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文化的冲突和西方的危机
理解西方战略的必读书,文明应该属于全人类。书中所言 “文明” 应该算是广义的 “文化”,回顾这部 30 年前(93-97)的著作,还是要感叹美国学者的危机意识,当时西方力量是顶峰期,作者把世界分为 8 大文明区域,中华文明,伊斯兰,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日本,非洲,拉丁美洲和西方(以西方基督教文明为核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相互间潜在冲突危险程度,30 年后我们看实际的发展:1. 预测拉丁美洲和各方都没冲突,尚可。2. 预测非洲主要冲突方为伊斯兰,不对。3. 预测日本和西方有冲突,主要威胁是俄,不对 4. 预测印度主要冲突方是中国和伊斯兰,待观察 5. 预测伊斯兰和俄,非洲,西方,印度都有冲突,实际最主要冲突是西方 6. 预测中国和西方,印度有冲突。7. 最没想到的是俄罗斯,原本预测俄罗斯的冲突方是日本和伊斯兰,实际最大冲突方是西方。本书当年就预测对西方的主要威胁是东亚的高速经济发展和伊斯兰世界的人口增长,构成了对西方经济和人口两方面的威胁,看到了问题,但没有解决之道,西方如同罗马帝国思维,只是想着去征服,对伊斯兰的文化冲突,20 年的持续战争,西方铩羽而归。书中对中华文明的评论还是挺直白的。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西方文明并无普世性,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论点: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主要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引起了人们的各种反应,包括新奇、义愤、恐惧和困惑。无论这篇文章还产生了其他什么效果,它已触动了各个文明中的人们的神经。作者在此书里试图详细阐述、提炼、补充,偶尔也界定该文章中提出的论题,并提出和涉及许多在该篇文章中没有论及或只是一笔带过的思想和主题。它们包括:文明的概念;普世文明的问题;权力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明之间均势的转移;非西方社会中的文化本土化;文明的政治结构;西方普世主义、穆斯林的好战性和中国对自身文化的伸张所导致的冲突:对中国权力的增长所作出的反应 —— 是均势还是搭车;断层线上战争的原因和动力;西方的未来和由各种文明构成的世界的未来。该文章缺少的一个重大主题是人口增长对权力的不稳定和均势的关键影响。缺少的第二个重要问题是这本书的标题和结束语所总结的:“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的保障。” 本书的主题是文化和文化认同(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本书的五个组成部分详细阐述了这一主要命题的推论。第一部分: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第二部分:文明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都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第三部分: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从一个文明转变为另一个文明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各国围绕着它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第四部分: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伊斯兰和中国的冲突;在区域层面的断层线上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穆斯林同非穆斯林的战争,产生了 “亲缘国家的集结” 和更广泛的逐步升级的威胁,并因此引起核心国家努力制止这些战争。第五部分:西方的生存依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对西方的认同,以及西方人把自己的文明看作独特的而不是普世的,并且团结起来更新和保护自己的文明,应对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挑战。避免全球的文明战争要靠世界领导人愿意维持全球政治的多文明特征,并为此进行合作。亨廷顿认为,冷战后,全球政治成为多极和多文明的。冷战后的世界是由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构成的。它们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者不再是一般的民族国家,而是文明的核心国家。亨廷顿认为,受现代化的驱使,全球的政治正沿着文明界线进行重组。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具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分离。由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界定的联盟正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界定的联盟。文化社会正在取代冷战集团。在书的结尾,亨廷顿指出:“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的最可靠保障。” 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西方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而是一个不同的文明 —— 伊斯兰,它的人民坚信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并担心自己的力量处于劣势。伊斯兰面临的问题不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而是一个不同的文明 —— 西方,它的人民确信自身文化的普遍性,而且确信,尽管他们的优势正在下降,但这一优势仍然使他们有义务把他们的文化扩展到全世界。这些是造成伊斯兰和西方冲突的根本因素。波斯尼亚战争是文明之间的战争。三个主要参与者来自三个不同的文明,信仰不同的宗教。除了一个例外,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参与者都严格地按文明模式行事。穆斯林国家和组织集结起来支持波斯尼亚穆斯林,反对克族和塞族。东正教国家和组织普遍支持塞族而反对克族和穆斯林。西方国家政府和精英们则支持克族,谴责塞族,对穆斯林普遍表示出冷漠或担忧。随着战争的继续,各集团间的仇恨和分歧加深了,其宗教的和文明的认同加强了,特别是在穆斯林当中。总体说来,波斯尼亚战争的教训是:首先,断层线战争的主要参与者能够指望从本文明亲族那里得到大量的帮助;其次,这种帮助能够极大地影响战争的进程;第三,一个文明的政府和人民不会用鲜血和财富去帮助属于另一个文明的人进行断层线战争。在西方,比经济和人口远为重要的问题是道德衰落、文化自绝和政治分裂。经常被提及的道德衰落表现包括:1. 反社会行为的增长,诸如普遍的犯罪、吸毒和暴力行为。2. 家庭的衰败,包括离婚、私生、未成年人怀孕和单亲家庭的增加。3. 至少是在美国出现了 “社会资本” 的下降,即志愿组织成员的减少,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的下降。4. “职业道德” 的普遍下降和自我放纵现象的增加。5. 对知识和学术活动投入减少,在美国表现为学术成果水平降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当代世界的优秀解释模型这本成于 25 年前的书现在读来丝毫没有过时的违和感。相反,亨廷顿老先生对 25 年前的世界的描述放到今天也许更为贴切:亚洲基于经济飞速发展的自信和自我伸张,伊斯兰世界基于人口高速增长而对西方发起的挑战,文明间的” 我们 “和” 他们 “,西方对于自身文化和价值观普世性的执念,认为自己有义务把这个体系推广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然而非西方文明并不买账,成为文明间冲突的根本原因。西方文明进入下降通道,但西方花了四百年时间崛起,衰落周期也不会短。回看过去二三十年历史留下的巨大车辙,亨廷顿老先生描述的世界和文明的冲突似乎都在一一验证。文明是人类的终极部落,” 文明的冲突 “给如何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和世界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解释模型,不论是大国间的博弈,还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冲突与撕裂,透过这个模型,这个纷扰世界中各种迷惑行为似乎也没那么难以理解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关于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的概念,政治学界有很多不同反驳的声音,这些声音各有各的立场,也各有各的道理。但道理虽多,实用的却很少,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的观点都难以跳出理论的框架,或者说难以摆脱概念的反复论证,以至于沦为个人桌旁的旧纸张。为了打破此种定律,此处的我突破既有的框架,尝试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论证,并以此为基础在调查的情况下得出一些观点。
当今社会,人人处处拿着一部手机,背包里背着一台电脑,工作之余还会打开微信,翻翻朋友圈,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天经地义,平静安详。但你是否想过,这一份祥和的背后是否隐藏一个宏大的背景?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吞噬掉我们的肉体与精神?又是否会将我们带到一个混乱的世界?
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将引领我们探索未知的世界,也带领着我们展开了对文明演变的反思,此种反思关乎时间,关乎空间,当然还关乎发展。
在时间方面,我们都已然习惯了一种线性的时间观,即演化有方向,生命分长短。此种观点应用在个人进步领域当然无可厚非,但倘若放在社会层面则显得差强人意。
在演化层面,科学已然证明生物的发展并不存在一种固定方向,与之相对应的是,每一个物种最终均会掉入轮回,由盛转衰。这是历史的必然,当然也是每一种文明的必然,古代社会如此,西方社会亦然。
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就是以此种循环的时间观为基础进行组织的。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再回到技术的层面,既然时间观已经确定,那么在空间层面,西方现代文明是否也有衰落的危险呢?亨廷顿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分别从三个角度对此进行了论证。
第一,出于西方民主化的悖论,人人的话语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以至于文化相对主义与民族主义在西方掀起了波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西方文明。第二,出于各种文明的特性,在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西方文明面临着分裂的风险。第三便是出于上述所说的各种文明所具有的难以摆脱命运。
此种情况下,连西方文明都有可能衰落,那么其他文明就更有可能衰落。既然如此,那么世界的秩序何在?世界的未来何在?这一点亨廷顿在他的书中并没有明确地谈及到,但我们从他的字里行间仍然可以有所揣度。
书名当中 “文明的冲突” 是亨廷顿的所有论述的出发点,而 “世界秩序的重建” 是他后半部分论述的落脚点。所谓重建秩序,自古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邻为壑,独自壮大;另一种是相互妥协,共同合作。这两种方式逻辑自洽,但仍有高低。
据亨廷顿所讲,第一种,各个文明都想自保,以至于展开一种斗争模式,最终落入安全困境,“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而第二种,相互妥协虽有伤颜面,但收益比最高,也最划算,因此最后亨廷顿提倡建立文明内的联盟,并主张在文明之间进行核心国家的协商,并在共识基础上建立国际组织。
技术发展虽有利弊,但总体而言有利于进步。为了巩固技术的成果,为了对冲循环的时间观带给我们的焦虑,协商、合作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当中当然免不了会有摩擦,但冲突过后迎来的是又一轮理念认同。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本书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再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长,曾多次访华。1993 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百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 “文明的冲突”。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1.0在迎合各路傲慢偏见方面,亨廷顿是 Master思考了良久,原来不明白,这么一本充斥着基本事实错误,概念定义前后不一,先定结论,再强凑论据的烂书,甚至遍布如社会学垃圾先贤代表《乌合之众》那样,从一个结论直接跳到另一个结论,完全不顾基本逻辑…… 居然在全球有如此悠久而强大的影响力。现在想通了,这本流行书至少满足了三大类普遍的傲慢与偏见:西方中心主义支持者如川普「严格意义是美帝优先」这类人,本书强行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或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果之一,以群己权界「公共事务大家说了算,个人事务自己说了算」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基本价值观,划为西方文明专有。这是多么一望可知的无知与危险,却也是那一拨傲慢西方人的内心共识。土耳其为代表的从相对自由开放转向保守专制的国家权力拥有者,他们正需要为自己的转向寻找西方学者的背书,亨廷顿这个大尾巴狼正好是绝佳之选。那些与人类文明为敌的恐怖组织,一需要蒙蔽治下普通百姓,让他们愚昧无知,二需要树立一个永远存在的强大敌人。这本书与作者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来自假想敌的课本,虽然,这个课本内容需要大量裁剪。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理解世界格局的一种框架这本书放在书架有几年之久,但直到塔利班再入喀布尔,才马上挑灯夜战连夜读完… 一气呵成之下,首先赞美的是翻译,难得有一本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的翻译;其次是框架,简明扼要,思路清晰;最后是结论,93 年出版的书,让你马上理解 2021 年发生在阿富汗的事,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收获和观点总的来说,这本书给冷战后的世界,提供了一个理解框架,为我们看懂世界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视角。同时也不必为作者的分类干扰,比如虽然我极不认同日本文明可以单独成列,但这对本书的要点而言并不重要。这本书翻译得好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在 90 年代初就旗帜鲜明的模拟了下一场文明终局 — 中美冲突。其实我更想看看中国学者当下怎么看,那些当时的论战者如今会是什么立场呢?第三是对亨老先生的一点同情,站在他的角度看本书其实还有另一层气氛,就是对西方文明不可逆转的衰退之悲情、无力、绝望… 最后是对比福山的《历史的终结》,我想我更偏向于本书的观点,历史终结论实质是一种普世价值,这种傲慢,随着时间的流逝,让身处另一个文明的我愈是细品,内心就愈发抗拒。怎么理解世界上的冲突二战后至冷战结束前(1945-1991),人们一般把全球政治理解为三个部分:一是美国及其盟国,二是苏联及其盟国,三是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而当时世界上的冲突总体上可以归结为美苏对抗,所有交战的背后,都有美苏的影子。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走向多极和多文化,世界上的冲突也不能用简单的普世价值与地方价值这种二元论来解释,而 “文明的冲突” 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来理解世界政治。简而言之,在意识形态分类的世界下,马列主义和自由民主之间的世俗的意识形态分歧即使不能解决,至少也可以加以讨论。然而,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关于耶路撒冷的争端,可能看来是一个直接的领土问题,但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问题。这些地方对于双方来说,都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感情的意义,而人们对文化问题,往往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文明的分类、力量对比和表现形式 1. 分类。作者认为,世界历史上至少有 12 个主要文明,其中 7 个文明已不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5 个仍然存在(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而当代文明主要包括 7-8 个:中华(Sinic)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可能存在的)。宗教和语言是界定文明的主要特征。五个 “世界性宗教” 中,有四个 —— 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儒教与主要的文明结合在一起。而如果一种普遍的文明正在出现,那就应当有出现一种普遍语言和普遍宗教的趋势。2. 对比。作者主要从西方视角,观察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力量变动和对比。作者认为,西方文明仍将长期支配世界,但已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而这种衰落,首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西方力量的上升历时 400 年之久,它的衰退可能也需要同样长的时间;第二,衰落并不是呈直线型的,它极不规则,并带有间歇和反复;第三,西方对大部分重要的实力资源的占有在 20 世纪达到顶峰,然后相对于其他文明开始下降。而非西方文明的复兴,则主要体现在:一是本土文化的复兴,当一个国家不再以意识形态作为国家价值尺度时,当西方价值观的负作用逐步显现时,本土文化中通常包含具有种族的、民族主义的和宗教的特征就会立即成为凝聚国家、联结民族的纽带和中心力量。二是上帝的报复,当意识形态消退后,宗教复兴填补了人们精神 “上帝” 的空缺,最明显的是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年青一代愈加保守的宗教信仰(《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有仔细的观察)。3. 形式。作者把当下世界的文明结构,概括成几个圈层:在圈层之间,主要的基本极在西方文明、俄罗斯文明、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圈层内部,包括核心国家、成员国、毗邻国家中文化上相似的少数民族人口,以及较有争议的核心国因安全考虑而希望控制的邻国中其他文化的民族。世界的秩序在于:文明的核心国家是文明内部秩序的源泉,而核心国家之间的谈判则是文明之间秩序的源泉。4. 特殊的国家。空缺者:伊斯兰文明缺少核心国家;孤独者:日本、埃塞俄比亚、海地;穿越者:穿越文明断层线的主要国家有,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斯里兰卡(僧伽罗佛教徒和泰米尔印度教徒)、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和马来穆斯林)、中国(汉族、藏传佛教徒、突厥穆斯林)、菲律宾(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印度尼西亚(穆斯林和帝汶岛的基督教徒)等;无所适从者:俄罗斯、土耳其、墨西哥、澳大利亚 — 这是作者 93 年当时情形下的判断,目前来看只剩下土耳其仍在无所适从,墨西哥有什么资格无所适从吗??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已经很明显的回归到各自的阵营中去了。文明冲突的方式 1. 世界政治的图景。作者在 93 年画的图,大体上能延用至今,但是围绕俄罗斯的文明关系有明显误判,特别是其与西方和伊斯兰的关系,明显是相反的。2. 冲突的结构。作者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主要出现在文明的边界,即断层线冲突。这是属于不同文明的国家或集团彼此之间的社会群体冲突,再进一步发展成暴力,则走向断层线战争。本节内容非常精彩,推荐详读。三层结构:而在冲突的结构上,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的冲突。第一层冲突在最下,第二层冲突居中,第三层冲突在最上方。在第一层次上,是那些实际上彼此战斗和残杀的各方,它们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地方集团或至多是雏形国家。对第一层次参与者给予最忠诚和最全心全意支持的,通常是在外散居者。他们强烈地认同于自己亲族的事业,常常 “比教皇还要笃信天主教”。第二层次的参与者可能也会参与第一层的冲突,它们通常是与主要参战方直接相关的国家。第三层次国家一般都远离实际战斗,但是与参与者有着文明上的联系,他们往往是该文明的核心国家。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国家的政府利益在其中较为复杂。他们通常也为第一层次参与者提供支持,但他们会试图限制第一层次的参与者,并诱导他们降低自己的目标,并常常试图与断层线另一方处于同样层次的参与者进行谈判,以便阻止区域战争升级为卷入了核心国家的更广泛的战争。主要案例:比如,俄罗斯一直是车臣战争的第一层次参与者,塔吉克斯坦冲突的第二层次参与者,南斯拉夫战争的第三层次参与者。西方主要国家也是南斯拉夫冲突的第三层次参与者。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冲突,巧合的是,2020 年,这两个国家又打了一场大部分人看不懂的仗。书中的分析可以全盘解释这场时隔 17 年的冲突,简而言之,这是一场东正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断层线战争。南斯拉夫战争,最复杂的战争,这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在 90 年代发生的不仅仅是内战,而是一片土地上的三个文明圈之战:在第一层次上,克罗地亚政府和克族与克罗地亚塞族在克罗地亚交火;在波斯尼亚 — 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政府与波斯尼亚塞族和波斯尼亚克族开战,而且后两者还相互开战。在第二层次上,塞尔维亚政府通过帮助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塞族的方式来推行 “大塞尔维亚”;而渴望建立 “大克罗地亚” 的克罗地亚政府则支持波斯尼亚克族。在第三层次上,是各个文明的大集结:德国、奥地利、梵蒂冈、其他欧洲基督教国家和集团。以及后来的美国,站在克罗地亚人一边;俄罗斯、希腊、其他东正教国家和集团,支持塞尔维亚人;伊朗、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利比亚、伊斯兰国际和伊斯兰国家则普遍支持波斯尼亚穆斯林,后者亦同时得到了美国的支持。文明的未来作者模拟了他认为未来很有可能出现的文明战争,简而言之,就是中美对抗。推演的过程非常有意思,推演的方式也非常精彩,亦值得细品。最后,他提出了多文明的世界的三条和平原则:一是 “避免原则”,即核心国家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是在多文明、多极世界中维持和平的首要条件。二是 “共同调解原则”,即核心国家相互谈判遏制或制止,这些文明的国家间或集团间的断层线战争。三是 “共同性原则”,即各文明的人民应寻求和扩大与其他文明共有的价值观、制度和实践。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时隔三十年再读,多少感慨作为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前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顾问、美国政治学会会长,亨廷顿在 1993-97 年间写本书的时候,苏联刚刚解体,冷战结束,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江泽民时代,市场经济基本确立,日本经济尚处于高涨期,亚洲金融危机尚未发生,美国处于克林顿时代,美国人自信满满,根本想不到会有 911。 在西方世界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作者从文明的角度,对未来世界格局进行了沙盘推演,指出了西方衰落的趋势,以及未来冲突的来源。如今,除了有关日本的与现实不符外,当年的这些预测均已实现,神准!回想起之前在书上看到的兰博公司,美国人在世界格局和长期战略研究方面,真的令人吃惊,好在我们也有类似的机构做类似的事情,只是类似的名著少了一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
