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5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希腊文明是普世精英树立的图腾

    这套书我看过多次,鉴于各种修改教科书的实例,我只着重看欧洲引以为傲的近代史,最近顾衡老师开讲欧洲史,要用 “我注六经” 的精神探明历史真相,不提那些民科的西方伪史论,在承认古希腊考古和文献真实的前提下,认为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的概念,已经中了西方知识精英 “六经注我” 的道了。欧洲文明原本理应从《圣经》中寻找答案,起码有文字记载和可信传承,中华文明的传承是脉络有序,有完整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文字和语言一路传承,一代代是从小读圣贤书滋养成长起来的,而欧洲说古希腊是他们的文明起源,人种迁移和语言完全断档,文字也不是继承体系,生搬硬造,在文艺复兴前,全体欧洲知识精英只以《圣经》为圭臬,其余都是异端,根本不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为何物,说欧洲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完全是为了昂撒新教势力为普世价值营造精神图腾,这样才能超越传统罗马帝国的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把希腊原始部落吹捧为共和先驱(成吉思汗和八旗旗主都不服气),希腊经济来源强调经商模式而弱化奴隶制,也是套路,如果没有大量的奴隶如何建造宏伟的宫殿和让 “公民” 悠哉的思考?可整套企鹅欧洲史都对奴隶和殖民问题避重就轻。比如马拉松,现在的故事是:希波战争期间,希腊联军在某次战役中获胜,一位士兵跑了四十多千米赶回去报信,结果累死了,后来希腊就有了马拉松比赛,但实际古希腊运动会并没有马拉松比赛,是现代奥运会才出现的,最初的长度是 40 千米。1908 年的伦敦奥运会的时候,英国皇室希望把起点改在温莎,这样他们就能从温莎城堡里观看比赛。这么一改,导致马拉松长度变成 42.195 千米。本书也承认公元前 700 年前的千年历史都属于推测和基于传说,强调 “欧罗巴” 和古罗马的文明源于古希腊,是要弱化文明来源于中东(后世的欧洲文艺复兴的所有知识传承都是源于阿拉伯文库的转译,难道日韩文字源于中国就说中华文明是日韩民族的文明起源?),不可否认古希腊文明在欧洲文艺复兴中,因纸张和印刷术的传播给现代欧洲的启蒙,但欧美精英强调民族概念,是要塑造欧洲文明和种族的高人一等,如小胡子一直要追述雅利安人的起源,可叹的是我们一些高知被洗脑,还认同「定居农业生活,高淀粉进食让身高变矮,小短腿,完全丧失了在野外追逐动物的能力」,我看不是腿短是膝盖软,忘记罗圈腿的蒙元横扫了欧陆。

      4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对新手不友好的古典欧洲简史

      把两千多年的历史写在一本书中,必定只会保留一些重大事件和时代的基本脉络,在这一点看本书的确是极简。一方面,越早期的历史所遗留下的痕迹就越少,只能根据一些发掘出的遗址以及一些零星的文字来推测当时的状况。另一方面,作者的态度很谨慎,尽可能地剔除了神话传说与可能存在很多想象和夸张的文学作品的描述,而依靠已有的证据进行推理和阐述。此外,作者还简要介绍了各个时期欧洲文化周围的其他文化的情况,以及这些文化的影响,读本书有助于建立起一种古代欧洲的整体框架。但这也带来了这个版本的一个缺陷 —— 没有地图,对于像我这样对于古代欧洲了解不多的新手来说,读起来有些吃力,文中提到的众多地点很难在脑海中对应出来,手边又没有地图册,只能花时间借助搜索引擎查找。整本书大致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成多个章节,但具体到每一章中,由于作者会根据主题整体综合性论述,所以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线展开,但对新手来说,容易造成混乱,加大了理解的难度。书中对不同时代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概括,但如果想深入探究,还需要更加阅读更多详细的资料,比如城邦文化的兴起,马其顿的扩张,犹太人的反抗,罗马共和制的破灭,罗马帝国的治理方式,基督教的兴起等等。整体来看,如果有对欧洲古代历史有强烈兴趣的新手,可以拿本书做入门参考。当然这是系列书。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摘抄 一个人怎样才能寻求普通感知之外的上帝并获得人生的幸福呢?奥古斯丁认为是通过回忆他所失去的东西来做到这一点的。对上帝的记忆就像是对喜悦的记忆,在亚当以及人类的堕落之前,人类是知道这种喜悦的。奥古斯丁的记忆理论把他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联系到了一起。作为知识和理解的先决条件,记忆解释了他的过去,揭示了他的完整身份,并且是神与他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记忆的全部意义只有放在宗教的背景之下才能被理解,这个观点对于奥古斯丁对文化记忆的处理也具有重要意义。感想  开始读这个系列,是为了给明年的顾衡欧洲史准备,算是预习了,在课程正式更新前,能读多少是多少。这个系列第一部,穿插了不少延伸阅读,内容很多,读起来有点乏,不太容易。期待明年听课时,顾衡老师会怎样解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顾衡讲透欧洲史预习1

          隔了这么久才读完这头一本,仿佛天天打牌的是我🤣说回内容吧,这本开头炮可真是太熟悉了,哪怕你没有认真听讲,在书中的很多片段都能幻听出呐喊着 “大柱子、二栓子” 的暴躁老哥儿的声音🤣而之于我,这本书更是在耳室中呈现了双通道的音响效果。毕竟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和《希腊人的故事》哥们咱们也刷了两遍。一会是个温文儒雅的老太太在谆谆教导着我,一会是个拿拐杖敲打我脑袋的老头在骂我别走神儿。这阅读体验没谁了!!!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本完啦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近两三百年的人类文明,毕竟是从欧洲开始的,了解一下他的历史

              这可能是我读的第一本企鹅系列的图书。这个英国最早的平装书出版公司,我多次在各个和书店、书籍相关的书里读到和他有关的故事,但却从未真正的接触过他的图书。而这套企鹅经典版的欧洲史,一共七卷,都是大部头的读物。没办法,谁让我喜欢呢,一卷卷的啃吧。第一本讲述的是从克里特岛第一宫殿时期开始讲起,一直到君士坦丁罗马建立后,尤利安皇帝远征波斯战死结束。和以前读的那些欧洲历史不同,这部欧洲历史并不只包括希腊和罗马的内容。甚至都不是从克里特岛这个文明开始。阅读是的感觉,更像是我还处于看 DVD 纪录片时期,看过的一套央视出品的《世界历史》的架构。什么爱琴海文明、什么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特洛伊文明。我们经常听说的荷马史诗里提到的《奥德赛》和《伊利亚特》里面涉及到的各大文明,成为了本书的开端。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其实是书籍的前半段。因为罗马的历史也好,还是希腊城邦的故事也好。在盐野七生先生的《罗马人的故事》以及罗胖推荐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里,都详细的了解过了。而这本书开端针对于克里特岛的几个阶段文明的介绍,才是让我耳目一新的部分。尤其是在公元前两千年前,还没有玻璃门窗的发明,仅仅靠石材的各种搭建,就完成了如此规模的宫殿建筑,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实话说回来。这本书写的还是有些学术了。很多内容史料详尽,也给出了各种最新的考古例证,没有下确定的断言,需要大家自己去分辨和理解。但也正是因为如此的严谨,致使整本书没有形成太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读起来远不像盐野七生老师的书那么浅显易懂,那么引人入胜。所以,真想吸收书内的精华,则需要反复阅读,前后对比,列出思维导图,才能真的构建起欧洲早期文明的结构框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欧洲史,还是距离我太远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企鹅欧洲史1

                  这是该系列的第一本著作,不清楚是作者还是译者的原因,除了 9 章的标题,读完没有留下什么很深的印象。通读全书,好像没有看到结合欧洲地图来讲述历史,没有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作者枯燥地沿着时间线叙述,这对读者的地理知识要求很高。不知后面几本写得如何,拭目以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终于读完第一卷啦,虽然是听加读,但时间的利用率还算高。希望老顾开讲欧洲史之前能把第二,第三卷看完,这样的话进度就能搭配好全年进度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欧洲的起源

                      几年前读过一遍,最近结合顾衡开讲的欧洲史又看了一遍。这是一本阅读门槛较高的书,2000 年的历史浓缩进 29 万字中,必然要对史料做大规模的裁剪,作者默认读者对古典欧洲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大多数非历史专业的非西方读者来说,本书里面提到的人名和地名实在是过于繁杂。不过跳出具体的人和事之外,从总体上还是能对克里特文明、古希腊城邦、古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的演变看出一条大致的脉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目前能够辨识与今天欧洲存在血缘联系的最早证据 —— 印欧语言线形文字 B 存在的公元前 1750 年写起,从克里特岛上所谓的米诺斯文明一直讲到罗马帝国晚期,从公元前第二千年中期到公元 4 世纪和 5 世纪早期,而目光并未局限于希腊与波斯帝国,还分出篇幅书写国别史不会注意的东西地中海区域其他国家或文明民族的历史,并适时进行今昔对比,同时有意突出史学史角度的说明,即古希腊罗马人怎样记述和理解他们自己的历史,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记载,力求说明古代欧洲各个民族如何自我定义自己的身份,包括公民、种族、区域、文化和语言等社会文化成分的认同与不认同。着重探讨三个主题:记忆,共同体身份,空间和概念上的。爱琴海地区,米诺斯人、迈锡尼人和特洛伊人(约公元前 1750 年 — 前 1100 年):克里特岛和希腊本土的宫殿体制经常被描述为欧洲文明的开端,,但是在同时代近东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安纳托利亚面前,它们相形见绌,且宫殿体系崩溃后,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遗产。即便如此,这些宫殿文明依旧意义重大,原因有两个。首先,克里特岛和希腊本土的宫殿是由说希腊语的人控制的,而这是今天从雅典到墨尔本所有的希腊人所使用的语言的早期形态。其次,对希腊人、罗马人和其他民族来说,对这一时期的记忆至关重要。对他们来说,“特洛伊战争” 及其直接后果构成了他们历史意识的上层,已然成为欧洲认同的基础。地中海、黎凡特和中欧(公元前 1100 年 — 前 800 年):这一时期阿尔卑斯山脉以北和以南地区之间非常不同,在以南地区无论是腓尼基、塞浦路斯、希腊本土、撒丁岛还是意大利半岛北部,这些非常不同的社会都在经历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快速的技术进步和复杂国家的成形,而以北地区看不到这类发展的迹象。这种腾飞也许可以与农业的成功集约化,强大社会纽带和当地领导者的出现和商人的存在联系起来。希腊人、腓尼基人与西地中海(公元前 800 年 — 前 480 年):城邦是希腊世界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形式,希腊字母表是希腊世界从东方引进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把荷马史诗用来为民族主义目的服务,这是希腊本土正在形成的城邦为自己创造一个共同过去的重要一步。希腊世界最重要的地区间圣地是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而文化多元主义是波斯人帝国观念中所固有的。希腊、欧洲与亚洲(公元前 480 年 — 前 334 年):与波斯的战争成就了希腊和雅典。在雅典的激进民主制度之下,政治参与的广度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雅典人的思想里,抵制改革是一项原则。而伯罗奔尼撒战争是由雅典人对他们弱小的邻居墨伽拉施加贸易封锁而引发的,而真正原因是斯巴达和科林斯对雅典势力日益增长的恐惧。在这一时期,更能代表广大欧洲世界特征的是希腊人的北方邻邦,他们是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和马其顿人。和作为希腊人相比,作为欧洲人必然意味着更多的东西。腓力和亚历山大试图把希腊文化和马其顿文化联系起来,因此可以称其为第一批自觉的欧洲人。亚历山大第一个跳上了亚洲的土地。这两大洲即将被拉到一起,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亚历山大大帝与希腊化世界(公元前 334 年 — 前 146 年):在整个希腊化世界中,取得胜利的实际上是希腊城邦的文化和制度,而不是亚历山大的马其顿部族国家模式。在希腊化时期,就连希腊语的马其顿方言也像其他大部分地区性的希腊方言那样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通用的标准希腊语。直到公元前 2 世纪,世界历史都是 “分散” 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将世界凝聚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工作被留给了罗马人。罗马、迦太基与西方(公元前 500 年 — 前 146 年):在公元前 1 世纪西塞罗所生活的世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结构由元老院、罗马人民和行政官组成。但早期的政治张力在于祭司与国王或者行政官之间的对立。罗马人民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国家的良好运行取决于元老院、罗马人民和行政官之间的适当平衡。这种平衡之所以可能,部分是因为罗马的 “共和” 制度深深植根于王政时期。想象世界的方式因为迦太基和罗马之间的长期冲突而发生了变化。至少从公元前 5 世纪开始,世界就被分为三大洲:欧洲、亚洲和利比亚。罗马对外扩张的两条叙事线索随着公元前 146 年迦太基和科林斯的毁灭而交汇。罗马、意大利半岛和帝国(公元前 146 年 — 公元 14 年):从共和后期到帝国早期,罗马与其行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共和时期,罗马总督负责对附属民族之间的矛盾做出仲裁,这有时会促进一个地区的长治久安。人们希望这些总督及其工作人员诚实守信,有时他们竟然也做到了。罗马的统治也影响了古代城市的内部政治结构。到奥古斯都逝世时,不断增多的罗马行省已经形成一个统一的帝国。奥古斯都统治下的罗马帝国疆域辽阔,从西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到东部的叙利亚,从南部的非洲到北部的英吉利海峡,都是帝国的领土。以罗马为中心的罗马帝国取代了过去将世界划分为欧洲和亚洲或者欧洲、非洲、亚洲的观念。罗马帝国(公元 14 年 —284 年):非罗马人融入罗马国家的问题由来已久。这个庞大的帝国建立在压倒性的军事支配之上。西部的行省是通过大规模的侵略、抢劫、甚至屠杀而建立起来的,到了哈德良统治时期(117—138),罗马的扩张已经基本停止。公元 2 世纪时罗马帝国的疆域从坎布里亚的山脉延伸到尼罗河流域,从葡萄牙沿海直抵约旦的沙漠平原。罗马实现了长期安定。罗马帝国是一个由城市组成的世界。帝国并不是全部被罗马人统治的。无论哪一年,中央政府都会派出总计 160 名左右的官员,去管理至少 5000 万人口,最重要的是 40 多位由元老院或者皇帝任命的行省总督,他们主要负责管辖行省和解决当地的纠纷。在公元 337 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继位时,罗马世界已经经历了大规模的宗教革命,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内部的改革运动。到了公元 3 世纪,基督教会已经成为罗马帝国内部高度组织化的、全国性的国中之国。到了君士坦丁统治末期,基督教会胜局已定。罗马帝国晚期(公元 284 年 —425 年):公元 284 年的罗马帝国地图看起来和 200 年前的帝国地图差不多。一定程度上为了满足军事领导的需要,戴克里先正式实行四帝共治,有两位被称为 “奥古斯都” 的皇帝,两位被称为 “恺撒” 的副手。设立这一新制度最初是为了在面对持续不断的威胁时,确保罗马帝国的统一。到了 4 世纪末,结果是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意大利半岛和中欧是拉丁语区;希腊、小亚细亚和黎凡特是希腊语区。随着君士坦丁改信基督教,基督教的公共地位的确发生了显著的变化。4 世纪的基督教共同体通过圣人崇拜来为自己创造基督教的过去。在西部,帝国统治的分崩离析从公元 425 年就已经开始了。这本书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古典古代对过去的记忆。这样的记忆不是自古就有的,从公元前第一千年初期开始,两套主要的记忆变得重要起来。首先是在希腊人那里,然后是在罗马人那里,占主导地位的记忆把各种不同的现实和特洛伊战争以及更早的时期联系起来。由于希腊世界外围的民族试图在这个世界上为自己找到一个位置,他们将他们的过去与遥远的希腊过去联系起来。埃涅阿斯离开熊熊燃烧的特洛伊,经过迦太基来到意大利半岛,对于整个罗马世界的人来说,他的旅途反复成为参照点。从埃涅阿斯和罗慕路斯开始的对罗马崛起的叙述,构成了传给基督教欧洲的一套新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奥古斯丁那里,罗马是主要的地上之城。另外一套记忆是以色列人的记忆,在公元前 6 世纪,由于被掳至巴比伦的经历,这套记忆得到强化。对于犹太人来说,是这些记忆定义了他们的身份,而他们之所以会对罗马的统治发起反叛,部分也是因为这些记忆。这些记忆一直是犹太人所特有的,直到其部分被基督徒采纳,并构成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命运将其摧毁,壁垒依然雄伟。楼台瓦解,只剩下残垣断壁。屋顶塌陷,高塔倒地。历经风吹雨打,岁月侵蚀。灰泥剥落,栅门破败,天花板早已裂开。擅长圆形建筑的能工巧匠,用铁箍连接起房梁。公共大厅宽敞明亮,只因有高高的山墙。浴室众多,到处欢声笑语。宴会厅里,充满人间欢愉。命运无情,横遭变故。瘟疫流行,四处屠戮。勇士已去兮,演武厅被弃。城市成废墟,无人来修葺。各厅皆空,毫无人迹,砖瓦脱落,轰然倒地。遥忆当年,群雄聚首,金光闪闪,威风凌厉。畅饮美酒,身着甲胄,奇宝珍玩,金玉满堂。石头建筑依然耸立,温泉之水还在流淌。泉水流过灰色的石头,进入圆形的水池,进入下面的浴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定位多少有点尴尬,由于作者只构造主框架,但主线逻辑链条又不够清晰简洁,所以需要相当的基础才能进入这个文本,但有相当基础的那些读者,对于作者罗列的考古材料和主要观点其实又比较熟悉了,所以也不知道第一卷到底是给哪类读者看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