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真实的金庸爷爷,读这本书就够用
我看书依然是以扫读,略读,精读,看完一本书。一本好书,也不用完全做到精读,某个章节、段落,大致翻看一下就可以,“把要做笔记的部分可以先通读几遍,想好了进行划线做出笔记,做完笔记,再好好看一下,我的习惯是写在本子里。” 金庸是武侠小说大家,文笔相当精湛得益于他读书之多,之广,研究之深在书里可以多次看到他为了写好某一方面,要大量做阅读,查资料,再下笔写出来,在学校经常做各种期刊,深受同学喜欢,可见他少年的时候,写作就相当了得。做到了出名要趁早。整本书我觉得非常值得一读,了解武侠小说的金庸,他研究最多的就是资治通鉴和佛经。在各个小说里都有对于佛经的阐述,虽然他读佛学是为了做选择,但是研究的很深很透彻,从他家里的藏书就可以看的出来。金庸爷爷一生都是痴迷于看书,他自主创业明报,写武侠小说,让他挣到了很多钱,有了钱买的房子也是相当好的,房子不仅大,地处还是维多利亚港湾,推开窗户就是大全景,这样的美景谁不喜欢。房子大了,书房就大,藏书非常多,各式各样的,而且金庸爷爷做到了只要是家里的书,都通读过,很多大部头还是经常翻阅的,很多书皮都已经显旧了。总之一切的一切,就是这本书值得好好看一回。看名人传记,学他们身上的方法,进行模仿,受益匪浅。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金庸先生的传奇#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507 本)#2023 年读书主题(二)传记 - 文学人物《金庸传》(50)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主题、52 个细分话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传记的主题开始,选择文学人物的话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一本是《金庸传》,讲述一代报人的家国天下,揭秘金庸小说的江湖风云。金庸俨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有人说他是 “文坛侠圣”,有人称他为香港 “良知的灯塔”,也有人认为他一钱不值。其实,媒体和大众眼中的金庸都是神坛之上的金庸。本书是一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一个报业巨子,一个备受争议的社会活动家。本书首次利用第一手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本书使用大量原始材料,不仅可以理解金庸作为报人、作家和商人的一生,并透过这个人物的命运更深地认识二十世纪的跌宕风云和世事变迁。2、精彩段落:《碧血剑》的历史感很强,政治性极浓厚,崇祯皇帝、李自成、皇太极都出现了,只是主角袁承志的形象有点单薄,人物性格的挖掘和感情的刻画都不够,文学性不如前一部作品。金庸对此很不满意,随后作过两次大的修改,增加了五分之一左右的篇幅。在郭靖身上依稀可以看到金庸自己的影子,他说:“写郭靖时,我对文学还了解不深,较多地体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如果说有自己的影子的话,那可能指我的性格反应比较慢,却有毅力,锲而不舍,在困难面前不后退。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下苦功夫,不求速成。” 金庸说,小说里面的招式,大多数是他自己想出来的,看看当时角色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就在成语或者诗词、四书五经里面,找一个合适的词来做那个招式的名字。有时候找不到适合的,就自己作四个字配上去。招式的名字必须形象化,因为中国武术的一般招式总是形象化的,根据那个名字,大致可以把动作想象出来。我以小说作为赚钱与谋生的工具,谈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社会目标,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也没有怀抱兴邦报国之志…… 不过我写得兴高采烈,颇有发挥想象、驱策群侠于笔底之乐。《明报》创刊第一天,《神雕侠侣》开始连载,配有大幅插图。第五期起增加字数,每天由一千字扩充到一千二百字,第二天又增加了四百字。当时《雪山飞狐》还在《新晚报》上连载,金庸每天要写两个连载。《神雕侠侣》提供了一个人世间往往可望不可即的生死不渝的爱情乌托邦。杨过、小龙女的一离一合,似乎出于天意,实则由两人的性格决定。小说以大团圆收场,从文学的角度看显然是一个败笔。对此金庸的老友倪匡一语道破玄机:“金庸在写《神雕侠侣》时,喜剧收场,绝对可以谅解,因为那时正是《明报》初创时期,‘神雕’在报上连载。若是小龙女忽然从此不见,杨过凄凄凉凉,郁郁独身,寂寞人世,只怕读者一怒之下,再也不看《明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你我心中创造出武侠梦的那位江浙文人金庸先生的一生评传我是在听周之江老师前段时间解读《鹿鼎记》这本书时提到他致敬一位英年早逝的作家傅国涌先生,所写的《金庸传》,非常客观,切中要害地评述了金庸先生的纠结和局限,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传记,正好我今年对人物传记非常热衷,花了几天时间听 + 看完了这本书。香港这片土地,自由的言论与社会氛围,给了金庸写小说,办明报最好的土壤,所以一个人的成就,与社会环境、机遇、朋友、个人才学、心胸、价值观,都有关联,任何一个单一的因素都无法造就成功。书中提到,金庸在卖掉明报之后,本可以如范蠡张良般隐退的人,可老先生到了八十多岁还在攻读剑桥博士,这一点不得不令人佩服。此前一直在国内正统学术圈有争议,认为他不配做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学问一般,可他从不把自己在小说上的成就看得多高,凡夫俗子寄托了太多的武侠梦在他的身上,但金庸先生的梦并不在此,作为出色的武侠小说家,他不大愿意在大学纵论武侠。作为报人,他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报业生涯,成就有目共睹,但他也无意分享他的新闻经验,做新闻专业的博导。他最希望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被学界接受。所以,他也不是一个功利主义者,评价一个人,是得全面客观。人是复杂的,历史的人物,书中的人物,往往呈现给读者的都是经过主观拣选的,我想作者提到的,金庸本人还有很多人性的另外一面,始终无法脱离对现实生活的执着,看重 "钱",我想这也无可厚非,世上的人,有些是因为对人生的苦难与人性的邪恶无法改变,对现实社会失望而避世,并非真正淡泊名利,那些真正的化外之人,少之又少,不做常人论。金庸先生能有如此成就,尤其留给后人的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将会是永远的财富。世上完美的东西本就不存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