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搭建世界观体系的一本书
1、这本书回答的问题: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究竟是怎样的?这个宇宙是如何运转的?为什么这么运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2、这本书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1)介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的一些基本命题;(2)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3)新近的科学发展给世界观带来的挑战,重点介绍了相对论、量子理论和演化论。3、适合的读者:这本书为第一次接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读者准备。4、核心内容(1)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一个观点体系,由一系列观点相互交织、相互联结形成的体系,它代表着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2)什么是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指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至 16 世纪末西方主流文化所共享的一系列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体系;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静止的,月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着地球沿 “正圆轨道” 和以 “匀速” 方式运转;宇宙有一个本质的、内在的目的,宇宙中所有物体发挥各自功能来实现这个目的。(3)什么是牛顿世界观?指 17 世纪早期,由于望远镜的发明带来的新证据,表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的核心观点是错误的,以牛顿及其同时代人的著作为基础形成的新的观点体系;牛顿世界观认为: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地球和行星沿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转;物体表现出来的运动特征主要受外力影响,如重力;宇宙像一台机器,宇宙中的物体就像机器零件通过推拉等机械的方式产生相互作用。(4)新近的科学发展让我们保持谦卑科学和世界观的新近发展,如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让我们看到我们一直认为显而易见的经验事实,被证明是错误的,比如: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居住的宇宙,确实存在事物之间即时、非定域的相互影响;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能让我们更加警惕,对我们认为显而易见的常识、不容置疑的经验事实,我们到底能多确定?新近的科学发展,并没有迫使我们改变自己世界观中的核心部分,而是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有多大把握。如果你想搭建自己的世界观体系,从这本书开始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世界观》给人类的十个启示1. 不要再盲目的试图通过直觉、眼睛、身体,去思考复杂的社会趋势,世界规律,我们需要的是用脑子、用逻辑、用演绎推理,来理解这个世界(或则小趋势、生意)。2. 想起一个 “好点子” 就去做,是会让自己心理上安慰些,比啥都不干强;但是,相对比事前花一天把一个问题用 “笔记思考法” 推演一遍,多问四个为什么,还是错太多。想起来就干,是 “思维懒惰” 的最大表现。3. 说的多了自己潜意识都会信,所以,多看书,多看好书,把大神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讲给十个人,二十个人听,一遍遍的,早晚会给自己讲明白。4. 用问题假设法,思考 “读书为什么没有用呢?” 这个问题这是个同流行感冒一样的通病,病症都一样,但病理却大相径庭,开出来的药方和药品更是琳琅满目,譬如 “** 读书会”、** 书友会、得 *、思维导图、速度法、拆书帮、主题阅读、二十小时 ** 法………… 不置可否,边吃边看疗效 5. 明知道我们都是盲人摸象,为什么不跳出来,离远一点,多听听别人看到的观点,自己多想想,多试试。毕竟,只拿一个锤子,修不了一辆汽车,我们也需要工具箱……6. 世界很有趣,我们很无聊。活着只为了点钱,竟然还说来过这世界,“我的天呢?怎么会有这么傻逼的人类”。7.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假设世界的起点是空,是无。世界就有两种物质对等正负的存在,我们是明物质,那就有对立面 — 暗物质(不是它暗,只是我们无法感知)。硬币的两面,在这里是一个很可爱的思维模型;🍔 夹心饼干模型的假设也有可能哦。8. 世界很大,何必吵架,反正都是瞎子傻逼,各说各话,还吵啥吗?毕竟都知道自己铁定是个大傻逼了,你说还跟人家吵个啥………9. 孩子的想象力,是上帝带给人类的礼物,保护好她,毕竟,真相 “全凭想象” 10.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世界观》看待我们的世界观【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649 本《世界观》从公元前 300 年到 1600 年,西方主流世界多数观点体系都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内在精神一致。包括 “地球是宇宙中心”“物体具有基本性质和天然运动趋势”“月下区是不完美的区域,而月上区是完美的区域” 等在内的观点,都是西方主流世界所达成共识中的一部分。这些由一群人共同持有的观点像每个人自己秉持的观点一样,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观点体系。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可能根本就没办法知道什么是真正的 “真实”,如果我们坚信 “眼见为实,实践出真知”,那么我们就会进入 “认知障碍”,对世界的认知永远停留在农业文明的低水平上。只有我们认识到,所谓的世界观,不可能真正真实,只是我们不断大胆假设、反复求证的规则的组合,才有可能用思维重构,更多、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世界。“世界观” 这个词已经被相当广泛地使用,但它并没有一个标准定义,因此值得花一些时间来明确在本书中我将如何使用这个词。如果要给出一个最简短的描述,我会说 “世界观” 指的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不同观点如同拼图的一块块拼板一样相互联结。也就是说,世界观并不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联结的体系。一个似乎传播非常广泛的观点是,事实的累积是一个相对直接的过程,而科学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正确的理论来解释这些事实。这两点基本上都是对事实、真理,以及两者与科学之间关系的错误理解。当我提出 “什么是真理” 的问题时,我脑中出现的中心问题是:是什么使真的叙述(或观点)成为真的?又是什么使假的叙述(或观点)成为假的?换句话说,真的叙述(或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可以使它们成为真的,而假的叙述(或观点)又有什么共同点可以使它们成为假的?“现实” 这个词的用法很多,所以要理解真理符合论,关键点是理解 “现实” 这个词是如何运用的。在这个例子里,“现实” 肯定不是指你我所认为的现实。一般来说,你我所认为的现实不会对现实到底是什么样子产生影响。同样地,最优秀的科学家所认为的现实,或者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现实,或者某个禅宗大师在顿悟之时所认为的现实,都不会对现实本来的样子产生影响。实际上,“现实” 指的是 “真的” 现实,这样的现实是完全客观的,独立于我们,通常也绝不取决于大多数人是如何认为的。当人们谈论或者撰写关于可证伪性的文章时,往往会把它当成理论的一个特点。换句话说,有一种普遍但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在谈到这个或那个理论时,说它是可证伪或不可证伪的。然而,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并不是谈论这个命题的最好方法。通常,可证伪性是对某个特定理论所秉持的态度,而不是这个理论本身的一个特点。一个与新科学发现相一致的新世界观拼图替代了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拼图。这个新世界观拼图,也就是牛顿世界观,似乎非常行之有效。拼图中的拼板很好地拼合在了一起,宇宙也是有意义的。对一些重要的问题,我们也得到了答案,包括宇宙的结构、事物如何运转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哪怕是一本专门讲世界观的书,也无法真正帮你完成世界观的构建。并不是书在帮你构建世界观,而是你借助书这个工具获得了启发。你可以用一种 “关我什么事”“关你什么事”“扯淡” 的心态,围绕自己关心的问题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只有你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你的世界才存在,你的世界观才存在;当你消失时,你的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当然,这只是一个角度。这个角度是想提醒那些为了读书而读书,把书当成权威、像拜神一样去读书的人。当然,这个提醒也可能是多余的,更像是给自己的一个提醒。没错,这何尝不是在提醒自己?《世界观》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三四遍,但世界观真的建立起来了吗?没有。如果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从这本书里得到的更多是一些信息,比如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分别是如何看世界的,不同科学范式下人们怎么看世界。对,这让我对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世界观有了一定了解。但回到现实,当我合上书,回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本书对我、对我们真的有什么影响吗?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影响并不大。充其量只是多了个 “科学范式” 这样的关键词,或者能把人类历史上几种不同的世界观当作谈资聊聊而已。它甚至不能真正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几十年来对世界的认知。为什么?因为你把书当成了权威,只是在拜读,像学生一样去记忆、背诵知识。我们习惯把知识用来考试、用来证明给别人看 “我知道”,但却没有自己的理解,没有把书里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也没有通过读书获得启发、开启思考、形成领悟,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哪怕是读一本经典的讲世界观书籍,帮助也是有限的。不是说没用,只是有限。这种有限,可能会有一点点成为你认知觉醒的种子;但也可能只是你大脑仓库里的一个碎片,被遗弃在那里,不知道会被遗忘多久。凡是习惯看完一本书就总结三点的人,基本上就是在背诵书籍内容,可以理解为没有自己的思考,直接略过就好。如果你看到有人用 “我觉得”“我知道”“我想到”“我认为” 这类以 “我” 为中心的话术,哪怕是书评,也大概是作者要开始表达自己的思考了,这就不只是重复书中的内容了。前者,只是像学生一样背诵或听别人背诵,又复习了一遍书中的内容,目的只是让自己更好地记住。而后者,则是跳出书本,给你一个或好或坏、但更可能是新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看待世界。自然,后者更能给你启发。尤其是当你读书本身就是为了获得启发、引发思考、获得领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一个带着个人温度的独特角度和观点,才更可能带来新的启发。我们读书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启发、引发思考、获取收获、获得领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为了背诵。除了学生,谁的工作和生活是靠背诵来完成价值交换的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一些基础命题的介绍,这些命题包括世界观的概念、科学方法和推理、真理、证据、经验事实与哲学性 / 概念性事实之间的对比、可证伪性以及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些命题的意义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说明。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探讨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并关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一些哲学性 / 概念性观点所扮演的角色。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一些哲学性 / 概念性 “事实” 所发挥的作用。对这些概念的探讨,有助于阐明第一部分的许多问题,也为第三部分的讨论奠定了基础,即根据最近的发现,我们必须放弃一些我们自己的哲学性 / 概念性 “事实”。第三部分介绍了新近的发现和发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相对论、量子理论和演化论。随着对这些发现和发展的探讨,我们将会看到,它们让西方世界几乎所有人从小到大所接受的一些核心观点产生了重大改变。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已经强调了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哲学性 / 概念性观点所扮演的角色,同时在第三部分中我们也会看到,某些观点曾一直被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经验事实,然而随着新近的发现和发展,它们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哲学性 / 概念性 “事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