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中华文明的实证
什么是 “文明”?从 10 个考古现场,纵向梳理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如果去过这些博物馆,这里图文并茂的介绍可以重温,如果没有去过就更应该看,听考古挖掘亲历者讲述当时的故事,每个主题博物馆都应该找机会参观,近距离和我们的老祖宗对视交流,遥想穿越去当年,连绵几千年的血脉传承,为身为中国人骄傲,为我们独有的文化的厚重,感慨振奋,想到我们的子孙定能继续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泪目,也回答了中国不单代表的是 “民族国家” 而是这快土地上孕育并连绵不断的 “文明”。良储 - 5000 年前的神秘古国二里头 - 最早的中国殷墟三星堆文明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海昏侯幕汉唐长安城南海一号敦煌莫高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请在PC端阅读详述,图像质量高,下为心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文明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四大文明: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其实,文明何止四种。欧洲有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西亚有两河流域文明(包括亚述和巴比伦)和波斯文明,南亚有印度文明,东亚有中国文明,中美有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南美有印加文明,加起来至少也有十大文明。这些文明,很多都是失落的文明,失落是常态,不失落是意外。像我们中国,至今在很多方面还保持着与古代的连续性,太不容易了。20 世纪 80 年代,金观涛以 “超稳定结构” 称之。“超稳定结构” 是那个年代主流思潮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当然是负面的。其实,失落有失落的原因,连续也有连续的原因,无所谓好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考古的意义考古有什么意义呢?我想这些考古学家鲜活的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细致入微的发掘,抽丝剥茧探案般的研究,将先民们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真实的历史是什么。不仅仅是史书写下的王侯将相,更多的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故事,可也正是这些未见诸于历史的故事,造就了今日的中国。历史是鲜活的平凡人创造的,他们在时空变换的历史书写中沉默,在考古探索中展现生命。告诉我们中国的意义是什么。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国度,更是历代先人披荆斩棘,用辛勤劳动与智慧创造的文明。从良渚文化,到夏朝文明,商朝文明,三星堆文化,汉唐古城,秦皇之陵,璀璨敦煌,满天星斗大放光芒的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生生不息,终于走到我们的时代。他们与我们,从古人与今人的分隔,成为共同奋斗创造 “我们” 文明的创业者。中国的意义从今天贯穿到了远古,跨越了时空,展现了意义。告诉我们历史不仅仅是存在的物,更是看鲜活的生气,正如樊院长所说,考古不是看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千年的生命。考古让我们见到曾经的人如何存在,曾经的生命如何精彩,曾经的时代如何光芒万丈。体验历史的真实触感,发现历史的生命力何其旺盛。考古发掘的是古代古人,归根结底是为了我们今天的人,在历史长河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智慧,意义,生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穿越——了不起的文明现场在读《了不起的文明现场》时,我一直有个奇怪感觉,就是 “穿越”,穿越了千年,去了解当时的人和事、了解古人的生活、风土人情、文化及故事,这种感觉不仅仅是 “穿越”,还有 “重叠”—— 在相同的坐标、相同的地点,不同时代、不同时间线的人站在同一个地方,这是件很神奇的事。为了让我们了解过去,很多考古、研究工作者作出了大量的贡献,牺牲、专注、奉献,有了他们的工作,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才更加丰富化、立体化;虽然还有众多的未解之谜。希望这本书能激发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不断探索历史的未知世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很感动人的一本书,“祖宗的家产,儿孙们已经学会了妥善保护。”○我特别喜欢看考古类纪录片,涉及考古的新闻也经常关注,这几年大热的《国家宝藏》我几乎一集都没落下,有一些喜欢的我看了好几遍。打开这本书之前也是为了拿勋章,结果一打开就放不下了,其他好几本读了一半的书都放在一边,先把这本读完了。特别感谢得到电子书的编辑们,你们真的很厉害,这种书如果不在得到,我可能这辈子也不会知道。○我们看最新的《国家宝藏》第三季:600 年的紫禁城、930 年西安碑林、1000 年的苏州园林、1300 年的布达拉宫、1700 年的敦煌莫高窟、2200 年的秦始皇帝陵、2500 年的孔府孔庙孔林、3200 年的三星堆、3300 年的殷墟,这本书的 10 个主题与这一季《国家宝藏》有 4 个是重合的,之前的还有南海 1 号什么的,我本以为我知道的挺多的,读书时觉得我连皮毛都没看明白,感慨考古学家的之专业与辛苦,感谢他们为了中国考古发展所付出的努力。 ○特别长知识的章节:二里头、小河墓地、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敦煌莫高窟。 ○特别遗憾的章节:敦煌莫高窟。(原文节选)莫高窟及其藏经洞,是一座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璀璨耀眼的世界文化艺术宝库。藏经洞出土的文献和艺术品以及莫高窟艺术,涉及宗教、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语言文字、民族、民俗、科技和艺术等许多领域,为中古时期的中国、中亚、西亚、东亚、南亚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国际上诞生了以藏经洞文物和莫高窟艺术为研究对象的 “敦煌学”,并成为汉学中的显学。—— 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不可多得的集趣味和知识于一身的考古科普读物本书从中国的重要考古发现中遴选了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分别由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撰写其中的故事。读完像是读了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浓缩史,此书的特点除了短小精悍和图文并茂之外,更吸引人的是各位作者的亲身经历带来的现场感:像许宏讲述在二里头遗址采用整体起取的方法才能让绿松石龙重見天日;崔勇讲述在我国水下考古的起步阶段,从效益考虑决定培训考古人员学潜水。这些经历使读者觉得考古不再沉闷,而是像读侦探小说一样跟着作者去解开每一个考古遗址代表的是什么文明,文明发展的程度和文明背后的故事。此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集趣味和知识于一身的考古科普读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了不起的文明现场》| 中华五千年的考古证实读什么书能体验到 “一口气跑遍大江南北”“一瞬间穿越五千年”?就是这本《了不起的文明现场》。和一般的科普不一样,这本书虽然分了 10 章,但每一章的作者都是亲历现场的考古人员,有良渚古城的发现者和考古主持人,有原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还有在新疆小河墓地坚守了 40 多年的发掘领队,等等。跟着他们的脚步去看,有一种 “好像我就在现场” 的感觉。 ①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考古证据我们自己习惯了 “中华五千年” 的说法,不过早些年,用西方文明三标准 —— 城市、文字、金属的对照下,要到殷墟(公元前十四世纪)发掘除了甲骨文,才算满足条件,称得上 “文明”,也就是 3500 年。但是在良渚的考古中,不仅发现了城市,还发现了一套巨型水利工程,有序规划了超过 100 平方公里的区域,这可是媲美古埃及金字塔的存在。作者说:标准都是人定的,目的是为了证明社会的发达程度已经到了具有国家组织形态的水平。从这个角度看,距今 5300 年的良渚,难道没有 “文明” 的资格吗?更何况,良渚的玉器,特别是祭祀用的礼器,一直沿用到了明清,这也是文明延续不断的有力证明。 ②被误解的秦始皇因为看过纪录片《进击的大秦》,原以为在讲到 “秦始皇陵” 这一章的时候可以一翻而过,可结果还真不是。看 “考古结果” 和 “考古过程” 区别很大。特别是作者说:“秦始皇将他创造的中央集权体制,用陪葬坑的形式带入地下。他带走的是一套帝国体制、一套社会管理体系,留下的是一个王朝的背影。相比之下,除西汉前期一些帝陵承袭了秦始皇陵的随葬风格外,中国历史上其他皇帝陵墓的随葬品往往只与生前的享乐有关。” 这段话出来,是不是秦始皇的境界突然就不一样了? ③ 水下考古的 “不得不”“让潜水员学考古,还是让考古人员去学潜水?” 这是 1987 年 “南海 1 号” 沉船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在此之前,1984 年,西方海上盗捞者打捞了 “哥德马尔森” 沉船,为了 “卖出好价钱”,除部分被挑选出的战利品外,其他全砸碎了,因为 “物以稀为贵”,只有他通过拍卖赚取了超过 2000 万美元。痛定思痛之后,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就这么推上了日程。--- 其实每一个现场都有好多故事,特别在一本书里看,各个阶段能梳理清楚。 有兴趣的话,还能搭配《如果国宝会说话》,《进击的大秦》《河西走廊》等纪录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文明厚重,静待世人几千年人类文明史有两部,一部在地上,一部在地下。考古界泰斗苏秉琦有一个经典论断:中华文明的起源应该是 “满天星斗说”,每个区域都有自身发展起来的文明。中国考古学始于 1928 年董作宾挖掘殷墟,93 年来究竟有哪些重大发现呢?近年来的 “考古热” 又会带去怎样的文化影响?这本书给予最直观的展示和讲述 —— 回到考古现场,站在古人生活过的地方:良渚古城粮仓的一粒稻米,陕西杨家村窖藏的西周贵族们的一翁酿酒,南海 1 号打捞上来南宋沉船里的一个陶缸,海昏侯墓地出土的一架孔子镜屏…… 这些历史深处的袅袅云烟。书中精选 10 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从 “差序格局” 走向 “开放体系”,以 10 位考古队长的口吻娓娓道来,带我们走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现场,讲述考古发掘历程和文明背后的故事。像是一座 “纸上的博物馆”,让我们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同频共振紧张与兴奋、惊喜与感动、遗憾与动容,一览中国考古的辉煌盛况和细致之美。 这也是 “阅读”—— 阅读活过的印记。五千年良渚古城,与龙山文化相似的黑陶和磨光石器,这是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遗址,坐拥诸多 “中国之最” 的头衔 —— 最早的大十字路口、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青铜器绿松石器作坊等,这是中国文明的成熟;广汉三星堆,解密古蜀古都,再现壮哉青铜时代,彰显海纳百川的文明融合;罗布泊小河墓地,扑朔迷离 “小河公主”,消失的楼兰,这是文明的反思;敦煌莫高窟,神奇瑰丽的艺术宝库,一窟一画、一凿一像,历史的舞蹈油然在目。 “在考古工作中,你只有想到什么,才能挖到什么。” 考古现场的出土器物,不仅是物证,更多的是鲜活的生活。一个个宝箱打开,生活的褶皱里满是小而美的极致:良渚古国的草裹泥和碳化稻米,二里头的龙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殷墟盛有食物的觚爵卣尊和小玉象,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大铜鸟,铜兽首冠人像、青铜火锅、青铜雁鱼灯,海昏侯墓的 5200 多枚简牍和奏章、诏书、签牌,宋代南海商船的水下瓷器,汉帝刘贺墓的孔子镜屏…… 这一个个物件的 “前世今生”,祭奠人们生活的迁移、接纳与融合,使得鉴古知今的我们,在书中久久凝视,凝视生命之光,消受力量升腾。 南科大教授唐际银在书中说,“也许若干年后,我们的考古学家发明一种药水,发现墓葬后,把药水往墓里的人骨架上一洒,那个人就站起来了。” 这并非无端幻想,而是传递一种积极的价值观 —— 活看历史,历史即活。且听考古人郑嘉励的心灵独白:“生命就是一段旅行,曲折丰富、悲欣交集的旅行,沿途到处有瑰丽而无奈的风景。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观看沿途之风景,体验观赏的充实,领悟人生的真谛。人就是趁活着的时候,做点事情,体验人生。” 不忘来路,才能开辟未来。回到考古现场,回到我们的本来,仰望先祖荣光,厚重当下幸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