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8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代中国发展札记

    这本书是项飚博士大学期间一项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记录了位于北京的一个外地人聚居谋生,并在服装行业产生国际商业影响力的故事。浙江村的产生与改革开放其实并无因果关系,只是勤劳的温州人民外出谋生的一个小插曲,但浙江村在北京的发展壮大,一步一步融入国有经济的过程却是与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密切相关的。读完此书第一感叹勤劳的中国人民总是能找到谋生的方法,其二是中国的相亲邻里关系的存在是社会生活的基石,就算在再现代的大都市里,关系话题也被用各种形式演绎着,这不是优势或者缺点,但是需要被我们正视,这些古老的关系会被现代版本的关系替代,但是这些关系学却是西方社会很少存在的,不应该用简单的人情世故或者劣根性来概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值得一读的人类学调查

      人类学家项飙的这部 33 万字的人类学调查报告,一改我对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枯燥的认知。当时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项飙老师在丰台 “浙江村” 深入调查了 6 年,理论结合实际,内容实在是扎实。这不是去社区发几份问卷调查就能得到的,不是长期相伴,以及深入调查对象的生活,不可能获得如此细致以及 “隐秘” 的事实。书中案例、出场人物以及涉及到的理论极为繁杂,如果是我,很难想象如何将这些内容展示出来。但本书从目录阶段就已经将整个研究脉络阐述得十分清晰。虽然我花了近 12 个小时才看完,但绝不是因为枯燥,是因为生动。有些案例或者有些 “经济账”,让我忍不住停下来自己拿笔来计算。温州人能够成为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这是有他们的道理的,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同样具有参考意义。建议阅读本书前先把序言和目录看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跨越边界的社区》

        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双重对话:我和 “浙江村人” 的对话,和以此为基础的我和读者的对话。我希望保持对话的开放性,让读者进入我和 “浙江村人” 的互动、进入我的思维过程。没有细节,就没有对话的展开。我不掌握 “浙江村” 的所有事实,也不是他们的代言人,我想做的,是把读者带到 “浙江村”。我希望读者通过看我怎么和 “浙江村人” 互动,读者能够直接地接近他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五星推荐的好书

          断断续续花了两周,终于读完了纸质版。这是一本多年前我就知道是五星的作品。项飙基本上诠释了在北大的顶尖学者依靠兴趣和自驱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本科生的作品,这里面的田野与原生材料的鲜活程度让你感受到他的幸运,但是关怀与理论厚度却让你感受到他的见识。浙江村是一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从最基本的生存开始,一步步发展壮大,直到深刻改变了在地的一系列关系与社会面貌,尤其是这些事情竟然发生在北京。你会感受到魔幻,感受到不可思议,也感受到这些记录对于我们当下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项飙是能走出象牙塔的一流学者,与真实的社会为伴,与人和人的互动中发掘出真实的人类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代“北漂”的民族志

            如果你知道或者读过项飚老师的著作,那这本书我相信你一定不会错过;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 1984-1995 年这段时期的中国有兴趣,这本书会带给你很多真实的视角; 你也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 “浙江村” 村民们自己的写的书,这并不妨碍它本身是一本严肃的社会学著作,这本书既是浙江村里面的村史,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切面,虽然他仅代表项飚老师个人的视角,但是却无比的真实; 我在这本书收获的关键词有:社区的形成、边界的跨越、社区当中的 “系”“关系丛” 等,当然我也看到了很多那个年代的历史局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北京“浙江村”生活史补遗

              作为项飚记录的特定人群的同地域人,我同样经历了那一段充满机会、躁动、钱与关系交织、实力与魄力担当的年代。社会学的观察视角,一种是真实,真实到必须跳入被观察者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的一份子,才能录得真相和背后的所有故事,沿着被观察者的记忆河流,把他们的关系串接起来。另一种是逻辑框架,之所以成为一种学科,就是普通人只负责叙述,而观察者需要归并整合他们的叙述,用适合的框架成就理论固定。项飚记录的这一群中,实际上是当年在全国、全世界寻找赚钱机会的温州人的一个缩影,跟着书中年代的叙事,也勾勒起我的很多记忆,算自己看书的一点补遗。1、做私活极其普遍,赚钱的热望。温州没有什么大型的国企,最多是一些国营小企业,最后也都倒闭。自小,看到的亲戚朋友,都是自力更生,以做私工给自己赚钱为首要目标,就算在一些企业上班,有技术有门道的,大家拉来私活可以共享,你做电焊,我做冷作、他做基础等等。那是在 1980 年代,大家做私活的,一般清楚谁哪方面的活比较好,有活的时候随时组合出一个小团队,一活一组合,有活再组合,也有亲戚带朋友的,在温州,这叫” 做生活 “,我觉得很生动,就是赚钱给自己更好的生活。我父亲当年是机械工程设计师,并不只是会画图纸设计,在具体操作上,也是一把好手,舅舅是开铁匠铺的,交友极广,所以有很多 “生活” 的信息来源,舅舅会推荐父亲参与 “做生活”,父亲的活也很受认可。只是当年做私活还是担惊受怕的,都是拼命赶工,记得父亲说起一次在丽水做铁闸门,腊月寒冬大雪纷飞,实在干累了,几个人就直接睡在铁门板上,脚还穿着鞋子露在雪地里。可能温州人是穷怕了,有机会就是拼了命地赚钱。2、到 XX 开店,成为 1990 年代的最佳选择。书中的浙江村,讲述的主要是衣服生产直接在北京销售的一条龙,我所经历的是各类灯具在温州组装,然后,通过散布在全国各地开灯具店的亲戚朋友销售的一条龙。我的记忆中,成都、重庆和石家庄,是听到的亲戚朋友开灯具店的最多城市。都是亲戚带亲戚,朋友传朋友,过年回来吃新年酒是赚钱信息交流的最大机会,看到谁今年赚到了大钱,一般开年就会有亲戚到同个城市,开始做什么品类的生意。灯具生意当年也是这样,温州人当年交流的认知都是当地的人普遍较懒,温州人开店最勤快,啥活都愿意干,所以能赚到钱。3、四海为家,哪里有钱赚就奔赴哪里,哪怕是连地理位置都还不知道的国家。就像书里说的,从某种程度讲,温州人很早就树立了地球村的概念,反正是哪里听到消息说有钱赚,就直接奔赴哪里,较少考虑自己的年龄和风险。大概在 1995 年,父亲还组织了个饭局,送别两个朋友赴波兰做生意。席间,我听出来,他们只是从某个渠道知道,通过谁可以到波兰去,听说那里的钱更好赚,至于做什么贸易,他们都还没有想好,只是现在刚好两个人都闲着,一合计,就准备去了。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找到温州人的足迹,好像是一个道理,他们更注重机会,干了再说。4、国家管理能力和蓬勃市场的边界地带,让黑社会孕育。有老实赚钱的,就有想通过不法手段不劳而获的。特别是 1990 年代,城市化商业化进度急速加快,公权力寻租的空间变得很大,那时候,办什么事情,就要通过关系,白关系就是维系好各种政府管理部门的老爷,过年过节送礼品都是规定的动作,经常性地请吃酒也是维系的要义,黑关系是和一些黑帮的人物,能说得上话,或者至少不会来找你麻烦。实际上,就像港片里拍的香港 1970 年代一样,两头都要花钱消灾,你赚 10 万,大概 3/4 万要出来打点各路神仙,才能安心赚钱。最后,就像马尔克斯的马孔多一样,所有的历史在当时,都是动态流动的,就像一滴墨水滴到池塘,我们记录了墨水扩散的一个时间片段和形态,可以描述、比喻、尽量让远方的人们在脑中构建一个当时的意象,一旦叙述成为文字和框架,总难免会丢失其中一些细节,特别是被观察者用生命经历的年代图景,和个体的沧桑变化,就像我看到当年父亲做私活时裸露在雪地里的一双脚,只有父亲自己才是真切的感受者。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浙江村

                私营的旺盛生命力,城乡结合部的艰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社区

                  1、独特的优势产业 2、产业链集群延伸,丰富从业人口 3、内部产业壁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跨越边界的社区

                    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后为什么温州人有那么多人成为老板和企业家,温州人从商成了很多人的对温州人的标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的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代理制的基本安排是:(一)加工户和销售户之间是经销关系,价格由加工户定,但销售户的意见也有重要作用。加工户的基本原则是:不能让自己的代理商不赚钱。(二)在代理商和非代理商之间,加工户要首先照顾代理商的利益。比如说在销售旺季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要先把货给代理商,在价格上也要优惠。(三)代理商应该以销售这一品牌的服装为主,或者专卖一种产品。代理商做得越专,他将在加工户那里得到越大的优惠。这是因为,加工户希望通过这一办法,使自己的产品在该地区打出品牌,占领稳定的市场。(四)代理商应该经常向加工户反馈信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学

                          算是一本大部头了,但很好读,内容也很吸引我,八九十年代的温州人太神了,作为东北人,我的父辈那个时候应该还只是拿着每个月几十块的工资在国有企业工作,而自己做生意的温州人已经可以月入几万几十万。会更理解父辈的想法,也会更理解那些快要消失的小时候的生活记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今天,我们对 1997 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对中东局势、对微软公司的产品满天飞、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对国内农民的流动等等现象都觉得 “可以理解”,认为它是我们 “现代化” 进程中不免出现的事情。而 “浙江村” 这样的社区突然出现在首都,则难免叫人感觉有些突兀。我在调查中经常听见这样的话:(“浙江村”)和首都形象、和现代化大都市极不相称。不少人对我用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扑到这个社区里作调查,感到不解:它难道能代表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什么主流方向吗?然而,这个惊讶,却正是我作这个调查,同时也是我写这本书的一个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人们的 “不可思议”,不仅仅是少见多怪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 “浙江村” 这个事实和我们对社会的普遍的认知模式不相符合。在这个意义上,“浙江村” 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新的认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3年的第一本书

                              陆陆续续听了两周,没有形成系列性知识,但深感此书可读性很强,带我了解了那个年代的发展特征和部分社会风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好

                                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发现并试图解决真实的问题所在。太智慧了项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整体~个体

                                  了解鱼的不一定是鱼,有可能是鱼类学家。作为个体的人数据是单个的也就根本没有那个感知度,感知到我这个独立的个体与社会发展方向有着什么样的连接。因为根本就没有框架去装下足够的个体数据更没有好的模型去归类人与群体的正负关系。把自己作为算法,把人作为结果扩大人在社会当中的立体感,让数据的传导有逻辑的发生。借用巨人的肩膀,看远处的风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难想象这是作者 20 多岁写出来的,相当于设身处地了解了二十世纪最后十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很深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随感

                                      在《十三邀》中看许知远与项飙的对话视频,也对项飙这个人的经历产生了兴趣,感觉他文文弱弱,细声细气,他是如何去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呢?他又是怎样花六年时间混迹在北京 “浙江村”,并写出了他的成名作的《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 “浙江村” 的生活史》。所以在得到 APP 中搜索到这本书大致翻了翻,作者认为:“浙江村”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变化,具有其自身的社会自主性;是一种萌生的 “新社会空间”,它跨越了行政、组织等边界,体现为一种 “流动性经济网络”,畅想 “浙江村” 可能会倒逼社会改革。20 年过去后,项飙发现随着 “浙江村” 的正规化进程,“浙江村” 从一种 “新社会空间” 转变成了一种物理空间,已不再具有促使政府去与之谈判、妥协和共存的可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社会学好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实的记录,让阅读者与作者一起进入

                                          从 “支配的知识” 到 “理解的知识” 的转变。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发现并试图解决真实的问题所在,这是我的出发点。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