫不留情。著名厨师亚历克西斯・索耶在克里米亚英军中,推行了建立战地食堂集中供餐制度,他为军队设计的野战炉子直到 20 世纪下半叶还在使用。为战地救护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并非来自英法两国,而是俄罗斯医生尼古拉・皮罗戈夫。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他最早采用了一套战地手术管理系统,而其他国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跟上。与英法联军相比,俄罗斯军队遭受的损失更大,医疗条件更为落后,战地医院根本无法应付大批伤员,皮罗戈夫为此创建了一个伤员分流系统,最大程度地救治仍有希望救活的伤员,同时积极使用麻醉术,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他采取措施防止手术后感染,对护士的作用也极为重视。在他的领导下,俄军医院内伤员存活率远远高于英军和法军医院。英法联军终于开始强攻城堡,牺牲了大量士兵 —— 那句著名的 “雄狮却被驴子指挥” 就是源自此役,而不是普遍认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意料之外

        和克里米亚战争一样,英法俄土四方都没想到,会打成最终的样子。原本计划上周末两天读完,结果发费一周多,十几个小时才终于啃下这个大部头。对克里米亚这场战争本身就很熟悉,关于本书得到听书也听了好几遍,本周顾师《顾衡讲好书》再次详解。作者费吉斯幸亏是英国人,也只有英国人,才会对作为对手大鹅的坚决抵抗、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主要是最底层的农奴)不吝笔墨。鹅粉也可以读一读(如果它们读书的话)。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顾衡老师领着大家读的一本书,对克里米亚战争进行了全景式描摹。其中频繁出场的人物是著名的作家托尔斯泰,这可以理解他为什么反战,写出了伟大的《战争与和平》。对克里米亚战争的前因后果写得清清楚楚,有的人说本书对线膛枪的使用率高估了,具体就不清楚了。理解今天的俄乌战争,这本书是特别好的窗口,很多时候今天的问题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翻译流畅,五星推荐。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新认识克里米亚战争

            除却军事学意义上的诸多第一,克里米亚战争可谓是现代战争的雏型。更为重要的是,是从宗教纠纷的角度来反思这场战争。如果没有这个认知角度,我们就难以看清一战前的世界面貌,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俄罗斯对于黑海如此执着。为什么后来俄罗斯对欧洲充满了如此深刻的恨意。一边是刚刚开启农奴制改革的传统大国,一边是对俄罗斯的崛起抱有极高警惕的欧陆列强。还有一个是奄奄一息的奥斯曼帝国。这场战争中,虽然英法是站在一起的,但从战后法俄的迅速走近,也引起了英国的反思。但法国传统大陆思维,最终还是败给了英国的海权思维。这场战争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几乎搅动了当时世界的所有大国,都参与其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是俄罗斯企图融入欧洲大陆努力的失败,从而决定了向东看战略的起始,同时也是法英两国,对于欧洲影响力的分水岭,还是后来世界发展趋势的一个里程碑。作者以极其客观冷静的笔触,试图为我们全面展示真实的克里米亚战争,从而让我们看到它对现代世界的深刻影响以及刻画。感谢作者这种客观冷静的态度。也正因如此,读者才能获取克里米亚战争的全部意义,也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当前俄乌冲突的历史成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克里米亚战争——一战的序曲

              正在发生的俄乌战争,让这本书进入我的视野。作者是英国人,描写这场有其国参与的战争,他保持了尽可能的中立和客观,实在难能可贵。要了解俄乌之间的爱恨情仇,从这场战争入手是很好的切入点,战争发生在一战前又与如今的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是因,现实是果。 尝试梳理这场战争的关键点,是为对阅读情绪的保鲜和记录。 1、克里米亚战争起始于耶路撒冷圣墓教堂中东正教徒与天主教徒的宗教纷争,其间夹杂着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战争结束后,宗教争端依然存在,并在今后的岁月里逐渐加剧。宗教,带给人的到底是宁静和慰藉,还是无休无止的仇恨和冲突?宗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不宽容,对于教徒而言,信仰什么是生死存亡的大事情,而其他的教徒天然便是敌人。 2、克里米亚战争背后复杂的矛盾冲突,让这场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复杂的矛盾体现在宗教矛盾(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国家利益(奥斯曼土耳其、沙俄、英、法、奥地利等)、民族矛盾(斯拉夫人、拉丁人、塞尔维亚人、希腊人等巴尔干半岛的众多民族)交织在一起。战争的结果是沙皇俄国失去了黑海的出海口、奥斯曼土耳其失去了在欧洲的部分领土,英法失去了无数士兵的生命,奥地利失去了与沙俄的盟友关系。 3、战争被沙俄的泛斯拉夫主义和领土野心点燃,西方国家的恐俄情绪在捕风捉影、报纸宣传、民众压力下不断被放大。跟今天的情况惊人的相似,100 多年前的沙皇俄国也没有盟友,独自对抗西方国家与奥斯曼帝国的联盟。这场小型的多国战争可以看着一战的预演,最终以沙皇俄国的惨败结束。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沙俄农奴制的废止、一系列军事改革以及向西亚的扩张。 4、此战既是最后一场遵从 “骑士精神” 的战争,也是第一场真正意义的现代战争。火枪、大炮的使用,导致了 60 多万军人以及大量平民的死亡。战争一旦开启,便不再有什么正义可言,彼此的高层都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达到自己的目标,平民成为首先也是最大的牺牲者,他们被无休无止的填入战争机器的黑洞中。 5、托尔斯泰作为俄军的低级军官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正是这个经历让他从纨绔子弟走上了成就大文豪之路,而他在战争期间留下的文字,成了了解这场战争的第一手资料。而英国的南丁格尔正是从克里米亚战争开始她战地护理的伟大事业,成为家喻户晓的 “提灯天使”。

                3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亲身经历眼前的这一切真是好痛苦啊,死去都会容易一些。”“法国人会说‘俄罗斯同志们!’然后俄国人会说‘法兰西兄弟!’” 这是本书最为打动我的两句话。抛开那些国际政治、国家利益、宗教精神、荣誉感、奉献精神,战争就是战争!每一场战争都会导致士兵大量伤亡,不论在战后他们得到了多少荣誉,死了就是死了,残疾就是残疾... 我们中国人喜欢讲 “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那个成功的将,但其实绝绝绝大多数人都是那些枯骨。所以真的应该警惕所有的宏大叙事,不论是民族荣誉还是国家利益... 本书细节丰富,所以很厚,推荐阅读第十章《炮灰》和结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就该这样写。

                  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你是一个军事迷,主要是想看战争的具体过程的话,《克里米亚战争》也不会让你失望。本书开篇作者就声明将会花大量篇幅讲述这场战争的起源、俄罗斯与西方列强在奥斯曼帝国问题上的冲突、英法两国国内政治和公众舆论对决策的影响等等,因此要到第五章,战斗才会真正打响。克里米亚战争中有不少著名战役,在本书中都得以展现:阿尔马战役是英法联军与俄罗斯军队之间的第一场大战,因为联军士兵自发找到了发挥来复枪威力的办法而改变了作战方式;在巴拉克拉瓦战役期间,发生了著名的英军 “轻骑兵冲锋” 和苏格兰高地师 “一条细红线” 阻挡俄罗斯骑兵冲锋的故事;在对塞瓦斯托波尔进行了近 8 个月的围困后,英法联军终于开始强攻城堡,牺牲了大量士兵 —— 那句著名的 “雄狮却被驴子指挥” 就是源自此役,而不是普遍认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战役过程相当复杂,而且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流行着不少错误的说法,例如大部分人对 “轻骑兵冲锋” 的理解,是来自英国诗人丁尼生的同名诗歌,尽管这首诗夸大了事实,而且缺乏对前因后果的解释分析。费吉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试图做到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纠正过去出版物中的错误、夸张、片面和孤立的理解,其中对俄罗斯方面文献的引用,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零次世界大战

                      1. 克里米亚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近代欧洲政治与民族版图的雏形,还酝酿,甚至激化了欧洲许多政治与民族矛盾,其中有一些,即使在二战结束后,直到今天依旧没有解决。2. 历史虽然不重复,但很可能会押韵,要想更好地理解今日世界政治格局的冲突与演化趋势,我们依旧需要走向历史深处,才能更接近真相与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顾衡讲好书完结44/50

                        相较于之前介绍的《第三帝国》,这本理想国的书总觉得差点意思,有一定成分是在于边读边给病友当捧哏,嗯嗯啊啊的光呼应了🤣说回这本书,相较于课程将侧重点放到原因的剖析,书中内容展现的更多是像《七年战争》般战争的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让我读的唏嘘。比如英军吧,按说已经算是各方比较下条件最好的了,可书中展现的也是仿佛炼狱般的存在,更别说有着代差般存在的俄军了。此外,战前的局势在看完这本书后,对中国当下国际的舆论环境,也有了点共情。终究我们再展示什么万千模样也跳脱不出人家的刻板印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谁能想到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利,会转头欺负清朝。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俄英法和奥斯曼帝国的文献资料,用全景视角、细腻的笔触,既为我们带来了当时欧洲政治社会变革的宏观叙述,也详细描绘了卷入这场血腥冲突的个体遭遇,从位居庙堂之高的政治家,到战场上的普通士兵,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跃然于纸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历史专业书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俄英法和奥斯曼帝国的文献资料,用全景视角、细腻的笔触,既为我们带来了当时欧洲政治社会变革的宏观叙述,也详细描绘了卷入这场血腥冲突的个体遭遇,从位居庙堂之高的政治家,到战场上的普通士兵,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跃然于纸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好的一本历史小史,值得推荐,当下俄乌战争的根源也如此。俄罗斯依然是一个具有扩张性的民族,还未摆脱对土地和信仰情怀的欲望。对于俄罗斯来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让他们觉得被西方列强所背叛,其深深的伤害和敌意,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和苏联解体之后,依然存在。虽然东正教已不再拥有无上的权威,但是在列强环伺下重现帝国昔日光辉的前景,对一些俄罗斯人来说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史看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的过程就像牛奶泡华夫饼一样!我认为是这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费吉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指出,许多历史学家在研究这场战争时,集中关注地缘政治、帝国纷争、民族主义兴起等,但是往往忽略了冲突过程中宗教因素所起的作用。在这场战争中,天主教国家法国和奥地利,联合新教国家英国,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携手,共同对抗东正教国家俄罗斯,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俄罗斯一直以东正教领袖自居,认为上天赋予了自己神圣的宗教使命,要把同样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从奥斯曼帝国手中 “解放” 出来,被其视为上天赋予的神圣宗教使命。但在欧洲列强看来,虽然同属基督教家庭,一个野蛮、不开化、具有扩张性的俄罗斯所带来的威胁,甚至超过了已是奄奄一息的奥斯曼帝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轮回

                                        一百六十年前,第一场大规模现代国际战争让一个扩张性帝国停止向西推进的脚步,转头向东进发,并加速了清帝国的衰落和终结;今天,克里米亚再次燃起战火,第一大陆权帝国又走到了悬崖的边缘;反思历史,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有更大的机会创造和平的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欧洲历史很重要的一个链条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