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伟大的电影》,与有趣的灵魂遇见

    ️ 因为在 “得到” 做电影知识日更,经常有同学问我 ——“我想学习看电影的门道,入门书选什么比较好”?我的推荐通常是两本,路易斯・贾内梯的《认识电影》,以及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艺术》,现在,我可以列出第三本了 —— 罗杰・伊伯特的《伟大的电影》系列。
     
    ️ 跟前面提到的 2 本技术派图书不同,《伟大的电影》系列是罗杰・伊伯特的影评集,你可能会奇怪:“为啥看电影入门要看某个人的影评呢?多了解一些电影在形式 & 风格方面的专业知识,不香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从作者本人说起了。
     
    ️ 本书作者罗杰・伊伯特,是历史上第一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名,且因写影评获普利策艺术评论奖的影评人,这是前无古人的成绩。1967 年开始,他每周都在《芝加哥太阳时报》为 “伟大的电影” 撰写评论,他的影评,常常给读者以这样的震撼 —— 我两看的是同一部电影吗?更为让人惊讶的是,他给读者带来的这份震撼,是在他的影评几乎从不剧透的前提下完成的。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究其原因,伊伯特的文章遵循了以下几条规律:
     
    1⃣️ 开篇并不急于介绍剧情,而是展开一段极有意味的陈述;
     
    2⃣️ 从不卖弄高深的术语和黑话,只用简单的英语写成,但又不失幽默和偶尔为之的刻薄;
     
    3⃣️ 抓住影片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一处技术开始深入分析。
     
    ️ 我摘取了一段他在这本书中为《莫扎特传》写的影评为例,你感受下:
     
    “幸福的人会因他人的幸福而感到快乐。不幸的人则会被嫉妒心所毒害。戈尔・维达尔和大卫・梅瑞克都证实过这样的观点,“我自己取得成功还不够。别人必须得失败。” 与其说米洛斯・福尔曼的《莫扎特传》讲述了莫扎特的天才,不如说它更关乎竞争者萨里埃利的嫉妒心。他受到的诅咒是只具备三流作曲家的天分,却拥有一流音乐鉴赏者的耳朵,所以他深知自己有多么平庸,而莫扎特是多么超凡。
     
    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出现在莫扎特临终的床前,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仅仅只有三十五岁,让萨里埃利为他的杰作《安魂曲》的最后几页记谱,后者坐在床脚,拿着鹅毛笔和手写稿,缓慢而吃力地记下莫扎特高烧状态下谱出的音符。这个场景之所以动人,并非因为莫扎特已然快要离世,而是因为萨里埃利,他毕生的竞争者,正在努力记录下这个垂死之人的又一部杰作,而这部杰作的光芒将映衬出萨里埃利的作品有多么不堪。尽管萨里埃利嫉恨莫扎特,但他对音乐的热爱还是更深,没有这部完美得让他眼红的作品,他无法活下去。的确,萨里埃利想过把这部作品据为己有 —— 但对于像他这样的人而言,这只是另一个死胡同。(现实中的萨里埃利是一位不错的作曲家,而且在莫扎特临终时并不在场,但电影有意作相反的处理。)”
     
    ️ 梁文道曾如是评价汪曾祺先生的文章:“豆腐在我看来是中国人食物美学的巅峰,那叫大味至淡。汪曾祺的文字里就有一种类似豆腐的美学。” 这话用来评价罗杰・伊伯特的影评,倒也合适,他的文字总是那么的自然、平淡,没有曲折离奇,却韵味十足,值得细品。
     
    ? 当然,同样值得玩味的,还有他对电影本身的看法。在《伟大的电影》的导言中,他曾如是写道:
     
    “好莱坞已经进入了一味追求市场效益的阶段,而全球电影界又被好莱坞机制所统治,生产的影片专以糊弄低端口味的观众为目标。” 无独有偶,奥斯卡影帝西恩・潘也说过:“要是一部片子里表达了三个观点,那就算坏了(好莱坞的)规矩,这片子也就没人看了。”
     
    换言之,在如今票房中心主义的好莱坞,一切在追求效益,已经没有人想看创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更不用说复杂的表达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要的是简单明了的剧情和花式的特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爆米花电影,这不得不说,是好莱坞的悲哀。
     
    ️ 那么,在罗杰・伊伯特看来,什么才是好的电影呢?罗杰・伊伯特在评价库布里克导演的《2001:太空漫游》时写下的一段话,也许很有代表性:
     
    “学会思考时,我们才成了真正的人。头脑赋予我们工具,让我们有能力理解自身及其所处的环境。现在,我们应当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并非生活在一颗孤独的星球上,而是居住在群星之间。我们并非无知肉块,而是智慧的生物。”
     
    ️ 罗杰・伊伯特的确是擅于思考的,他的每一篇影评,都能给予我们启发,纵观他的一生,影评生涯虽长达 40 年,却从未让他感觉到疲倦,甚至在他人生最后与病魔斗争的 11 年,一度成为了他创作生涯的高峰期,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其它时期的罗杰・伊伯特。
     
    甚至,他也是擅于透过影片来透视更广阔的社会心理的,比如他在评论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时说:“影片丰富而美丽,而不是荒凉贫瘠的 — 故事呈现的是奢华的生活,而不是当时那些不堪的妓 院。我相信,这暗示着那些男人错误地原谅了自己对女性的歧视,因为 “她们被服侍得很好”。


    ️ 好莱坞大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曾有观点:电影是 “Storystorystory”,只有好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否则就是光影的垃圾,是对人眼的污染。罗杰・伊伯特的影评当然缺乏所谓的故事性,但他的影评生涯串联在一起,却是一个好到不能再好的故事,一如上好的豆腐,自然、平淡,没有曲折离奇,却韵味十足。
     
    ? 看完这套书,罗杰・伊伯特在他的纪录片《人生如戏》中留下的声音慢慢浮现在我脑海:
     
    “我们所有人都被困在自己这里,而我们需要彼此沟通与交流,从而让我们更多地对他人感同身受。对于我来说,电影就像是一种能够产生共鸣的机器,它能让你更多地去懂得理解他人,那些不一样的憧憬、志向、梦想和恐惧,它帮助我们去认识那些与我们一同体验生命旅程的人们。”
     
    ? 愿你在欣赏他的文章以及他推荐的伟大电影时,也会有如此感觉。学习看电影的门道,了解电影在形式 & 风格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重要,知道什么是值得看的好电影,同样重要。
    ️ 如果你没有办法仅凭豆瓣评分或者其它渠道做出抉择,那么,不妨看看罗杰・伊伯特的《伟大的电影》系列吧,他的影评让我们与有趣的灵魂遇见,并感觉 —— 电影值得,人间值得。

      7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电影中,理解生活、找自己… …

      《伟大的电影》1&2,推荐的都是上个世纪的影片,不是说二十一世纪之后没有经典电影,但就好像在汤里加了许多调料,那种 “原汁原味” 的感觉就淡了。翻过目录里长长的影单,看过的片子屈指可数,一方面因为我喜欢的类型比较集中,另一方面也说明 “影院上新” 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大众的观影选择。好容易找到了看过的两部,《大白鲨》和《龙猫》,想看看业界资深影评人的观影体验,写的真好啊!我有时也写写影评,但视角基本锁定在影片本身和对人性、现实生活的映射。而作者因为熟悉电影行业,所以视角极为丰富,对电影的解读既横向又纵深。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对后来的惊悚电影影响深远。《死神来了》系列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死神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你却能感觉到他无处不在。宫崎骏的《龙猫》能享誉全球,不单因为它的治愈力,龙猫那种凶狠与温柔的反差、不同于欧美文化的家庭氛围、奇幻与真实交织的生活叙事… … 每一样都足够掳获观众的心。电影,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将现实生活抽离、解构、重组,然后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总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生活的影子,却又不止于此。它让人们聚在一起,哭、笑、感伤、思考… … 它值得我们花时间和金钱去共赴一个仪式,当然,前提是影片足够优秀,尤其在这个选择过剩的时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很放松,这些电影甚至以后也不会看,但是至少了解到了 - 哦,还有这部电影啊,讲的是这个故事啊。挺好!如果在书店我是肯定不会买这本书的,但是在这里,电子书真的不只是提供了书,还提供了看书的可能性,在这里有很多原本永远都不会被看到的书被翻开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伟大的电影

          作者描述了我所知道或不知道,和看过或没看过的几部著名电影的导演,演员和影片内容,补缺了!花 17 余个小时听读值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