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5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金句迭出的大师鲍曼

    推荐等级:《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时隔多年的畅销,让很多人和我一样认识了齐格蒙特・鲍曼。在其对现代社会预言式分析的背后则是作为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的深厚积淀。《将熟悉变为陌生: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里通过和大师鲍曼的对谈不光是对其思想和人生多一些了解,更会收获不少的启发,更可以在学习之余获得不少金句。1. 金句迭出作为一本体量较小的书翻阅起来确实没有太多的难度,更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中大师鲍曼层出不穷的金句。一针见血的背后则是多年的思考和积累,否则也很难在其中发现真知灼见。“你想要一个安全的港湾,但同时,你又想保持自由。” 这是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难以摆脱的现实。“在爱的关系中,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对立并非不可调和。它们会统一、融合,最终不分彼此。”“我们不能逃避命运让我们面对的实际的选择,但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这正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刻洞察,在命运和其提供的选择中我们每个人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人的互动自动化,我们还在追求这些东西。今天所有的技术,归根结底都在做这个。” 这在如今早已变成了现实,甚至被很多人视为是理所当然的。《操控》里手机以及背后的平台算法更是有志于此。“我想和别人分享一些事情,而文字只服务于那个目的。” 正如书中的介绍,鲍曼对于细节相对并不那么重视,除了文字对于数据更是如此,然而这不影响其给出富有价值的思考和观点。2. 全能选手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鲍曼似乎应该放在社会学家的格子里,但他似乎就像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全能选手,无视学科的边界,给习惯于官僚思维的人出了一道又一道的难题。他那极强的好奇心对于自身的学术和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却调整着如今已被分为一个个独立区域的人文学科。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看法,幽默之余也能让人感受到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鲍曼就像是一个在大画布上作画的大家。社会学是他的画布,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理论对于人类和现实的洞察。“将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将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 既是其对自身的任务描述,又是社会学的使命所在。“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 在以赛亚・伯林的宣传下让人得知了希腊诗人阿基洛科斯的经典诗篇,很多人也喜欢用来对思想家以及其他人类进行划分。显然鲍曼既属于狐狸,也属于刺猬。他的全能可以跨越学科、国界和时空,却时常总是专注于人类。正如他对消费社会的警醒,“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关系模式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3. 现代社会鲍曼的年龄或许会让人觉得是和这个时代有距离的,可他的智慧很明显非常适合于当下。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普通人来说,书中的不少观点都有借鉴意义。“工会的衰落使集体自卫变得更加困难了。” 确实在一个公司和员工甚至行业都处于高速流动的社会里,我们很难再借助传统的形式来解决眼前的诸多问题。《21 世纪资本论》让人们再次意识到了围绕着资本的重大矛盾,《制造贫困》则通过美国的案例和调研来告诉我们贫富差距悬殊的背后则通常是系统自身导致的结果。不平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抬头和加剧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不少人更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过更为真实的体验。作为个体需要面对的难题还不止于此,可惜的是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必要工具和资源。政治和权力的重新整合是摆在很多人面前的挑战,全球化的权力和地方性的政治之间矛盾重重。指望政客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一个联系如此紧密的社会里,这对于从国民转型为世界公民的每个人来说可谓是困难重重。4. 悲观乐观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似乎像至理名言一样左右着一些人对未来的看法。鲍曼对此却有着独具特色的思考,让人破受启发。至少在书中的表述让人眼前一亮。“短期来看,我是悲观主义者;长期来看,我是乐观主义者。” 无疑是明智的,甚至是心怀希望的。“我因理智而是悲观主义者,因意志而是乐观主义者。” 却在思想和文化的结合中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或许正如鲍曼所言,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没有太大差别,倒是让人更为理解他口中 “心怀希望” 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这无疑是和性格内向外向或者是其他的分类一样不过是一种偷懒的表现。以本书来看,作者的精彩发言确实会让人在了解到生活真实的一面后变得悲观,但却不至于因此就失去了乐观的一面。对于有些读者来说,这可能是需要克服和引导的。福利国家基于包容,安全国家沉迷惩罚和监禁。《美国监狱》《规则为什么会失败》中的美国无疑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这也印证了鲍曼说的 “人的恶意和作恶的人” 最让人恐惧。在自证预言和自毁预言的加持下可能更是如此。5. 观点之外不可否认的是本书作者鲜明的观点里时常充满了人生智慧,可作为读者我们需要的不光是这些观点,更需要相应的思考或者是用来对自身生活进行指导。对于生活在一个将自己作为商品并不断营销的时代下,《危险的金钱》里那些素人爆红的故事吸引了大把大把的人。趋之如骛的人类努力将自己改变,抛弃掉以往更真实的自己,从而获得名与利。有趣的是再多的金钱也难以填补人类内心空缺的部分,更不会带来太多的自由。能够追求自己的欲望和目标,被鲍曼视为自由,可扪心而问又有几人可以做到。在消费主义以及被其文化所掌控的社会下,“被迫成为别人,去获得在市场上被人需求的特性。” 看似顺理成章,但金钱带来的不过是欲壑难填,而和幸福背道而驰。在一个身份认同总是流动的时代里,很多人转而通过个体进行消费来获得。这是以消费主义为特点的社会所鼓励和提倡的,却用商业世界创造出来的需求和欲望让所有的人为之上瘾。6. 写在最后《生活在低处》里胡安焉的人生故事或许会让人视其为一个低欲望的人,可正如他所说相比于欲望的满足更倾向去进行克制。在鲍曼的笔下,消费社会正是通过类似的方式去影响和改变人类。作为大师,鲍曼的金句不光是让人印象深刻,更富有一定的智慧。然而就像所有金句一样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更会被误解。读者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应该有所重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了解鲍曼和他的思想非常不错的选择。可受限于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对于其中的智慧未必就能全部吸收。要是考虑到其可能导致的错误,情况可能更加复杂。平心而论,我对鲍曼和他的书籍是比较喜欢的,可就算再喜欢这位富有智慧的老者也不能将其视为金科玉律。能指导和帮助自己是极好的,可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错误,更不应该放弃质疑。醍醐灌顶是在接触书中某些观点后给人的直观感受。可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总要警惕受到情绪的过多影响而失去了一颗冷静理性思考的头脑,更不应该被学科权威等诸多光环轻易俘获。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思维的碰撞与磨砺

      鲍曼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其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与记者彼得・哈夫纳的深入对谈,鲍曼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以平实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使得读者能够轻松领略其思想的魅力。书中涉及的话题广泛而深刻,从爱与亲密关系、身份认同到工作与休闲、家庭观念,再到道德、幸福与社会责任等方面,鲍曼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他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了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其中,鲍曼对于 “熟悉变为陌生” 的阐述尤为引人深思。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曾经熟悉的事物和观念正在逐渐变得陌生,这既带来了挑战,也孕育着机遇。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这种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和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此外,鲍曼还强调了社会责任和公民权利的重要性。他认为,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关注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正和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珍视自己的公民权利,敢于发声、敢于质疑,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彼得・哈夫纳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其提问和回应也十分精彩。他能够准确地把握鲍曼的思想精髓,将其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同时,他也能够提出富有洞察力的问题,引导鲍曼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默契的配合使得对谈更加生动有趣,也使得本书更具阅读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鲍曼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与哲学家,其对消费主义的研究、对现代社会的流动性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本书是作者晚年与记者哈夫纳在作者位于英国利兹的家中的访谈合集。基本覆盖了作者一生的思考与灼见。在作者看来,“原来的做事方式全部失效,新的方式却没有被发明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处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名吸引人,每一章谈论的主题也都挺有趣,一些简短却令人着迷的回答值得揣摩,比如 良好社会将是这样一个社会,它会对自己说:“我们还不够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其实对鲍曼没有任何的了解,是谁推荐的这本书也不记得了,只是躺在书架里面。此次阅读就像是一个陌生人采访另一个陌生人,但是鲍曼确实是金句频出,是一本好看的小册子。一些句子人生的旅途基于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一个是命运。“命运” 是那些我们无力掌控的东西的简称。另一个是命运提供的实际的选择。


            性格。我们不能逃避命运让我们面对的实际的选择,但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就是性格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既有理由悲观,也有理由乐观:悲观,是因为对我们敞开的可能性有着不可逾越的限制,即我们所谓的命运;乐观,则是因为和命运的情况不一样
            我们会体验一个东西,而不只是用身体来经受它。经验是碎片化信息和虚假信息,我们试图从中得出认识,创造观念,再从观念出发制订计划。
            记忆全凭想象,因此它也就不可能是关于我们的真理的可靠来源。
            思想一旦被人们普遍接受,它也就死了,因为没人会记得它来自哪里。它也因此成为自明之理。
            消费是个体的特征,消费主义则是社会的特征。在消费主义的社会中,想要、企求和渴望某个东西的能力脱离了个体。它被物化了,这意味着,它变成了个体之外的一种力量。要抵抗这种力量是很难的,或者说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都受制于它。满足所有商业创造出来的需求的欲望变成一种把社会凝聚为一个整体的瘾。
            今天,阶级是数据的产物,而非真实生活的产物。在数据的基础上,你想设定多少阶级都可以。你可以根据收入、教育、生活方式和在社会中享有的尊重与特权 —— 根据可设想的一切标准来给人分类。但这些类别并不反映生活的现实;它们只是安排事物的方式。这个变化,是我们自己通过私有化和个体化的进程引发的。很久以前曾经是社会功能的功能,变成了个体的功能。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对马克斯・韦伯 —— 他和当时的几乎所有人一样接受了这样的看法,即社会分阶级 —— 来说,阶级是从生活条件之间的客观相似性的角度来定义的。处境相同的人就属于同一个阶级。
             工会的衰落使集体自卫变得更加困难了。随着福利国家 —— 它能保护人们不受命运和个体的失败的打击 —— 的瓦解,团结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削弱。现在,为并非自己引起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重担压到了个体头上。个体要完全靠自己了,但他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工具和资源。如果你不得不频繁地更换工作,你怎么可能表达团结?
            我们必须区分风险的概念和危险的概念,以便说明我心中的区别。危险是具体的东西:你知道你怕的是什么,你能采取预防措施。风险则不是这样。许多思想家已经指出这样一个矛盾: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安全了,但同时我们又无法摆脱不安全感。
            住进难民营,意味着被逐出世界,被逐出人类。难民不只是剩余,而是多余。
            在涉及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时候,人们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态度,他说:“短期来看,我是悲观主义者;长期来看,我是乐观主义者。” 这是非常明智的。问题不可能立马解决,但还有希望。长期来看,总会解决。另一种态度来自牙买加裔英国社会学家斯图亚特・霍尔。他是文化研究之父,一个为文化概念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黑人。在我 1971 年来到英国的时候,人们实际上还不知道文化为何物呢。当时,我还得给系里的同事 —— 而不是给我的学生 —— 解释它说的是什么。在学院的教学中,文化概念是不存在的。但斯图亚特・霍尔给社会学思想引入了文化的元素。他说:“我因理智而是悲观主义者,因意志而是乐观主义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什么是生活艺术?尝试不可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鲍曼活的太久,以至于我甚至难以感受他浓烈的悲观

                很幸运,鲍曼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依然活着。书中对话直接聚焦关键问题,鲍曼的回答干脆直接,没有丝毫拖泥带水,透出的锋芒和关怀让我体会到哲学社会学的批判性对于人类解放性的重大意义。相比于鲍曼的关怀,我认为当今许多盛名之士实在徒有虚名。鲍曼的回答直接对准了几个我关心的问题,我一直好奇为什么国有企业,央企的工人没有形成自发性的工会组织来对现有不公秩序以及不合理现象进行挑战,鲍曼给出的回答振聋发聩以至于令我感到绝望。当今的阶级斗争叙事已经被瓦解,现行消费主义创造的无用之人远非赫拉利所言,至于马斯克所给的社会愿景我觉得倒值得一试,只是我还没有找到其更深一层的合理性依据。在资本市场的每一轮扩张下,就会诞生新的数以十万计的穷人,而我们的叙事将其描述为加入全球贸易市场,同时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对于消费品和市场扩张逻辑的原则性矛盾,每一个推销员和销售代表想必都无法进行思考,他们昧着良心,说实话,我认为他们没有良心,只是真正的愚蠢,很符合阿伦特的平庸之恶,他们手中拿的是屠刀,斩下每一个人迈向天堂的双脚,和他们一起留在深渊哭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流动的不确定

                  想到理性的时候我是悲观的想到意义的时候我是乐观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物质丰富安全但感觉不安全的时代,不确定感和危机感实时袭来。如何创造性的构建自己独特的生活,这是我对自己的责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不在相信有良好社会”

                    鲍曼的很多思考回答了我内心的困惑,也能够帮助我剖析生活中一些不自知苦恼的深层原因。很具有实用性的一本书。他的认知也让我了解了什么是 “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救命啊 我好喜欢这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而犀利的追问,始终游刃有余的回答。鲍曼似乎总能用简短平实的语言概括出当下许多问题困扰的现代性病灶根源。这些回答并无理论的「陌生」,反倒是令人心有戚戚的「熟悉」,这可能因为他的观点早已化为我们日常的共识。他说,思想起于异端、转为正统、止于迷信。我不确定这条路径是否依然如此:因为好像也不再有公认的正统了,人们也不再「迷信」地祈求什么,即便获得了某种解释也不再认为解释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 就像我们常说的,「道理都懂,但依旧过不好一生」。鲍曼是心怀希望的,但在潘多拉的神话故事中,希望既是压箱底的,但这不也意味着它不会来到人间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评判一个社会的标准,在于它能否让最弱势的成员过上体面的生活。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