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每日一书:《哲学始于惊诧》。“哲学始于惊诧”,这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哲学开端的思考。哲学可以说就是爱智慧的代名词,只是以其独有的方式去进行。1. 自我教育《大地上的亲人》里教育是通过读书的方式让人明事理,在本书中提到的教育更为深刻,自我教育。这既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哲学思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看来,阅读并思考书中提到的内容无疑就是开启了一场自我教育的旅途。我们可以在先哲的思考和回答中得到一些启发,但未必会寻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或许在日常的忙碌中我们没有闲暇去思考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问题,可借助阅读的机会,我们得以获得机会去进行自由的探索。暂时忘掉俗世中的事务,一心扑在哲学思考上。作者在每一个部分都讨论了那些普通人反复会遇到的重要话题,在引用前人回答的基础上也做出了自身的解读,甚至可以说是穿越了时空的一次思想交流。言必称希腊罗马是很多人提及西方哲学的一种习惯,本书也不例外。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先贤的比例占比极高。故而对于那些更青睐其他哲学的读者可能会有些不那么适应,但想必还是可以有所收获。2. 始于惊诧 “哲学始于惊诧” 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哲学开端的思考。或许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言 “人在本性上想要知道。” 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难免会产生困惑,从而进行求知。哲学始于惊诧和反思,但不止于此。我们在此后的坚持追问更为重要。正如苏格拉底的名言 “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这种 “无知之知” 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也不是哗众取宠。在作者的解读下,我们发现其背后有三层深意。第一层是无知,提醒我们不要自以为是,意识到自身和认知的局限性;第二层是知道自己无知,这就像从愚昧巅峰将自己推向绝望之谷开始攀登开悟之坡;第三层是在知道之后要进行行动,毕竟知识不会自己灌进我们的脑子,更不会替我们来改变世界。我们虽然关注的是先哲所处的那个思想世界,但更为在乎的恐怕还是自身所处的现实空间和精神世界。普通读者可以在其中获得思考的乐趣,但依然会想要应用于自身,至少可以试着去解答心中的疑惑。3. 解惑之书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里的经典语录点醒了不少迷茫的人。承认这个事实之后就需要进行解惑,这个时候就需要求助他人或书籍。“人是理性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揭示了人应该过上哲学生活。不光预设了理性的普遍存在,还强调了它对人的基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去进行使用。4. 不疑生疑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的话既告诉了我们做学问的重点,也启发了我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坦白来说,很多书中提到的可能是很多人早就司空见惯的,却能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熟悉世界的陌生化,这是书中对于哲学思考的概括。它也提醒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打破重来,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开始我们的探索之旅。前人的答案未必可以回答我们的问题,却可以在解答的过程中发挥不小的作用。按照书中的分类,人生中的问题可以大致分为四类:关于 “我”、 关于 “世界”、关于价值和群体生活、关于死亡及其意义。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但有些可能会引起不适。“生命的到来毫无缘由,死亡的降临同样不可预测。” 对于死亡以及其意义的思考在我看来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讳谈生死的人。关乎人生最为基本的问题不能这么轻易就放过。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就是练习死亡。死亡带来的恐惧或许让我们无法思考但却也逼着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就像哲学思考一样,走进怀疑的世界,为自己用理性蹚出一条路。5. 审视之后苏格拉底说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但也不要忘了周濂老师说的 “过度审视的人生没法过”。在《打开》一书中周老师在介绍哲学史的过程中对此有更加详细的讨论。我们作为普通读者,确实可以在作者和本书的帮助下开始对自己的人生审视。可在审视之后,哪怕可以在书中先哲的思考和答案里获得一些启发也要意识到这种行为本身并不是没有代价的。爱智慧对于爱智求真之人或许没有尽头,可对于生活在真实世界里的普通人来说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是有成本的。我们既要清楚什么时候开始,更要明白到哪种程度需要暂告一段落。即便是那些有志于此的专业学者,在和现实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之后也依然会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生活本身。我们作为普通人更是如此,哪怕问题确实很重要,也要明白适可而止的重要性。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历史长河中却可以汇集成为不消失的宝贵经验。于个人来说,哲学思考未必会有理想的答案,却可以帮助他人和后来者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逼疯成年人的方法看到这本书的前言后,第一时间就联想到了和菜头老师的成年人修练手册第一季的第一期:答案:我能多问你几个 “为什么” 吗?那个逼疯成年人的方法,确实是相当有意思。听过那一篇课程后,这本书的整体意思,也就包圆了。哲学不仅始于惊诧和反思,而且要我们一直坚持追问。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这句颇有些反讽的话实际在说,对一切所谓的具有确定性的人类知识,我都要质询一下,我不能想当然地接受已有的知识,而是要追问这些知识是否真的有可靠的依据。与其把未经省察的东西当作确凿的知识,还不如承认自己无知,而知道自己无知其实已经是件不得了的事情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哲学始于惊诧当我们问时间和空间的时候,科学家会告诉我们,时间是量子尺度上可计数的状态变化,空间是物质变化的呈现。 这是对什么是哲学最好的回答:真正的问题可能永远无法回答,但追问与探寻答案可以一直伴随人的思考。与其说哲学要给出确定的答案,不如说哲学更注重精准地提出问题,不断推进问题的本质,让人可以一直追问下去。真正的问题可能永远无法回答,但追问与探寻答案可以一直伴随人的思考。 苏格拉底提出,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那就是说,人不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这偶然的一生,而是要清醒地凭自己的思考在世界上有意识地生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哲学始于 “惊诧”,即始于人对熟悉的世界开始进行的反思。这本「成为更理性的人」源自张新刚老师对于教育、自我认知、获知真理、寻觅爱情、信仰、死亡等等十五个问题先哲们思想的梳理 也是一本不错的哲学入门读物。从柏拉图的理性论(“一旦丧失了理性 这个人便不是同一个人了”) 到休谟的怀疑论 再到笛卡尔质疑世界是否存在;从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过做一个满足的傻瓜”) 到康德的义务论 再到贝克莱的经验主义(“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一些理论相辅相成 而另一些又相互推翻 -- 读哲学有意思同时又苦恼之处 不就在于它更多是在提问题而非给答案吗?苏格拉底说 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因此哲学不仅始于惊诧和反思 而且要我们坚持追问。保持理性 保持怀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