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5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远去的身影

    本书是杭州名门才女高诵芬晚年口述、长子徐家祯执笔完成的家族回忆录。这部以女性视角书写的百年家族史诗,既是一部浸透江南烟雨的旧时风俗长卷,更是一曲乱世中人性温情的挽歌。高诵芬(1918-2005)出身显赫,祖上经营高义泰布庄、高广泰锡器行,有 "高半城" 之称。作为独女,18 岁嫁入同样显赫的徐家。丈夫徐定戡(1916-2009)出身书香,祖上出过武烈王高琼等历史名人,作为长房长孙,他早年留学日本,回国是中国最早的司法专业人士,继承传统文人的闲情雅致,诗书一生所爱,晚年在海外任很多诗社会长。本书初版是 1995 年,高诵芬老人用平实如话的笔触勾勒出 20 世纪中国的沧桑巨变,书中对杭州旧俗的考据堪称百科全书:从立夏必吃的乌糯米饭、端午悬挂的雄黄香囊,到婚嫁必备的六色桂花糖,每项风俗皆辅以家族实践细节。她详录自己耗时四年准备的嫁妆清单,其中仅桂花糖便耗时四年采集、制作九万六千粒,将传统婚俗的隆重与家族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丈夫是大家族的长房长孙,但又是遗腹子留学生,嫁入传统大家族有要遵守的传统,但家族是沪杭商业新贵,社会逐渐开放,子宫肌瘤让上海最著名的妇科西医开刀后才逐渐顺利怀孕生产,作者详细记录了上个世纪各种生活细节,让《山居杂忆》成为研究近代江南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中国农耕社会和现代最大的区别是对人力的不重视,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作者一辈子都是家里少奶奶,接触最多和本书大量篇幅就是家里的佣人,从被骗婚的叶妈到陈妈和黄妈等等,生育四个孩子,每次都需要找寻奶妈,穷人家媳妇放下自己的孩子做别人的奶妈,补贴家用的同时,也是为了避孕。旧时妇女如果婚姻不幸的,只有终身为仆才能生存,书中也专一章讲姨太太们的各种遭遇,每个配角都承载着时代缩影。高家始终强调 "宽待体恤" 的家族传统,"曾祖母摔跤后仍坚持礼佛",旧式贵族有着家族传承的修养,真正的贵族精神不在奢靡,而在动荡中守住人性的尊严,这种教养和体面,当然有善良的一面,可内心还是和下层人民有隔阂,现代化就是不断打破阶层壁垒和最大可能追求平等。作者展现出独特的叙事智慧。面对时代剧变,三次逃难经历,文革的抄家时被迫交出珍藏古董的无奈,曾有 “高半城” 称号的杭州大族的陨落,仍能写得云淡风轻,这种举重若轻的笔触,让苦难叙事始终保持着人性的温度。这部作品最动人的,是字里行间流淌的 "柔韧哲学"。当战火摧毁家园,她写下 "家人还在,日子总能过下去";当古董餐具被查抄,她笑谈 "打破的不仅是瓷器";即便在物资匮乏年代,仍用一角钱购买火腿边角料熬油,这样 5 分钱一斤的黄芽菜(大白菜)熬的汤就有个火腿香,在困境中保持体面的智慧,让《山居杂忆》超越了普通回忆录的范畴,尤其是姐弟间的亲情经历,写得感人,大家族亲朋好友,动荡时代多少富二代,「衰颓故旧都疏阔,犹作颜公乞米书」,高家杭州的愉园易主,自家上海江苏路 200 弄 22 号 500 平米的花园洋楼 94 年出售,老夫妻远走他乡,晚年和长子徐家祯(1942)年定居南澳埋骨他乡,一个时代落幕了。2025 年 #160

      5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作为民俗记录可,作豪门自恋范不可

      本是作为金字塔底层的大多数人,却总有一种对豪门天生的仰视和跪意。静下来想一想,在权贵如走马灯变换的乱世,要成为财富熏天的豪门,势必来源于某种原罪。后人安享前人财富不作恶,也不过逆取顺守,并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在大多数人食不果腹的环境里,能心安理得享用奢侈的生活,这本身就需要与底层大多数人不同的价值观和强硬心肠。在一张他们冬日回乡的照片里,和他们合照的乡里少年,都赤足站在地上,其中一个,上穿一件脏烂棉衣,下面的赤足裸至膝盖。而在另外篇章中提及被弄堂老妈艳羡的几床床单称其为 “沧海一粟”,可见豪奢阶层与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差异。更别提放下亲生孩子来他们家做奶妈的…… 这些人岂是几身衣服、几个月工钱可以挽救得了?在被唤醒了自我意识、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里,作者再怎样自称亲和也无法调和这种天壤之别的阶级矛盾。想起多年前看的一本写西方冒险家去西域的书,他们雇了几个中国人帮他们赶骡驮东西。逢大雨,他们纷纷躲到檐下避雨,“中国人和骡子是不需要避雨的”。书中同时有一张中国人和骡子的照片:中国人只在腰胯处围了布条,和骡子一样浑身淋得油光锃亮的,照片背景后面是外国人在类似回廊的建筑里面。。。记得不是很清楚,一个感觉就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活得跟牲口一样。。。豪奢阶层当然希望世界永不变化,永远有大量牲口样的人群供驱遣…… 文明如果只是一小部分人可以享用的话,这样的文明有什么意义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百年前有钱人家小姐嫁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在闺房角度展现了大家族的生活风貌,在动荡的历史变革时代,仍保有家教传统的优雅与坚韧。老太太记忆力绝佳,几十年前的事情如数家珍,读者如临亲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活的历史书,以一个江南家族为中心、从清朝末年到 "文化大革命" 结束、改革开放开始这一百年的中国社会变革史。通过这个家族的社会关系,可以深入观察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的纵切面和横断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共鸣

            读完后,深有感触,爷爷当时跟我讲述的情景,跟有些书中描述似曾相似。爷爷辈知识分子,经历批斗,下乡,抄家,红木家具,以及书画,都当柴烧…… 爷爷一直教导我们,谨言慎行,钱财乃身外之物。哎… 几代人,几辈人,积累的财富,扫荡全无。越穷,越大字不识一字的人,越有理的畸形社会风。相信作者身在南澳海外,才可以有这个胆叙述这特殊的十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山居杂忆

              看了这本书,大概就能知晓南京颐和路或是上海武康路上的老洋房内之前住的都是怎样的人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山居杂忆

                娓娓道来的中国资本家庭经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的是好精彩的一生呀,尤其是作者对童年经历过的那些大户人家礼仪和规矩的描写,真是太珍贵了,读的时候一直在感慨,这老太太记性可太好了,这么多细节都记得这么清楚。在写道文革十年的经历时,也没有用很多文笔的来刻画自己的痛苦,而主要是写如何生活,家被抄了没有崩溃而是非常坦然的面对这些,这情绪稳定的真的令人起敬。有点不解的是关于日军侵华的描述很少,不知道是不是被 “保护” 的太好了。总体来说真的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评

                    近一个月来陆陆续续把《山居杂忆》这本书读完了,有人称这本书为低配版的《红楼梦》。作者高颂芬是杭州一个世家大族的小姐,她 14 岁与丈夫订婚,18 岁成婚,育有 4 个儿女。这本书是她年近八旬定居澳洲时写的回忆录。书中人物众多,有她小时候家里的佣人(男佣、女佣、奶妈)、家庭教师、儿子的同学、自己看过的中医和西医、自己的邻居、亲戚、姐妹、朋友,还有自己经历过的过年、过节、过寿、订婚、结婚、葬礼、逃难、看病、旅游、请奶妈、做饭炒菜等事,可根据人物逐一梳理出来。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更具个性,很有特点,很少有千篇一律的刻画。作者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记忆力极佳。半个世纪之前的事情都能一一回想起来,很多细节颇具参考价值。# 读书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朴实的文字,读来轻松畅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多读书常走路每天抽空读几篇,半个月时间读完了一个家族将近一个世纪的故事,感触颇深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