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此心光明,万事可成:千古一圣王阳明的成事智慧》

    【格式引文】侯文凯著。此心光明,万事可成:千古一圣王阳明的成事智慧时代华语国际.2021:4.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qkGn7UT00htP0JM 王阳明的心学是非常鲜活的人生哲学,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不是供人把玩的小文艺门类,而是经世济民的大学问。王阳明的心学关注的对象是人心,不是君臣父子那套外在的伦理秩序。人心,从古至今,并未有什么变化。所以直到今天,不管是青年人,还是中老年人,如果你愿意,你都能从这套学问当中汲取智慧。在这本书中,我希望能够以自己多年的职场、商场的经验为依托,以个人的理解和体悟为纲领,将普通人能够看得懂的《传习录》解读呈现给你。这本书没有大段地引用原文,甚至也没有太多的注释和索引。就一个目标 —— 好读。在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是,这句话是人话吗?读者能看懂吗?我坚信,能够让读者看得懂,能够引发共鸣的文字才有价值。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此心光明,万事可成

        提起王阳明,几乎都是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是 “心即理学”。都是很简单的字词就能概括了,但是其中蕴含的哲理却需要一辈子去领悟和执行。道理和知识就像使用说明书,不是你读完了,你就知道了。如果你不去动手,那么一切还会保持原样。注意你的语言,它将变成你的行动。每个词语都有它潜意识的感情色彩,善恶之分。你要小心翼翼地筛选从你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一直都在找心学和佛学的区别,作者用一句话就给解释清楚了。心学是哲学,而佛道是宗教。哲学讲的是经世济民,而宗教讲的是六根清净。知行合一最大的绊脚石就是情绪,而情绪却是你自己产生的。对情绪,只需要看见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很简单,熟能生巧而已。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心即宇宙,万物皆由心造。心学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研究的。世界本无客观,你的感知定义现实;修行的本质是擦亮心灵的镜子,让本心照见万物真相。2. 知行本是一体,念头即行动之始。嫉妒时恶已生,焦虑时败局定;人生没有准备就绪,每个当下都是心与行的战场。3. 事上磨炼方为真修行,搬砖处即是圣境。逃避琐碎追求顿悟,恰如沙中寻火;在职场倾轧中修中正,在家长里短里炼慈悲,方为致良知。4. 克己非压抑,斩断妄念如拔刀见血。贪慕虚名是慢性毒药,悔恨焦虑是自缚枷锁;真正的自律是洞穿欲望本质后,向人间疾苦亮出赤子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此心光明,万事可成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848 本(121)#《此心光明,万事可成》🚢《传习录》是明朝中期的大儒、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语录体(被弟子记录下来整理成册,类似《论语》)著作。它属于儒家哲学著作,但不是儒家正统。儒家正统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到了宋朝,在儒学日渐衰微的背景下,朱熹力挽狂澜,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从此,《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就成了儒生的教科书。《传习录》面世的明朝中期,正是程朱理学如日中天的年代,阳明心学是以一种挑战者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时都有两个考量标准:第一,做这件事对我有没有好处;第二,这件事对不对。我的观点就是,事只有做对了,才能成。只有表里如一、一以贯之地坚持做对的事情,才是人生的唯一正途,也才是获得成就的不二法门。从根本上来讲,对错决定成败,而得失,特别是短期的得失跟人生的成败反倒关系不大。🚢王守仁从小并不热衷于功名。他的成长过程有 “五溺”(五种沉迷其中的爱好)之说,“五溺” 就是任侠、骑射、辞章、老庄、佛家。有慧根的孩子的共同点就是不听话。这个不听话是因为他这辈子是带着使命来的,他需要建立自己的体系。郭沫若这样形容少年王阳明的志向之炽热:“一种不可遏抑的自我扩充的努力明明是在他青春的血液中燃烧着的。他努力想成为伟人,他便向一切技能上去追求。人所一能的他想百能,人所十能的他想千能,人所百能的他想万能了。”🚢那什么是心外无物?不是外面没有东西,而是我们只能理解、描述、研究某一个外物能够被我们感知的特性。而一个外物能否被感知,能否被赋予意义,也有赖于我们的内心是否有这样一个相应的概念。所以你的心才是万物的本源,你的天性生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概念、情感、好恶,然后你开始拿着这些概念来定义世间万物。你的心才是真实存在的宇宙。你才是你的世界的唯一主角,剩下的所有都是配合你演出的舞台道具。🚢阳明先生说,“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生死,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先生是说,我们经历的所有事情,都只是感觉体验和人情变化而已。我们看起来是在和这些名利得失打交道,其实我们这一辈子要处理的只是我们的感觉、念头、情绪、情感。所谓修行不只是让人平心静气地进行心理按摩,而是应对世间万物的基本操作。🚢我们的感觉并不可靠,我们的情绪、偏好,甚至我们自以为理性的价值观,都是被很多客观因素,包括你的遗传、你的家庭、你的经历共同造就的一个随机配置而已。当你在思考 “我” 这个概念的时候,一定要把很多分配到 “我” 这个人格范畴里的乱入因素刨除。你应该想办法主导它们,而不是任由它们来绑架你。🚢人来到世间,都是带着使命来的,你势必要做点事情,暂时的困顿和迷茫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考验而已。而困顿本身,也是你使命的一部分,那是在磨炼你的心性,让你在煎熬中成长。你认真回想一下,困顿中那种百爪挠心的焦躁感觉,会是一个人的最终归宿吗?人生没有平坦的路。幸福和成功要靠艰苦奋斗得来。须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蝴蝶不来你照样也得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静自然,必有所得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蝴蝶不来,你还盛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此心光明,万事可成》。“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王阳明心学属于儒家的范畴,儒家是经世济民的学问,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心学的最高追求,它不是像《心经》一样让大家枯坐参禅,六根清净。如果想做到长期心无旁骛地做事情,那必须要目标坚定,平心静气。坚持也好,热忱也罢,一定要保持从容笃定的状态。如果良知莹彻,如明镜之悬,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就是说只要我良知修炼得通透纯净,就像镜子一样,那什么东西都逃不过我的法眼。这样的冷静就是心学修炼的意义。人是唯一具备自我意识的生物。什么是自我意识呢?就是人能够看到自己,能够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情绪、情感、思维。关于自律,阳明先生给出的方法比较简单:静不下来是吗?那就去静坐吧。懒得看书是吗?那就看书去吧!说别的都没用,要解决自律问题,如果没有这个你死我活的斗争态度,就没有任何胜算。当你用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方式去感受生活时,因为不攀比就不会焦虑,不争夺就不会受伤。这样做出的人生规划会更加纯净。因为你的着眼点在于我能为人群做什么,而不是别人能为我做什么。1、“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的主体就是这个世界,而你只是芸芸众生中微不足道的一个,那你对你人生的把控,就会陷入一种巨大的无力感。而如果你是把自己当主体,将世界当成客体,你的力量将会升腾起来。” 把自己当成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就会陷入虚无感。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就会有无穷的力量。事业的初始阶段尚未有成就,很难有很高的价值感,若是有了职务后,方能清晰体会主宰的感觉的。2、“你要重新审视并全身心地接受生活。如果现在不能找到那种幸福安然,那回家了也不一定能找到。” 年轻人总想着追求梦和远方,讨厌当下生活工作的苟且。但是一旦辞去工作追求远方后,就是泡沫破灭那天,当下感受不到快乐,以后也不能。3、“阳明先生认为,一念发动就是行。比如,一个人产生恶念不能认为它只是一个念头而掉以轻心,因为这个为恶的念头就已经是行了,必须立即克服,不使这个恶念潜伏心中。” 一念发动就是行。恶念、私欲一点产生就已经很危险了,只要时机恰当就会恶行。每当恶念生起,就想清楚底处的私欲是什么,认识它、化解它。立志是第一等大事,然后练就去人欲、存天理的思维,便达到致良知的此心光明程度。志向践行的路途中,一切事情只需要遵从本心去做都会成功。去人欲、存天理事是方法论,是种智慧的技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酣畅淋漓

                  这是我第 1 次,一口气用了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一本书。作者的观点我全部同意。观点立意很高,完全是真正的 “圣学”。与我过去几年苦苦摸索的圣学之道完全相同。而且作者是用普通人能听得懂的话写出来的,这又使我非常的钦佩。推荐给所有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朋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接地气的王阳明心学精髓串讲集

                    1. 本书安排十个章节,每章的标题主题明确,高度概括,提纲挈领。2. 每个章节都选取与所论述的主题相关的《传习录》精彩片段,融入作者自己的生活和感悟,很接地气,颇受启发。3.《传习录》是一本大作,想要学深悟透,需要对儒家经典和宋明理学下一番硬功夫。如果想抓住阳明心学的思想精要,加以领会,并学以致用,阅读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切入口。开卷有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切都是身外物,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放下的。

                      所有的安宁都在内心,只有不断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也就知道如何做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阳明心学

                        心即是理,只要心安,由内而外,无处不在,无事不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普世的常识做到却很难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对人、事、物有深刻的洞察。心外无物、心即是理。用心认知世界、用心动去践行。平和的心,必须要经历过很多才能有的;心里的执恋是私欲太多,让我们变得言不由衷或生不由己。关注当下、知行合一,去做难而正确的事,心豁达了,行动就会变得更柔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阅完也有作者说的那种热泪盈眶之感。不禁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职业多么重要,我的朝圣之路其实也就在一届又一届的每一个有名字的学生身上,在每天一节又一节的课里。龙场在当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第一个触动就是要着眼当下,我是经常会想逃离现状的人,网名(阿飞)也能体现一些,对现状不满意,以为熬过了这个阶段,下一个阶段我就可以变好。举个例子,现在居住的地方,总感觉不适合跑步,总想着 10 月份搬家,找到一个合适的住处,我就可以愉快的跑起来了。看到这本书才发现,10 月份搬了地方,我也不一定就能跑起来,当下不面对,为啥就确定之后就可以。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不想跑步,那就去跑吧。第二个触动是不要功利心太重,要做到心中无物,格物致知。追求名利,把身边的环境理解成竞争的环境,这样的格局太小,心太小了。而心学倡导的是合作,是把自己理解成那一部分,去正向做好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第三个触动是自我的觉醒,经常把自己跳脱出来,今天早上就有一个小例子,一个大姨自行车道上逆行,差点撞到她,心里比较愤懑,这大姨好没道理,逆行干什么。后来把自己跳到了大姨的视角,好像有什么不一样了,顿时可以心平气和下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你感觉找回些许自我的时候,再回到现实世界中。真正的人生就是这样 “归、去、来” 的重复。每时、每刻、每分,回归自己的内心。只有回归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地 “重生”。而我们的心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初识候文凯还是因为罗胖的推荐,刷着他的抖音看到有写过这本书,又恰巧后来在得到上也有这本书,便读了起来。书总体而言是接地气的,贴近生活,富有指导意义。强调 “立志” 为人生第一大事,志不力,万事不成。也一直在思考,立志和欲望(私欲)之间的关联,很多时候人的志向也是受到某种刺激,可能是别人的嘲讽,可能是特殊的家庭环境。那到底志向是什么呢?向死而生是行动的准则,人生去体验、去经历,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志向可以说是我是来体验生活的吗?可能志向是攀登想要攀登的高山,但不能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这本书好像多页,因为有的语句会进行反复的读,好奇一看原来只有 116 页罢了~原来学点什么都想着要用如何有格局的话进行描述分享到朋友圈,彰显自己的文化底蕴~现在觉得我只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不需要向别人证明,对得起自己的心,好像有了更大的目标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我就想好好做一位口才老师,让更多的孩子因为跟我上课而改变!对得起家长的信任和孩子的喜爱~“成为最出名的老师?挣最多钱的老师?” 那并不是我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在这本书还有一个感悟就是我能用第三者的视角和自己对话,解决自己的不耐烦、愤怒、其实没什么…“好想吃东西” 第三者视角,你是饿吗?其实不是,是馋~马上也要吃午饭了,大可不必吃一些高热量东西增加自己的体重。OK,那就不去想这件事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后一章很好

                                      开始看时,还以为是说教,但看到后面,越觉得是一个老哥子在苦口婆心的教诲,不枯燥、不虚伪,简单却深刻,学习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百川入海,万流归宗,心即理。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表述清晰,观点鲜明,易于理解学习

                                          表述清晰,观点鲜明,易于理解学习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