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499

    很久之前就把听书听了,再看原书,感觉与听书完全是两个作品,侧重的东西完全不同,其中原书对于文学、作者、天才、资本、版权的梳理让人大开眼界。不过作为曾经的码字写手,我对网络文学那一段更加的喜欢,跟着本书重新梳理网络文学发展历程,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也不是第一次发现,我的梦还在……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说书人与梦工厂》

      充满了重复,甚至 “抄袭” 的网文生态,为什么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网络文学正日益成为娱乐文化生产的总源头,影响力已经蔓延到整个社会,如何理解这个现象?本书通过对网络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的梳理,探究了著作权之于个人自由和社会繁荣的影响,法律与社会运动背后的焦虑,以及制度讨论的社会建构性意义。本书的核心内容:为你抓住理解网文的三个关键词:设定、类型和共创。网文的灵魂在于设定,其实是在模拟世界运行的规律。网文的发展和创新,体现在是流派的演化。读者、网站和作者的共创,又把这个过程固定成了网站平台的算法,成就了一个生机勃发的原创内容基地。这本书讲了网文的生态,你可以记住三个关键词:设定、流派和共创。网文的设定其实是在模拟世界运行的规律。传统小说很少突破世界已有的规律,哪怕是神魔小说,它的规律也都是从已有的宗教文化思想里来的。而网文从构想开始,就在创造全新的规律。读者一旦陷入网文用设定构建的世界,往往就不愿意再出来,甚至愿意再次进入类似的世界,就像迷上下棋,总想找人再下一盘,直到这种快感的边际效用递减,他们才会期待能够让人惊奇的新设定,换一种棋玩。这就是网文流派迅速产生,又迅速演化的原因。最后,读者、作者和网站,其实都参与到了网文的创作中,也就是说网文是一种集体的共创。正是共创,成就了一个生机勃发的原创内容基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换个角度说,所有权将不再只是一种财产权利,而将变成法律对写作者肉体生命延续的认可,表达了法律对于死去作者 “价值” 的补偿。借用斯坦福・甘(Stanford G.Gann)在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作品遗产受托声明里的说法,这种死后权利的意义 “超过了坟墓:伟大作品中的永恒生命”(Beyond the GraveContinuing life through great works ),而这一点在浪漫主义作家的观念里其实已经深埋。1819 年,华兹华斯拒绝为诗人罗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的纪念碑募款,在给朋友的信件里,他解释说,天才的作家不需要纪念碑,因为它们的作品已经屹立人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说书人与梦工厂》

          本书从说书人的运作模式讲起:根据现场听众的反应随机结合固定类型的词句、套话和段落;再到对印刷文明演进的讲述:从政府管制,特许专营到逐渐民间化,故事与人们产生关联的方式从共时性的聆听,转变为私人性的阅读市场;然后推出网络文学生产背后的运作逻辑:1、生产层面,印刷和消费环节取消,读者以互联的方式加入到创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大家在获得自由表达权利、得到广泛阅读的同时,也进入了另一个被选择、被淘汰的盒子里。2、不同于传统纸质作品,网络文学的第一使命是更新而不是作品的质量,即使是再有名的作者,也只是类似牌头一般的存在,停止更新就会被遗忘。3、特点是类型化,模式化,长篇幅,固有模式下翻出新意的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品流量。最后,法律层面有一点引发了我的思考:法律对抄袭的认定更关注作品独特性,与读者的观感、评判无关,与市场的反应、运作方式也无关,公众在抄袭界定上的关注点要比法律广阔地多。法律与社会对立框架下,在知识产权方面又要如何实现融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网文作者推荐

            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的职业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