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巴尔干几十年来最佳回忆录”。

    享誉国际的政治哲学家莱亚・乌皮首部面向大众省思之作,一经出版即成破圈典范,全球 24 家媒体年度图书,横扫 6 项非虚构大奖。一位少女亲历东欧剧变的成长故事,在不确定的世界,回望历史如何形塑个体生命,于思想的阵痛中,找寻自由的意义。以小说大师之笔,勾勒一段亲历东欧剧变的非凡成长往事,一起在谎言与真相中打转,沉浸式经历种种黑色幽默,感受荒诞与悲怆,跟随哲学家,穿过时代的迷雾与废墟,身临一场生命与观念洗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在阿尔巴尼亚长大》。人类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历史,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创造历史。—— 罗莎・卢森堡这本书从一个少女的视角讲述了她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而恰在她个性、认知与情感的演进期,她的国家经历了政治制度的嬗变。这是一个成长故事,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成长,也是一个国家的成长;二者都多多少少遭受到创伤。个体之所以遭受创伤,是因为人是从社会环境中认识自由和个体责任的概念的,然而在我这里,最大的两个影响源,即家庭与国家,却在根本上彼此对立。就这个国家而言,遭受创伤的原因是,其人民所熟知的一切,比如他们代表什么、相信什么、如何同外部世界相处,都必须忘却,必须重新学习。我们受了那么多欺骗,如何才能知道真正的自由意味着什么?本书最初是一项思想史研究,旨在探索社会主义与自由的关联。虽然许多人认为社会主义思想倡导平等与公正,而自由主义思想以自由为着重点,但我始终坚信,自马克思起,社会主义传统所倡导的种种自由概念,在哲学意义上正是自由主义的那些核心概念。它只是将自由概念进一步推向极致,且以某些方式揭露出种种自由主义理论的局限性,例如,某些自由概念仅适用于特定的人群,某国公民或特定社会阶层的成员。由于种种与新冠相关的偶然因素,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渐渐褪去理论性,嬗变为个体叙事,讲述了在全球巨变冲击其生活时,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是如何尽力应对的。自在英国和阿尔巴尼亚出版后,《在阿尔巴尼亚长大》在其他很多国家都大受欢迎。毕竟,自由向来既关乎个人,也关乎政治;即便语境千差万别,它都是一切社会进步之努力的核心问题。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由各种未知其名的结构复制出的不公,现有的制度反映出国家内部及国家之间占主导地位的权力关系。我们不共同采取行动,改变物质主义动机,倘若不推进市场民主化,不转变政治制度,那么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间的鸿沟将永远无法填平。然而,就道德层面而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体验到了诸种不均:权利分配不均,迁徙机会的分配不均,物质资源的分配不均,知识生产的分配不均;由不均构成的世界不是一个自由的世界。一个并非所有人都自由的世界,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真正自由的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很沉重的书,但是通过写作方式,把历史变得看起来没有那么沉重。第一次了解阿尔巴尼亚的历史,50 年像被关在一个巨型的监狱里,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很像苏联。每次读到类似苏联的国家运行模式,就想到读完了很有心理阴影的 1984,此等神书,在这些书里都能找到影子。当我们在思考活着的意义的时候,忍不住在想被禁锢住思想和自由的人,或者的时候意义在哪?总之,珍惜当下,自由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结合个人成长与国家历史,探讨了自由与社会主义。引用书里的话:“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却属于不同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只短暂地交叠过,交叠时,我们仍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我的家人将社会主义等同于拒绝:拒绝让他们成为想成为的人,拒绝让他们犯错误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拒绝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我将自由主义等同于失信、破坏团结、继承特权,以及对不公视而不见。”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