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6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行合一

    最近翻了翻《大学》这本书,开篇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纲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完一脸懵逼,所以找了华杉老师对于这些内容的解读,看完之后算是摸到了一些门道,简单对概念做下解释并分享下心得笔记~明明德:第一个 "明" 是使... 明亮,即擦亮的意思。后面的明德是说,人天生的德性本来就是光明、明亮的,只是容易蒙尘,所以明明德就是说,我们需要时常擦亮我们本来是光明的德性;亲民:"亲" 是个通假字,通 "新",也是动词,是使... 焕然一新的意思。亲民的意思是说,我仅仅擦亮自己的德性还不够,如果想要做的更好,就需要去帮助别人,让别人也时时地注意擦亮德性,从而帮助别人焕然一新;止于至善:至善的意思是最佳状态。止于至善是一种修炼的状态,回答的是一个归宿问题,即明明德、亲民到什么程度为止呢?答案到你觉得最舒服的最佳状态为止。这里的最舒服和最佳状态指的是精神而非物质,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你天天窝在沙发,躺在床上,是不是最舒服的状态呢,不是的,因为这个时候你内心有焦虑,事后会后悔,你的心不静,所以精神上并不是处于最佳的状态;相反,很多时候你觉得工作很忙很累但是很充实,那即使你身体上觉得不舒服,但精神上却是处于最佳状态的。格物、致知:这两个词有两个不同的解释版本,一个是朱熹解释的,他说格物致知的意思是,要穷尽天下所有事物的所有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明的状态。但是这个解释有个 bug,因为在《大学》里有一句话 "知所先后,则进道矣",意思是说,八条目的是有严格的前后次序的,也就是说格物之后才能致知,致知之后才能诚意正心修齐治平,这样说来,如果我们没办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穷尽天下所有事物的所有道理,那八条目后面的六条状态就永远也没有办法进入了,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因此,王阳明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他说,格物致知中的 "格" 指的不是研究,而是用是非善恶的标准像格子一样去衡量,去匡正自己的行为的意思,"物" 指的也不是世间万物,而是具体的每一件事,"致" 指的不是穷尽,而是导致的意思,"知" 更不是指知识,而是良知的意思。所以格物致知连起来就是,用绝对的是非善恶标准来衡量每一件我们面临的具体事情,对的就去做,不对的就不要去做,好的留下来,坏的摒弃掉,这样就可以给我们带来良知了。对此,王阳明有一个著名的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的理解是说,人心本无善恶之分,欲望导致了善念与恶念之差,但是良知是知道善恶之别的,按照良知的标准留下善的去掉恶的行为就是格物。诚意、正心:那什么是诚意呢?朱熹说:"诚意,不自欺也。" 就是说一定要真实,即内心发出的念头和考虑都是真实的,并且你的行为也是真实切合你的内心对于好坏对错的良知判断,中间不能掺杂任何的虚情假意。而当你意诚之后,就可以正心,修的一颗端端正正的内心,无所偏倚。这时连起来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人心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是欲望和意识使得心中产生了善念和恶念,而良知是知道善恶之别的,并且良知本身对于善恶的判断也会存在层次的不同,我们需要不断地求知来提升认知,提升良知对于善恶的判断层次,但是仅仅知道是非对错是不够的,为了成为更好的人,还需要按照良知对于善恶的区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善去恶。如此,方能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了,我们就不会再自欺欺人,于是诚意的状态就容易达到,而意诚则心正,没有自我欺骗就不需要自我安慰,也就没有焦虑和反悔的情绪,于是内心宁静,无所偏倚,为修身做好准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最核心的点在修身,儒家思想的最核心价值观也就在此。往前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因,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果。一句话理解修身,其实就是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想别人做什么,那你就先做什么,你想别人不做什么,那你就先不要做什么。率先做出表率,去做正确的事情,成为别人的榜样,那自然别人就会慢慢跟着你的行为走。如果别人没有跟着你的行为走,不要去怪别人,而是要反过来看看自己,是哪里还做的不够好,所以没有对别人产生正面的影响,找到它并改进它,这样人们便会开始学习你,效仿你。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个社会学的理论,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的模仿律,他的著作《模仿律》中提到:"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 并且还提到,模仿律有三大定律:1. 总是下位的人模仿上位的人,即所谓上行下效;2. 模仿一旦开始,就会呈现几何级数的扩张。3. 模仿总是由近及远,先模仿身边的再模仿远处的。因此,只要你开始修身,以身作则做正确的事情,那就会形成一条积极的模仿链条。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当一家人都向你学习,家就齐了;比如你每天回家不是打游戏就是刷手机,但是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每天认真写作业读书,这就是有问题的,当孩子学着你打游戏或者刷手机的时候,你骂他不上进或者不好学,这就更是有问题的。你应该反求诸己,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是你的榜样没有做好导致的,并从自己的行为上去做改善,知行合一,起到带头作用,那自然孩子就会按照你想要的方向去成长和发展了,对于家中其他人也是一样,一个家庭或者家族总需要有一个能起到正向带头作用的人才行。而对于统治者来说,家齐之后,还需要能让国人都向你学习,这样国就治了;当最终所有人都向你学习,那天下就平了。综上,就是我学到的关于《大学》中对于儒家思想纲领的内容。需要提醒自己的是,这只是认知到了,但是行为没到,只有接下去按照这样的认知去生活工作,在知行合一中更深入的去理解,那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共勉~PS:顺便推荐一下得到 App 里面华杉老师开设的多门中国古代经典书籍的解读课程,看着非常爽,尤其是《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看完之后我才明白毛泽东的很多军事智慧的出处原来都来自于孙子兵法,这对于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来说都非常有用,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4年第十三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弱必强。做学问,当如是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择善而固执之。百倍其功,为则必要其成!做事情,亦当如是。十五有志于学此书,道不远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独特的智慧

        大道至简,古人的智慧超过我们现代人太多,需要我们不断深刻体会。可能读一遍没有办法搞明白其中的真意,要反复阅读才可能真正明白大学和中庸的底层含义。不偏不倚是一种状态,需要修炼才能到达,我们达不到先贤的高度,但我们可以在生活和成长中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学中庸之道

          两本很薄的册子,但是却是字字玑珠,读来朗朗上口,常读常新。本来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入门读物,竟然让我们有莫名的熟悉,其实是这些思想已经深深地渗入我们的基因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另,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 “六艺” 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 “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 “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微言大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定静安虑得,实在是学习之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2024.2.2

                  这本书的原文翻译质量实在是太差劲了,读《论语》的时候,就感觉这套 “中华经典藏书” 翻译的很不好。好在,我在读《大学・中庸》的时候,是两个版本合起来看的。如果只看这本的话,估计我会有很多误读。我看的另一本是 “中信国学” 的。


                  因为对文言文不是很熟悉,读文言文的时候,翻译的质量相当重要,我觉得多拿一本书对照一下,大有益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四书之二,儒家经典

                    《论语》和《孟子》读完挺久了,一直想着能把四书读完,抽空读了本书,达成心愿。古人为何成材早,源于不同年龄段学的东西不同,十五以前是 “小学”,学洒扫应对,十五以后就是 “大学” 了,学礼乐射御书数。很多十几岁就学了大量通识类知识,而如今的教育体系,哪怕读完大学也就学了一些专业类的,通识基础很差,到了社会生存适应能力都会比较弱。读《中庸》主要了解古代圣贤之言行,学习为人处世之道。读一遍是没记住多少,还需再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还不错

                      文章很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研究儒道的经典书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古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看了不过瘾,如果内容再多点再深入点就更好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明德睿智 学高身正

                            圣人之道,唯至诚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庸

                              对内掌控好自己的内心,以达到能随时用理性统率情绪的境界;对外处理好各种事务,以达到随机应变恰到好处的水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识宝库

                                知识丰富需要多多品味多读,越读越明白,越知道正心诚意的重要性,融会贯通学习规范自己向君子方向追求。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庸之道,非常人之思也。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