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生命力被耗竭还能自救吗?
读书读到年中,我知道下半年还会有很多的好书在等着我和它们相遇相知。但我想了想,还是忍不住提前喊出自己的年终总结:陆老师的这本《影像中的生死课》是今年读到的最触动我的一本书(没有之一)。我知道,这同时露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还好见识和阅读一直都在路上,从未停歇。行为替我证明了这一点:陆老师的语言凝练而深刻,没有废话,能让我这个书虫同频共鸣到凌晨,而毫无困意。意犹未尽,一大早还要把爱人叫起来,大段大段的划线文字,情不自禁的大声读给她听。又多了一重文字共享的愉悦,我一直相信王小波说的:美丽的文字一定要大声读出来的。陆老师说,生死学不是一门学问,甚至也不是关于生与死的学问。我读完想完,觉着应该是反思生命过程的一场头脑风暴才对。其实,对死亡的恐惧不安其实是可以通过开放性、多样性的活法拿到解药的。要如何活才能不辜负这一场生命之旅?这是哲学家的研究课题,最终也会困扰着每一个人。解答的角度很多。此刻,抛出这样的问题,就像陆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发问一样,我也像是坐在下面认真听课的学生,要和这些优秀的同学们一起进入深度思考,也要认真完成作业。读到精准深刻的表达,总会有一种游离感。特别是学生的优秀作业展示。头顶不停盘旋两个拷问:他们怎么可以这么优秀?要如何做才能成为那个优秀的他们?自惭形秽,这些现场聆听陆老师课程的学生们,的确更加幸运,生命也更加精彩。如果生命是一种燃料,那么死亡就是在时刻提醒我们它的有限性。想到这,一不小心转身就会掉进另一个死胡同:生命的虚无,人生的无意义。确实是这样,自己也会不小心就走进去。躺平、享乐、佛系反而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优越感,价值观的正反面都被合理化了,突然都变得 “掷地有声” 了。但是这种反常识,其实很难再精神层面或者意义价值层面找到反驳,反正人生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又有什么意义呢。直到最近读萨特的存在主义,结合陆老师的这本深刻的生死学著作,好像摸到了走出死胡同的门槛了。这种思想碰撞共振的快感,确实是一种美好的体验。陆老师给我的解药就是三个字:生命力。如果生命作为一种单向度的流体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那么,生命这个载体所承接的 “生命力”,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甚至是可以被延续的。接下来,问题就来了。生命力的来源在哪里?它又指向了哪里?思考的结果是:生命力的来源首先肯定不是实用性和功利性,看看满世界牛马的状态,再想想实用性所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的转瞬即逝,就很容易想透。生命力的来源肯定也不是本能欲望,仔细想想,身边欲壑难填的人,好像都死气沉沉的、油腻嘞很。而且,强烈的欲望很容易成为生命力的无形杀手,纵欲的人很快就奄奄一息了,不信你去看看《红楼梦》里的贾瑞。其实生命力的真正来源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就是从小被问到的:兴趣、爱好、梦想。萨特也是用自己一生的思想贡献,来告诉我们:生命的存在,只有承载了我们每个人个性化的天赋、兴趣和梦想,生命才是有意义的,生命力才会不断被唤醒。我就在想,这样去获得生命力在今天看来,好像有点太奢侈了吧。确实是这样,就像好多学生说的 “我的生命力被教育给杀死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力也都被 “现实” 给杀死了。当然,抱怨总解决不了问题,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突围。我们在忙忙碌碌搭建自己现实生活的 “外屋” 的同时,还是要时刻关照自己的精神 “内屋”。还是要时不时的问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吗?我这辈子的梦想是什么?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不至于被现实的琐碎压垮,才能对付这个残酷的世界。生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深度关系。就是学着看到任何事务关系背后的人,不是工具的人,也不是指标的人,更不是物化的人,而是独立的、主体性的、有复杂情感的人。最近在我女儿身上也发现了生命力再造的现象。当我不再过分干涉她的选择的时候、我不再把她当做攀比的工具的时候,当我不再用学习成绩去逼她成为标准化的人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活力满满的生命体,更看到了一个有独立想法的有趣的灵魂。记得书里有个学生说:精神世界丰富充盈了,现实世界的富足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副产品。今天女儿的散学典礼结束了,回家她差点忘了要告诉我,她语文得了第一。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思考死亡是一种强大的工具🌱 死亡教育,实际是中国所有人都欠缺的一课。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死亡的禁忌文化,还有对死亡本身的恐惧,人们不愿意提及,更害怕谈论。于是这就造成了认知困局,越恐惧、逃避与否定、反而形成了负反馈放大效应,导致人们对死亡更恐惧、更害怕,更不知所措。结果就是因为无知,所以愚昧,有许多人在亲人溘然离世时,完全没有心理上的准备,甚至陷入了很强的负面消耗情绪,造成长时间的心理阴影。还有就是对死亡的害怕,表现出来便是对长生的执着,对留不住的亲人没有基本的临终关怀意识,为了延长没有任何希望的生命,和现代医学合谋,完全放弃了对生命质量的肯定,作为一个物化的医疗对象,在插满管子和各种辅助医疗器械上,让重病的亲人走完了没有尊严的历程,从来没考虑过被爱的那个人愿意不愿意被这样,爱变成了痛苦的伤害。🌱 关于死亡教育,安江在解读《温暖消逝》这本书时,讲了一个特别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可以说就是中国人对死亡传统教育的缩影,读完令人深思:多多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姥姥生病去世了,妈妈安慰他说,别怕,姥姥只是睡着了。过了一段时间,多多养的宠物死了,妈妈还是随口一句话说,老鼠睡着了。这之后,多多开始拒绝睡觉,就是赶着他上了床也不肯闭上眼睛,问他原因又不肯说。最后,妈妈只好带着多多去医院咨询,多多这才说,他不敢睡觉,害怕像姥姥和宠物鼠一样永远也醒不过来。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让他们太早知道死亡的真相,有些残忍;可死亡不可能与孩子绝缘,当大人提供的解释与他们的发现不对称时,激发出只可能是更多茫然、胡思乱想和自洽不了的情感。每个人都有一死,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逃不过的课题,如果我们直面它,了解它,反而能撕下它恐怖与神秘的面纱,从而勇敢接受它的来临,学会正确处理人生与死亡的关系,这才算最终和死亡实现了和解。🌱 相比我国的 “贵生恶死”,我觉得西方死亡文化值得我们借鉴。在西方观念中,因为基督宗教深植在他们心里,认为现世只不过是有了原罪的人类赎罪的旅程,人的灵魂最终归属在天国,生死这道坎不意味着不确定性,只是人生意义的阶段性结算,在这种认知下,反而对死亡看得坦然许多。所以,死亡在西方人眼里并不是需要回避的话题,而是可以公开探讨,甚至还产生了许多关于死亡的哲学流派,如果细细品读,是既严肃又深刻。现代死亡教育学最早起源于美国,是 1963 年明尼苏达大学第一次设制了这门课程,而我国接受死亡教育起源于 1988-1990 年,比国际上关于死亡教育晚了 30 年。正是在陆晓娅老师这些知识分子的努力下,死亡教育也走进了我们中国文化,虽然陌生,但总算打开了一扇窗。🌱 我喜欢陆老师这种苏格拉底诘问式的教学方式,一起提出问题,一起解构并回答问题,以开放的问题开局,最后也以开放的回答终局…… 死亡教育没有刻板的理念,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播种了困惑,就是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思考死亡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向死而生,才让我们更理解如何活着 —— 我们的生命意义在哪?死亡的价值何在?以及通过死亡,触碰人类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去” 这个终极存在。🌱 在酷热的初夏,我挑战了冷冰冰的死亡,我想百年后的我,会感谢今天的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紧握的手与崩裂的铠甲一份薄薄的医疗文件悄然滑落在办公桌上,陌生的医学术语像一排冰冷的钉子,猝不及防地刺透了她精密运转、分秒必争的日常铠甲。作为策划总监,她素日里最擅长的便是构建严丝合缝的风险预案。此刻却被这生命中的 “不可抗力” 骤然扼住了喉咙,办公间里唯余光标在荧屏上无声地闪烁。死亡不是遥远的终点,而是贯穿生命全程的隐秘伴侣。她平日赖以生存的策略:以无尽的忙碌填满时间,以缜密的逻辑覆盖一切裂隙。在此刻瞬间崩塌。那本《影像中的生死课》,书中透过影像沉淀的深邃思考,此刻无声地在她背后猛力一推,撞开了那扇隔绝存在与思考的无形之门。她再次翻开书页。指尖轻触文字,仿佛悄然拨开一层蒙蔽已久的纱。书中精心铺展的生死课堂,对生命尊严的凝视,对记忆与消亡的探讨。不再是纸上的概念,骤然成为照亮她幽微内在的镜子。合拢书页。窗外,天色已然沉落,城市灯火如遥远星群开始浮动。她坐进车里,发动机却迟迟未响。那些经由影像而生的生死顿悟在脑海中翻涌。生命终将逝去,但在场地活过,便是意义本身。一片银杏叶盘旋着飘落,优雅地擦过挡风玻璃,像一次沉默无语的告别礼。次日,她踏入那间弥漫着消毒水气味的房间。病床上的人面色苍白,眼神却如深井。她坐到床边,惯常的安慰套话在舌尖凝固,喉咙被无形的力量扼紧。凝视良久,俯下身去,声音低微到几乎散在空气里:“…… 那年…… 那只瑟瑟颤抖的小东西…… 我很想…… 为它哭一场……。” 声音在空旷中碎裂,眼眶灼热酸涩。回应她的是短暂的沉寂,随即,一只布满褶皱、插着输液管的手,竟颤抖着伸了过来。迟疑却异常坚定地,攥紧了她的手。这一刻,她慢慢感受到这本书所要探讨话题的重量。死亡这堂必修课,其核心早已超越了肉体的消亡。它强行剥落我们赖以生存的层层伪饰,逼迫着与自身最深处的恐惧和解,与生命中的重要牵系达成最终的和解。死亡沉重,却非终点。它是一记敲在生命门扉上的沉郁叩问,唤醒麻木的魂灵。直面那无可回避的深渊,打破表达的囚笼,将此时此刻,攥紧在手心,真正地活过。当那冰冷坚硬的职业铠甲,在紧握的手掌传递的温度里,终于发出第一声细微而清脆的崩裂之音时。她慢慢懂得,生之重量与死之幽影,已然在触碰中,融合为一股深邃而真实的生命涌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本值得深思的生死学书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合上这本书,"死亡是最棒的发明" 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打转。它不是什么可怕的诅咒,反而像一面最真实的镜子,逼着我们思考: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今天在整理 "时间管理" 的内容时,突然意识到,所谓管理时间,其实就是要把时间花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那问题来了:什么才是我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事?该怎么找到它?书里书外的故事(比如那位突然离世的烟酒店老板)让我明白:人生的价值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我们自己一点一点找出来、干出来的。有个特别实用的方法,可以用四把 "筛子" 来筛选:1. 热爱筛:这件事我做起来特别带劲,干着不觉得累,反而越干越开心。就像手机充电一样,做着这件事就能给我能量。2. 需求筛:我做的事情要对别人有帮助,哪怕是很小的帮助也行。能让别人生活变得好一点点,这件事就有意义。3. 生存筛:这件事要能赚钱养活自己,最好还能让家人过得好点。钱不是目的,但是没有钱,很多想做的事就做不成。4. 特长筛:这件事我做起来特别顺手,比一般人做得好,或者有我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不是自夸,而是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发力点。所以,"在死之前,我想..."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用这四把筛子把想做的事都筛一遍,最后剩下的就是最值得投入的事!其实不用每件事都百分百符合这四个标准,只要大致符合就行。就像我那位开烟酒店的朋友,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那个小店:- 他喜欢这个小天地(热爱)- 供女儿读书是他最大的动力(需求)- 小生意养家糊口(生存)- 坚持开门、经营有方是他的本事(特长)这就是他在平凡生活中找到的人生价值。死亡其实是最好的提醒。它告诉我们:时间有限,不能重来。与其等到最后才后悔 "早知道...", 不如现在就拿起这四把筛子,好好筛选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才是面对死亡最从容的态度,也是让生命绽放光彩的最好方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首先,就是要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性,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无比珍贵,每一天都独一无二,不可重来。时间,是生命的刻度。所谓的时间管理,管理的根本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时间管理就是生命管理。当我们知道了死亡终会来临,并坦然接受这个现实的时候,思考我们有限的生命应该用来做些什么就成了当务之急。在这个意义上,死亡也许是一个最好的发明。所以我们应该像欧文・亚隆的书名说的那样:直面死亡,直视骄阳。虽然这很难做到。第二个认知,来自对很多人临终状态的研究,那些走得特别平静安详的死而无憾的人,也就是 “得好死” 的人,和那些死得不甘心不瞑目,或者说未得好死的人,他们之间有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有没有把自己想干的事都干了。我们以终为始地去评估自己生命的质量,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你想做的事有没有都去做过,至少是去尝试过,是你真心的愿望在你有限的生命时间里的分布密度。这就是《遗愿清单》这样的电影打动人的原因,我们内心都有一些渴望和追求囿于现实难以实现,遥不可及,很多梦想就仅仅是个梦想,从未开始践行过。是的,现实总是给我们出难题,但是我衷心祝福听到这里的你,能够狠狠地跨界,充分地体验,践行理想,不留遗憾。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生死学:怎么生,如何死?书没有给到什么准确的答案。老师在结尾提到,更多是在播种困惑。每个人的处境不同,如何就怎样生、如何死,每个人结合自身处境去持续关注和思考。但,每一课提出的问题,推荐的更多书,都会让你把这本书越读越厚,对生死问题思考的越来越多。一、且看推荐的 11 部电影和对应主题:1、开启:《时间规划局》开场 18 分钟,生命倒计时片段。感受生命的流逝,死亡离你有多远?你会想起哪些画面?2、教育:《小猪教室》,学习如何讨论。危难关头,老师有责任保护学生吗?3、家庭:《阳光小美女》,爷爷去世,给家庭每个人带来思考,怎样的人生算失败?恐惧失败。谁定义的?为什么而活?谁的标准?钱的多少?地位高低?外界标准和定义。4、自我:《死亡诗社》,我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让你当哈佛医学生,你想学艺术戏剧 —— 不自由,毋宁死?维克多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熊培云《不自由,也可活》,余华的《活着》。教学安全。自杀议题等。社会化与反社会化。5、团体:《浪潮》,如何在公共和集体生活中保持自我觉察?恶性出现时,是否能不从众?反犹太、文革中的青春期,“精神上没有家” 的人,乐忠于贡献自我和效忠,攀附于微小人生意义事情上 —— 突出自我与嵌入集体,同样的电影参考《搏击俱乐部》,自我的对战。6、逆境:《美丽人生》,真实与谎言,逆境与希望,抗挫力和心理弹性(3I:我有支持者、我是自信的、我能解决问题)。用未来强大幸福的自己拯救当前苦难中的自己。7、伦理:《姐姐的守护者》,为了救白血病的女儿而再生了一个孩子,让这个孩子给姐姐移植白细胞、骨髓、淋巴细胞,甚至肾移植… 生命伦理学提到几个原则(尊重、公正、不伤害与获益),原则出现冲突的时候怎么选?8、医学:《心灵病房(wit)》面对死亡,我们恐惧什么,怎样走会安心?——1)还有计划梦想没实现就结束了,遗憾。2)何时何地走,未知。3)死后若有另一个世界,如何面对?4)死的过程,是否痛苦。再也无法爱和被爱了。5)我过去的努力都消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善终?提前准备,生前遗嘱与安宁疗护,有三善三安,四全四道。9、礼仪:《入殓师》,中国丧葬礼仪四部曲:丧(为逝者沐浴更衣入殓)、殡(灵堂吊唁、亲友鞠躬)、葬(送殡车队,入土为安)、祭(墓前祭品,跪拜告别,清明中元)。仪式为告别留有空间。只是城市越来越少见,心中的告别,如何述说?10、哲学:《生之欲》,什么是死亡的解药?满足欲望 + 发挥潜能。自己生命的波动影响,一圈一圈地扩散开来。人生,不至于活成一句废话。推荐网易公开课耶鲁大学谢利 * 卡根《哲学 * 死亡》第 20 课,或他著作《死亡》的第 12 章。11、结束:《泰坦尼克号》沉船前 20 分钟。不同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反应?【在死之前,我想……】补充推荐电影与导演:《雨中的请求》桑杰 * 里拉 * 布汗萨里《呼喊与细雨》英格玛 * 伯格曼。《活着》张艺谋《永生之法》古斯塔沃 * 罗恩《特别响,非常近》史蒂芬 * 戴德利《遗体:面向明天的 10 天》君塚良一二、推荐 10 本生死相关的书:《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欧文 * 亚隆 —— 让你欲罢不能,泪流满面,豁然开朗,会心大笑,启迪、陪伴、疗愈。《生死学 14 讲》余德慧 —— 在台湾花莲慈济大学开生死课,本书有哲学的深邃和对生命的关切。《最后一堂生死课》辜琮玉 —— 台湾佛学讲师,陈述中西哲学和不同宗教生死观,很好的生死学入门书。《死亡如此多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编 —— 百余位医护人员的口述实录,让多情的死亡呈现真实面目《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肯 * 威尔伯 —— 爱情故事与癌症患者的心路历程,充满心灵的拷问。《时光队伍》苏伟贞 —— 家国故事和悲伤的生死离别,浓稠细密,殷殷泣血。《让 “死” 活下去》陈希米 —— 悲伤需要多少尊重?带着 “死”,在孤独中渡过漫长的时日。《生命的余味》鲁培希特 * 斯密特,朵特 * 席珀 —— 德国五星餐厅主厨,事业巅峰期去安宁病房给临终者做饭。《汉娜的礼物:来自一个美丽生命的启示》玛利亚 * 豪斯顿 —— 女儿去世,死亡不可避免时,怎样度过最后的时光?《杀戮的艰难》张娟芬 —— 杀人偿命?死刑的存废问题。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别怕,这堂生死课在电影院里上!——治愈了我的“死亡失语症”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死亡,这个人生最大的命题,在城市的光鲜外壳下,被悄悄藏进了医院的 ICU 和手机推送的讣告里。我们像活在 “死亡真空层”—— 直到翻开《影像中的生死课》,我才猛地惊醒:原来生死教育可以如此鲜活、震撼,甚至充满温度!这本书不是枯燥的哲学讲义,而是一位智慧的老师,用十部经典电影作为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我们讳莫如深的生死议题。作者的设计堪称绝妙 —— 她不是告诉你答案,而是用电影故事作引信,点燃团体讨论的思维核爆。看看这些 “课堂实录” 有多颠覆:小猪教室:当全班孩子亲手养大小猪,却要投票决定是吃掉它还是继续养?这哪是简单的动物伦理!它瞬间炸出了我童年眼睁睁看着心爱小狗被吊死的痛苦记忆 —— 那份无力感、愧疚感,原来几十年都未曾消散。书中孩子们的泪水和争论,让我第一次明白:真正的生死教育,是在战栗中学习为生命负责。《美丽人生》:父亲在集中营为儿子编织的那个 “游戏” 谎言,曾让我困惑。但书中深刻的分析点醒了我:这绝非欺骗!这是在绝对的黑暗中,用 “习得乐观” 为孩子建造的精神诺亚方舟。它教会我:当深渊吞噬一切,赋予意义、创造希望,是人性最璀璨的反抗。《死亡诗社》 & 《浪潮》:关于自由与规训、个性与集体的激烈辩论,在团体讨论中火花四溅。我才惊觉,自己从未在课堂上体验过如此开放的灵魂碰撞!书中提出的问题像一把把钥匙:“你的诗是什么?”“不自由,毋宁死?你真正看重的是什么?”—— 它们逼着我打磨自己的价值观,那才是通往内心自由的地图。最震撼的收获,藏在课程尾声的终极叩问里:如何减轻死亡恐惧?书中没有给出廉价鸡汤,却用 “向死而生” 的哲学和犀利提问,如重锤砸醒了我:“我还没有好好活过,所以我不想死!”“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了‘一句废话’,所以面对死亡,他才会如此恐惧啊!” 这直击灵魂!它让我瞬间链接到自己的实践 ——“七年就是一辈子”。这本书像催化剂,让我更坚定地相信:对抗终极恐惧的解药,是让有限的生命迸发出多重人生的密度与质感。 当你能坦然回望 “活了好几辈子”,死亡敲门时,至少能说一句:“我尽力了。” 这本书给我的,远不止知识:它戳破了城市生活的 “死亡真空”:让联想到前年我去南昌医院 ICU 门口亲人的搏斗,是如何将散落的亲情瞬间凝聚,那本身就是一堂无声的生死课。它证明了团体讨论的魔力:一个人回避的恐惧,在共同观看、深度碰撞中无处遁形,反而生出勇气和智慧。我们太缺这样的 “思想健身房” 了!它把电影变成了 “灵魂 X 光片”:那些看过的画面,在好问题的引导下,照见了自己忽略的价值观、未愈合的创伤和对自由的渴望。如果你:觉得死亡话题沉重又遥远,却隐隐感到不安;渴望深度思考生命,却找不到合适的路径和同伴;曾被某部电影触动生死观,却无人可深谈;想为孩子或自己,寻找一堂不落窠臼的生命教育课;那么,《影像中的生死课》就是为你准备的!它不是让你不再怕死,而是给你一套鲜活的 “工具”—— 用电影故事做引子,用团体讨论做熔炉,锻造出面对生死的清醒、勇气与智慧。读完它,你或许会在日历上,郑重地设下属于自己的 “生命刻度”。毕竟,理解了死,才能更酣畅地活。翻开《影像中的生死课》,加入这场用光影探讨生命的勇敢者游戏。让电影当老师,让讨论作桥梁,治愈我们的 “死亡失语症”,活出更清醒、更无畏的人生版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在近期一个播客节目中听到陆老师专题的访谈,她对生命临终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和见解,特别是一如既往的,长期的研究,实践,推广,特别领我感动,感慨。愿我们每个人,能够从如下安宁疗护中收到启发。安宁疗护,就是生生世世(三三四四)。第一个三(生),就是善生、善终、善别 —— 活着的人善生,临终病人善终,家属善别。第二个三(生)就是三平安:生理平安、心理平安、灵性平安(就是超越生理心理层面的觉性、灵性)。第一个四(世)就是四全照顾:全人照顾、全程照顾、全家照顾、全队照顾。第二个四(世)就是病人跟他所有的家人亲友都四道人生:互相道谢、互相道歉、互相道爱、互相道别。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死,更好的生我们很少谈论死亡,中国的大学教育,也缺少这样的生死教育课。羡慕书中的学生,羡慕他们能够在大学接触到一位良师益友,引导他们思考生死。我在想,如果我在大学上过这样一门课,也许会对我的人生产生一些影响吧。接触死亡、感受死亡、思考死亡,才能让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生,应该怎样生活,怎样才能让自己生活幸福。现在的我们,有太多人陷入了享乐主义,欲望主义,行尸走肉般活着。虽然活着,却已经死了。本书是作者基于自己在大学中教授的课程整理而来。在书中,作者通过电影片段,引导学生去看见死亡场景、感受死亡场景。再通过问题和相应作业,让学生思考人生、生死、伦理、逆境等问题。毫无疑问,这门课会触动学生的内心,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影响。文中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时刻思考,例如:假如你的生命还有半年,你想去做什么?在你死之前,你想做什么?看完这本书,真心希望这种有血有肉的生死教育,能够更多地出现在中国学生的课堂上。死亡,每个人都会经历,我们没必要避之不及。相反,生死教育,才能让更多的人找到生的意义,从而避免选择死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