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6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2022年读完的第十六本书!

    作者以个体精神构建出梁庄的真实,也许你最终也无法获知作者写作的主旨和动因,你也不会从历史和全局的纬度获知梁庄的存在意义!但你会不由主地随着作者的叙述而思考,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性情、真实的死亡!当然,死亡的不仅有人,还有坑塘、湍水、学校,甚至为人之尊严、生活之希望和乡土之情感……,可谓步步惊心!也许铭记过去才是对未来最好的鞭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什么是真实的乡村

      1、乡村在中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这个角色近几十年经历了巨变,本书以小见大,真实记录了乡村的变化与逻辑。2、结论性的不少观点不是特别认同。3、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造就了大量的城一代、二代,这些人身上,仍有很深的乡村烙印。4、追本溯源,从这些人来的地方,来更深入的了解这个群体。5、做为城二代,曾深深的感受乡村与城市文化的细微但敏感的冲突。读了本书,让我更理解乡村思维与城市思维的不同。6、如果从未有过乡村生活经验,更应该读本书,帮你了解这个巨大国度,群体间的巨大不同与落差。7、乡村与城市比,分享到的经济发展的红利,实在太少啦 8、乡村政治很有趣。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农村什么样

        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对于农村的生活一无所知。这本书让我窥见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一种具体面貌。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或感人或痛心或令人充满希望,还原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个体,也还原了一个独具特色梁庄。梁鸿老师独居一格的议论和抒情,让这本纪实作品熠熠生辉。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梁庄里的中国》

          万万没想到,在得到读完的第 100 本书竟然是梁鸿的三部曲之一的《中国在梁庄》,但又觉得万分庆幸,可以在有生之年,跟着作家梁鸿的脚步近距离了解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所谓的梁庄,不仅仅是梁鸿一个人的梁庄,而是千千万万个村庄的缩影,在某种意义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和你我有关!对于中国来说,梁庄不为人所知,因为它是中国无数相似的村庄之一,并无特殊之处。但是,从梁庄出发,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相比较看完的第一本《梁庄十年》,且认为这本《中国在梁庄》更具高度、深度、宽度,看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高度体现在,梁鸿看似在写梁庄,实则可以透过梁庄去清晰地审视整个中国村庄的现状,缠绕其中的留守儿童问题、医疗问题、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发展问题、政治问题无不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同身受,这哪是在写梁庄,而是在写整个乡土中国!深度体现在,在这本书里,看似在平铺直叙梁庄那一个个平凡普通的人和事,实则是借助他们帮自己真正走进梁庄内部并重新认识梁庄,以便给予自己再度反思自己的机会。尤其是和鲁迅的《故乡》比较,两者之间最核心的一个根本点在于,所看之物,所念之人,所忆之事,所感之伤,不论是过去经历,还是如今再次归来,本就深深刻在两位作家的心中,从未忘记,因此无须想起,这是每一个回到故乡的人都有的先验风景!如梁鸿所说,因为必然的 “归来”、“离去” 和另一空间的比照,“重返” 故乡,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在回望过去、寻找生命的蛛丝马迹和早已隐于时间深处的血缘亲情,它们和现时的形态交织在一起形成故乡的所谓 “现实”。宽度体现在,与其说这本书在讲梁庄,不如说这是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以便实现自我精神的高度救赎!永远忘不了梁鸿说的那段话:“我看重 “梁庄” 里面的细枝末节,刹那的羞涩,无知无畏的坦率,瞬间的凶猛,不肯退去的羞耻,不愿释怀的 “无身份感” 和那眉间遥远的 “开阔”。我喜欢这些 “闲笔”。它们附着在梁庄荒芜的场景中,就像那夏天暴雨后的植物,以一种荒凉的方式显示出顽强的活力。我想传达出这一世界的内部,它的蔓草丛生、尘土飞扬、忧伤,还有 “生活的动力”。是的,虽然生我们养我们的村庄早已遍体鳞伤,甚至有些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但它终归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源泉,承载着年少最宝贵的回忆,我们无法不注视它,无法不关心它,或许,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乡村的知识分子都必须面对的问题!~2023 年 8 月 8 日曦月简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城市化过程中,别忘了农村

            作为一个出身在农村生活一段时间到城里的人,对书中的很多都有同感。首先记忆深刻的就是道路,村里的主路变成柏油路,就是当时村里的有钱人修建的,还有很多小路一下雨就会很泥泞。小时候感觉也有乐趣,甚至还会见同学玩泥,抓一把吓唬你,小把戏太多了。在城里时间久了再回家就不愿意在走那样的路了,而且柏油主路长时间不维护,也会有坑坑洼洼的地方,就想着绕道走了。农村的地是主要的,但看着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没人管了,因为种地太累赚的钱还少,很多都出去了。我的村子里大部分人到县城的商业街去做生意了,赚到钱了也很少有人再回村子,而是直接在县城里买套房子了,现在再回村子,几乎就是老年村了,年轻人都出去了。还有很多会和我爸一样到外地去做生意,也正是这样的机会我才能到城市里。当然外面做生意也不容易的,很多就像作者在书里写的一样最终因为失败又重新回梁庄。重新回村子的,往往都要容忍村民嘲笑失败者,看不起自己。有人是能忍下来的,重新开始新的。但也有经受不住压力离开人世的。村子里的事情还有很多,书里也详细写了很多。给我的感触就是看着现在国家发展很好,但很多时候大部分资源都投向了大城市,让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越来越奢华。而农村并没有跟着繁华起来,掉队了。全面小康,全面发展,不能忘记农村,不能忘记农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梁庄是归处

              梁庄在河南穰县,是中国村庄的典型。里面有很多熟悉的人,日常的事,恒久的情。在文中细细走来,感觉又回了一趟家乡。经济大潮中,村庄经历了一次次地裂变,传统在现实的照应下,有部分变形扭曲,但中国农民的韧性像大地一般深厚和顽强,一切都在继续向前,因为人首先要活下去,所有人都是要先活着。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实简单的叙述,几乎不带评判的态度,恰恰最能展现最真实的乡村

                  一直以来的刻板印象,觉得人文社科类的书籍都是充满着各种高端学术报告,但是这一本书完全没有一点那样的感觉,书上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梁庄的故事,但是于我而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自己从小长大的乡村的人,乡村的事,以及那一方水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实文学

                    70 后的故乡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终将离梁庄而去

                      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看纪实文学类的作品,本来只是打算随便看看,却没想到竟然连着几天利用上下班路上的通勤时间和晚上哄孩子睡觉的间隙,把这本书看完了,而且意犹未尽,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强烈地推着我接下来要把作者的另外两本讲述梁庄的书看完。我想,这本书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一个真实,尽管作者本人可能并不认为 “真实” 是对这部作品的一个积极正向的评价,“甚至会把它当作是批评”,但作者笔下的梁庄和梁庄形形色色的人,确实让我感受到活生生的情境,活生生的人和活生生的现实,它并不是一个与我们无关的平行时空,而是真真切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许是在我们身边不容易引起关注的角落,它不应该被忽视。作者笔下的梁庄,是中原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庄,像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小村庄一样,千百年来靠着宗族关系维系和运转着,随着社会的变迁,劳动力的外流,梁庄成了一个 “蓬勃的‘废墟’村庄”,并产生了留守儿童、环境破坏、教育萎缩、医疗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 85 后,我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其实非常有限,三十几年的生命中,仅在 4 岁之前生活在农村,此后一直到大学毕业之前的十几年时间里,每年仅有有限的几天时间会跟着父母、大姐、二姐(后来又有了两个姐夫,再后来有了两个外甥 / 外甥女)回老家走一走,看一看本家的长辈,而且回去的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线性递减的;尤其是在外公外婆都去世之后,回去的时间更是少了很多。毕业参加工作后,每年只有春节假期会抽出半天的时间回去 “逛逛”,与其说是回乡,我更倾向于把它看作是一个仪式。可正是因为尽管只有非常有限的农村生活经历,而这本书却让我产生了莫名的真实感,仿佛勾起了很多深藏在基因中的记忆,更让我对作者敬佩不已。我的故乡也是北方的一个小村庄,距离县城 10 公里,也许不算偏僻,但与梁庄的情形似乎一模一样,或许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千千万万的村庄都是一模一样。记忆中,小时候做大巴车回老家,下车的地方有一个小卖部,小卖部的对面是一个直径约两米,高约一米的半圆形的石台子,每天都会聚集着二三十人或站、或坐、或蹲,聊着闲天、侃着大山,不时地发出阵阵欢笑,笑声中透着知足;而外公也每次会坐在小马扎上,一手捋着花白的胡子,一手扶着长长的烟杆,在车门开启的瞬间,总是一眼就看到我们,脸上的皱纹马上就挤在一起,然后起身、收起马扎,仿佛炫耀一般地抱起我,顺便说一声:“回去和外孙玩儿去喽”。多年之后再回去的时候,已经很少能看到聚集在一起聊天的场景了,偶尔有几个零零散散的老人坐在那里,热闹、活力都已不复当年情景。村里的老宅子是一个四方的院子,有正房、西房两处可以住人,正房是坐北朝南,两处都是北方特有的火炕;另有南房和东面的耳房,南房用来放杂物,耳房是夏天做饭的地方,耳房外面还有一处压水井。不是不知道为什么,尽管只是很小的时候在这里生活了四年,但记忆却异常清晰。随着全家搬到市里之后,这处老宅交给村里人照看了几年,我们那里俗称叫 “看院的”,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家,所以对什么东西都不爱惜,几年光景,院子里就长满了杂草,院墙也塌了一大块,有好几年,妈妈回去都刻意地避开,不愿意去老宅子里看看,因为看了总会伤心。再过了几年,不再找人看着了,只是每年夏天还是要花钱找人把房子修缮修缮,然后连同着回忆一同锁起来空置在那里。现在回忆起来,上初中的那几年,老家作为一个村落的边界在不断向外扩展,一直延伸到了公路边,那里建起了一户又一户的砖瓦房,仿佛商量好了似的统一贴着白瓷砖。但与此同时,村落的内核仿佛被掏空了,土墙围起来的院子、低矮昏黄的窑洞,都在向人们展示着它的颓败,就像书中作者写的:“永恒的村庄一旦被还原到现实中,就变得千疮百孔”,颇有一些魔幻现实主义。家里的老宅子紧挨着村里的学校,这里曾经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小学和初中,小时候每天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我的高中同学中都还有这里毕业的学生,要知道我所在的高中班级可是当地教学质量最高的高中里面的实验班,由此可见当年村里学校的教学质量还是相当高的。但也就是我上高中那一年,学校关闭了,所有的学生都要去乡里的联校住宿和学习,而村里原本的学校曾先后被用来养猪、养羊、晾晒玉米…… 最终成了村支部办公的场所。学校的对面原来是一个戏台,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村里都会举办为期一周的庙会,每天的下午和晚上都会有戏团演唱京剧和晋剧的曲目,吸引着方圆几十里的村民前来 “赶会”,同时也会带动一波商品交易。儿时在庙会上吃过的麻叶、馓子,至今都是我最心心念念的美食。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交通的极大便利,更重要的是农村人力的大量外流,如今庙会已经日益没落,失去了过往的魅力和意义。写到这里,关于故乡的记忆仿佛抽丝般不断地被拉扯出来,但记忆与现实不断碰撞的结果,都是 “忧伤” 和 “哀痛”。或许我们这代人是不配去谈乡愁的,就拿我自己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有三四年没有回过老家了,我们从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在远离故乡,或者说同时故乡也在远离我们。——“我终将离梁庄而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个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很真实,很感动😭自己有点想写点自己故乡的冲动。但自己还一直想不明白一件事:这书对我有什么用?有什么用?是自己太功利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不去的地方

                          这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一个回不去的记忆。当你现在回去的时候,地方变小了,路变短了,杂草丛生,更绿了,树木更粗了,人也变老了。当你离开以后,又变得更加思念这个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假亦真时真亦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在梁庄》也许这个书名有点大,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也许从小小一个梁庄也能看到中国在这些年的变化。有很多的东西都在里边。也许我们都经历过这样与那样的变化,也许从父母的嘴里听来村里的变化,村里人的变化,还有儿时玩伴的小道消息,故乡成了父母口中的样子,没有了原来的味道,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乡村是根,不管走多远,光彩或卑微,在乡村就要发自肺腑真爱大地

                                乡村,并不纯然是被改造的,或者,有许多东西可以保持,因为从中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深层情感,爱、善、纯厚、朴素、亲情等等,失去它们,将会失去很多很多。也许正是这顽固的乡村与农民根性的存在,民族的自性,它独特的生命方式和情感方式能够多少得以保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生命对抗

                                  总有个声音在持续地提醒自己: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不是那种能够体现人的本质意义的生活。这一生活与自己的心灵,与故乡,与那片土地,与最广阔的现实越来越远。书写这个时代,是我最后的良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熟悉的陌生人

                                    背井离乡的我们,成了故乡中熟悉的陌生人,故乡在我们眼里又何尝不是成了熟悉的陌生载体?在远处思乡之时,故乡在我们记忆中是清晰且温暖的,一旦踏上故土,故乡熟悉的轮廓却渐渐模糊,一切又都是陌生的。这种陌生感与自己跟故乡的物理距离成反比,越靠近越陌生。"月是故乡明" 的寄托终究抵挡不住 "笑问客从何处来" 的落寞所带来的情感侵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乡村

                                      乡村何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字的娴熟,强烈的震撼。让我这个城市人对农村出身的父辈有了深深的敬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断断续续看或者走在路上、在坐车时、在跑步时听完,琐琐碎碎的每个人的故事又让我回想起长大的乡镇。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